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冠男  中國很早就有繪畫嬰孩的傳統(tǒng),在古代繪畫、陶瓷、青銅器、玉器以及絲織品上均有表現(xiàn),主要是描繪兒童游戲時的景象,形態(tài)豐富有趣,稱作“嬰戲圖”或“嬰戲紋”。嬰戲紋著重表現(xiàn)了兒童在嬉戲中稚拙可愛的模樣、喜悅的表情和生動活潑的姿態(tài),使人們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以兒童作為玉器的裝飾題材始于商代,最早是以圓雕玉童的形式出現(xiàn),而后漸漸開始出現(xiàn)豐富的兒童戲耍場景,本文著力對不同時期玉器上的嬰戲紋作一番梳理。    圖5 圖6 與宋同時期的遼金圓雕玉童,則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多身著民族服飾,作行走狀或手持海東青。1973年黑龍江省綏濱縣中興公社墓葬出土的金青玉童(圖7),高5.1厘米,寬1.8厘米,現(xiàn)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玉質青色,圓雕玉童頭戴紗帽,頸下佩項鏈,身著短衣長褲,左手執(zhí)蕉葉背于肩上,右手下垂,兩腿交叉,作行走狀。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金青玉童(圖8)高5.8厘米,寬3.4厘米,厚2厘米。玉質青白色,圓雕玉童梳有三丫髻,分別于頭頂及兩側耳上,衣襟敞開,左手握拳,右手托海東青,兩腿較短,著肥褲,兩腿交叉作行走狀。 圖7 圖8      從上述幾例來看,宋金玉童呈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別,如發(fā)飾、服裝和手持物等,金代玉童有著極為明顯的民族特色,但二者神態(tài)都較真實,注重表現(xiàn)生活中的一瞬間狀態(tài),具有較濃厚的生活氣息。所雕刻的童子圓頭圓腦,肢體豐滿,以簡練的線條刻劃出童子的神態(tài)和衣紋,將兒童活潑的神態(tài)和天真爛漫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   隨著明代經濟和文化的高速發(fā)展,玉器的制作呈現(xiàn)出歷史上的又一個發(fā)展高峰,反映中國民俗文化和市井文化題材的玉器增多,不僅與人民大眾的生活貼近,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其藝術價值也有所提高。這一時期,嬰戲題材的玉器品種豐富。1969年,上海浦東陸家嘴明名門士族陸深及子陸楫夫婦墓出土了一件玉童(圖10),高3.8厘米。童子腦后有一穿孔,可系繩佩掛,作兒童發(fā)式,左腳獨立,曲右腿作登步狀,腿上伏有一螭虎,左肩上立一小鳥,衣襟飄逸,雕琢精妙,形神俱肖。1972年江西省南城縣洪門鄉(xiāng)朱祐檳墓出土的明白玉童(圖11),高6.4厘米,現(xiàn)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館,玉質白色,局部有侵蝕的褐色斑。光頭嬰兒,體型略肥胖,兩腿交叉,雙手執(zhí)一笏狀物,笏頂處鉆有一孔,用作串掛。  1993年,上海肇嘉浜路打浦橋明顧姓族墓地出土了一批檔次很高的玉器,其中有三件嬰戲題材的玉器,白玉圓雕執(zhí)枝童子、白玉圓雕執(zhí)荷童子和青玉圓雕臥童。白玉圓雕執(zhí)枝童子高5厘米,作行走狀。頭顱碩大,腦門留有一撮頭發(fā),眼球突起,楔形鼻,小嘴,身穿圓領對襟衫,下身著肥褲,露足。童子雙臂前伸,左手執(zhí)枝彎轉至肩部,頭頂有“V”字形孔,出土時用繩貫穿,佩于死者胸部。白玉圓雕執(zhí)荷童子高5.2厘米,頭較大,后腦扁平,腦門留有一撮頭發(fā),左右分開,臉部開相與執(zhí)枝童子相同。身穿對襟長衫,下露短寬腳褲。童子右手于胸前握襟,左手屈臂向上,緊握蓮梗背于左肩,蓮葉垂于背后,頭頂正中貫天地孔,出土時系繩與折扇相連。青玉圓雕臥童長6厘米,作伏臥狀。童子貼身露肚兜,外穿對襟衫,下著肥褲。身體橫臥,仰頭,左手撐于腦后,右手前伸,左腳踝交于右小腿,造型生動活潑,俏皮童趣。在童子的左手臂轉角處和交叉腿間各有一鉆孔,可系繩作掛墜,有平衡俯臥身體的作用。明高濂在《遵生八箋·燕閑清賞》中記載,自宋代以來,民間喜好用娃娃墜帳的形式來喻意多子多孫,此臥童出土時位于死者頭部附近,正合此意。這三件明代玉童的面相開臉相似,為我們了解明代玉童提供了準確的資料。 除上述幾例執(zhí)枝、執(zhí)荷等玉童佩飾外,明代還出現(xiàn)了童子臥馬的題材?!逗鬂h書·郭伋傳》:“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闭f明模仿成人騎馬是中國傳統(tǒng)的童戲活動,即騎竹馬游戲。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青玉童子臥馬(圖12),高4.7厘米,長6.5厘米,寬3厘米。玉質青色,馬為臥式,一牧童坐于馬側,背靠馬身,牧童頭右歪,雙手抱瓶,右足踏地,左足后翹。長衣束帶,衣褲當風飄舞。這件作品重心較低,可用作鎮(zhèn)紙,低凹處又可架筆,是文房用具。此玉雕童子臥馬,可能暗喻騎竹馬嬉戲,手持瓶則寓意騎行“平安”(瓶平諧音)。       以雙童作為玉杯的杯耳早在元代就有出現(xiàn),明清以后這類題材增多。1983年,江蘇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出土的一件八邊形白玉杯,口沿刻一圈回紋,兩側的把手為圓雕雙童攀樹造型,背面還有一提籃童子,造型別致,雕工細膩。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各種工藝美術品空前繁榮,玉器的成就尤其突出,達到了最后的鼎盛和輝煌。清代嬰戲紋內容豐富,多含吉祥之意,雕刻更加細膩,衣紋裝飾繁多。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和田玉雕嬰戲夔耳瓶(圖14),高19厘米,寬11厘米,瓶高5.4厘米。玉質黃色,中部雕一寶瓶,雙夔耳,蓋頂雕臥獸鈕。瓶前右側立一童子,博衣肥褲,肩負一小童,小童左手持磬,右手持戟,作揮舞狀;瓶左側雕一人騎異獸,獸似麒麟,其人手持一柄如意,笑容可掬,暗喻有“平安”“吉慶”“如意”之意。      除了吉祥之意的玉器外,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兩件雙嬰玉洗別有風致。清和田玉雙童耳洗(圖15),高7.9厘米,口徑10.7厘米,足距2.3厘米。玉質白色,圓形,洗內底心凸雕一側身蝙蝠,作展翅飛翔狀。平底,器底雕四蝙蝠式足。洗兩側各有一圓雕童子為耳,童子耳側雙髻,身著交領長衫,下擺過膝,肥褲,赤足,雙足踏于洗之腹下,雙手緊攀玉洗口沿,身欲后仰。一童左手持靈芝一棵,一童左手持萬壽菊一株。另一件清和田玉雙嬰耳洗,高4.2厘米,長9.5厘米,寬8.2厘米。碧玉,洗作荷葉形,一側雕一束繩扎荷梗,沿洗底纏繞。梗端雕荷葉、荷花、蓮蓬。一只小蟹攀于洗壁。圓雕二童子作洗耳,童子短頸,頭頂一撮短發(fā),著短衣,長袖當風,衣上有“※”形紋飾,雙手扶于洗口,手腕帶鐲。兩件玉洗皆以童子為耳,神態(tài)活潑自然,造型設計隨意。       清代的嬰戲紋玉器擺件也有出現(xiàn),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和田玉立象負雙童(圖16),高12厘米,長13.5厘米,寬4.4厘米。玉質青色,立體圓雕立象負雙童進寶。立象背上端凸起透雕半跪狀雙童共扶一寶瓶,有“太平有象”之意。另有一件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清和田玉牛童(圖17),高14.7厘米,寬15厘米。玉質潔白瑩潤,采用圓雕。牧童左手擎鳥,右手持笛,側騎牛背,牛首微仰,形象生動可愛,充滿了春天的活力和田園氣息。  二、玉器上的嬰戲紋特點   明清以后,玉器上的童子題材多含吉祥之意,形式豐富,除了各種玉童佩飾,嬰戲紋器物和嬰戲紋擺件也漸漸增多,畫面都顯得熱鬧非凡,呈現(xiàn)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源美景。清代的童子造型有站立、伏臥等姿態(tài),較前更加活潑自然,形成了清代獨有的藝術風格。童子形象憨態(tài)可掬,大多都是圓頭,雙眼皮,嘴微張作笑狀,發(fā)髻用陰刻線刻出一絲一絲的,耳朵寫實,做出耳鼓耳垂,身著短上衣,穿長褲,多數穿鞋,鞋邊有輪廓線。清代玉童選用的玉料非常好,不僅雕刻打磨精細,且對童子的衣紋褶皺都刻畫出來,著力表現(xiàn)兒童的天真爛漫,力求達到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  
 此文發(fā)布在《文物鑒定與鑒賞》2013年9期 | 
|  | 
來自: yigeduxingzhe > 《古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