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方用名】八月札、木通子。 藥理作用 1.抑制作用對大腸、痢疾、結(jié)核桿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2.對平滑肌作用 , 能解除平滑肌痙攣,治療尿路結(jié)石,緩解胃腸道脹悶,增強消化能力。 3.抗癌作用, 對小鼠肉瘤一180、肉瘤37有抑制活性,對JTC- 26抑制率為50一70%。對消化系統(tǒng)腫瘤有較好作用。 加工炮制 1.取果實洗凈,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曬干。 2.洗凈曬干,用時,搗碎。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肝、胃二經(jīng)。 功效主治 1.舒肝和胃八月札。氣香,甘寒,香能行散開結(jié),寒能泄降郁熱,甘能和中緩急,入肝經(jīng)而行散郁滯;走胃經(jīng)而清泄積聚。有舒肝理氣,和胃消積之功。多用治肝胃不和,胃熱食呆等證。 2.活血止痛 本品氣香起竄,以行氣活血,理氣開結(jié)為用,治腰痛,脅痛,疝氣痛,痛經(jīng),皆可取效。 3.利尿通淋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出焉。若濕熱下注,氣化失司。煎熬尿液,結(jié)為砂石,尿中挾石,小便澀滯,痛引少腹,或尿中帶血,苔黃脈弦。法當通淋利尿,排砂除石。八月札,其性寒涼,子實沉降,清利下焦溫熱,可助膀胱氣化,有利尿通淋之功。 4.解煩止渴夏月天氣炎熱,暑熱內(nèi)襲,暑濕傷人,灼津耗氣,發(fā)為暑病,如《濟生方·暑》曰:“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且暑者,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是以暑喜傷心。令人身熱頭痛,甚則昏不知人,手足微冷,煩渴口燥,或吐或瀉,或喘或滿,此皆暑氣之所為也。” 八月札,益氣兼陰,清熱泄火,開竅寧心。為夏月解煩止渴要品。 5.鑒別應(yīng)用, 八月札與預(yù)知子,二者均源于木通,八月札為木通果實,預(yù)知子為木通種子。八月札活血止痛,預(yù)知子舒肝解郁,前者入血分,后者入氣分,治有偏重,功效各異。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 -30克;或浸酒。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氣虛及陽陰者慎用。 【配伍應(yīng)用】 1.配白芍八月札,芳香行氣,味甘緩急,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白芍,酸苦斂陰,養(yǎng)血柔肝,平抑肝陽。二藥相配,疏肝解郁,健脾和營,氣血兼顧,肝脾并治,故為調(diào)和肝脾佳對。 2.配知母清胃滋腎,養(yǎng)陰除煩。若腎陰不足,胃失濡潤,煩熱干渴,苔干脈數(shù)。治當清胃滋腎。知母苦寒清熱,八月札甘寒生津。相須為用,熱清津生,共奏清胃滋腎,養(yǎng)陰除煩之功。 3.配川楝子治肝郁有熱,心腹脅肋諸痛,時發(fā)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來弦數(shù)。川楝子苦寒,苦泄郁閉,寒涼降火。八月札氣香,行氣活血,理氣開結(jié)。二藥相伍,行氣疏肝,活血止痛,為治氣郁血滯,心腹諸痛的藥對。 4.配橘核主疝氣痛,疝之為病,初起睪丸墜脹,久則氣滯血瘀,痛引少腹。治宜行氣活血止痛。橘核行氣,八月札活血,二藥相合,一散氣滯,一化血瘀。氣血暢行,疝痛可止。 5.配五靈脂治血祛瘀,行氣止痛,五靈脂活血,八月札行氣,二藥相合,氣行則血行,共收祛瘀止痛之效。 6.配益母草治經(jīng)行不暢,小腹疼痛,益母草活血,八月札行氣,二藥相配,行氣活血,經(jīng)行暢而腹痛止。 7.配滑石治夏月傷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泄瀉。八月札配滑石,二藥皆能解暑,前者偏于清熱,后者偏于利濕,濕熱一去,小便利而泄瀉止。 方劑制劑 1.治淋巴結(jié)核方(蘇州醫(yī)學院《中草藥手冊》) 八月札、金櫻子、海金砂根各四兩,天葵子八兩,煎湯分三服。 2.治胃腸脹悶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三葉木通根或果一兩,水煎服。 3.治胃癌方(《上海中醫(yī)藥雜志》(8)1984) 八月札、鐵樹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克,蜂房、白術(shù)各9克,陳皮6克,濃煎服。 4.治肝癌方(《日用抗癌藥物手冊》) 八月札、石燕、馬鞭草各30克,水煎服。日1劑。 5.治絨毛膜上皮癌方(《青海常見腫瘤的防治》) 八月札、山稔根、白花蛇舌草各60克,水煎服。日1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