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wǎng)友的脊柱檢查圖片(三)
三、脊柱壓痛與叩擊痛
(一)脊柱壓痛
1.檢查方法囑病人取端坐位,身體稍向前傾。檢查者以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個按壓脊椎棘突及椎旁肌肉,若某一部位有壓痛,則以第7頸椎棘突為骨性標志,計數(shù)病變椎體位置。
脊柱壓痛檢查法
2.結果判定正常情況下脊棘突及椎旁肌肉均無壓痛。某部位壓痛多示其相應的脊椎或肌肉有病變,如脊椎結核、椎間盤脫出、脊椎外傷或骨折等。若椎旁肌肉有壓痛常為腰背肌纖維炎或勞損所致。
(二)叩擊痛
1.檢查方法,有兩種:
(1)直接叩擊法檢查者用手指或叩診槌直接叩擊各椎體的棘突。這主要用于胸椎與腰椎的確檢查。
(2)間接叩擊法囑病人取坐位,檢查者將左手掌面置于病人頭頂部,右手半握拳用小魚際肌部位叩擊左手背,觀察病人有無疼痛。
脊柱叩擊痛間接檢查法
2.結果判定正常人脊椎無叩擊痛。叩擊痛陽性見于脊椎結核、脊椎骨折及椎間盤脫出等。叩擊痛的部位多示病變所在。
四、脊柱活動度
正常人脊柱有一定活動度,但各部位的活動范圍明顯不同。其特點為:頸椎段與腰椎段的活動范圍最大;胸椎段活動范圍較??;骶椎各節(jié)已融合成骨塊狀幾乎無活動性;尾椎各節(jié)融合固定無活動性。
(一)頸部活動度的檢查
1.檢查方法病人取坐位或站立位,頭居正中,兩眼平視前方。依次下列動作的檢查:
頸椎活動度


(1)屈曲檢查者通過囑病人用頦部去觸胸前,從而估計頸椎的活動度,正常頸椎可屈曲約45度,這是患者主動活動的度數(shù)。
(2)伸展檢查者囑患者盡量仰頭,正常能后伸約45度。
(3)側(cè)屈囑患者用右耳觸碰右肩,左耳觸碰左肩。正常兩耳至同側(cè)肩峰的距離相等,側(cè)屈約為45度。事先要注意其兩肩要等高,動作時肩不可抬起。
(4)旋轉(zhuǎn)囑受檢者用頦部分別去接觸左右肩,但不能抬高肩部去觸頦部。正常的旋轉(zhuǎn)每側(cè)約60~80度。
2.臨床意義脊柱頸椎段活動受限常見于:
(1)頸部肌肉肌纖維炎及頸肌韌帶勞損;
(2)頸椎增生性關節(jié)炎;
(3)結核或腫瘤浸潤使頸椎骨質(zhì)破壞;
(4)頸椎外傷、骨折或關節(jié)脫位。
(二)腰部活動度的檢查
1.檢查方法囑患者取標準的立正姿勢,然后依次進行下列動作的檢查。需注意,在運動中雙足不準移動,雙膝不可屈曲,骨盆不可左右旋轉(zhuǎn)。

 
(1)腰椎前屈囑患者彎腰并力圖以手觸地,記錄屈曲度數(shù),并注意脊柱的形態(tài)。正常情況下從直立位到屈曲約有45度活動度。
(2)伸展囑患者腰盡量向后彎曲,并在患者后面固定其兩側(cè)骨盆與髖關節(jié),以檢查其腰部伸展度。正常的伸展度約35度。

腰椎前屈和伸展
(3)側(cè)屈檢查者在患者后面固定其兩側(cè)骨盆與髖關節(jié),囑患者分別向左右側(cè)彎腰,以檢查脊柱向兩邊的活動度。正常情況下每側(cè)活動度約為30度。

腰椎側(cè)屈
(4)旋轉(zhuǎn)檢查者象上述一樣固定患者兩側(cè)骨盆與髖關節(jié),囑患者肩部分別向左右旋轉(zhuǎn),正常人軀干旋轉(zhuǎn)度每側(cè)約45度。軀干的旋轉(zhuǎn)包括胸椎和腰椎活動。
腰椎旋轉(zhuǎn)
2.臨床意義脊柱腰椎段活動受限,常見于:
(1)腰肌肌纖維炎及腰肌韌帶勞損;
(2)腰椎增生性關節(jié)炎;
(3)椎間盤脫出,可使腰椎段各方向的運動均受限;
(4)結核或腫瘤使腰椎骨質(zhì)破壞;
(5)腰椎骨折或脫位,多發(fā)生于外傷后。檢查時應注意詢問病史,觀察局部有無腫脹或變形等。
附:正常人直立、臀部固定的條件下,頸段及腰段的活動范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