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酈食其傳》說:“民以食為天”。 明代大醫(y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說過:“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飲食是保證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每個人只要活著就要吃,但是,人為什么要吃、應該怎樣吃?這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以下幾個飲食不等式就是你未必知道的。
1、吃得好不等于營養(yǎng)好。
許多人錯誤地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應該經常在餐桌上有大魚大肉,這樣對身體才有好處。其實不然,現(xiàn)代社會營養(yǎng)好的標準,關鍵在于營養(yǎng)平衡。如果攝入過多的脂肪、糖、蛋白質,則極易導致營養(yǎng)過剩,特別是造成體內酸堿失衡。這樣時間一長就會使身體患多種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甚至誘發(fā)癌癥。
2、酒足飯飽不等于是福。
過去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酒足飯飽就是福。醫(yī)學理論和臨床研究證明,酒足飯飽不但非福,還會給機體帶來諸多禍害:加重胃、腸、肝、脾等消化器官的負擔;最易產生疲倦;患有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膽總管結石炎癥、慢性胰腺炎等病癥者,可誘發(fā)急性消化道穿孔、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癥的發(fā)生。
3、價錢高的蔬菜不等于營養(yǎng)價值高。
不少人上街買菜,以價格高低作為蔬菜好壞的標準。認為價錢高,其營養(yǎng)也高,其實并非如此。蔬菜營養(yǎng)價值的高低,取決于蔬菜本身所含的鐵、鈣、鉀、無機鹽、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量的多少,并不取決于價格的高低。
4、蔬菜越新鮮不等于食用越安全。
一般人上市場買菜都挑那些農民剛剛從地里摘來的新鮮蔬菜,新鮮的蔬菜色澤光亮,且味鮮可口,但令人擔心的是,由于使用化肥和防治病蟲害的農藥,從某種意義上說,蔬菜越新鮮其上殘留的有害物質就越多,對人體的危害就越大。 另外就營養(yǎng)價值上看,科學研究證實,蔬菜中的甘藍、青椒和菠菜等許多蔬菜存放一周的維生素C含量幾乎沒變,如把蔬菜經過冷藏保存,營養(yǎng)素的損失更小,這樣,不僅不影響其營養(yǎng)價值,而且殘留在蔬菜上的有害物質還會逐漸分解衰減,此時再經過認真清洗,就能做到既營養(yǎng)豐富,又衛(wèi)生安全。
5、精白的米面不等于應成為餐桌上的主食。
精白大米和精白面粉雖然口感好,但深加工精白面粉與全麥粉相比,損失了91%的錳、87%的鉻、81%的鎂和鋅等營養(yǎng)素。通常100千克
稻谷只碾為60-80千克,精白米比碾出的普通米少得多,有些地區(qū)甚至碾存40千克,損失了維生素B1的77%,B2的80%,B3的81%,B6的71%,維生素E的86%,泛酸的50%,葉酸的62%。
6、清淡不等于清補。
許多人對夏季飲食的清補原則存在著片面的理解,認為清補就等于只吃蔬菜水果,追求飲食的絕對清、素。其實,清補的重點還是強調補養(yǎng),只不過飲食在補養(yǎng)的同時應兼具解熱消暑的功用,以對抗炎熱的氣候。那么,夏季哪些葷食和補品同樣具有清補的功用呢?鴨:其性味甘咸、平、微寒,鴨肉具有補虛清熱,除濕解毒、滋陰養(yǎng)胃、利水消腫之功效,適用于治療虛勞吐血、脾虛溫熱等癥。泥鰍: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優(yōu)良食品。魚:魚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yǎng)價值極高,其蛋白質含量高達20%,是普通豬肉的2倍,且屬于優(yōu)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此外瘦肉、海產品、豆制品等食物可與黨參、黃芪、當歸、陳皮、甘草等燉湯服用,只要選擇得當同樣利于清補。
7、保質不等于保鮮。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購買那些經過加工處理的食品時,總要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在保質期相同的情況下,人們總會選擇生產日期靠近購買日期的食品,這就是為了吃個新鮮。雖然質是相同的,但是新鮮的程度不一樣。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發(fā)明了冰箱,它利用低溫抑制被貯藏脂肪類食物中微生物的繁殖,延長保存期,雖達到保質的目的,但是它仍然無法保持食品的風味、口感和鮮度。所以說,保質并不等于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