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天嶺位于寬甸西北,西與本溪毗鄰,北與桓仁縣接壤,距丹東市區(qū)160公里。1894年的初冬,一場為民族生存的血戰(zhàn)在這里打響。58歲的清軍將領聶士成,在甲午戰(zhàn)爭清軍大敗的大環(huán)境下,在此取得了一次大勝。         日軍志在必得,清軍意必堅守     1894年7月開始的甲午戰(zhàn)爭,清軍在朝鮮牙山失敗,在朝鮮平壤失敗,在鴨綠江防線失敗,在黃海海戰(zhàn)失敗,在旅大失敗。 直到1894年11月12日才有了一次勝仗。     大批從朝鮮平壤敗退下來的清軍,撤過鴨綠江之后,迅即沿安東九連城、虎山一線展開防線。被迫與日軍開戰(zhàn)的清軍,并沒有周密的準備,而處心積慮的日軍,從容地按照戰(zhàn)前的周密部署,在清軍敗退朝鮮后,兵分兩路向遼東大地殺來。     第一路在山縣有朋大將率領下,從朝鮮義州攻擊清軍的鴨綠江防線;第二路以陸軍大將大山巖為司令官,由海路在遼東半島東岸的花園口登陸,進犯大連和旅順。     鴨綠江防線之戰(zhàn),是清軍面對日軍攻擊的首次保衛(wèi)戰(zhàn)。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82營,約2萬8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統(tǒng)領,節(jié)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tǒng)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3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日軍占領鴨綠江沿岸后,兵分兩路進攻奉天(今沈陽)。東路直指遼陽,西路繞道岫巖、海城方向。     東線方向,清軍沿鳳凰城和摩天嶺布下兩道防線,但鳳凰城這個自古來就是戰(zhàn)略要地的地方,在10月30日落入日軍手中。通往奉天的最后一個天險摩天嶺出現在日軍的眼前。     日軍驕狂無比,叫囂趕到奉天過新年。     一開始,守衛(wèi)摩天嶺的清軍將領是宋慶。由于當時旅順受到日軍攻擊,形勢危急,宋慶奉命回援旅順。宋慶一走,東路守軍改由聶士成指揮。     突然的一次變動,摩天嶺守將換人了,有了這個人,摩天嶺的天險才真正成為天險。     聶士成,是清末清軍名將。聶士成在治軍方面,有著嚴格的紀律性,同時,他也大膽吸收西方陸軍的先進經驗,他的部隊是清朝末年中國為數不多的近代化部隊。受命負責東線戰(zhàn)事,聶士成即調整戰(zhàn)線,自己堅守摩天嶺,從正面阻擊日軍,另一將領依克唐阿率部駐守賽馬,從側面牽制鳳凰城日軍。同時,命呂本元、孫顯寅、耿鳳鳴等將領率部分守各處,形成了防守縱深和便于策應的戰(zhàn)略態(tài)勢。     對于摩天嶺,日軍志在必得,一場大戰(zhàn)即將開始。 名將守天險     摩天嶺,也叫大高嶺、太高嶺或高嶺。山道險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此地無論古代、近代還是現代都戰(zhàn)事繁多,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聶士成面對數倍于己的強敵鎮(zhèn)定自若。他堅信只要指揮得當,布置有方,借助摩天嶺的天險地利,一定能阻敵于險關前,打破日軍輕取奉天,威逼京城的美夢。     他派孫顯寅、呂本元駐守連山關,成為摩天嶺的第一道防線,形成縱深防御的態(tài)勢。在摩天嶺的主陣地上,在要道處選擇了炮陣地,步兵陣地則形成戰(zhàn)壕網,可互相支援,作縱深支持。為迷惑日軍,在山林中布置數千面旗幟,還在密林中安排了眾多的戰(zhàn)鼓和號角,并動員附近的百姓前來助戰(zhàn)。摩天嶺周圍的百姓聽說要在此大戰(zhàn)日軍,需要自己出力,踴躍報名,前來者有了數百之眾。     11月12日,日軍開始向摩天嶺進攻。日軍按照慣例,先派騎兵一部在前,大部隊在后跟進。騎兵一部進犯連山關口,孫顯寅、呂本元率部奮力抵御,連續(xù)擊退日軍多次進攻。經過一番苦戰(zhàn),日軍稍退,旋即又如蜂而至,并形成包圍之勢,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孫顯寅、呂本元率部突圍,連山關陷入日軍之手。     得到連山關之后,日軍即將此當作基地,稍事休整便開始了對摩天嶺的進攻。一個大隊的日軍毫無顧忌地向摩天嶺前進,突然,一聲巨響在日軍隊伍中炸開,接著是一陣緊似一陣的大炮的轟鳴聲。在爆炸聲中,日軍死傷無數。日軍驚魂未定,又聽周圍戰(zhàn)鼓齊擂,號角轟鳴。緊接著,又見山林中旌旗飛動,似乎有千軍萬馬嚴陣以待。     日軍不斷沖鋒,每次沖鋒都在清軍打擊下潰退。特別是正面陣地上的大炮,讓日軍傷亡慘重。日軍妄圖奪取炮陣地,但炮陣地前有一片開闊地,聶士成下令數千槍手齊射,日軍成了活靶子。日軍向山下奔逃而回,聶士成指揮部隊追擊,動員而來的百姓也吶喊著從四面山上涌向日軍。日軍狼狽逃回到連山關。     回到連山關的日軍請求派大部隊增援。此時的鳳凰城日軍正受到駐守賽馬的依克唐阿部的威脅,無兵可派,日軍只得龜縮在連山關,摩天嶺牢牢地守在清軍的手中。 收復失地     聶士成精心謀劃的摩天嶺阻擊戰(zhàn),成為了甲午戰(zhàn)中清軍的第一場勝仗。11月26日,摩天嶺地區(qū)普降大雪,聶士成決定雪夜突襲連山關。在做好各種偵察工作、摸清了日軍的情況后,聶士成派人聯系從連山關敗退的孫顯寅和呂本元部,約定分兵兩路偷襲連山關。當晚,在日軍認為大雪不利于部隊行動時,聶士成率領數百騎兵突襲連山關,與孫顯寅和呂本元部取得聯系后,分兵向日軍發(fā)起攻擊,毫無防備的日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丟下數十具尸體倉皇逃往草河口。     收復連山關,是清軍與日軍開戰(zhàn)以來第一次收復失地。     退到草河口后的日軍重新調整了部署,計劃進攻摩天嶺切斷清軍東西兩線之間的聯系,并與占領鳳凰城的日軍相策應,形成犄角之勢。     為了粉碎日軍的這一戰(zhàn)略企圖,聶士成與另一路清軍將領依克唐阿商議后決定:兩軍聯合作戰(zhàn),攻占草河口。為防止日軍敗逃,由聶士成率軍到距離草河口4公里的分水嶺埋伏,切斷日軍退路。依克唐阿率部從正面攻敵。     戰(zhàn)斗打響,依克唐阿率部在草河口與敵展開激戰(zhàn)。日軍先是固守陣地,但在清軍的奮勇打擊下,日軍陣地逐漸丟失,后來不得不向鳳凰城方向敗退。日軍匆忙逃亡到分水嶺,看看已不見了后面的追兵,剛想喘口氣時,埋伏在這里的聶士成部發(fā)起了對日軍的包圍戰(zhàn),戰(zhàn)斗從上午打到天黑,日軍傷亡慘重。日軍趁著夜幕掩護逃出包圍圈,向鳳凰城落荒而去,聶士成率部乘勝追擊,鳳凰城日軍的外圍陣地被摧毀。     聶士成指揮的摩天嶺大戰(zhàn),收復連山關、草河口的大戰(zhàn),是甲午戰(zhàn)爭中惟一的勝利。此后,直到甲午戰(zhàn)爭結束,日軍一直沒有突破摩天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