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重癥肌無力

 剡溪茗書館 2014-07-16

1 癥狀體征

  本病可見于任何年齡,我國病人發(fā)病年齡以兒童期較多見,20~40歲發(fā)病者女性較多,中年以后發(fā)病者多為男性,伴有胸腺瘤的較多見。女性病人所生新生兒,其中約10%經(jīng)過胎盤轉(zhuǎn)輸獲得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抗體(nicotiniacetylcholine receptorantibody,nAchR-Ab)可暫時出現(xiàn)無力癥狀。少數(shù)有家族史。起病隱襲,也有急起暴發(fā)者。

  1.傳統(tǒng)的分型:眼肌型、延髓肌型和全身型。

  (1)眼肌型重癥肌無力:肌無力通常晨輕晚重,亦可多變,后期可處于不全癱瘓狀態(tài);全身肌肉并非平均受累,眼外肌最常累及,為早期癥狀,亦可長期局限于眼肌。輕者睜眼無力,眼瞼下垂,呈不對稱性分布,額肌代償性地收縮上提。眼球運動受限,出現(xiàn)斜視和復視,重者眼球固定不動。眼內(nèi)肌一般不受影響,瞳孔反射多正常。

  (2)延髓型(或球型)重癥肌無力:面肌、舌肌、咀嚼肌及咽喉肌亦易受累;閉眼不全,額紋及鼻唇溝變平,笑時口角后縮肌比上唇提肌更無力,提唇露齒如怒吼狀;咀嚼無力,吞咽困難,舌運動不自如;軟腭肌無力,發(fā)音呈鼻音;談話片刻后音調(diào)低沉或聲嘶。

  (3)全身型重癥肌無力:頸肌、軀干及四肢肌也可罹病,表現(xiàn)抬頭困難,常用手托住頭顱;胸悶氣短,行走乏力,不能久行;洗臉、梳頭、穿衣難于支持;腱反射存在,無感覺障礙;偶見肌萎縮。

  以上分型并非絕然分隔,往往混雜存在,而以某類癥狀較為突出。本病病程稽延,其間可緩解、復發(fā)或惡化。感冒、腹瀉、激動、過勞及月經(jīng)、分娩或手術(shù)等常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現(xiàn)危象危及生命。

  2.危象    是指肌無力突然加重,特別是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間肌)以及咽喉肌的嚴重無力,導致呼吸困難,喉頭與氣管分泌物增多而無法排出,需排痰或人工呼吸。多在重型肌無力基礎(chǔ)上誘發(fā),伴有胸腺瘤者更易發(fā)生危象。危象可分為3種:

  (1)肌無力危象  為疾病本身肌無力的加重所致,此時膽堿酯酶抑制藥往往藥量不足,加大藥量或靜脈注射騰喜龍后肌力好轉(zhuǎn)。常由感冒誘發(fā),也可發(fā)生于應用神經(jīng)-肌肉阻滯藥(如鏈霉素)、大劑量皮質(zhì)類固醇及胸腺放射治療或手術(shù)后。

  (2)膽堿能危象  是由于膽堿酯酶抑制藥過量,使Ach免于水解,在突觸積聚過多,表現(xiàn)膽堿能毒性反應;肌無力加重、肌束顫動(煙堿樣反應,終板膜過度除極化);瞳孔縮小(于自然光線下直徑小于2mm)、出汗、唾液增多(毒蕈堿樣反應),頭痛、精神緊張(中樞神經(jīng)反應)。注射騰喜龍無力癥狀不見好轉(zhuǎn),反而加重。

  (3)反拗性危象  對膽堿酯酶抑制藥暫時失效,加大劑量無濟于事。

  3.Ossermen改良法分型   為標明MG肌無力的分布部位、程度及病程。一般采用Ossermen改良法的分型:

 ?、裥停貉奂⌒停Y狀主要是單純眼外肌受累,表現(xiàn)為一側(cè)或雙側(cè)上瞼下垂,有復視或斜視現(xiàn)象。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治療有效,預后好。

  Ⅱ型:全身型,累及一組以上延髓支配的肌群,病情較I型重,累及頸、項、背部及四肢軀干肌肉群。據(jù)其嚴重程度可分為Ⅱa與Ⅱb型。

  Ⅱa型:輕度全身型,常伴眼外肌無力,無咀嚼、吞咽及構(gòu)音障礙,下肢無力明顯,登樓抬腿無力,無胸悶或呼吸困難等癥狀。對藥物反應好,預后較好。

 ?、騜型:中度全身型,明顯全身無力,生活尚可自理,伴有輕度吞咽困難,時有進流汁不當而嗆咳,感覺胸悶,呼吸不暢。

 ?、笮停杭毙员┌l(fā)型或重癥激進型,起病快,進展迅速,常數(shù)周就可出現(xiàn)嚴重全身肌無力和呼吸肌麻痹。藥物治療不理想,預后不良。

 ?、粜停哼t發(fā)重癥型,起病隱匿,緩慢進展,藥物治療不理想。2年內(nèi)逐漸由Ⅰ型、Ⅱ型發(fā)展出現(xiàn)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藥物治療差,預后差。

  Ⅴ型:肌萎縮型,起病半年出現(xiàn)肌肉萎縮,生活不能自理,吞咽困難,食物誤入氣管而由鼻孔嗆出。口齒不清或伴有胸悶氣急。因長期肌無力而出現(xiàn)繼發(fā)性肌萎縮者不屬于此型。病程反復2年以上,常由Ⅰ型或Ⅱ型發(fā)展而來。

2 用藥治療

3 飲食保健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應學會自我保養(yǎng)。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穩(wěn)定的情緒,避免大喜大悲。飲食清淡適宜,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為主,服激素期間,盡量避免影響大便顏色的食物如動物血等。一般春秋兩季受氣候影響容易復發(fā)加重,可適當應用增加機體抵抗力的藥物。

  1. 少食寒涼,避免食用芥菜、蘿卜、綠豆、海帶、紫菜、西洋菜、黃花菜、劍花、西瓜、苦瓜等寒涼品。不吃冷飲,苦味的食品盡量不吃。

  2.多食溫補:肉類:牛肉、豬肉、狗肉、羊肉、兔肉、雞肉可食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蔬菜:菜心、韭菜、生姜、番茄、栗子、核桃仁、花生等水果:蘋果、橙子、柚子、葡萄、石榴、桃子、枇杷、桂圓、杏。

  3.魚類、雞蛋、牛奶是重癥肌無力患者的重要食品。

4 預防護理

  對診斷明確的患者,凡能影響神經(jīng)肌肉傳導功能的藥物應避免應用,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鏈霉素、卡那霉素及慶大霉素等,多肽類多黏菌素、四環(huán)素類——金霉素、土霉素,以及降低肌膜興奮性類藥物——奎寧、奎尼丁、普羅卡因等。此外禁用心得安、苯妥英鈉及青霉胺等。

5 病理病因

  1.遺傳易感性  近年來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研究顯示,MG發(fā)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guān),根據(jù)MG發(fā)病年齡、性別、伴發(fā)胸腺瘤、AChR-Ab陽性、HLA相關(guān)性及治療反應等綜合評定,MG可分為兩個亞型:具有HLA-A1、A8、B8、B12和DW3的MG病人多為女性,20~30歲起病,合并胸腺增生,AChR-Ab檢出率較低,服用抗膽堿酯酶藥療效差,早期胸腺摘除效果較好;具有HLA-A2、A3的MG病人多為男性,40~50歲發(fā)病,多合并胸腺瘤,AChR-Ab檢出率較高,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療效好;在國內(nèi)許賢豪診治的850例MG病人中,有雙胞胎2對(均為姐妹)。

  2.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MG與非MHC抗原基因,如T細胞受體(TCR)、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及凋亡(apoptosis)等基因相關(guān),TCR基因重排不僅與MG相關(guān),且可能與胸腺瘤相關(guān),確定MG病人TCR基因重排方式不僅可為胸腺瘤早期診斷提供幫助,也是MG特異性治療基礎(chǔ)。

  3.MG病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MNC)腎上腺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減少,血漿皮質(zhì)醇水平正常,動物實驗提示腎上腺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減少易促發(fā)EAMG。

6 疾病診斷

  1.肌無力綜合征(Lambert-Eaton syndrome)  50歲以上男性患者居多,約2/3伴發(fā)癌腫,特別是小細胞肺癌。鑒別要點見表1。

  2.MG合并甲狀腺毒癥(thyrotoxicosis)  有作者認為MG與甲狀腺毒癥有關(guān),甲狀腺毒癥眼肌麻痹通常根據(jù)眼球突出(早期不明顯)和對新斯的明無反應來判斷。

  3.紅斑狼瘡和多發(fā)性肌炎  無眼外肌麻痹,但MG可與自身免疫病并存。

  4.神經(jīng)癥患者主訴肌無力實際是易疲勞,可自述復視(疲倦時短暫癥狀)及喉縮緊感(癔癥球),但無瞼下垂、斜視等。反之,MG也可誤診為神經(jīng)癥或癔癥。

  5.進行性眼外肌癱瘓及先天性肌無力狀態(tài)也可誤診為MG,前兩者提上瞼肌等眼外肌為永久性損傷,對新斯的明無反應。另一種可能是對抗膽堿酯酶藥無反應,錯誤地排除MG,須注意對其他肌肉進行肌電圖檢查。

  6.MG患者無瞼下垂或斜視,但構(gòu)音障礙可誤診為MS、多發(fā)性肌炎、包涵體肌炎、腦卒中、運動神經(jīng)元病及其他神經(jīng)疾病,應注意鑒別。

  7.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眼咽肩帶肌型及Guillain-Barré綜合征Fisher變異型早期,可有瞼下垂,但Fisher型腱反射消失或出現(xiàn)共濟失調(diào),EMG檢查可鑒別。

  8.肉毒中毒(botulism)作用于突觸前膜,導致NMJ傳遞障礙及骨骼肌癱瘓,用騰喜龍或新斯的明后癥狀改善,易與肌無力危象混淆。早期表現(xiàn)視力模糊、復視、上瞼下垂、斜視及眼肌癱瘓等,可誤診為MG。肉毒中毒通常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迅速出現(xiàn)延髓肌、軀干肌及肢體肌受累。

  9.有機磷殺蟲劑中毒及蛇咬傷均可引起膽堿能危象,但有明確中毒史、蛇咬傷史,可資鑒別。

  10.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眼肌型(Kiloh-Nevin型)多在青壯年發(fā)病,起病隱襲,病情無波動,主要侵犯眼外肌,嚴重時眼球固定;家族史、血清肌酶譜和肌活檢等可鑒別。

7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血、尿及腦脊液常規(guī)檢查均正常。

  2.可疑MG可進行甲狀腺功能測定。

  3.血清自身抗體譜檢查

  (1)血清AchR-Ab測定:MG患者AchR-Ab滴度明顯增加,國外報道陽性率70%~95%,是一項高度敏感、特異的診斷試驗。

  (2)不建議將AchR結(jié)合抗體(AchR-binging Ab)作為篩選試驗,該抗體或橫紋肌自身抗體也見于13%的Lambert-Eaton肌無力綜合征病人。

  (3)肌纖蛋白(如肌凝蛋白、肌球蛋白、肌動蛋白)抗體見于85%的胸腺瘤患者,是某些胸腺瘤早期表現(xiàn)。

  其他輔助檢查:

  1.肌疲勞試驗(Jolly試驗)  受累隨意肌快速重復收縮,如連續(xù)眨眼50次,可見眼裂逐漸變?。涣畈∪搜雠P位連續(xù)抬頭30~40次,可見胸鎖乳突肌收縮力逐漸減弱出現(xiàn)抬頭無力;舉臂動作或眼球向上凝視持續(xù)數(shù)分鐘,若出現(xiàn)暫時性癱瘓或肌無力明顯加重,休息后恢復者為陽性;如咀嚼肌力弱可令重復咀嚼動作30次以上,如肌無力加重以至不能咀嚼為疲勞試驗陽性。

  2.抗膽堿酯酶藥(anticholinesterase drugs)  騰喜龍試驗和新斯的明試驗診斷價值相同,用于MG診斷和各類危象鑒別。

  (1)騰喜龍(tensilon)試驗:騰喜龍(乙基-2-甲基-3-羥基苯氨氯化物)也稱依酚氯銨(edrophonium)。試驗前應先對特定腦神經(jīng)支配肌如提上瞼肌和眼外肌進行肌力評估,對肢體肌力進行測量(用握力測定儀),重癥患者應檢查肺活量。

  騰喜龍10mg稀釋至1ml,先靜脈注射2mg(0.2ml),若無不良反應且45s后肌力無提高,將剩余8mg(0.8ml)約1min緩慢注入。副反應包括輕度毒蕈堿樣反應(muscarinic effect),如惡心、嘔吐、腸蠕動增強、多汗及多涎等,可事先用阿托品0.8mg皮下注射對抗。結(jié)果判定:多數(shù)患者注入5mg后癥狀有所緩解,若為肌無力危象,呼吸肌無力在30~60s內(nèi)好轉(zhuǎn),癥狀緩解僅持續(xù)4~5min;若為膽堿能危象會暫時性加重并伴肌束震顫;反拗性危象無反應。判定騰喜龍試驗陽性應包括客觀的肌收縮力增強、瞼下垂和復視等明顯減輕或消失。

  (2)新斯的明(neostigmine)試驗:甲基硫酸酯新斯的明(neostig mine methylsulfate)是人工合成化合物,化學結(jié)構(gòu)與毒扁豆堿相似。該試驗有時較騰喜龍試驗更可取,因作用時間長,對結(jié)果可進行精確和重復的評定。1~1.5mg肌內(nèi)注射,可提前數(shù)分鐘或同時肌內(nèi)注射硫酸阿托品(atropine sulfate)0.8mg(平均0.5~1.0mg),對抗毒蕈堿樣副作用及心律不齊。結(jié)果判定:通常注射后10~15min癥狀改善,20min達高峰,持續(xù)2~3h,可仔細評估改善程度。注意事項參照騰喜龍試驗。

  3.肌電圖檢查 低頻(1~5Hz)重復神經(jīng)電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是常用的神經(jīng)肌肉傳導生理檢查,是檢測NMJ疾病最常用方法。2~3Hz低頻重復電刺激周圍神經(jīng)引起支配肌肉動作電位迅速降低,由于NMJs局部Ach消耗,導致EPPs降低。

  4.病理學檢查  診斷困難的病人可作肌肉活檢,電鏡下觀察NMJ,根據(jù)突觸后膜皺褶減少、變平坦及AchR數(shù)目減少等可確診MG。

8 并發(fā)癥

  突發(fā)重癥肌無力可出現(xiàn)呼吸困難,治療不及時可危及患者生命,稱為重癥肌無力危象。常見有:

  1.肌無力危象 由于膽堿酯酶抑制劑用量不足或突然停藥引起。

  2.膽堿能危象 由于膽堿酯酶抑制劑用量過大引起。

  3.反拗危象 多見于藥物劑量不變,突發(fā)藥物失效引起。

  重癥肌無力可伴有其他疾病,如胸腺瘤、其次為甲狀腺功能亢進,少數(shù)可伴有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紅斑狼瘡和自體溶血性貧血等。

9 預后

  不同臨床類型,以及個體對治療的不同反應與差異,預后大不相同。反復出現(xiàn)危象或合并胸腺瘤者,預后較差。

  臨床療效分級:

  1.臨床痊愈  病人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能參與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停用MG治療藥物,3年以上無復發(fā)者。

  2.臨床近期痊愈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能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停用MG治療藥物或減量3/4以上,1月以上無復發(fā)者。

  3.顯效  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患者能自理生活,堅持學習或從事輕微工作,MG治療藥物減量1/2以上,1個月以上無復發(fā)者。

  4.好轉(zhuǎn)  臨床癥狀、體征好轉(zhuǎn),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改善,MG治療藥物減量1/4以上,1個月以上無復發(fā)者。

  5.無效  病人臨床癥狀、體征無好轉(zhuǎn),甚至惡化者。

10 發(fā)病機制

  正常疲勞是肌肉連續(xù)收縮釋放出Ach數(shù)量遞減,MG的肌無力或肌肉病態(tài)疲勞是NMJ處AchR減少導致傳遞障礙。Ach與AchR結(jié)合后產(chǎn)生足以使肌纖維收縮的終板電位,MG的NMJ由于AchR數(shù)目減少及抗體競爭作用,使終板電位不能有效地擴大為肌纖維動作電位,運動終板傳遞受阻使肌肉收縮力減弱,此變化首先反映在運動頻率最高、AchR最少的眼肌和腦神經(jīng)支配肌肉。

  用125I標記的α-銀環(huán)蛇毒素與人類骨胳肌提取的乙酰膽堿受體結(jié)合的復合物,可測得病人血清中抗乙酰膽堿受體抗體,抗體阻滯降解突觸后膜受體,使自身抗原(nAchR)活性降低,突觸后膜表面積減少。由于神經(jīng)-肌肉接頭傳遞障礙,因而出現(xiàn)肌無力癥狀。后期肌纖維變性萎縮,纖維組織取而代之。    

  Fambrough等(1973)證實MG基本缺陷是NMJ突觸后膜上AchR明顯缺乏,并在EAMG動物血清中檢出AchR-Ab,用免疫熒光法可在突觸后膜發(fā)現(xiàn)AchR與AchR-Ab及補體的免疫復合物沉積。MG患者肌肉活檢切片也發(fā)現(xiàn)AchR明顯減少,從而確定AchR-Ab的致病性,為MG自身免疫學說提供有力證據(jù)。將人類AchR-Ab注入正常動物可使之發(fā)病,這些證據(jù)可滿足自身抗體介導性疾病的診斷標準(Drachman)。約85%的全身型MG及50%的眼肌型MG患者可檢出AchR-Ab,MG母親的新生兒也可發(fā)現(xiàn)AchR-Ab,使該抗體成為診斷MG敏感可靠的指標。

  MG的自身免疫應答異常尚未闡明,約70%的MG病人胸腺異常,其中10%~15%合并胸腺瘤,50%~60%合并胸腺肥大及淋巴濾泡增生,切除胸腺后病情改善。胸腺為免疫中樞,在重癥肌無力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不論是上皮細胞(包括肌樣細胞),還是胸腺(淋巴)細胞遭到免疫攻擊,打破免疫耐受性,發(fā)生體液免疫(如nAchR-Ab)和細胞免疫(如致敏T細胞),均引起針對nAchR的自體免疫反應,因而發(fā)病。胸腺是T細胞成熟場所,在胸腺中已檢出AchR亞單位mRNA,MG患者胸腺源性T細胞及B細胞對AchR應答較外周血同類細胞強。此外,正常及增生的胸腺均含有肌樣細胞(myoid cells),該細胞類似橫紋肌并載有AchR。在某些特定遺傳素質(zhì)個體,某種病毒具有對載有AchR胸腺肌樣細胞趨向性(tropism),可損傷細胞并導致細胞表面AchR構(gòu)型變化,誘導AchR-Ab形成,也有致腫瘤的潛在危險,可能是約10%的MG患者發(fā)生胸腺瘤的原因。MG病人胸腺富含AchR致敏T細胞,IgG型AchR-Ab由抗原特異性T輔助細胞(CD4)激活,由周圍淋巴器官、骨髓及胸腺中漿細胞產(chǎn)生。但胸腺不是AchR-Ab惟一來源,胸腺全部摘除后病人仍可長期存在AchR-Ab,可能通過抗原特異性輔助T細胞刺激外周淋巴細胞產(chǎn)生AchR-Ab。

  MG病人可有自然殺傷T細胞(nature killer T-cell,NKT)及其他淋巴細胞表型變化,此種NKT細胞數(shù)目及功能異常是否與MG發(fā)病有關(guān)還不清楚。

  MG病人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干燥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炎及多發(fā)性肌炎等,有些MG病人雖不合并自身免疫病,但可檢出自身抗體,如抗甲狀腺微粒體及球蛋白抗體、抗核抗體、抗胃壁細胞抗體和抗胰島B細胞抗體等。

  MG患者HLA-B8、DR3和DQB1基因型頻率較高,提示發(fā)病可能與遺傳因素也有關(guān)。

  主要病理改變?nèi)缦拢?/p>

  MG骨骼肌改變分為凝血性壞死、淋巴溢及炎性纖維變性三個階段。8%~20%的MG患者發(fā)生肌萎縮,常見神經(jīng)源性和肌源性損害,可見肌纖維直徑大小不一的斷裂、增殖、核向中央移位、玻璃樣變性和結(jié)締組織增生等。

  青少年患者肌肉損害發(fā)生率較高,約42%,兒童僅為12%。最重要病變發(fā)生在運動終板超微結(jié)構(gòu)水平,Engel等(1976)電鏡觀察本病神經(jīng)末梢及面積減少,NMJ突觸前膜變寬,囊泡數(shù)量及所含ACh量為正常范圍。突觸后膜延長,初級突觸間隙由正常的200A°增寬至400~600A°,突觸皺褶減少、變淺,表面破碎和皺縮,缺乏次級皺褶,突觸間隙可見基底膜樣物質(zhì)聚積,構(gòu)成神經(jīng)肌肉傳導阻滯基礎(chǔ),稱為突觸間失神經(jīng)作用。

  約60%的MG患者發(fā)生胸腺淋巴樣增生(lymph oid hyperplasia),局限于胸腺髓質(zhì)生發(fā)中心,年輕病人出現(xiàn)率高。10%~15%的MG病人合并胸腺瘤,MG合并胸腺瘤病理組織學改變可分為三型:上皮細胞型、淋巴細胞型及混合細胞型(上皮細胞與淋巴細胞),少見胸腺瘤有梭形細胞瘤及霍奇金肉芽腫,各占約1%。胸腺瘤一般為良性。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