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刻紙蠟盤
![]() 蠟盤用久了,還需要敲碎重炒“翻盤”
![]() 炒好后,盛到木質(zhì)的框子中
![]() 壓平,等冷卻后再進行細加工,蠟盤就制成了
![]() 刻紙時,一把刀、一方蠟盤不可或缺
![]() 吳永林耗時一個月創(chuàng)作的《百蝶圖》(資料圖片)
![]() “功臣”蠟盤
本報記者張健高小花攝影報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剪刻紙大師或愛好者來說,一把刀、一方蠟盤是不可或缺的“利器”。“刻紙的步驟并不復(fù)雜,但要將一幅畫刻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當(dāng)中,最為講究的是工具,一把好的刻刀和蠟盤必不可少。”昨天,蘇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姑蘇刻紙大師吳永林現(xiàn)場炒制蠟盤,來揭開刻紙蠟盤的“神秘面紗”。 和蘇州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手工藝人一樣,婁門街道婁江新村居民吳永林的剪刻紙手藝是家傳的。其祖父吳仁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是蘇州制作燈彩的行家,而吳永林七八歲時,就在祖父和父親的身邊幫襯著,學(xué)會了一手刻紙的絕活。近幾年,吳永林創(chuàng)作了《白蝶圖》、《姑蘇繁華圖》等好幾幅刻紙大作,讓自己的“姑蘇刻紙大師”這一名頭越來越響。而在社區(qū)中,吳永林更是個名人。逢年過節(jié)或者家里有人結(jié)婚,鄰里親朋總會來請他剪刻幾幅喜慶的畫。吳永林說,蘇派剪紙絕不僅限于剪剪“喜”字和小動物,它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和無數(shù)佳作的精絕藝術(shù)。與全國大多數(shù)剪紙手藝一樣,蘇派剪紙大約起源于明代,與北方風(fēng)格粗獷的剪紙風(fēng)格不同,蘇派剪紙細膩、精致,講究線條流暢,方如磚、圓如月、尖細處如麥芒。這是因為,北方剪紙的工具只有一把剪刀,而蘇派剪紙除了剪刀,還多了一把刻刀。因此,蘇派剪紙又被稱為剪刻紙。 刻紙的步驟其實并不復(fù)雜,先將圖案臨摹或打印在紙上,然后就能動手刻制。但是要將一幅畫刻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當(dāng)中,最為講究的是工具,一把好的刻刀和蠟盤必不可少??痰恫挥谜f它,吳永林口中的“蠟盤”也同樣有著大學(xué)問。蠟盤是刻紙時用的襯底,它由木屑灰、羊油、礦物蠟等炒制而成。吳永林說,在刻紙過程中,蠟盤的作用非常大,刻紙時蠟盤過硬,刀口不易下,過軟又不易刻出形狀?!耙虼?,以前的刻紙大師都喜歡自己炒制蠟盤。”吳永林說,炒制蠟盤的火候和材料的配比,是民間手藝人的秘訣。自己的父親就會炒制蠟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甚至有上??碳垘煾第s來購買父親炒制的蠟盤,一方蠟盤當(dāng)時要價達200元。當(dāng)然,自己也從父親手中傳承了炒制蠟盤的技藝。 這兩年,刺繡、玉雕、核雕等傳統(tǒng)手工藝漸漸復(fù)興,但剪刻紙行當(dāng)?shù)念j勢卻不見好轉(zhuǎn),同樣,炒制蠟盤更是出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斷代。吳永林說,不想這門手藝在自己這一代斷掉。吳永林說,和傳承刻紙技藝一樣,自己也很想將炒制蠟盤的技藝傳承下去。此前,吳永林曾收過一個徒弟,是一個做相框的生意人,如今徒弟已在山塘街上開了一家剪刻紙工作室,原先的生意反倒撂一旁了,這讓吳永林倍感欣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