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dá)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上聲。營魄也,一不二,致柔直養(yǎng)而無害。嬰兒,赤子也,玄,黑色幽暗之意。覽,觀也。蔽于聞見曰“玄覽”,心為君主,七情六賊譬曰民,五官百骸有如國,無為縱容,中道天門,元神所棲,雌陰滓,知私智也,不息曰生,涵養(yǎng)曰畜,生而不有,神為之生也,為而不恃,氣為之為也。長而不宰,為一身之長,而不假于制伏之勞也,蓋人受中以生,官骸之用,依于魂魄,得之則生,失之則死,惟內(nèi)不能保其神氣,外不能祛其物誘,斯無以復(fù)性而成德。抱一者其神存,致柔者,其氣固而又滌除障礙,檢束形骸,俾元神依于祖竅而化厥陰,柔性體極于空明而絕乎私慮,則營魄之生養(yǎng)無窮,而體乎自然之極,致德之幽微,至是乃為無加也。   三十輻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言至無而含至有也。車有三十輻,以象日月居輪之中心者,為轂車之所恃,以運(yùn)轉(zhuǎn)也。當(dāng)其無,謂居空隙之處。埏埴,以水粘土而為器也,器非埏埴不成,及其成也,埏埴仍歸無用,故曰當(dāng)其無也。戶牖非若棟梁之重系于室,而非此則室為無用,故若關(guān)而實(shí)有用也。蓋道不外于動靜,動而為有,根于至靜。故凡涉于有者,以為推行之利,居于無者,即裕推行之機(jī),要亦在互為其根,闔辟變化之理而已。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昧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蔽于外則亂其真,五者皆逐于嗜欲之蔽,腹深藏,目外炫,言圣人靜深而有主,不隨物而思遷,故去其可甘,而全其至真也。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為吾為天下之為,去聲。驚,危懼意。貴,重也。大患禍害之難堪者,若身視如身受也,寵為下,非良貴也,言常人之情,營營于得失,故寵辱若驚,困于身之嗜欲,惟恐有害于身,故視大患不能一朝居,以身為天下者,不自私其身而欲偕天下于大道也。貴以慎重言,愛以關(guān)切言,可寄于天下,寵辱不驚也??梢酝杏谔煜?,不以一身之患為患也,此為徒愛其身,而不知以道濟(jì)天下者發(fā)。   視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道體本無形聲,故不可以見聞求,以手圓而聚之曰“搏”,致詰窮究也。混,混合。一,不二,《中庸》所謂誠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為無狀之狀。 承上文而極言其妙。皦,明也;昧,暗也。繩繩,猶綿綿相續(xù)不絕也;無物,猶言無有狀,以彼喻此之名,上則皦而下則昧者,凡物皆然,混而為一則無是也,繩繩不可名,以生機(jī)之不息言,歸于無物,以氣化之返始言也。   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上文已言,混一之妙,此乃示人以知要之功也,無象之中求象,原為恍惚,豈可參以迎隨之念乎。無首無后,道之周流不息者如是。執(zhí),專主也;御;調(diào)攝也。古道先天,今有后天,執(zhí)古御今,一以貫之之意也。古始,無始之始;道紀(jì),道之統(tǒng)紀(jì)。   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容,形容;豫,備豫;冬涉川,喻其嚴(yán)猶夷;畏四鄰,喻其慎;儼兮,渙兮,莊敬而和暢也;樸,無雕鑿,谷能虛受,渾全之至,反若濁者,不為皦皦之行也。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久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此言未及乎成德而求以入德之事。濁者不易澄,靜存則心體自澈,安者貴于久,動察則神智不窮。滿招損,故不欲盈也。敝,壞也;新成猶言速成,新成者,其敝必速能敝;不新成,形敝而神不敝也。   致虛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 致,委致,委致其心。若無著者,然則有以極乎,虛之妙矣;守,存守,存守其心而不雜于物,則有以極乎,靜之真矣。萬物,道之散殊,故皆涉于有作。觀其復(fù),見天心也,下文乃詳言之。   夫物蕓蕓,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蕓蕓,生生不息;根者物之所從生,命者,理之所自出;公,無私也,萬物之長,故曰王。天也,道也,推極其至而言之也,承上文而言,萬物雖紛,無不歸根;復(fù)命者,此乃造化不易之理。陰陽消長之常,修道者,必知此而后可無妄作之兇,蓋至常者,天下之大本,變化所從始,故知常者,可以無所不容而無私之至,物莫能加,與天合德,道體長存,尚何危殆,極于中和位育,即此意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知,去聲。此言化民之道,太上圣人之治,入人者深。下知皆有圣人在其意中,其次親譽(yù)之,則涉于跡也。畏者惕于威,侮者陵其上,故皆由信不足也,夫信者,人所同具,何以上下,不能相孚,豈非文告,煩而躬修薄歟,故必優(yōu)游感化,慎重其言,然后民觀法而自從,目遷善而不知迄乎,功成事遂恭己無為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仁義者,道之實(shí),世衰道微,非仁義無以正之,是大道之廢,賴有仁義也,乃人不察乎。此不本道以為治,而專尚智慧,不知智慧不由仁義,無以燭燈而反啟大偽。是故體道者,必崇仁義,孝慈者,仁之實(shí);忠臣,義之表也;六親不和,賴有孝慈化之;國家昏亂,恃有忠臣扶之,此正大道廢,有仁義之證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