|
古代皇帝祭天儀式 據(jù)明清兩朝史料記載,明清兩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繼承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禮儀極其隆重與繁復?,F(xiàn)簡介如下: 祭前準備:每當祭日來臨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不管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對天壇內(nèi)各種建筑及其設(shè)施,進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從紫禁城至天壇皇帝祭天經(jīng)過的各條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親王到犧牲所察看為祭天時屠宰而準備的牲畜。前三日皇帝開始齋戒。前二日書寫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庫祭器;皇帝閱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壇看神位,去神庫視邊豆、神廚視牲,然后回到齋宮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樂部就緒樂隊陳設(shè);最后由禮部侍郎進行全面檢查。 祭位設(shè)置:圜丘壇專門用于祭天,臺上不建房屋,對空而祭,稱為"露祭"。祭天陳設(shè)講究,祭品豐富,規(guī)矩嚴明。在圜丘壇共設(shè)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緞子搭成臨時的神幄。上層圓心石北側(cè)正面設(shè)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邊圓錐形。第二層壇面的東西兩側(cè)為從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牌位,神幄為長方形;神位前擺列著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單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種禮器,就多達七百余件。上層圓心石南側(cè)設(shè)祝案,皇帝的拜位設(shè)于上、中兩層平臺的正南方。圜丘壇正南臺階下東西兩側(cè),陳設(shè)著編磬、編鐘、鎛鐘等十六種,六十多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排列整齊,肅穆壯觀。 祭天時辰:為日出前七刻,時辰一到,齋宮鳴太和鐘,皇帝起駕至圜丘壇(按記載從故宮到圜丘,只能步行,不能乘坐車駕),鐘聲止,鼓樂聲起,大典正式開始。此時,圜丘壇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云縹緲,燭影劇院搖紅,給人以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祭典程序 ①迎帝神:皇帝從昭享門(南門)外東南側(cè)具服臺更換祭服后,便從左門進入圜丘壇,至中層平臺拜位。此時燔柴爐,迎帝神,樂奏"始平之章"?;实壑辽蠈印盎侍焐系邸鄙衽浦魑磺肮虬?,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匕菸?,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祭天,是皇帝唯一需要行三跪九叩大禮的儀式)。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樂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進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進俎,樂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獻禮:皇帝到主位前跪獻爵,回拜位,樂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禮,并到配位前獻爵。 ⑤行亞獻禮:皇帝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匕菸弧? ⑥行終獻禮:皇帝為諸神位依次獻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祿寺卿奉福胙,進至上帝位前拱舉。皇帝至飲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禮。 ⑦撤饌: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爐焚燒,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觀看焚燒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駕返宮,大典結(jié)束。 祭天戒律: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根據(jù)古代文獻記載,以獨享祭祀上帝權(quán)力體現(xiàn)其合法地位,也為向人民展現(xiàn)"君權(quán)神授"的觀念。為了達到其宣揚神權(quán)以維護皇權(quán)的目的,要求輸祭天事條的人員,不得有任何差錯,否則要予嚴懲。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規(guī)定:"每逢祭祀,于陳祭器之后,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zhí)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nèi)涕唾、咳嗽、談笑、喧嘩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因此,凡隨祭人員無一不是誠惶誠恐,膽戰(zhàn)心驚的。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壇舉行常雩禮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滿而懲辦了一些官員。 對祭壇祝版上的文字寫得不夠工整而不滿,對具服臺更衣幄次所設(shè)的坐褥不夠整齊而不滿,對按規(guī)定應懸掛三盞天燈而少懸了一盞而不滿,對此三件小事,乾隆大發(fā)雷霆,下令查辦。結(jié)果,工部尚書羅源漢、右侍郎諾穆親、禮部尚書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職。尤其工部侍郎徐績受處分最重,革職后被發(fā)配新疆。同時,有關(guān)官員也被“查明革職,發(fā)往伊犁效力贖罪”。 盡管佛教人士立論海闊天空,把釋迦牟尼吹得天上地下都通吃,但是古代的皇帝,除了祭祀上帝要行跪拜大禮以外,進寺廟還拜佛不拜佛呢?答案是不拜。各朝代關(guān)于宮廷禮儀的文獻,沒有關(guān)于皇帝拜佛的儀式。 關(guān)于皇帝應不應該拜佛的問題,正史中從未將其作為一個嚴肅話題加以討論,在野史倒曾經(jīng)有提及。 北宋文豪歐陽修退休后終老于穎州(現(xiàn)名為阜陽),閑暇之余,寫下不少當朝的八卦新聞,結(jié)集為書,名為《歸田錄》。書中許多事情系他親身經(jīng)歷、見聞,加上他一代文豪的身份,這些八卦應該算是比較可信的史料。 此書記載的第一條八卦便是關(guān)于宋太祖的,如同新聞聯(lián)播一樣,最高級別的行政長官的新聞總是占第一位的。 這條八卦寫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初次去相國寺視察,在佛像前燒香時,趙匡胤是個有仁德的皇帝,就想著不禮拜的話未免有失態(tài)不敬,但因為沒有可循的先例,就突然猶豫不決,問左右眾多陪同領(lǐng)導視察的大小官員、僧人:“寡人應該下跪去拜呢?還是不拜?” 一個叫贊寧的僧錄(中央最高僧官)回答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保鞒耸Y一葵在《堯山堂外記》中亦記有此事,為“現(xiàn)在佛不拜過去佛?!保? 可見在僧侶的心目中,佛不是神,佛就是人,就是人做的,皇帝也就是佛,皇帝不需要拜佛。 但要是某個僧侶敢建議皇帝不祭天,不祭拜皇天上帝的話,那么他可能會掉腦袋。 皇帝把祭天這樣的對人有益的禮儀交給自己獨攬,然后把拜佛這樣的自愚自樂的禮儀交給其他人。和尚們推進了對皇帝的神化,阻隔了普通百姓對皇天上帝的認識——盡管他們卻并不敢對皇帝也這么去做。民眾離開了對皇天上帝的認識,不可避免的就會以為皇帝、佛就是至上的神明。在中國,客觀地看來佛教是皇權(quán)專制的幫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