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三體石經

 楊敬科書法 2014-08-08
 
 
 
 我收藏拓片多年,藏碑拓極少,然獨愛《曹魏三體石經》,尋覓多年,終如愿。
《三體石經》又稱《正始石經》,建于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年間(240-249年),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共約二十八碑立于河南洛陽,是我國繼東漢《熹平石經》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經。此經用古文、篆、隸三種不同字體刻寫,因此我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三體石經》也由此而得名。石曾佚,傳世的拓本皆為宋人摹本。后在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洛陽東龍虎灘村的發(fā)掘出殘石出土。1922年冬,洛陽東郊漢魏故城太學遺址的朱圪垱村村民朱某在棉田中掘出一大一小兩塊魏石經殘石。大塊陽面刻《尚書》無逸、君奭二篇文字,陰面刻《春秋》僖公、文公經文,正面存字34行,反面存字32行。即魏三體石經尚書春秋殘石,俗稱大三體。大三體赫赫有名,初出土,為洛陽古董商謝榮章購得,因石大秘運不便,乃令白姓石工連夜鑿為二,然終為官家沒收。鑿前,由象莊拓工趙道拓得10幾份,其中幾份為試拓。未鑿本極為珍貴,當年徐森玉、馬衡、許光宇、于右任等各得一份,王廣慶以50元得一份,一年后于右任以270元得一份,再后來,羅振玉以500金得一紙,未鑿本現為故宮和上海博物館等單位收藏。鑿后三體石經二石原藏河南博物館,其中一石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征調入藏。
我的拓片藏品故事之二十三:《曹魏三體石經》
在三種字體中,古文一體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北宋郭忠恕著《汗簡》,引用《三體石經》古文有122字,夏辣著《古文四聲韻》,引用石經古文亦達114字。但這些碑文出自誰人之手呢?歷代學者眾說不一,學者傅豐渭曾撰文詳細進行了分析。
第一種觀點認為是漢魏間的著名書法家邯鄲淳所寫;第二種觀點認為魏國書法名家衛(wèi)覬所寫;第三種觀點認為是三國魏書家韋誕所寫;四則認為是魏國文學家嵇康所寫,第五種觀點認為是張揖所寫;第六種觀點認為是出于邯鄲淳而由嵇康書寫。此說流傳甚廣,影響至今。全祖望于《石經考異序》中首先提出此觀點,近年來的數部大的著作如臺灣省林尹、高明主編的1968年版《中文大辭典》“石經”條;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的修訂版《辭源》“三體石經”條;俞劍華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邯鄲淳”條;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魏晉南北朝書法》“正始石經”釋文等皆取此說。
我的拓片藏品故事之二十三:《曹魏三體石經》
此外,除上述六種說法外,近來也有人認為《三體石經》是多人合作之作,而非一人力所能及。范邦瑾在《書法研究》上撰文《魏〈三體石經〉書人略論》提出了這種看法,認為從《三體石經》所刻碑文名字的字體大小,筆畫寫法和書法風格來看,極不相似。王國維《魏石經殘石考》云:“品字式者古文、篆、隸三體似出一手,直下式者則三體似由三人分別書之,而書品字式古文與書直下式古文者亦非一手。不獨書人不同,即文字亦不畫一?!薄度w石經》是一人所書還是由集體合作書寫而成?因原碑毀嚴重,自宋以出土殘石均未見有書人姓名,加上《三國志》等文獻的闕載,在新的考古資料發(fā)現以前,目前也不能妄加推斷。
我的拓片藏品故事之二十三:《曹魏三體石經》
魏三體石經自晉永嘉之亂后,屢經損毀,到唐初已殘缺不堪,但當時還有完整的拓本。魏三體石經的殘石,自清光緒年間始見出土,以后不斷有所發(fā)現,直到1945年、1975年在西安還出土過三體石經的殘碑,拓片歷來珍貴。故宮博物院藏有《魏三體石經尚書春秋殘石》未斷時的原拓本,乃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先生三赴洛陽求得捐贈的藏品。碑陽碑陰各一紙,裱為對屏,每屏縱245cm,橫110cm。在此拓本上,除大塊殘石外,馬衡先生還將搜集到的多塊細小殘石拓本考訂其文字先后位置,盡量地拼合復原裱在軸上,可謂極費苦心。
我的拓片藏品故事之二十三:《曹魏三體石經》
  碑陽鈐鑒藏印章:“光緒壬辰黃縣丁氏干圃購得曹魏三體石經”、 “凡將齋藏魏石經殘字”、“馬衡叔平”。另有馬衡題:“魏正始石經尚書無逸、君奭殘碑未斷時拓本。十二年秋得于洛陽,翌年冬裝成。此石今已鑿而為二,損君奭篇題一行六字,及前一行七字,后一行十一字。”王國維題跋:“千載何人知拓墨,二經全帙溯蕭梁。開元零落十三紙,皇佑叢殘百數行。豈謂風流仍正始,直將眼福傲歐黃。尚余君奭篇題在,梅本淵源待細商。叔平四兄屬題。觀堂王國維。”
  碑陰馬衡題:“魏三體石經春秋僖公、文公殘碑。今鑿損第十六行二十六字,及前一行四字、后一行十七字?!绷碛?925年春馬衡跋: “此碑正面刻尚書無逸、君奭三十四行;陰刻春秋僖公、文公三十二行。十一年冬出于洛陽城東卅里之朱圪垱村。出土時拓工趙道傳拓十二本,次日即為村人白姓者鑿成二石。此為初拓十二本之一,余三至洛陽始求得之。其后又出此碑之殘字數石,今悉依其原有行次補于闕處。尚書……補三石,春秋……補五石。其尚書‘嗣前 ’等字一石則黃縣丁氏舊藏,廿年前出土者也。此本在今日可稱為此碑之足本矣。他日更有所出,當續(xù)補之?!?/div>
我的拓片藏品故事之二十三:《曹魏三體石經》
1929年3月馬衡再跋:“此本既裝成,又得殘石拓本甚多。其可確知為此碑之碎塊者……凡十六石。皆依其次第補裝之。蓋裝成以后,先后補字已三次矣。”
2008年秋,北京藏友出讓民國舊拓《三體石經》殘石拓片一套6紙,止堂知我尋覓此全本多時,幫我高價購得,成為我最珍貴的碑拓藏品。
 
                             2010年2月19日于三惜草堂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