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頂針格 
 
	    頂針格又稱頂真、聯(lián)珠或蟬聯(lián),即指用前一句結(jié)尾之字(或詞)作為后一句開頭之字(或詞),使相鄰分句蟬聯(lián)。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對聯(lián)手法,詩詞也常用頂針格。日前寫了一首頂針格《七絕》(附后),余興未盡,空下來查了查百度,發(fā)現(xiàn)還有前句雙字延下句的頂針格,試圖試試。細酌發(fā)現(xiàn)如果要達到合律,雙字大有文章,一般來說,平起絕對不行,例如十分有名的“天下文章數(shù)三江,三江文章數(shù)敝鄉(xiāng)。敝鄉(xiāng)文章數(shù)進士,進士跟我學(xué)文章”多處出律,我比較重視格律,分析了一下: 
 
	平起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單字接可以,雙字不行,第二句一接就出律。 
	單字如: 桃花冷落被風(fēng)飄,飄落殘花過小橋。橋下金魚雙戲水,水邊小鳥理新毛。 
 
	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第三句出律,但可用折腰體挽救。 
	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第二句一接也出律。 
	只有仄起首句入韻可以: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哑健沿破狡截?,⊙仄平平⊙仄平。 嘗試用平起首句不入韻寫臺風(fēng)蘇力(附后),但第三句轉(zhuǎn)折必須折腰,有這種體裁嗎? 
	  
其實我去年的《七絕·秋》回環(huán)詩,回想起來就是四字(三字)頂針格,如: 
 
	滿山紅葉染疊峰,葉染疊峰秋意濃。秋意濃濃霜沁色,濃霜沁色滿山紅。 
 
	  
詞也有這種頂針格體裁,例如李白的《送劉十六歸山白云歌》就是頂針格的杰作: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其實什么折腰格、頂針格、獨木橋體、回環(huán)詩(必擠韻)、接句,我認為都是中華詩詞演衍出來的、文人墨客酒后消遣的游戲,有否現(xiàn)實意義,見仁見智,而老夫玩兒詩詞本身就是打發(fā)日子,溜溜腦子,自娛自樂,正和我意,消遣消遣,對詞匯的積累、運用有一定好處。我涉足詩詞,僅三年,老有所樂,今天對頂針格的學(xué)習(xí)僅停留在《七絕》上,膚淺,拋磚引玉,詩友交流。 —————————————————————————————————————————————— 
	頭伏 昨夜杭州剛?cè)?/span>伏,伏天切莫逛西湖。 湖邊遮日光憑傘,傘小焉能抗火爐? 臺風(fēng)蘇力 
		難熬酷熱迎蘇力,蘇力挾風(fēng)裹雨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