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順勢而為地漂流導語: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去翻動自己無意識的石頭,我們就會尋找回來更多的自己,你會更愉快,日子會更輕省。當然,你會‘身不由己’地去做一些無意識的行為的機會將減少,這樣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一些。所謂‘靈修’,不就是這樣嗎?!靈修絕對不是神神叨叨的東西,而是不斷地修自己——翻動每一塊無意識的石頭。德芬 如果有人問你“你是誰”,你將如何回答? 如果是一個熟悉的人這樣問,你可能立馬覺得提問的人很怪異;也許你會摸摸這個人的腦袋,懷疑他是不是“失憶”了。如果這個人繼續(xù)窮追不舍地追問你,而且你也確定他沒有失憶,你會作何反應? 也許你會隨之哈哈大笑,說:“誰不知道自己是誰?!” 然后,你可能告訴對方你的名字,也有可能附帶說明你的出生地、工作單位等。可是,你的名字并不是你,因為,當初在起名字的時候,你現(xiàn)在的名字,完全可以更換成另外的名字?!笆^”完全可以改為“狗?!?,或者反過來。就是眼下、目前,你的名字也完全可以更改,而更改之后,你還是你,不會變成另外的任何人。 你可能會列舉若干你是誰的答案,比如說,你是誰的母親、父親,你又是誰的女兒、兒子;你是誰的領導,誰的下屬……可是,你所列舉的這些都是參照,都是相對于“你”的參照,依然不是你,一旦參照物失去,你又該是誰? 你將無法界定你自己是誰。 然后,你可能說:“我就是我,我有身體存在?;蛘哒f,我是我的身體……”哈!這個回答不需要任何參照,該沒錯吧?可是,你的身體來自于哪里?或者,你的身體又是什么?將百分之七十的水分抽走,你立馬就不再是人,只是一具木乃伊。將蛋白質抽走,纖維抽走,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都抽走……你,又該是什么? 你什么也不是。 因為你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需要動物、植物、礦物、水、空氣來提供相應的能量……空氣來自于天空,那么,你是天空?水既來自于天,又來自于地,那么,你是天地?你既食用動物,也食用植物,那么,你是動物或植物? 你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 也許你會想:我有思想!我的思想,應該是我自己吧?應該不是任何動物、植物、礦物吧?可是,哪一個思想是你的?左邊的思想是父母的,右邊的思想是老師的;上面的思想是張思德、白求恩的,下面的思想是……你一會兒是善的,一會兒是惡的;一會兒是天使,一會兒又變成魔鬼;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你今天認為好,明天就認為不好了……你的思想究竟是什么? 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哪一個思想也不是自己的,你不過是一個百分之百的模仿者!或者,那個思想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也許你會不服、不甘,說:“我有感覺!我的感覺應該是我自己的,來自于我自己吧?不是任何張王李劉孫的吧?”可是,只要改變你的想法,那怕是面對同一件事,你的感覺就會不同;只要改變環(huán)境、心境,你的感覺就會不同,憤怒可能變成喜悅,愛可能變成恨……一個隨時、隨地、隨人、隨事都有可能發(fā)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東西,會是你嗎?你會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令你自己都痛感無法把握的“未知”嗎? 你發(fā)現(xiàn):被提問者,立馬變成提問者——“我到底是誰?!” 也許你經(jīng)過一番思索之后,會有點兒生氣,大手一揮,說:“管他!我一輩子不知自己是誰又怎么樣?不一樣好好活著?有滋有味地活著?人類一直不知自己是誰,不也從猿進化到了人?不也從昨天進化到了今天?” 也許你會忍不住再次進行思索:“咦?別說,這個問題,還真他媽是個問題哩!” 這,也是事實。 也許你在承認這一事實的同時,會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是很正常的。 你多半難以相信,你甚至有可能被震驚得跳起來!或者,冷靜下來后,你也許會問:人生就算是真的可以心想事成、自由自在,那與“我是誰”有什么關系? 有關系。之所以不能夠心想事成、自由自在,之所以達不到心想事成、自由自在,根本原因只在于:不知道自己是誰!或者說,失落掉了真實的自己! 也許你會震驚得再次跳起來!可是,不管你的反映如何,如果真的有人這樣告訴你,你,會怎么樣? 如果有人用自己活生生的人生實踐,鏗鏘有力地這樣告訴你,你,又會怎么樣?相信?不相信? 如果有人不僅這樣告訴你,而且給予你具體的、一步一步到達的方法,你相不相信?愿不愿意要? 這個提問你、告訴你、給予你的人,就是本文要向大家介紹的主人翁——曾經(jīng)的臺灣電視臺的女主播,也是百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以及《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的作者——張德芬女士。 真正的自己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用三個向外漸漸擴大的圓圈,跟讀者一起探討關于“我是誰”的問題。 最內(nèi)在的那個圓圈,就是我們真正的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中間那個圓圈,是在成長過程中、在接受教育與實際生活工作中,生命通過外在的觸及所形成的思想、觀念、思維邏輯、價值判斷,等等;最外一層,是我們?yōu)榱俗约旱木窕蛐睦矸矫娴摹鞍踩?,也就是所謂的“生存”,所形成的一套套“防御”體系。這也就是虛假、虛偽、謊言不實、心計算計、反擊進攻等等。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通過女主人公若菱,作者還為讀者展示了一幅成長在母體中的胎兒出世時的驚恐畫面: “……突然有壓力從四周擠壓過來,只是一瞬間,卻是你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你開始感到有些不安。沒過多久,又是一下。你莫名其妙地開始擔心了,這是怎么回事?可是那種擠壓越來越頻繁,完全打破了你在夢海上安寧舒適的徜徉?!? “‘啊——’突然,若菱聽到一聲尖叫,嚇得身子緊縮,縮成像一個胎兒的姿勢。接著尖叫聲不斷,還有咒罵聲:‘他×的!早知道這么痛就不要生了,拿掉算了,大夫、大夫,救救我,啊——痛死啦!’” “經(jīng)過不知道多長時間,若菱感覺自己全身被擠壓著,有人在抓她的腿,想要拉她出去,可是她的頭很大,經(jīng)過一個隧道的時候卡在那里,她聽到更多人的說話聲、尖叫聲、咒罵聲,以及安撫、忙亂的聲音,嚇得她不知所措。最后總算通過了隧道,若菱感覺自己到了一個無比光亮的空間,燈光非常刺眼,溫度又低,周圍沒有暖和的水了,有的只是粗糙的東西在她肌膚上摩擦?!?/FONT> “她突然感覺窒息,正在慌亂的掙扎之中,有人用力在她屁股上拍打了一下,若菱‘哇’的一聲哭出來,淚眼模糊中,看到周圍盡是陌生的東西,那個每天供養(yǎng)我吃喝拉撒的環(huán)境呢?那個我的生命的源頭呢?沒有了嗎?失去了嗎?她一直使勁地一直哭,驚嚇地哭,恐懼地哭,沒有指望地哭……終于哭累了,她睡了……” …… 我們每個人都很難記憶起自己出生時的經(jīng)過,但是,當我們?yōu)槿烁改钢螅诓葛B(yǎng)兒女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引導嬰兒形成一些良好習慣,比如讓嬰兒養(yǎng)成按時吃奶的習慣、養(yǎng)成晚上睡覺不開燈的習慣……于是,無論嬰兒餓成什么樣,哭成什么樣,恐懼成什么樣,就是不給,直到嬰兒哭累、哭到睡著為止。如此哭過幾次之后,這個嬰兒就真的習慣這個“習慣”了,而這個嬰兒身體中的細胞,則會將這一被冷漠,甚至被遺棄的記憶儲存下來……嬰兒出生時,經(jīng)歷過那個巨大的創(chuàng)傷和驚嚇,與提供自己生命所需的源頭分離,一開始,嬰兒很迷惑,不知道為什么居然肚子餓了會得不到東西吃,因為他以為自己與這個世界是一體的……于是,他慢慢學會了,“我”及“我”的身體,和這個世界是分離的了。為了保持自我感,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就發(fā)展出了ego(小我),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他能夠抓取到的東西。因為小我是如此的虛幻、脆弱,所以它需要更多的抓取、獲得,才能延續(xù)它脆弱的生命。 與生命的源頭剝離、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是如此的艱難、不適與恐懼!這一體驗,形成了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感覺,這一感覺被我們的細胞儲存后,形成最深處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就形成了生命的第二個圓圈。 在母體中“以為與這個世界是一體”,那個“一體感”的生命,是我們真正的生命——第一個圓圈象征的內(nèi)容! 嬰兒逐漸長大,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會去做一些與環(huán)境相對抗的事情,這種“對抗”,形成了生命的第三個圓圈……所以,從小缺少關愛、缺少溫暖、缺少滿足感的孩子,長大后,個性會有所偏執(zhí),有所乖戾,難以相處。因為那個“缺少關愛、缺少溫暖、缺少滿足感”的過程,正是他與“一體”越來越分離、剝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很多林林總總的“分離”“剝離”的感受與觀念會形成,并逐漸會成為屬于他個人的思想觀念、邏輯思維以及價值判斷,甚至成為他看待世界時難以“摘”下來的有色眼鏡…… 這,就是個性的形成、習慣的形成,也就是第三個圓圈象征的內(nèi)容。 而我們恰恰將第二、第三個圓圈,當成了我們自己——如此,我們便讓自己活在第二、第三個圓圈之中,離開了真正的自己——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床恢雷约菏钦l的原因,而生命卻必須要具備一種“自我”感。我們活在世上,不可以不知道自己是誰,于是,我們將第二、第三個圓圈,當成了我們的“自我”,從此與第一個圓圈象征的真正自我越行越遠,漸漸地,我們便不再知道真正的自我的存在。或者說,不再知道“大我”的存在,只知道“小我”的存在、只執(zhí)著于“小我”的存在、只蠅營狗茍于滿足“小我”的存在了——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磿幌Ц冻鼋K生的時間,甚至付出青春、健康、生命,去拼命抓取外在世界的物質利益的原因所在! “小我”需要這樣的喂養(yǎng)! 如此,我們越是放不下“小我”,越是遠離“大我”。而且,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所有的追求,都無法讓我們的“小我”真正感到滿足,我們哪怕?lián)碛惺澜缟纤袞|西,心,卻依然空虛、寂寞,我們體驗到生命的無意義,體驗到了沮喪、無望…… 我們的心屬“內(nèi)”,而物質,則屬“外”,外在世界的“東西”,沒有能力滿足“內(nèi)”在世界的心靈。換言之,“小我”越是強大,越是遠離“大我”。再換言之,越是活在“第二”“第三”個圓圈之中,我們越是容易忘記“第一”圓圈的存在。 那么,當我們錯把從“一體”中分離、剝離出來的“小我”當成真正的、唯一的自己后,在整個人生中,決定這個“小我”命運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張德芬女士在她的作品中用一輛馬車、一匹馬、一個馬夫、一個乘客,為我們做了極為形象的解說:“ 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我們的命,有些人命好,六輪大車,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是聰明能干,或是美貌迷人。有些人命不佳,兩個小輪子要混一生,出生窮困,生不逢時,才智平庸,其貌不揚。而這路程,就是我們的運,有時康莊大道,有時羊腸小道。這部馬車的前進是要靠這匹馬,可是,這匹馬,有沒有權利決定怎么行進哪?馬兒會說:‘有啊、有??!我這不就是努力在前進嗎?沒有我,這車是走不動的呀!’但是你要問它:‘那你剛才為什么左轉哪?’它會說:‘我覺得左邊的臉緊緊的,我就轉彎了呀’……這匹馬的角色是什么?就是我們的表意識,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這匹馬,不知道左臉緊是因為馬車夫收緊了左邊韁繩的緣故……那么,這個馬車夫就是我們?nèi)松淖詣踊瘜Ш较到y(tǒng)……” 真正決定去哪里的,是車上的乘客!這位“乘客”就是我們的“第一圈中的真我”,在科學上叫“潛意識”。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作者透過人物的具體工作與生活,透過人物的“表層意識”,找到控制我們思維的“自動化模式”,進而找出控制人生的“自動導航系統(tǒng)”,最終,找到第一個圓圈中的“真正的自己”,也就是馬車圖中的那位“乘客”。 找到,才能解除。那么,接下來,張德芬女士也同樣透過人物與故事,向讀者展示了解除這一模式的具體方法,運用“宇宙的吸引力法則”,從而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的層面——心想事成!為了讓大家能夠充分掌握心想事成的能力,張德芬女士在文章結束之后,又列舉了若干具體事例,以幫助大家在具體工作與生活中,充分領會并予以掌握。 《活出全新的自己》,則是繼《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生命在解除那些自動化控制模式、找到真正的自己并掌握心想事成的方法之后,充分展開理想的翅膀,打破所有思想的局限牢籠,進入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成為生命真正的主人,真正地去創(chuàng)造生活、創(chuàng)造世界,真正地去享受生活、享受世界,而不再是在生活中痛苦掙扎。 下面摘幾段《遇見未知的自己》的內(nèi)容片斷: “它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但是主宰著我們外在的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斷、感情都是從潛意識來的。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一切的認知、喜好,只是占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已。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chǎn)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受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勝肽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chǎn)生饑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fā)脾氣……” 失落掉自己的德芬 “ 10年后,場景一變,我住在北京郊區(qū)的別墅中,有三個幫傭,一個專職的司機,一個新好男人,和一男一女兩個可愛的孩子。我又不快樂了。后來老公轉到新加坡為另外一家公司工作,我們也隨之舉家遷往新加坡,而我在一個很偶然(后來才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偶然”這件事)的機會,進入了一家國際知名的大公司。以一個完全新手的身份,我在短短的一年內(nèi),薪水就漲了一倍,并且晉升為那家公司亞太地區(qū)一個重要軟件部的行銷經(jīng)理。這個輝煌的工作最后以我患了抑郁癥收場。我看到了天上一個促狹的笑容:你還要什么?你要的我都給你了,你還要什么?” 應該說,人世間令人羨慕的一切,包括聰明、美貌、工作、婚姻、富足……德芬全部擁有,用她自己的話說:“任何人,只要有其中一項,就應該很高興了”,可是,她卻依然不快樂,依然不知道哪里才有快樂、不知怎么樣才能讓自己快樂……她居然患上了抑郁癥! 這到底是為什么?如果我們有很多的愿望尚未滿足,如果我們有很多的追求尚未達成,我們不快樂,我們?nèi)菀桌斫?,可是,為什么當一切愿望實現(xiàn),甚至當一切都無可挑剔時,我們依然不快樂,而且,居然還變本加厲地患上了抑郁癥! 當我們饑餓時,我們?nèi)槌燥柖亲訆^斗;當我們口渴時,我們?nèi)楹鹊匠渥愕乃畩^斗;當我們寒冷時,我們?nèi)闇嘏瘖^斗;當我們不再饑餓、不再口渴、不再寒冷,當我們的名、利、情均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心,卻依然無法獲得滿足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什么? 外在世界的一切物質條件,無法讓內(nèi)在世界的心靈滿足!“內(nèi)”與“外”,是兩個不同的層面,“物質”與“心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物質世界中的“小我”的滿足——第二、第三個圓圈生命的滿足,依然觸及不到內(nèi)在世界的“大我”——第一圈生命、真正的自己! 這就是德芬抑郁的原因! 這,也正是物質得以極大滿足之后的人類,所要面對的共同境遇或命運,也是悲觀主義思潮產(chǎn)生的根源! 尋找自己的德芬 “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國民、好子女、好媳婦、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然而在這些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愿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德芬想。 “從那個時候起,我決定全力追求內(nèi)在心靈的世界,到現(xiàn)在已有五年多的時間了。我參加了中國(包括臺灣、香港、澳門等地)、新加坡以及美國各地的各種心靈成長的課程,讀了一百多本中英文的心靈叢書,每日靜坐冥想,勤練瑜伽。這段向內(nèi)探尋的旅程,幫助我回顧既往,看到自己如何在先天、后天的種種條件下,隨著命運的牽引,個人業(yè)力的箝制,以及如何被自己潛意識里面隱藏著的自動化反應模式所制約,而開展出一個精彩、豐富、神奇又坎坷的前半生。而在這其中,我卻一直都是一個不快樂的人。” “到現(xiàn)在,我終于深切地體會到——‘你創(chuàng)造自己的實相’這個已經(jīng)被新時代人喊叫到俗爛的口號的真義。我們是必須要為進入我們生命中的人、事、物負起全部的責任,但是,知道了又怎么樣呢?頭腦知道并不能化解我們被業(yè)力牽引而在紅塵人海中浮浮沉沉的命運,也不能免除我們作為凡夫俗子而需為生活奔波、為俗事煩惱的痛苦。我們怎樣才能擺脫命運的捉弄,個性的制約,還有如影隨形、頑固不化的‘潛意識自動化反應模式’呢?我們怎樣才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自己真心向往、內(nèi)外皆富的生活,而做一個真正自由的人呢?” 還好,德芬沒有讓自己一直這樣不快樂下去……感謝命運!讓她及時將投放于外在世界的目光收回來,踏上了一條“向內(nèi)”的路——“穿過”第三、第二個“圓圈”,尋找真正的自己——第一個“圓圈”中早已被自己遺忘了的自己! 人類尋找幸福與快樂的路徑,必定是先“外”后“內(nèi)”,德芬的經(jīng)歷,恰恰驗證了這一點!外在世界中的一切均屬物質,“外在”的“物質”無法滿足“內(nèi)在”的“心靈”,“內(nèi)”與“外”是兩個層面。當外在條件或物質滿足之后,當品嘗到了外在世界被滿足的滋味之后,人——尋找幸??鞓返娜?,必定要來到一條向內(nèi)“尋找”的路!如同河流無論經(jīng)歷多少蜿蜒,最終必定匯入大海一樣!這一“內(nèi)在”與“外在”的循環(huán)復始,如同春、夏、秋、冬的周而復始一樣,歸于自然;如同白晝與黑夜的周而復始一樣,歸于自然。不經(jīng)歷春夏,秋冬只能是枉談;不經(jīng)歷黑夜,白晝只能是枉談。一旦經(jīng)歷了春夏,秋冬自然降臨;一旦經(jīng)歷了黑夜,白晝自然降臨! 這,就是造物的神奇與神妙!春、夏、秋、冬是同一事物不同的側面,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白晝、黑夜是同一事物不同的側面,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體! 同樣的,“內(nèi)在”與“外在”,是一個事物不同的側面,是不可分割的一體;進而——自己與別人,是一個事物不同的側面,是不可分割的一體! 心、身、靈合一 自開天辟地以來,星系在漸漸的進化當中,地球也在漸漸的進化當中。生命的存在形態(tài),由最初的單細胞漸漸進化為雙細胞質;生命由水中走向陸地,由猿變成人。人,由最初對世界的一無所知,到目前的既能上天、又能入地,思維,隨之從單純走向復雜——一切的一切,都在漸漸地進化之中。那么,生命進化的頂峰在哪里? 曾經(jīng)有人這樣說:一個不具備哲學思辨的人,是不可能將事業(yè)做大的。 哲學,是一切文化的核心??墒牵斘覀冞M入到哲學世界遨游的時候,又會發(fā)現(xiàn):哲學,來源于宗教。而宗教的核心,便是引領人們放下“小我”,擁有“大我”?!按笪摇笔菬o法用語言言說的,因為“大我”是超越人類世界的更高物質,而語言是人類社會的產(chǎn)物。如果我們非得用語言來表達,那就是愛、喜悅、給予……是矛盾與對立消失之后的統(tǒng)一狀態(tài),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人類社會中的科學將其命名為“潛意識”。 但是,宗教中放下“小我”、擁有“大我”的過程,需要強烈的道德意識、道德要求、強烈的對欲望的克制,這又令很多人感到望而卻步,因為人性是喜歡舒展、喜歡自由自在的。 那么,張德芬推出的幾部力作,恰恰正是能夠既引領人達到“大我”之境,又能避免道德約束、欲望抑制的奇方妙藥!這一過程至始至終不存在道德標準、要求,但奇妙的是,生命在不知不覺之中,必定會達到高道德標準——“小我”變“大我”。 由于人自出生起,便與整體、與真正的自己分離、剝離,于是,從古到今,人類所有的追求,其潛在的意識里,都是在尋求這種心、身、靈的合一,只要沒有合一,人的追求就永遠沒有辦法停止,人的欲望就沒有辦法得以滿足。不幸的是,人類在這個物質世界中越是追求,越是遠離這個潛在的目的,因此,無論擁有多少美好,依然無法讓自己的心得以滿足,就像我們的德芬一樣,不快樂起來、憂郁起來。這種“追求”的狀態(tài),就像一個離家出走的浪子,無論走出去有多么遙遠,哪怕已擁有整個世界,只有最終的“落葉歸根”,才能令其漂泊的心得以安定、棲息。 當一個人的心、身、靈合一,他會處在一種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的狀態(tài),因為所有的過去一去不再復返,活在“過去”,意味著與“死亡”為伍;所有的未來永遠不會到來,活在未來,只能產(chǎn)生焦慮。只有今天、當下、此時此刻。當人活在當下,所有的痛苦與煩惱消失,因為所有的痛苦與煩惱只產(chǎn)生于過去或未來,當下、此時此刻,即是“空無”,什么也沒有,因此,所有的“有”都在這里產(chǎn)生。 當人的心、身、靈合一,另一個世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芬芳會灑落在人的身上,一種不一樣的氣質會流露,一種優(yōu)雅、充滿內(nèi)涵的美會流露。那是一種接受所有、不再固守任何觀念的狀態(tài),是一種先天的自然流露,是真正的“天真”……生命從此進入真正的生活,而非在痛苦與煩惱中掙扎。 心、身、靈合一的狀態(tài),是生命獲得解脫、自由、智慧、心想事成,以至進化達到巔峰的狀態(tài)。當人的心、身、靈合一,一種寧靜之美,會灑落到人的身上,生命已經(jīng)回歸、到家、返本歸真,從此不再漂泊流浪,不再茫然、茫目地追求,生命進入真正的創(chuàng)造——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原來并非高不可攀,它像種子進入土壤要長成植物一樣自然,只是我們必須給予它水分與養(yǎng)分。這一點,德芬走進靈修之后,看得很清楚。從小到大,自己的路雖然坎坷,但結果基本都是心想事成的,因為德芬從小好幻想,常常想象一個并不存在、卻一心向往的美好,常常讓自己久久地沉醉于這一美好,這種無中生有的想象與沉醉,恰恰是心想事成的秘密武器,也就是種子需要的水分與養(yǎng)分。這一想象與沉醉,是“吸引力法則”中最重要的一條。德芬進入靈修之前,可以說是無意識的、不知不覺的天性所致。進入靈修之后,無意識變成了有意識,從未寫過書的德芬,突然間在朋友的鼓勵下,有了寫作的智慧,成了暢銷書作家,且一發(fā)而不可收、寫了一本又一本,再版了一次又一次!在此之前,她只當過臺視主播,商學院的碩士生,白領階層的高管,卻從未寫過書。 靈修之前,德芬首先嘗到了心、身、靈被“分離”“剝離”的痛苦!靈修之后,她嘗到了心、身、靈合一的美妙!她是一位時代的先行者,因此,也是一位時代的幸運兒! 這,是德芬將心得傳達給讀者的動機所在,也是她擁有這一“傳達”能力的原因所在! 她的書一開始在大陸出版時,沒有人為其做宣傳,她自己掏錢找媒體;她自費建博客、講課、拍視頻、做網(wǎng)站,一絲不茍地在課堂、在博客、在網(wǎng)絡上為讀者解惑…… 生活中的德芬 筆者與德芬,相約在北京亞運村星巴克咖啡廳。 在人頭攢動的咖啡廳里,筆者的目光,不知不覺間,“越”過所有的凡夫俗子,尋找心目中、電視中、網(wǎng)絡中所見到過的美麗的德芬。果然,在咖啡廳的一角,筆者看到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封頁上那樣一襲純白、打著赤腳閑坐、天使般美麗又純真的德芬! 筆者喜歡看德芬的書,她的書,如同光明進入黑暗,頓時令人眼前一亮!那些文字,又像一盆清水,清洗人紛亂、復雜、負面的思維。筆者曾經(jīng)將她的書介紹給身邊的朋友,朋友看過后,又激動地介紹給朋友的朋友…… 因為喜歡看她的書,也就喜歡看她的視頻,看她的博客,當然,也喜歡了解她的經(jīng)歷、她的生活。 德芬有今天的成就,究竟哪些經(jīng)歷與眾不同?換言之,是哪些經(jīng)歷造就了她今天的成就、今天的與眾不同? 關于她成年之后、直到今天的經(jīng)歷,我們在網(wǎng)絡中基本都能夠搜索得到,也基本就是本文前頭所述,應該說,基本都是心想事成的。讀過她的書的人還應該感受到這樣一個事實:作者是那樣細心細致、那樣苦口婆心地告誡、講解,一個實例一個實例地舉證,就怕讀者看不懂、學不到……她的心,細膩而且善良。如若不是細膩,就很難在文章中那樣苦口婆心;如若不是善良,也就不會生出幫助他人之心;若沒有幫助他人之心,就不可能擁有幫助他人之力——這是心與能力兩者之間的一個必然的相互關系,也是諸成功人士的一個共同秘密之一。為了自己一個人,你只能擁有你一個人的能量與智慧;為了國家、民族、人類等更多的人,你便會擁有所有人的能量與智慧! “爸爸年輕的時候比較荒唐,媽媽常常以淚洗面,我好想去拯救她!”德芬說:“小時候家里窮,住的房屋都是租來的。鄰居家孩子買了鋼琴,我也很喜歡,但是沒有錢買,很多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媽媽很愛我,后來還是在租房住的情況下,將家里的一點積蓄拿出來給我買了一架鋼琴。媽媽將她自己沒能實現(xiàn)的理想,都寄托在了我身上,我承載了她過多的愛……同學去水庫玩、去登山旅游,她不讓我去,怕掉到水里淹死,怕登山會被摔死;學校里成立了鼓號樂隊,我很喜歡,打算學吹笛子,笛子都買來了,媽媽怕吹笛子對肺不好,于是我只有放棄;我上高中,進的是臺灣最好的一所高中‘北一女中’,在學校里,我參加了學校組建的儀隊,媽媽聽說某某家的孩子因為參加儀隊太累,得了腎臟炎,于是不讓我參加…… 我從小學習成績好,才藝多,演講、作文都拿第一名,上大學的時候媽媽非得讓我念商學系,我的大學與研究生學的全是商學,因為不喜歡,所以成績都很平平。媽媽對我的限制可以說是事事處處,我常常在心里惡狠狠地說:‘我不要你這么愛我,只要你少管我一點點!’可是,我不敢說。我的第一個男朋友,是媽媽給扯散的,媽媽嫌他家里窮,打電話給他爸爸,說你兒子配不上我女兒,請你管好他不要再讓他與我女兒交往。我的往來信件,媽媽都要打開,問這一句話是什么意思,那一張照片是怎么回事。我與男朋友約會,媽媽會突然間出現(xiàn)在我們的約會現(xiàn)場……我的第一次婚姻媽媽極力贊成,說他有錢,等到我要離婚的時候她是堅決不同意,因為她信基督,不可以離婚。小時候因為很乖,也被她帶著學基督,可是,大了后我卻對佛教產(chǎn)生了興趣,很喜歡讀佛經(jīng),她就拿臉色給我看,臉上冷冰冰的,因為基督徒認為龍代表撒旦…… 有一次我買了一只木魚,被她看到,說:‘你買木魚?你要念經(jīng)???!’我趕緊撒謊說:‘是朋友送的。 ’我家里的佛像,包括所有的佛事用具,媽媽要來我家的時候,我們總是趕緊藏起來,等她走后再拿出來……我的孩子都養(yǎng)成習慣了,一聽說姥姥要來,立即開始收拾東西,邊收拾邊說:‘快,姥姥要來了!’” 聽著德芬的敘述,筆者忍不住一次次笑出聲來,卻也忍不住陣陣地感嘆:原來,她小時候是這樣成長的!她小時候,居然是在這樣“愛”的環(huán)境中一點點長大成人的! 這種愛,無疑是滲了“毒素”的愛,是媽媽在婚姻不幸、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之中所產(chǎn)生的“毒素”! 一個美麗、乖巧的小女孩,從小到大,一直浸泡在這樣的愛之中! “所以我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很孤獨、孤單,常常一個人被鎖在家里,從窗戶里看外面的世界。”德芬說,“等到我成人終于能夠離開媽媽的視線,有空間決定我自己的事情時,發(fā)現(xiàn),小時候束縛我、限制我的一切,被我不知不覺拿過來,變成我自己限制自己的工具——雖然離開了媽媽,可媽媽對我的限制,早已變成我對自己的限制!” 德芬說:“非常慶幸我走進了靈修,讓我看清楚了那些限制,我開始解脫那些限制。我現(xiàn)在每天都在試著去翻動自己的無意識石頭,方法很簡單:當有任何人激發(fā)了你的情緒時,就是該去尋找那塊石頭的時候了。我最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內(nèi)心產(chǎn)生很多憤怒。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當你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的時候,就是該去翻石頭的時候了——我翻到一塊控制欲的石頭,希望別人按照我的方式做事。嗯,霸道的我,好,我看到了,我接受了,讓它過去?!?/FONT> “我翻到一塊需要別人尊重的石頭。我看了看事情的來龍去脈,人家其實不是不尊重我,只是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議程。嗯,自尊心弱的我,需要別人的尊重。好,我看到了,我愿意創(chuàng)造更多的空間允許別人做他自己,同時我可以尊重我自己,不需要他人來尊重我?!?/FONT> “我翻到一塊評判的石頭,覺得別人冥頑不靈,而且傲慢頑固。哈,這是我自己的投射。我也接納自己的傲慢頑固,看到它,接納它,感謝別人愿意做一面‘鏡子’,讓我看到我自己。不需要去批判他,他有權利做他自己。” “面對你所抗拒的人事因緣,永遠不要把你的眼光朝向外,永遠回歸自己的內(nèi)在,看見自己在這個經(jīng)驗與因緣中,是否擁有未能平衡的傷口,那你不允許別人呈現(xiàn)的部分,往往是你不允許自己呈現(xiàn)的部分,你限制別人的部分,常常是你自我限制的主題?!?/FONT> “翻來翻去,我發(fā)現(xiàn)我可以放下了。我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包容別人,了解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在努力,不是有意要侵犯你。我看到了這些,我愿意接納,因為我要自由,我不要被自己的無意識關在牢籠里,還要拉別人進來做共犯。” “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去翻動自己無意識的石頭,我們就會尋找回來更多的自己,你會更愉快,日子會更輕省。當然,你會‘身不由己’地去做一些無意識的行為的機會將減少,這樣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一些。所謂‘靈修’,不就是這樣嗎?!靈修絕對不是神神叨叨的東西,而是不斷地修自己——翻動每一塊無意識的石頭!!” 對于人的無意識引發(fā)的社會諸現(xiàn)象,德芬在她的“內(nèi)在空間網(wǎng)站”里有一篇文章曾這樣寫道: “……這個人在對一個陌生人拳打腳踢的時候,他可能在發(fā)泄對爸爸的憤怒。因為小時候爸爸也是這樣對待他的。他一直沒有機會報復,現(xiàn)在好了,機會來了。無意識才不管你報復的對象是不是當初加害你的人,它只想發(fā)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用不傷害他人的方法,表達發(fā)泄你的憤怒。你可以在腦海里想象如何殺死你的雙親(是小時候虐待你,不好好對待你的那對父母,而不是現(xiàn)在垂垂老矣,虛弱無助的父母),或是對著枕頭狠狠地捶打,承認你對他們的憤怒,讓你的憤怒有個出口。然后,原諒他們,也原諒自己。憤怒是不知道原諒的,憤怒無法寬恕,它只要報復。所以,就讓它報復吧。報復完之后,你還是可以回去做你的乖孩子,但是你內(nèi)在的憤怒已經(jīng)獲得解放了……我發(fā)現(xiàn)承認自己有憤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用適當?shù)姆绞桨阉鼈儽磉_出來,讓積壓在你內(nèi)在的能量能夠流動……另外就是,我們常常習慣性地做出一些機械性的反應。像藥家鑫(鋼琴殺手)的例子就是,他被恐懼所驅使,沒有看到自己的恐懼是不成比例地被放大了。如果當時他能立刻反觀自己的恐懼,愿意和自己的恐懼相處,而不是用去除外在的障礙來消除恐懼(這可能是他從小到大的一貫反應模式),那么他就不需要殺人來讓自己陷入更悲慘、更值得恐懼的境地了?!?/FONT> “由于我們都是習慣、慣性的奴隸,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是在無意識中選擇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的行為反應來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情緒,所以事后我們都會后悔,然后責怪自己。這樣對你行為的修正是沒有什么好處的。如果可以在情緒升起的時候就有所警覺,試著不要用慣性模式去回應你的情緒,那么你就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你就跳出了那個可怕的‘遺傳’魔咒,獲得心靈的自由?!?/FONT> “比如說媽媽再到我家的時候,我不再收拾,原樣擺在那里。果然媽媽到了晚上就說‘我想回去,在這里住不慣’。我問她‘是那些佛像讓你不舒服嗎?’她說‘過兩天有個兄弟會來看我,看你家這樣子會不舒服’。我說‘那我就收起來?!?/FONT> 德芬說:“我讓你看到了,讓你知道了我是誰,我在做什么,但是,如果你不舒服,我就收拾,這就是孝道……后來我寫了一些書,翻譯了一些書,并且獲得了讀者的認可、社會的認可,我的家庭經(jīng)濟也越來越好,我給她買很多她喜歡的東西,供養(yǎng)她,漸漸,她受到了感動,也知道我在做幫助別人的事情,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以我為榮,成為我夢想中的母親——無條件的支持我、愛我、尊重我?!?/FONT> “翻動每一塊無意識的石頭”,就是去穿越上文中提過的“第二”“第三”個圓圈,打破自動化反應模式,從而回到“第一”圓圈之中,這就是合一,就是解脫自己。 當我們穿越第二、第三個圓圈,進入到第一個圓圈,那里什么也沒有,沒有任何人間的文化與思想,沒有了文化與思想,也就沒有了任何條條與框框,用佛家的話來講,就是一個空無,這一“空無”,即是一切“實有”的來源,因此,心想事成在這里,自由自在這里。 我們錯把人生體驗當成真實,錯把第二、第三個圓圈中的“小我”當成唯一的“自我”,這是一切痛苦、煩惱、分裂、受傷的根源。 外面的所有人,其實都是自己,自己向外投射了什么,外面世界就是什么!因此,遇到問題查找自己的原因——“翻動無意識石頭”,而不是找別人的原因。 德芬的年輕、美麗、純真,應該就是她不斷地“翻動無意識石頭”的結果!通過不斷地“翻動”,內(nèi)在積累下的負面被帶到了“意識”層面,被不斷地“認”出來。內(nèi)在的負面一旦被“意識”,意味著消失,或將漸漸消失——這就是穿越第二、第三圓圈的路徑。 這,也正是生命自我純凈的過程! 小孩子的生命是純真的,因為他(她)們的內(nèi)在尚未積累負面的物質——第二、第三圓圈的生命尚未發(fā)展,一派先天的純真流露。所以小孩子人見人愛,人人都愿意無條件地為其服務。 成年人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可愛,只因自己的內(nèi)在越積越多,越多越死氣沉沉。而且,積累越多,往外在世界的投射就越多,對方就會感到不自在,于是,可愛沒有了,活潑沒有了。 我們中國有句話叫“相由心生”。當我們的內(nèi)在積累得越來越多,可愛沒有了、活潑沒有了的同時,平展的面容也沒有了,而一條一條的皺紋卻產(chǎn)生了……尤其,痛苦與煩惱,產(chǎn)生了…… “人間旅行……沒有一個受苦是對方故意加害于你,受苦是人的意識看出去的角度,從靈魂整體的意識中看出去,這份受苦原是隱藏著要讓你重新回返源頭之家的奧秘禮物,所有臨到你的人、事、物背后,都蘊藏著宇宙源頭要帶給你回歸整全療愈的禮物”——摘自德芬的“內(nèi)在空間網(wǎng)站www.innerspace.com.cn”。 這里所說的“宇宙源頭”,就是指心、身、靈的合一,也就是第一個圓圈象征的內(nèi)容。德芬之所以在自己的網(wǎng)站里轉載這樣的文章,必定是認同了這樣的說法或道理。從德芬的經(jīng)歷來看,也恰恰印證了這一說法:母親對自己種種令人無可忍受的限制,擁有所有卻依然無法快樂的經(jīng)歷,讓德芬懂得了自由的珍貴,更是德芬走上靈修之路、尋求解脫的巨大推動力。如果德芬從小成長在“蜜罐”里,自由自在,快快樂樂,她便難以知曉人間的疾苦,難以尋求解脫之路,因此,也就難以擁有今天的解脫與成就。 目前的德芬,已經(jīng)跨越了心想事成的路程,進化到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如同一個人躺在河水里漂流一樣順勢而為、隨其自然,好的來了,我接受、我感激。不好的來了,我也一樣接受,一樣感激,人世間原來不存在好與壞的分別,好與壞是同一種事物的不同側面,它們的出現(xiàn),只是為了讓生命進化到更好、更更好。這種順勢而為的“漂流”狀態(tài),是道家太極拳順對方之勢、達亦守亦攻目的的核心,也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也正是真正的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 作者:丁美娥來源:《成功啟示錄》德芬專訪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