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段錦是調(diào)身為主的功法,練習中側重肢體運動與呼吸相配合。據(jù)說在隋唐時期就有此名,但該功法大多認為是在南宋初年創(chuàng)編,文字記載見于宋代洪邁的《夷堅志》,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古人稱上等的絲織品為“錦”。八段錦的名稱是將該功法的八節(jié)動作比喻為上等的絲織品,以顯其珍貴,稱頌其精煉完美的編排和良好的祛病保健作用。該功法柔筋健骨,養(yǎng)氣壯力,行氣活血,調(diào)理臟腑,且其運動量恰到好處,既達到了健身效果,又不感到疲勞?,F(xiàn)代研究認為這套功法能改善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功能,加強血液循環(huán),對腹腔內(nèi)臟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可激發(fā)各系統(tǒng)的功能,糾正機體異常的反應,對許多疾病都有醫(yī)療康復作用。 ![]() 八段錦在流傳過程中有坐功和站功之分,站功自清朝開始分南北兩派,北派托名岳飛所傳,以剛為主,動作繁難;南派附會梁世昌所傳,以柔為主,動作簡易。以后為了便于誦記又編成歌訣,經(jīng)過不斷的修改至清光緒初期逐漸定型為七言訣:“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p> 一、八段錦功法 1.兩手托天理三焦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松靜自然,凝神調(diào)息,舌抵上顎,氣沉丹田,鼻吸口呼,兩手由小腹向前伸臂,手心向下向外劃弧,順勢轉手向上,雙手十指交叉于小腹前;隨吸氣,緩緩曲肘沿任脈上拖,當兩臂抬至肩、肘、腕相平時,翻掌上拖于頭頂,雙臂伸直,仰頭目視手背,稍停片刻;隨呼氣,松開交叉的雙手,自體側向下劃弧慢慢落于小腹前,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恢復如起勢。稍停片刻,再如前反復6~8次。 【操作提示】兩手上托時采用逆腹式呼吸法。當兩臂沿任脈上托至與肩相平時不要聳肩,手臂至頭頂上方時稍用力上托,使三焦得以牽拉。 該勢主要是四肢和軀干的伸展運動,使手臂、頸、肩背、腰等部位的肌肉、骨骼、韌帶得到調(diào)理,對頸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手臂上舉時配合吸氣,可增大膈肌、肋間肌的運動,加大呼吸深度,使更多的富含氧的血液供給大腦,使大腦清醒,解除疲勞。此外,該式采用逆腹式呼吸法,腹壁的起伏對腹腔的內(nèi)臟起到充分的按摩作用,促進腹腔、盆腔內(nèi)臟的血液循環(huán)。 2.左右開弓似射雕 松靜站立同前,左足向左橫跨一步,雙腿屈膝下蹲成馬步站樁,兩膝做內(nèi)扣勁,兩足作下蹬勁,臀髖呈下坐勁,如騎馬背上,兩手空握拳,屈肘放于兩側髖部,距髖約一拳許;隨吸氣,兩手向前抬起平胸,左臂彎曲為弓手,向左拉至極點,開弓如滿月,同時,右手向右伸出為“箭手”,手指作劍訣,順勢轉頭向右,通過劍指凝視遠方,意如弓箭伺機待發(fā),稍停片刻;隨呼氣將兩腿伸直,順勢將兩手向下劃弧,收回于胸前,再向上向兩側劃弧緩緩下落兩髖外側,同時收回左腿,還原為站式;再換右足向右橫跨,重復如上動作,如此左右交替6~8次。 【操作提示】兩臂自體側抬起平胸時身體易出現(xiàn)前后晃動和聳肩,糾正方法是兩足抓地,氣沉丹田,沉肩墜肘。 練習此勢重點是在頸椎、胸椎和腰椎的左右旋轉運動,可改善相應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頭部的血液循環(huán)。并同時對心肺進行有節(jié)律的按摩,從而增強心肺的功能。再加上伸臂、擴胸、轉頸,使肩臂、頸部和胸肋部的肌肉、骨骼、韌帶得到鍛煉和加強。 3.調(diào)理脾胃需單舉 松靜站立同前,兩臂下垂,掌心下按,手指向前,成下按式站樁,兩手同時向前向內(nèi)劃弧,順勢翻掌向上,指尖相對,在小腹前如提抱式站樁,隨吸氣,翻掌,掌心向下,左手自左前方緩緩上舉,手心上拖,指尖同右,至頭上左方將臂伸直,同時右手下按,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下兩手作爭力勁;稍停片刻,隨呼氣,左手自左上方緩緩下落,右手順勢向上,雙手翻掌,手心向上,相接于小腹前,如起勢,如此左右交換,反復作6~8次。 【操作提示】兩臂上下爭力時易出現(xiàn)上下用力不均,軀干傾斜等現(xiàn)象,所以操作時盡量用力均勻,保持立身中正。 這一勢主要作用在中焦,由于兩臂交替上舉下按,上下對拔爭力,使兩側的肌肉和肝膽脾胃等臟器受到牽引,促進胃腸的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4.五勞七傷往后瞧 松靜站立同前,先將左手勞宮穴貼在小腹下丹田處,右手貼左手背上,配合順腹式呼吸,吸氣使小腹充滿;隨呼氣,轉頭向左肩背后望去,想像內(nèi)視左足心涌泉穴,以意領氣至左足心;稍停片刻,再吸氣,同時將頭轉向正面,以意領氣,從足心經(jīng)大腿后面上升到尾閭,再到命門穴;隨呼氣,再轉頭向右肩背后望去,如此交替6~8次。 【操作提示】頭向左右轉動時幅度要一致,與肩齊平,避免脊柱跟著轉動。 此勢能使整個脊柱、兩大腿,乃至全身均得到運動,有助于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恢復疲勞,從而使臟腑氣血得以調(diào)整,可用于防治高血壓、頸椎病、眼病。 5.搖頭擺尾去心火 松靜站立同前,左足向左橫開一步成馬步,兩手反按膝上部,手指向內(nèi),臂肘作外撐勁;呼氣,以意領氣由下丹田至足心;吸氣,同時腰為軸,將軀干搖轉至左前方,頭與左膝呈一垂線,臀部向右下方作撐勁,目視右足尖,右臂繃直,左臂彎曲,以助腰擺;稍停片刻即呼氣,如此左右腰擺6~8次。 【操作提示】此勢操作時易出現(xiàn)躬腰低頭太過,轉身角度太過或不及。糾正方法為轉動角度頭與左右足尖垂直為度,屈膝左右轉動幅度一直,大約90o,腰部要伸展。 練習此式勢強調(diào)入靜放松,以解除緊張。該勢結合呼氣時以意引氣由下丹田至足心,并意守涌泉,可引氣血下行,以瀉心火,使頭腦清醒。同時運動腰、頸部的關節(jié),有助于任、督、沖三脈經(jīng)氣的運行,可用于防治頸椎、腰椎疾病,以及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心煩、心悸等癥。 6.兩手攀足固腎腰 松靜站立同前,兩腿繃直,兩手叉腰,四指向后拖腎俞穴;先吸氣,同時上深后仰;然后呼氣,同時上體前俯,兩手順勢沿膀胱經(jīng)下至足跟,再向前攀足尖,意守涌泉穴;稍停后,隨吸氣,緩緩直腰,手提至腰兩側叉腰,以意引氣至腰,意守命門穴,如此反復6~8次。 【操作提示】操作此勢時易出現(xiàn)身體后仰太過,彎腰屈膝現(xiàn)象。糾正方法身體后仰以保持平衡穩(wěn)固為度,上體前俯時兩膝要伸直,向下彎腰的力度可量力而行。 此勢的動作重點在腰部,腰為腎之府,長期運動腰部可起到和帶脈,通任督的作用。具有強腎、醒腦、明目的功效。患有高血壓、腦血管硬化者,操作時頭不宜過低。 7.攢拳怒目增氣力 松靜站立如前,吸氣左足橫出變馬步,兩手提至腰間半握拳,拳心向上,兩拳相距三拳左右,兩手環(huán)抱如半月狀,意守丹田或命門穴;隨呼氣,將左拳向左前擊出,順勢頭稍向左轉,過左拳瞪虎是目視遠方,右拳同時向后拉,使左右臂爭力;稍停片刻,兩拳同時收回原位,松開虛拳,向上劃弧經(jīng)兩側緩緩下落,收回左足還原為站式。如此左右交替6~8次。 【操作提示】操作此勢時易出現(xiàn)聳肩、塌腰、閉目等現(xiàn)象。糾正方法松腰沉胯,沉肩墜肘,氣沉丹田,脊柱正直,怒目圓睜。 該勢主要運動四肢、腰和眼肌,能增強肺氣,增加肌力,具有強筋健骨之功。 8.背后七顛百病消 松靜站立如前,膝直足開,兩臂自然下垂,肘臂稍外作撐,意守丹田,隨吸氣,平掌下按,足跟上提,同時,意念頭向上虛頂,氣貼于背,隨呼氣,足跟下落著地,手掌下垂,全身放松如此反復6~8次。 【操作提示】足跟提起時注意保持身體平衡,十個腳趾稍分開著地。百會上頂,兩手下按,使脊柱盡量得以拔伸。患有脊柱病變者足跟下落要輕,不可用力過重。 功中兩腳跟有節(jié)律的彈性起落,通過震動,使椎骨之間各關節(jié)韌帶得以鍛煉,并使?jié)釟庾杂咳懦?。同時有利于腦脊液的循環(huán)和脊髓神經(jīng)功能的增強,防治椎體病變。 二、八段錦的健身應用 站式八段錦可強身健體,舒筋活絡,對病患可有針對性地進行調(diào)治。如肝郁氣滯,表現(xiàn)為胸悶、急躁易怒,兩脅脹痛,頭暈耳鳴等,當疏肝理氣,可選練一、二勢經(jīng)常練習。脾虛氣滯,表現(xiàn)為脘腹脹痛,食少納呆,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應健脾理氣,可用二、三勢。心腎不交,眩暈耳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當交通心腎,補腎清心,用五、六勢。清陽不升可用四、七勢;肝陽上亢可用四、八勢。心腦血管病者,選練前四節(jié)為宜;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多練一、二、三、七式;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練三、五式;頸腰椎病者多練四、五、六式。無病之人作為防病保健可以全套鍛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