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9-23 一財網綜合 大公館
他白手起家,勇闖天下,有創(chuàng)新沖動,也有權謀手腕,幾經磨難起伏,一度毀譽參半,但以某種信念或信仰成就商業(yè),也從信念或信仰中得到救贖。阿里巴巴在美國紐約上市現(xiàn)場上演了一場現(xiàn)實版的“昨天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好戲。走了15年馬云成就了全球最二大科技上市公司。 “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自以為聰明的人;同樣,最想自己發(fā)財的人,往往也發(fā)不了財?!迸c以往特立獨行的馬云一樣,記者日前在杭州網商大會上見到的馬云,依舊是妙語連珠,在與記者和與會網商的交流中,在人們頻頻追問他賺錢秘訣的熱切眼神里,他娓娓道來自己的財富人生觀,并建議大家,要想真正發(fā)財,先得將錢看輕。 小聰明不如傻堅持 【精彩語錄】這個世界上小聰明的人很多。有一次我在上海五星級波特曼酒店宴請一位重要客戶,當時一位很高很帥的服務員小伙子端著盤子進來,看到我說,啊呀我認識你,我用你們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分期付賬,仔細算了一下,可以省下一毛二分錢的利息呢。當時我就想,這種人就是太小聰明了,如果今天他不這么“聰明”算計,也許已經是總經理了。 【記者專訪】馬云說,其實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認為自己聰明的人。他以前跟同事玩過當時很流行的“殺人游戲”,當時同事們串通好讓他做“殺人者”,表面上大家還裝不知道,看他一個人在那自鳴得意地表演,以為大家都不知道他是“殺人者”。這次出丑讓他明白了,永遠不要把別人看作傻子。其實員工不會因為你不懂而看不起你,但會因為你說和做不一樣看不起你。 當年阿里巴巴剛剛起步時,很難招到員工,馬云開玩笑說,“是把大街上能走路的都招進來了”。后來這些人中很多“聰明人”離開公司去創(chuàng)業(yè),真正成功的也沒幾個,倒是一直留在公司“沒地方去的那些不聰明的人”,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收入越來越高。所以馬云感慨說,有時候小聰明還真不如傻堅持,守得住寂寞才能成器。 舍得投資自己腦袋 【精彩語錄】人要學會投資自己的腦袋,拿杭州人來說,如果你每天旅游的地方都是蕭山、余杭,那你怎么去跟一些大客戶交流對世界發(fā)展的看法?所以你把自己的旅游線放遠,到日本東京去看看,去紐約看看,全世界看看,回來之后眼光會大不一樣。 【記者專訪】要想做富人,一個構成要素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個人要有長遠眼光和寬大胸懷,必須多跑多看,眼光是走出來的,胸懷是遠游之后撐大的,舍得在自己腦袋上投資,換得開闊的眼界和獨到的見解,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觀點獲得大客戶認同。 好公司就像動物園 【精彩語錄】好的公司就像一座動物園,動物園里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才能吸引游客,否則像養(yǎng)殖場一樣單一飼養(yǎng)豬或者牛,就沒有人來看了;好公司也一樣,里面要有各色人種和人才,才能全面持續(xù)發(fā)展。 【記者專訪】馬云以前很不喜歡公司有人跟自己“頂嘴”,后來嘗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發(fā)現(xiàn)每個員工都有不同的個性,有人注重細節(jié),有人善于把握宏觀,如果一個企業(yè)掌門人能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別人,那么就能夠海納百川,吸納所有員工的優(yōu)點和建議,成就自己的事業(yè)。 馬云眼中的四大互聯(lián)網思維 "專注、極致、口碑、快"這一由雷軍提出的互聯(lián)網七字訣,伴隨著雷軍業(yè)內強大的影響力及小米手機的成功,早已成為互聯(lián)網行業(yè)內人盡皆知的互聯(lián)網思維圭臬。然而在馬云的眼中,這并不準確。 在馬云看來,首先,"專注"和"極致"并非互聯(lián)網行業(yè)所獨有的特質性思維,一個人如果專注于做包子,一輩子啥都不干,就做包子,然后把這個包子做到極致的好吃,超過慶豐包子應該也是不在話下的,但你不能說這是互聯(lián)網思維。 再說"口碑",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那一定能夠得到用戶的接受、認可甚至贊嘆,從而產生口碑效應,但這是基本規(guī)律,和互聯(lián)網基本扯不上太特殊的關聯(lián),咱西湖的龍井、蘇州的刺繡口碑都不錯,顯然這和互聯(lián)網思維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至于快,更是有點牽強。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兵貴神速,這些也都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法則,實在是不能拿來作為互聯(lián)網思維的代表。 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聯(lián)網思維呢?在馬云看來,能夠真正體現(xiàn)互聯(lián)網思維的應該是九字決——跨界、大數據、簡捷、整合。 1、跨界 “跨界”其實概括的是互聯(lián)網時代從專業(yè)思維到跨界思維的轉變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價值發(fā)現(xiàn)思維。在傳統(tǒng)的工業(yè)時代,一個企業(yè)的價值實現(xiàn)通常是通過設計產品、采購原材料、加工生產、包裝儲運、市場銷售、客戶購買這一線性模式來得以實現(xiàn)的,在這一模式下,企業(yè)遵循的是產品提供者與產品消費者之間的單面市場法則,而在互聯(lián)網思維下,雙面市場甚至多面市場才是真正改變時代的核心。 例如谷歌、百度為人們提供準確、便捷的搜索查詢服務產品,F(xiàn)acebook、新浪微博向人們提供社交服務,雖然他們并不向用戶收費,但巨大的流量所蘊含著的廣告價值及衍生出的其他商業(yè)價值,則遠超傳統(tǒng)商業(yè)中的單一產品價值。這也是許多傳統(tǒng)行業(yè)在互聯(lián)網思維下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而形成跨界思維的核心其實是價值發(fā)現(xiàn)思維,當你為新的利益相關方提供了價值,那原有模式的顛覆就顯得順理成章了。當下業(yè)界最常被人們所提到的"羊毛出在牛身上,卻由豬買單"其實就是價值發(fā)現(xiàn)思維的最佳詮釋。 2、大數據 “大數據”概括的則是互聯(lián)網時代從流程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用戶定制思維。在傳統(tǒng)的工業(yè)時代,指導企業(yè)運轉的往往是生產流程管理手冊、質量管理手冊、服務管理手冊等一系列標準流程管理制度,標準的流程、完善的管理實現(xiàn)了工業(yè)時代大規(guī)模生產與統(tǒng)一、高效的產品控制手段,在社會需求快速增長的時代具有無以倫比的優(yōu)勢。 然而在物質極大豐富、競爭日益激烈且用戶需求日益?zhèn)€性化、差異化的互聯(lián)網時代,大一統(tǒng)的標準化產品,往往不再容易獲取用戶的青睞,通過對目標客群行為習慣的數據收集、分析不僅可以更好的把握其偏好,更可以更好的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而以C2B模式為代表的強調用戶參與性與互動性的用戶訂制模式,更是體現(xiàn)互聯(lián)網思維的又一核心法則。在此法則的良好運用之下,極致的用戶體驗、快速迭代等手法方才具有大顯身手的條件。 3、整合 “整合”概括的是互聯(lián)網時代從產業(yè)集聚向行業(yè)生態(tài)的轉變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平臺思維或全網營銷思維。在以往的年代,美食街、電子城、工業(yè)園等業(yè)態(tài)模式因資源集中,形成產業(yè)集聚優(yōu)勢效應的例子不勝枚舉,然而在突破了時間與空間局限性的互聯(lián)網時代,原有產業(yè)集聚效應瞬間顯得弱爆了,阿里從最初的B2B平臺到淘寶、天貓,到支付寶、余額寶、娛樂寶,到新浪微博、高德地圖,到菜鳥物流,到銀泰百貨、恒大足球等等,其實都是在致力于構建一個更高效的商業(yè)生態(tài)圈,一旦形成了這么個生態(tài)圈,那么所有參與者都將因此而獲益。 像去哪兒網或是大眾點評網其實也是構建行業(yè)生態(tài)圈的成功范例,這其實就是平臺思維,像現(xiàn)在大家談的最多的O2O或是全網營銷也都是基于這一整合概念之下。 4、簡捷 “簡捷”概括的是互聯(lián)網時代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轉變趨勢,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產品經理思維。十年前我們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經歷:買了一部相機或手機一定要花上一兩天的時間來研究它那厚厚的產品說明書,而現(xiàn)在好產品的定義是使用簡單、便捷,沒錯,既要簡單,還要便捷,好比快旳打車,一鍵即可完成叫車一樣。不過,其實所有簡單、便捷的功能實現(xiàn)背后,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產品經理思維和功能強大且復雜的數據信息處理技術,而這顯然是互聯(lián)網時代最為擅長的專利。 這九個字后面分別對應的是傳統(tǒng)工業(yè)時代向互聯(lián)網時代轉變的四大趨勢,而每個趨勢背后又對應著應當具備的四種思維,這才是真正能夠體現(xiàn)互聯(lián)網思維的法則或定律。 馬云:沒想過錢多了怎么花 上周五,阿里巴巴在美國紐約上市現(xiàn)場上演了一場現(xiàn)實版的“昨天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好戲。走了15年,戲謔“這次只是想多融點兒錢”的馬云成就了全球最二大科技上市公司。而在上市后的慶祝晚宴上,剛剛成為中國首富的馬云在接受信息時報等媒體采訪時笑言,阿里上市之后他還沒有想過買什么公司、投什么行業(yè),“錢多了怎么花,我還真沒想過?!?/p> 可以把錢花在海外多一些 超級IPO后,科技業(yè)的公司通常都會大舉并購,阿里會不會利用IPO募集的資金收購?對于這個問題,馬云笑稱,錢多了怎么花,我還真沒想過。“阿里上市不是為了錢,而是要成為一家透明運作的國際化的公司。一家公司要真走得長,必須是透明的,這是互聯(lián)網透明,開放分享的特征,所以對于阿里來說這是必須走的路。上市不是為了錢,這是第一點?!?/p> 馬云表示,雖然阿里在美國上市,但他覺得不能把美國的錢都拿到中國去,可以把錢花在海外多一些,要放眼世界。“怎樣把錢投在全世界,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買全球的公司,幫助全世界中小企業(yè)。我們不能像窮人一樣,全世界的錢搜集起來拿到自己家,而是要像美國一樣,吸引你們家的人才,買你們家的公司……我們也學習學習。” “今天我只是圈定了兩個方向:我有兩個核心思想,第一,是對我們的生態(tài)圈有沒有幫助,對中小企業(yè)有沒有幫助;第二,是對我們的未來有沒有幫助,而不是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幫助。如果投資的公司只對今天的業(yè)務有幫助,那是戰(zhàn)術思想而不是戰(zhàn)略思想。所以今天你看到我們買了許多公司,和我們目前的業(yè)務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是我們的樂趣在于未來,包括我們?yōu)槭裁赐顿Y足球,這是一種文化,11個人踢球像1個人一樣,中國現(xiàn)在是11個人踢球像110個人一樣……總之這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才是阿里要做的?!?/p> 開放心態(tài)看待員工流動 阿里上市在內部造就了很多千萬富翁,是否擔心員工流失?上市后,馬云兩次面對信息時報等媒體采訪時,都花了大量時間講述阿里巴巴的員工觀。他說,阿里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那本來就是員工的財富,離開是他的權利,留不住他是阿里無能?!拔覀冞@些人很傻很天真的走了這么多年,雖然有很多人獲得了很多錢,但這是他們應得的,他們?yōu)榇烁冻龅臅r間和精力遠比這些錢多?!倍宜嘈?5%離開阿里的人都是成為其生態(tài)中的一元,更好的為中小企業(yè)服務。 “中國有這么多公司,很多人都是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杭州。對于在阿里工作的人,哪怕是只有一小時,也會有一個永久的工號,感謝他們當時當刻為阿里的付出?!瘪R云表示,對員工的離職,應該有開放的心態(tài),希望阿里巴巴成為一個“嚴進寬出”的公司。他還放出豪言,希望中國未來500強的CEO有200個來自阿里巴巴。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才官兼小微金服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彭蕾也在接受信息時報等媒體采訪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有選擇是幸福的事情;第二;有選擇也是應該被祝福的。今天他累了,想休息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暗侨绻裉焖€有激情,因為工作沒有新意而離開,我們一定要留住他。讓他們覺得在阿里工作很精彩?!?/p> 小微金服暫不考慮上市 阿里巴巴完成了證明自己是世界最大互聯(lián)網巨人之一的旅程,接下來小微金融服務會不會考慮上市?馬云表示,小微金服還是個孩子,要走的路很長,“她存在的任務不是上市,只想做好金融創(chuàng)新?!?/p> 馬云成功的“氣運”從何而來? 在紐交所的新聞大廳,在上市之刻,馬云對全世界說了一番上市感言,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今天阿里是一家很運氣的公司,我們這家公司的運氣來自于客戶,運氣來自于互聯(lián)網,運氣來自于中國,運氣來自于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時至今日,關于馬云是如何成功的,各種說法已是堆積如山,但在阿里上市之際,作者想從“氣運”的角度去談談馬云的成功。 無論如何,把一家公司從不到10萬美元做到2300萬萬美元,這230萬倍的成長里,能力自不用提,但沒有氣運,也是萬萬不行的。所以,馬云在登頂的瞬間,會提到運氣和感恩。 正所謂,馬有千里之行,無人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無運不能自通。一個人在成功的時候,能夠想到運氣,這不是一件壞事,他至少能使人知敬畏知謙卑知感恩,不至于過度的自我膨脹。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貴也。此乃時也、命也、運也。 回頭再看馬云的成功除了他的努力與能力之外,運氣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最關鍵處確如馬云自己所說,運氣來自于中國,來自于互聯(lián)網,更來自于這個特定的時代,三者相加,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就是風云際會,吞吐出阿里今日奇跡般的成功。 換句話說,阿里巴巴或許可以換掉馬云,但如果換個國家,換個時代,換個行業(yè),阿里絕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功。要知道,阿里崛起的這十年,也是入世后中國經濟最狂飆突進的十年,中國互聯(lián)網業(yè)最狂飆突進的十年,中國有了全世界最多最年輕的網民,只有這樣龐大而有支付能力的群體,才能支撐起阿里這樣2300億美元的巨無霸電商公司。 那么阿里如果生在美國呢?他一樣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功。 因為在美國這樣發(fā)達的商業(yè)社會里,傳統(tǒng)經濟勢力強大,觸網早,法律制度健全,信用體系健全,物流體系健全,阿里這樣的新銳企業(yè)其騰挪空間要小很多。 而在中國,借著互聯(lián)網的力量,阿里卻超常規(guī)發(fā)展,它不但創(chuàng)造了新的蛋糕,同時也蠶食掉大塊傳統(tǒng)經濟的蛋糕,從這個角度講,阿里在中國的發(fā)展空間與可能性其實要比亞馬遜大很多。更白的紙才能畫出更美的畫。 當然,以上其實只是在上市之初對阿里的一點膚淺認知。的確,運氣對成功有重要影響,但如何抓住運氣,看到機會,敢想敢干,卻又非有過人的能力與膽色不可。 作者認為,在運氣之后,常隱藏著難為外人所知的驚險與艱辛以及種種曲折,馬云到底是如何將阿里做成今天的龐然大物,或許只有到20年后,人們才能真正略知其事之原貌。 馬云的“死黨圈” 俗話說,人在江湖,誰沒有幾個朋友?江湖如此,商場尤甚。阿里巴巴最著名的企業(yè)文化就是馬云所推崇的武俠文化,當俠義之風已經變成一個人的性格,那就升級到了個人魅力。蔡崇信曾說,當年馬云真正打動他的地方,不是馬云本人,而是馬云已經與一群追隨者患難與共的事實,而這些追隨者都是他的學生。 能交到朋友,能聚集一批牛人做事,絕對是馬云成功的一大因素。馬云是一個擅長交朋友和運營圈子的人。此前有人曾揭秘過,馬云混很多圈,像浙商圈、娛樂圈、投資圈、互聯(lián)網圈、企業(yè)家圈等。馬云和圈子里的中國頂尖企業(yè)家們,通過編織一個復雜的投資交易網絡,為他們自己和公司都獲取了不菲的回報。 “三個好漢一個幫”,一個魅力四射的領軍人物的周圍自然也圍繞著眾多的追隨者與朋友,除了眾所周知的馮根生、沈國軍、宋衛(wèi)平、魯偉鼎、陳天橋、郭廣昌、丁磊這7個江南會創(chuàng)始人,馬云身邊還少不了這樣一票“死黨”。 孫正義 (日本軟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知名度:★★★★★ 影響力:★★★★★ 2005年,馬云用了6分鐘便贏得了孫正義4000萬美元的投資。2014年5月,孫正義表示,他對馬云的表現(xiàn)感到非常滿意,并明確表示軟銀不會在阿里巴巴集團進行首次公開招股(IPO)時拋售持股。軟銀目前是阿里巴巴集團第一大股東,持有該公司34.4%的股份。 柳傳志 (聯(lián)想集團創(chuàng)始人、聯(lián)想控股董事長) 知名度:★★★★★ 影響力:★★★★★ 在港交所質疑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風口浪尖上,企業(yè)界大佬柳傳志力挺馬云,此舉可謂雪中送炭。柳傳志與馬云的友誼起始于“中國企業(yè)家俱樂部”,2013年5月,柳傳志受馬云之邀參加淘寶網十周年慶典活動,冒雨坐在臺下全程參與,情誼盡現(xiàn)。 史玉柱 (巨人集團董事局主席) 知名度:★★★★★ 影響力:★★★★★ 史玉柱與馬云的交情江湖人盡皆知,兩人在微博、來往上時常打趣對方。在每一次馬云備受質疑的時候,史玉柱總是率先挺身而出。他和馬云一起創(chuàng)建了云峰基金,史玉柱公開表示,馬云是一個戰(zhàn)略家,我是一個能具體干事的人,比如在互聯(lián)網方面,他能看到未來5年,而且看得很準,我最多能看到一年。史玉柱對于馬云的敬仰溢于言表。 郭廣昌 (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知名度:★★★★★ 影響力:★★★★★ 郭廣昌和馬云一起創(chuàng)建了“江南會”,馬云“外星人”的外號就是他起的。郭廣昌稱馬云是他最敬佩的企業(yè)家之一。在阿里巴巴赴美IPO的關鍵時期,對于馬云和阿里巴巴的質疑聲紛至沓來,郭廣昌第一時間力挺馬云,表示“該給馬云多點時間,多點寬容,他一定能做好”。隨后,又在公開場合力挺余額寶,助力馬云。 任志強 (華遠地產董事長) 知名度:★★★★★ 影響力:★★★★★ 在今年馬云宴請比爾·蓋茨的飯局中,任志強作陪。盡管兩人在很多問題上有著不同見解,任志強也常在微博上討伐馬云,但這并不影響二人的友誼——常常并肩參與各種公眾活動。 在馬云辭去CEO的晚會現(xiàn)場,任志強和柳傳志一樣冒雨坐在臺下聽完全場,并在微博上全程直播。在央行限制第三方支付的消息引發(fā)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之時,任志強也在微博上連連發(fā)聲,力挺馬云。 虞峰 (聚眾傳媒創(chuàng)始人,云鋒基金發(fā)起人、主席) 知名度:★★★ 影響力:★★★★ 相比柳傳志、史玉柱與郭廣昌,虞峰的名氣要小很多,但他與馬云的關系卻不可小覷。2010年2月22日,馬云、虞峰牽頭的“云鋒基金”正式成立。今年5月21日,快遞業(yè)新星全峰快遞宣布獲得云鋒基金數億元人民幣的財務投資。 除此之外,伊利、菜鳥網絡以及優(yōu)酷土豆的重組,都能看到云鋒基金的影子。 新首富馬云:我在意“自己怎么看自己” 他白手起家,勇闖天下,有創(chuàng)新沖動,也有權謀手腕,幾經磨難起伏,一度毀譽參半,但以某種信念或信仰成就商業(yè),也從信念或信仰中得到救贖。認清馬云的多重側面,或許可以使我們重新審視這個標榜商業(yè)精神的年代,我們過于糾纏短淺的功利和逐熱的泡沫,卻忘了互聯(lián)網本應扎根于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和承擔更大的使命。 商業(yè)周刊:很多人覺得你掌握了某種真經,是從一開始就有的,還是說哪個時候頓悟的,或者經過磨難? 馬云:我并不知道我有什么真經,我肯定沒真經。但是有一樣東西,這是一批人在一個特殊時期磨合出來一種特殊的味道和特殊的感覺。我真是覺得今天阿里人太懂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他媽的真是個全奇怪的公司,我們的配合所謂的團隊文化最有意思。單打獨斗他媽沒人有用,有人說你們公司沒有一個人出來,好像沒有一個人厲害得讓人家嚇死,但是合在一起吧,都好像是互相彌補,拆開一個沒有用,少了一塊總缺點東西。 所以所謂的真經其實是我們互聯(lián)網共同的體驗,這個東西沒辦法總結,讓后面的人去總結吧。而且并不是第一天就有的,如果今天回過來看十年前我講的話,15年以前的理想和想法……我現(xiàn)在是不太相信,就像說金正恩兩歲可以騎馬,三歲會開槍,別瞎扯了。你說馬云真是料事如神,每件事情都有無數個版本,你背后肯定有大陰謀,瞎扯,沒那么復雜。 商業(yè)周刊:這些年你的性格、思維、風格或想法有哪些變化嗎? 馬云:我比以前應該是成熟了很多。因為你經歷得多了,很多事情你不會慌亂,很多東西你在乎自己的感受了。以前你在乎別人對你的感受,今天你在乎自己的感覺,真正在乎自己感覺的人,才會真正懂得在乎別人的感覺。我以前是在乎別人對我的感覺。 商業(yè)周刊:有過那個時期嗎? 馬云:那當然,怎么不會呢?年輕的時候誰沒過這個事情?都在乎別人怎么看你,今天我在乎自己怎么看自己,以及我自己可以讓你更舒服,不是你怎么讓我更舒服。 商業(yè)周刊:人本身都有局限性,那自由和枷鎖之間的關系怎么平衡?你曾經一度被公司綁架,可能所有人都覺得你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最輕松玩各種神來之筆,但其實也許是最不自由的。 馬云: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束縛,對不對?我們做企業(yè),一定是向往自由的,但現(xiàn)實一定讓你很有束縛感。比方說你講亂七八糟的大道理,我們不太去講。我們說的是我們想的,我們做的是我們說的。當然有些人講民主,講自由,講改革,因為他沒有這種經歷,他也就光棍一個,他講也白講。我們呢?我們做到今天不是靠講的,我們是靠結果,企業(yè)是要有結果的?,F(xiàn)在有些所謂公知啊,有時候他們要的自由是沒有約束的自由,沒有約束的自由是瞎自由,沒有自由的約束是禁錮。 這兩個東西是松而不散,你進去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度的把握。要知道自己是誰,我知道十年以前我是誰,也知道現(xiàn)在做CEO的時候我是誰。第一我是我,我有自由度,馬云是馬云的思想。但我也知道我是CEO,所以我今天講話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因為我有兩萬多名員工,我有幾億用戶,我有互聯(lián)網的影響力,我不能瞎講。我的思想是自由的,我的行為是受約束的。有時候我的思想不能太自由,我的行為可以自由,每個階段不一樣。 商業(yè)周刊:有過被綁架的痛苦時候嗎? 馬云:那當然有過,肯定要有過,怎么會沒有過?沒有過你就不會有這種經歷,而且時常會有。因為你有過被綁架、向往自由的經歷,才會有對今天這些問題的認識,否則你只是哲學探討。 商業(yè)周刊:但有些事情是需要技巧的,或者需要定力、心力的。 馬云:那還是要有。但還是一句話,你做任何事第一天就知道沒那么容易,你要比別人看得遠,要看到這個結果。真正年紀大要死的人是不會哭的,他知道自己快了。做事情也一樣,你要看到結局,慢慢過去,就會自然有定力。該轉彎的時候轉彎,該爬坡的時候爬坡,該跪下的時候跪下,因為你要明白你在干什么。
商業(yè)周刊:雅虎有讓你很痛苦嗎?尤其是前兩年回購股權的談判 馬云:痛有,苦沒有吧。這都很正常的,每次都是這種事情,談了那么多也習慣了。年輕時我們一點屁大的事都覺得很痛苦,但時間長了就習慣了,因為這是商業(yè)的東西。但我后來走過來以后才發(fā)現(xiàn),那是很有意思的經歷。哪有談7年換七八個CEO的事情,這是很可以吹點牛的小資本,但你走的時候當然很痛苦了。我們想明白這個道理后,今天碰到任何痛苦的事情,都是將來吹牛的資本。 關于管理:我比馬化騰和李彥宏這幫人肯定會管理 商業(yè)周刊:你為什么能駕馭那么復雜的關系? 馬云:哪是我駕馭的,我覺得是一個團隊。第二個因為當你明白自己是誰的時候,你也許能夠真正駕馭。別人說我們多牛逼,我們也沒那么牛逼。別人說我們一錢不值,我們也不見得一錢不值。反而這樣子的時候就容易處理,應對復雜,只要你不去惹禍它就行了,麻煩來了你也別怕。今天跟著我的,就是緣分和機緣。 無論曾鳴、老陸、彭蕾、Joe Cai(蔡崇信),我們一起工作,互相在磨煉。我天花亂墜地講,他們在那兒不太會有歧異,泡在一起、玩在一起,是心的交流,他們知道我是真開心還是真不開心,是真的還是假的,我也從來不對他們掩飾。 商業(yè)周刊:你管理人和管理公司的方法是什么? 馬云:我自己覺得,我的管理和領導的方法一直是中國這個層面算是最好的,只是人家沒看見,以為我只會說而已,管理和領導力是我最好的那口。但是管理和領導力你背后必須要有思想體系的,沒有思想體系的管理和領導力,那純粹是充數。所以,我自己覺得得意的方面,我比馬化騰和李彥宏這幫人肯定會管理。 但在這個里面背后的思想不是我的思想,那就是這些人的思想、我們家老祖宗(指著桌上的《道德經》)的思想。但我跟別人又不一樣,純粹守在這兒又傻了。我還喜歡西方的,杰克-韋爾奇的我也接受,我很開放,西方基督教的思想我覺得也挺有道理。 思想境界我再傳也傳不過這些人,我只是在這里面吸收了營養(yǎng)而已。吹點小牛說,我是把西方的管理理念,西方管理是科學,結合東方的管理理念,東方管理是基于人文的情懷,更像一種藝術,把這兩個合在一起以后,才會慢慢慢慢的…… 商業(yè)周刊:阿里出去的人少,尤其是高層。 馬云:阿里高層很難出去,出去也很難用。我真是這么覺得,我們這些人出去很難用,原因不是他們不高興,就是我們的人不高興。好比說到空氣,如果不去對比,不知道北京空氣那么糟糕,第一次美國人跑到這兒跟我說,北京空氣那么糟糕,我說糟糕個鬼啊,不是蠻好嘛。哎喲,那是你沒出去看過。所以盡管我們并不是最好的公司,但有些阿里人跑到其他公司總覺得這個不大對勁,那個不對勁,反正就不舒服。 我們的機制絕對比你剛才提的一些公司要厲害得多。第二我們更厲害的不是機制,是一套因為我們的文化形成的一套機制。比如騰訊,你信不信馬化騰離開,跟我離開這家公司,誰會亂?網上不是說過的嘛。他們就說這個李彥宏你離開試試看,我們就可以離開。我可以告訴你,老陸明天離開,照樣沒問題,老陸下面一個離開,照樣沒問題。 關于未來:阿里要保持冷靜思考,我們IPO到底值多少? 商業(yè)周刊:馬云最讓人驚奇的是,你之前說過的很多理想或者趨勢未來,當時沒有人信,內外部都不信,但結果都顯示了。你怎么比別人看到那么遠?當所有人都不信的情況下,又怎么做到?也許你今天講的還有人不信,那明天或后天可以想象的場景是什么? 馬云:第一:客觀來講,我有很多沒實現(xiàn)沒成功的想法,也有胡想的,對吧?但是有幾個運氣比較好。我自己覺得,我可能花在對未來思考的時間上,遠遠超過對昨天的時間。這個我覺得可能我跟別人不一樣,我老是在思考未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而且我是積極樂觀地去思考未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甚至我看到未來有個麻煩會發(fā)生,我都會積極樂觀地想,你要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了,就有機會了。我總體是很樂觀的。 對阿里你會發(fā)現(xiàn),每次即使說將來有個大災難,我都是覺得,咱們把這個東西這樣來對待:首先要發(fā)現(xiàn)災難,然后用各種方法解決這個災難。而絕大部分人不大會去看未來,即使看到未來后,如果發(fā)現(xiàn)悲哀了他就會真的被動,或看到喜悅他就盲目了。但我們發(fā)現(xiàn)悲哀以后,團隊總是能夠找到一個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第二:我覺得這是我的愛好,但有一天我相信因為這個愛好,我會擔憂我出錯,就像你押寶了三個都是對的,第四個剛好就錯了,不能隨便押。 商業(yè)周刊:那再過5年后,再有年輕企業(yè)家向你請教,讓你談談未來建議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像現(xiàn)在這樣? 馬云:你讓我談談未來,我會談一些人生的態(tài)度、人生的規(guī)律,但不會談到你的行業(yè)、企業(yè)。汽車未來怎么發(fā)展?我哪兒知道?但這里有規(guī)律。所以這是我個人的愛好。 商業(yè)周刊:今天能說的阿里的未來會是什么?你覺得今天說人們會相信嗎? 馬云:今天阿里的未來無數人的暢想比我們更多。有人說阿里巴巴會變得怎么樣,有人說阿里的金融會怎么樣,這個時候阿里是不需要去談未來,踏踏實實,沒有人談未來的時候我們談未來,大家都談未來的時候你就回到今天吧。我們今天得把自己定好的,因為人是很容易倒。你說今天阿里金融還需要再去講未來嗎?還是阿里巴巴、淘寶要講未來?或者我們的物流要講未來?別講未來,他媽把今天干好了。因為現(xiàn)在這種情況,大家都對你講未來,你還要再講未來,你就要飄起來,你不沉。所以這是太極和陰陽配合的程度。 商業(yè)周刊:你對阿里巴巴上市有什么期待嗎?它未來會不會成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 馬云:不可能。第一阿里巴巴曾經有過上市的光芒,股票漲了那么多倍,兩三天內,你別以為這是真的,股票后來掉到這幾塊,你也別以為是假的。有一天假設我們真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或者比全世界很多公司都大的,也別以為你真那么大。年輕的時候我很在乎別人看我,到我這個年齡的時候要在乎自己怎么看自己。阿里巴巴要保持很冷靜的思考,我們到底值多少,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到底是哪里來。所以公司有一天我相信過個多大的市值,并不會讓我意外,當股票又狂瀉,我也不會吃驚。阿里巴巴集團是一個結過婚也離過婚的,我們明白什么是婚姻,我們下過市,我們今天并不覺得上市對我們來說是個蜜月,你不要把婚姻天天當蜜月,那你受不了,生活就是這個樣子。 商業(yè)周刊:如果有人問馬云阿里1001個失敗的故事或啟發(fā),有什么可以說的? 馬云:以前我想寫這本書,后來我覺得我不適合寫。我寫這本書我還是會不客觀的,我會美化自己,而且很多錯誤不愿意承認,總會說把它圓回來,一定會圓回來的,這100%。這個故事應該由別人去寫,由別人去采訪,由他們去講。因為我自己來講,我一定會圓回來。我覺得人啊,一定會走到本能。阿里巴巴其實我們不只1001個錯誤,我們看到這是個錯誤,連理的時間都沒有。但我讓這些錯誤最終變成公司成長的營養(yǎng)和肥料,而不是負擔。(綜合CCTV、BWCHINESE中文網 、華西都市報、商業(yè)周刊等)
沒錯,金融圈多是理工科的天下,不過,其中佼佼者,多半又是左右腦都很靈光的人。道理是,投資,不僅僅是技術和技巧,更多時候更是一門藝術和哲學,對市場要有一種天賦的平衡感。金融家對藝術的直覺,往往又是銳利而獨特的。價值發(fā)現(xiàn),本來就是投資家們的強項...想看看這個秋季,大公館金融家畫廊,看中了什么?進一步閱讀請點擊頁面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 |
|
|
來自: 成功是什么 > 《戰(zhàn)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