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天說伏。我們星球的歲時寒暑,歸根結(jié)底源于各地域所受陽光的周期性變化。中國古人歸納其規(guī)律,劃分節(jié)氣,有表示晝長夜短到了極致的夏至,有與之相反的冬
至。一年中,冬至日照最短卻并非最寒,夏至日照最長也不是最熱的日子,寒暑之最均滯后。常言道“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初數(shù)三九,冬至已過去18天;而中
伏,晚于夏至的時間更長。 民諺講,夏至三庚便入伏。傳統(tǒng)歷法,以天干地支紀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有一庚。如果夏至那天得庚,便為初庚,再過兩旬是三庚,為初伏。這是 與夏至最近的入伏。十天一伏,中伏在夏至后四庚,至于末伏,或許在五庚,或許在第六個庚日——因為,末伏要在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倘若夏至后第五庚出現(xiàn)在立 秋之前,就要加上一個中伏,這一年的三伏便是四十天。“熱得長,兩個中伏”,所言即此。 將一歲里最熱的時段稱為伏天,“伏”含有炎熱避暑,藏伏不出之意。又有陰氣被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之說,是陰陽五行學說給出的解釋。以庚日確定伏日,也得自 陰陽消長、五行生克的古代哲學。清康熙年間李光地奉旨主編《星歷考原》,講到三伏:五行水生木,冬(水)后立春(木);木生火,春(木)后立夏(火);金 生水,秋(金)后立冬(水)。唯獨立秋,夏屬火,秋屬金,以金代火,而火是克金的。“金畏火克,故至庚日必伏藏。庚者,金也。金氣伏藏則火益熾,三陽數(shù) 也,故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四時更替,夏至火氣盛極之際,秋之金氣已萌生,為保護金氣不為火氣所克,設立伏日。這是古人想象中的一種“干預”,讓秋之金 氣逢庚伏藏,并且“伏”到立秋后的庚日。 庚日入伏,干支紀日的產(chǎn)物。干支紀日的特點,是超越年份月份的分割,六十天周而復始,全無月末或歲尾的界限。比如《明太宗實錄》載,永樂二年十一月己未 “設天津衛(wèi)”,又載永樂三年春正月甲寅“請建天妃廟于直沽”。兩條記載雖然跨年度,隔月份,其日期干支卻是接續(xù)的。己未至甲寅的相互關(guān)系表明,明王朝設天 津衛(wèi)后55天,決定在建城的同時修天妃廟。 彝族曾使用十月歷法,以十二生肖紀日,三輪一個月,一年十個月,外加五個過年日。生肖紀日等同于地支。這種古歷法,紀日與月、年的關(guān)系,規(guī)規(guī)整整。相比之 下,干支紀日幾千年排下來,沒有這種規(guī)整。會不會其亂如麻?古代史官以一個并不復雜的技巧,巧妙地標識出與月份的關(guān)聯(lián)。如《宋史·太祖本紀》:“二年春正 月丙申朔,上詣太后宮門稱慶。庚子,占城國王遣使來朝?!奔o日“丙申”之后加“朔”,表示初一日。據(jù)此可知,這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向太后賀歲,正月初五庚子 有使節(jié)來朝。每逢初一標上“朔”字,定盤星一般,便于通過干支的前后順序,推算出鄰近干支日期是哪一旬的哪一天。 上引《宋史》“正月丙申”,又與傳統(tǒng)歷書的一項內(nèi)容有關(guān),即“幾人分丙”。舊時歷書,往往標有“幾龍治水”“幾牛耕田”“幾人分丙(餅)”“幾日得辛 (金)”,以占年景。龍、牛指地支,看正月逢辰逢丑在初幾;得辛、分丙則看正月的紀日天干。此外,二月和八月第一個丁日祭孔稱丁祭,暮春之初的曲水流觴上 巳節(jié)(后來節(jié)期固定在三月三),都與干支紀日有關(guā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