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實力與公共外交 七月中,中國海軍黃山艦完成了敘利亞化武護航任務,順利返程回國。在過去的174天中,黃山艦和中國海軍鹽城艦一起,在遙遠的地中海完成了20批次的護航任務,獲得了聯(lián)合國和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高度贊揚。 媒體對這一事件有不同的觀察角度。一些外國媒體認為,中國海軍利用國際遠洋護航任務,完成了大量突破性的軍事訓練,是中國海軍向全球擴展勢力的重要一步。另一些媒體則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中國和俄羅斯海軍的協(xié)同配合上,對此做出某些戰(zhàn)略性的解讀。此外,大多數(shù)中國人則對中國海軍能夠有效地參與國際和平軍事行動感到自豪。敘利亞化武危機曾經(jīng)一度走到軍事沖突地邊緣。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否決了西方國家提出的對敘動武的議案,并參與推動大國達成一致,用和平的手段解決了敘利亞化武問題。中國軍艦和美國、俄羅斯、丹麥、挪威的艦艇一起,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解決中東安全問題的模式。 以上這些解讀的視角都是戰(zhàn)略性和現(xiàn)實性的。從更抽象的理論上看,中國軍艦參與敘利亞化武護航,和之前的亞丁灣護航、參加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等合在一起,還提出了一些現(xiàn)實政治視角難以一概解釋的、我們平時未加足夠深入思考和界定的問題:類似這樣的軍事行動,其在外交中的功能是什么? 傳統(tǒng)上來說,軍事力量的功能首先是作為對外保衛(wèi)安全的最終手段。對于中國這樣地緣安全環(huán)境復雜、尚未完成國家統(tǒng)一事業(yè)的國家來說,軍隊要準備著能打仗、能打贏,一旦發(fā)生外敵入侵或者重大的國家安全事件,要在關鍵時刻挺身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軍隊的第二個傳統(tǒng)對外功能是威懾。當今世界處在總體和相對長久的和平環(huán)境之中。實際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軍隊都很少真正走上戰(zhàn)場。軍事力量的存在,主要是威懾可能入侵的外敵,即人們常說的用準備戰(zhàn)爭來保衛(wèi)和平。當然,軍事威懾不一定用于敵國之間。在國家總體政治關系中,軍事力量的對比往往是一種基礎性的因素。軍事力量的相對平衡有利于國家的政治合作和相互尊重。 無論如何,上述兩種功能都是軍事性的,為了維護本國的安全利益。但是像敘利亞化武護航這樣的軍事行動,則是出于與本國安全利益直接關系不大的國際和平目的。中國軍隊參與這樣的行動,在外交上的宏觀目標,是展現(xiàn)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消除對中國崛起力量的誤解和刻意抹黑,提升國際上對中國的正面認知,為中國的外交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相比之下,軍事訓練等只是局部的、技術性的收獲,為其他宏觀目標服務。 從這個意義上說,軍隊似乎實現(xiàn)了公共外交的功能。公共外交的核心正在于通過對外信息傳遞,改變外國的認知,服務于國家的外交政策。國家投入和消耗資源開展公共外交,最終要實現(xiàn)功利性的目的,即在一定條件下為國家的利益和安全服務。 這帶來了一種理論挑戰(zhàn)。一般來說,人們把公共外交和軟實力聯(lián)系在一起。軟實力是國家的文化、媒體、制度等資源,形成對外的吸引力。然而軍事力量是無可辯駁的硬實力。硬實力是否也可以用于開展公共外交?這是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 縱觀世界,像美國這樣的公共外交大國,非常善于利用全方位資源來開展公共外交。強大的軍事力量是美國霸權最為倚賴的硬實力。人們一提到美國大兵,往往想到美國軍隊在世界耀武揚威,對別的國家進行軍事干涉??墒窃S多人沒有注意到,美國超過一半的對外援助由軍事部門提供。美國的軍事力量,被美國的某些盟國視為強大而可靠的象征。當菲律賓發(fā)生風災的時候,很多菲律賓人看到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抵達菲律賓港口,并沒有產(chǎn)生被侮辱或者入侵的感覺。相反,美國航母帶來了5000名美國士兵和數(shù)十架飛機抵達災區(qū)參與救援,許多對本國政府失去信心的災民,心里反倒有了底。 除了軍隊,很多國家還利用其他一些常常被歸為硬實力的力量,如經(jīng)濟實力、科技實力等,去塑造自己國家的形象。德國的軍事力量在二戰(zhàn)后受到限制,文化上也不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其他西歐國家那樣有突出的標簽,但是德國的科技和經(jīng)濟實力,成為德國國家的品牌。根據(jù)西方媒體的調(diào)查,德國國家形象在世界各國中長期名列前茅,跟其強大的經(jīng)濟形象是分不開的。至于日本,更是將特色文化注入到科技產(chǎn)品中,軟、硬實力相互融合和支撐。這些與科技和經(jīng)濟實力相關的國家形象,不能完全歸因于廣告或者宣傳,它首先是由過硬的實力支撐起來的。硬實力不強,軟實力也會如空中樓閣。 硬實力與公共外交的關系還可以通過反方向來思考。一個國家開展公共外交,不論是通過媒體傳播、文化交流還是援助,其效果永遠不是孤立的,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911事件以后,美國為了消解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情緒,在中東進行了大量的公共外交工作,包括開辦雜志、電視臺、加強人文交流、經(jīng)濟援助、宣傳宗教寬容和理解等,觀其戰(zhàn)略思路和政策架構(gòu),不可謂不用心、不專業(yè)。況且美國的這一套公共外交手段曾經(jīng)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起到過不同程度的效果。然而十多年過去,美國在中東的形象一直難有起色。究其最大的原因,恐怕不是出在公共外交、文化傳播等"軟實力"部門,而是被美軍的反恐戰(zhàn)爭、非法占領、虐囚事件、鼓動西亞北非動蕩等政策拖后腿。這個例子說明,即便硬實力很強,運用不當,有可能也會讓公共外交的效果毀于一旦。 因此,正向有學者所說,讓硬實力變軟,讓軟實力變硬,才是公共外交的最高境界。
|
|
|
來自: 老老樹皮 > 《網(wǎng)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