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第一古物“石鼓”(ヅ墨虎堂ぺ)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周身刻有文字的十個饅頭形花崗巖石礅。這就是康有為稱之為“中華第一古物”的石鼓文。除了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小臣系石簋》殘耳上的十二個石刻文字之外,石鼓文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常見的《石鼓文》是明錫山安氏十鼓齋藏宋拓影印本。按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計,其釋文487個字位(其中殘字6個),重文44個、合文5個,總共536字,單字288個。李鐵華以“安氏本”為主,殘缺者由《石鼓文東坡本》(有人認為“東坡本”是明人楊慎作偽)補入,經(jīng)考辯復原后的銘文共595字位。加上重文48個,合文5個,總共648字,比郭沫若釋文多108個字位、112字。除了‘乍原篇’缺33個字位;‘馬薦篇’缺21個字位外,其它八篇基本補齊。若按李鐵華的考辯來推算,石鼓文有649字位(馬敘倫考證為654字),重文約58個,合文5個,總共約712字。另外“汧沔篇”還有一個贅字(不計入正文)。 前人研究《石鼓文》時,按拓本裝訂順序并仿照《詩經(jīng)》篇名的命名法,把十篇鼓文定名為:一、車工(吾車);二、汧沔;三、田車;四、鑾車();五、霝雨;六、乍原;七、而師;八、馬薦(天虹);九、吾水;十、吳人。 各鼓概說(釋文部分參考李鐵華的<石鼓文>) 1、車工鼓。高57厘米,徑70厘米。11行6列,66字位,重文10個,共76字,詩文五章(四、四、四、四、三)十九句。銘文基本完好。郭沫若釋文全。 逜車既工,逜馬既同,逜車既好,逜馬既(馬缶)*。 君子員邋,員邋員斿,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騂騂*⑴角弓,弓茲以寺,逜敺其特*⑵,其來趩趩*。 (走憲):炱炱,即御*即時,麀鹿趚趚*,其來夾*次*。 逜敺其樸*,其來(之賣:)*,射其(豕肩)⑶蜀*⑷。 (有*號的字,各家釋、解不一。()內(nèi)的字打不出來。) 這首詩寫獵鹿。鹿是古代狩獵的重要對象,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一次狩獵,獲鹿三百八十四頭的記載。鹿在很的古時候,就處在半放牧半野生狀態(tài),狩獵時一般只獵取公鹿不殺母幼。本詩開始寫出行時的排場,隨后寫狩獵的情景:先是驅(qū)趕鹿群,繼而趕鹿入圍場,最后擇其大公鹿而射之。 注⑴:骍,赤色。杜甫《遣興五首》之二:“騂弓金爪鏑,白馬蹴微雪”。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云:“帝俊賜羿彤弓素矰”。古人可能喜愛把弓涂上紅色。 注⑵⑶:文中特、(豕肩)均指大(公)獸。獸:一歲為豵,兩歲為豝,三歲為特,四歲為(豕肩)。 或云:三歲為(豕肩),四歲為特)。 特、(豕肩),都是指公獸,而不是公牛、野豬。不然的話,前面追的“公?!?,到射的時候,為何變成“野豬”了?例如: 《國語?楚語下》P247“觀射父論祀牲”:[子期祀平王,祭以牛俎于王,王問與觀射父,曰:“祀牲何及?”對曰:“祀加于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 這里的 “特”均指“公獸”。 注⑷:蜀,獨也。田獵野獸,本該多多益善,為何“射其(豕肩)蜀”? 《國語?周語上》P3:“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群……” “王田不取群”——天子(國君)田獵,不獵取成群的野獸;不獵取母獸。故而秦公“射其(豕肩)蜀”。 2、汧沔鼓。高70厘米,徑67厘米。9行7列,61字位,重文7個,合文1個,共69字,四章(四、四、五、四)十七句。銘文完好。郭釋文全。鼓文第五行下方還有個贅字,郭沫若疑是‘首’,李鐵華認為是‘奠’。這個贅字,除了其特定的意義外,可能同時指示了此篇是第一篇。 汧殹沔沔,(烝)*:皮淖*淵,鰋鯉處之,君子漁之。 澫*又小魚*,其斿(散散),帛*魚皪皪*,其(盜)*氐*鮮。 黃帛其(鯾)*,又鯆*又(魚帛)*,其(立月)*孔庶,臠之毚毚*,汗汗(走專)*:。 其魚隹*可,隹*鱮隹*鯉,可以(苞)*之,隹*楊及柳。 此篇記述在汧河捕魚。魚是遠古人類的主要食品之一。六千年前半坡彩陶上就繪有很多魚紋,在古代漁、獵并重。李鐵華把‘帛、(鯾)’譯為魚網(wǎng),‘(盜)’譯為魚罶,其見解有獨到之處。 最后七句寫加工鮮魚:一、燒了好多現(xiàn)吃的魚羹;二、破魚腹去內(nèi)臟,曬魚干或腌咸魚;最后,把加工好的魚干裝筐運走。“可以(苞)之,隹楊及柳。”還有一種解釋是:用柳條把魚貫穿起來曬魚干。 3、田車鼓。高60厘米,徑68厘米。10行7列,70字位,重文4個,共74字,三章(六、五、七)十八句。郭釋文66字位(其中一個殘字),重文4個,缺4字位。 田車孔安,鋚*勒*(丿馬:)⑴*,四*介*既簡,左驂旛旛,右驂騝騝,逜以(躋)*于邍。 逜戎止*(◎)*,宮車其寫*,秀*弓寺射,糜豕孔庶,麀鹿雉兔。 其(走膚)*又(紳)*,其(戎)(奔)*夜*,越*出各亞,[未.]*[央]*星*褊*,執(zhí)而勿射, 多庶(走樂)*:,君子(攸)*樂[(走樂).]。 ([ ]內(nèi)的字郭沫若的釋文中沒有,[.]內(nèi)的字郭沫若的釋文和“安氏本”中都沒有。是真是偽,有爭議。) 田車、鑾車兩篇都是寫田獵。其風格與《詩經(jīng)?秦風?駟驖、小戎》相似。田獵既是狩獵又是練兵,本篇著重田獵的過程:有白天的場景;有月夜的行動;還有事后的狂歡。 注⑴:(丿馬),郭沫若等釋為“(馬一)huan”,(馬一)為一歲小馬。馬匹要到五歲以后體力才能達到正常水平。田獵時不能用體力差的一歲小馬拉車。釋為“(馬一)huan”和文義不合。再說當時禮儀規(guī)定極嚴,諸侯國君乘用六尺以上的高頭大馬稱“馬”;大夫乘六尺以下、五尺以上的馬稱“駒”。好像也不會用一歲小馬拉車?!稘h語大字典》把它釋為[(丿馬)mǔ]義為馬行貌。 4、鑾車鼓。高67厘米,徑77厘米。10行7列,69字位,重文3個,共72字,五章(四、四、三、四、三)十八句。郭釋文55字位(其中一個殘字),重文3個,缺14字位。 [帥皮.]鑾車,(◎)*(朿次)*真*[如.],[秀]弓孔碩,彤矢◎◎。 四馬其寫,六轡驁[若],徒(馭)*孔庶,[鄜]*[騎.]宣摶*。 眚*車載行*,如徒[如]章*,邍[隰]隂陽。 趍趍*(◎)*馬,射之(◎◎),(之予)*[貙.]如虎,獸鹿如[兕.]。 [臺爾.]多賢,迧禽[奉雉.],逜隻*允異。 本篇描寫秦公率領(lǐng)龐大的車隊、騎兵、徒卒,在鄜寺附近的原野上進行大規(guī)模的圍獵……,獲得了異常豐富的獵物。 “迧禽奉雉”:參于田獵者必須“獲禽多少,盡數(shù)獻納”?!扒荨卑B、獸、魚等各種獵物?!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豹、虎、熊、羆等動物雖是走獸,上古時,總名曰“鳥”。 5、霝雨鼓。高70厘米,徑72厘米。11行6列,66字位,重文7個,共73字,四章(四、四、五、五)十八句。郭釋文51字位,重文7個,缺15字位。 [逜來自.]命*,霝*雨[奔.]流,流迄湧湧*,盈(◎)*濟濟。 君子既涉,涉馬[奔.]流,汧殹洎洎,淒淒*[烝士.]。 舫舟囪*逮*,[駕言]自(鄜)*,徒(馭)*湯湯,隹*舟以行*,或隂或陽。 極*深以(戶)*,[出.]于水一方,勿[烝徒.]止,其奔其敔*,[其逌.]其事*。 郭沫若和李鐵華等認為:本篇寫秦公伐戎,“其時由于諱言伐喪之事,故以洪水作隱喻”。諱言說可能有他的依據(jù),但不一定符合作品本意。同時代的《詩經(jīng)》中就有不少篇章涉及征伐,例如:《邶風?擊鼓》、《秦風?無衣》、《豳風?破斧》、《小雅?采薇、出車、六月》、《大雅?大明、皇矣、江漢、常武》等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常武》,寫周宣王率兵征徐,從委任將帥、下達軍令、進擊徐夷、到凱旋歸還,記敘了征伐的全過程。周宣王時的《虢季子白盤》也記述了“搏伐玁狁”之事。這些都說明,當時并沒有諱言征伐之事。本篇可能是寫汧河發(fā)大水時的軍事行動;或者寫汧河洪災時,抗洪救災的情景。 6、乍原鼓。此鼓五代時散佚,北宋時在一農(nóng)家發(fā)現(xiàn),已被截去上部制成碓臼,原七列字,殘存四列。殘高50厘米,徑72厘米。11行7列,74字位,重文約8個,合文3個,約85字。郭釋文41字位,重文2個,合文3個,缺33字位。 ○○[宣]猷乍邍乍 ○○[周]道◎*我司 ○○[攸]除帥皮阪 ○○[田]草*為三十里 ○○[希]微◎◎*逌罟○○[桼]栗柞棫其 ○○[拔]椶[木咎]◎◎*鳴 ○○[條]亞箬其華○○[可]為所斿憂 ○○[水]盩*道二日尌 ○○[茲]五日 ([]里的字,見王福庵臨石鼓文。) 石鼓詩多是四言,此篇“為卅里”的“卅”應為“三十”之合文,讀成兩個音節(jié)比較合理。至于“卅”今讀單音(sà),那是合音(如“叔母”合音為“嬸”等)。 7、而師鼓。高73厘米,徑71厘米。10行6列,59字位(郭沫若等疑為11行6列),重文4個,合文1個,共64字。郭釋文34字位,重文1個,合文1個,缺25字位。 ○○○○而師弓.矢孔庶○○○○○○以左驂右驂滔滔是戠* ○○○不具蒦*信*復*○具肝*來○○其寫小大*具○○來*樂天子 ○來嗣王始。古我來○○ (李鐵華的釋文和王福庵的臨書,部分字句和排列與拓片不符。) 李鐵華認為:此詩寫秦文公四十八年借新立太子之際,邀集諸侯、宴樂天子的情景。 8、馬薦鼓。高53厘米,徑72厘米(略方)。8行5列,38字位,重文約4個,約42字。郭釋文16字位,重文4個,缺22字位。 ◎◎◎天◎◎虹◎皮◎◎◎走(馬齊:)馬薦(?。?*(?。?*微:雉血* ◎心其一◎◎◎美◎◎◎◎◎◎◎◎◎之 (皮走馬薦(?。?(?。?雉兔立多庶微我?guī)熓蠎棏椢奈淇善湟恢?---王福庵臨石鼓文) (本篇的部分字、句、排列,各家不同。) 9、吾水鼓。高70厘米,徑83厘米。15行5列,74字位,重文7個,共81字,四章(五、六、四、五)二十句。郭釋文58字位(其中四個殘字),重文5個,缺16字位。 逜水既瀞,逜道既平,逜[行.]既止,嘉尌則里,天子永寜。 日隹*丙申,[翌翌]*薪薪*,逜其[雱]*道,[逜.]*馬既迧,◎*[夏.]康康,駕奕*[俞]*[黃.]。 左驂騚騚*,右[驂.][馬束矢]*:,[牝]*[戟以奕.],毋*不[執(zhí).]德*。 [旛.]翰*[霾霾]*,交*[斿施施.],公謂大*[來.]*,金*及如[茲邑.],害不余友*。 本篇寫營邑(清河流、修道路、建房舍、種樹木)多年之后,安居樂業(yè)。中間描寫布兵列陣、閱兵、演武。最后寫國泰民安、國庫充實。通篇一派和平寧靜的氣氛,似乎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10、吳人鼓。高97厘米,徑67厘米。9行8列,72字位,重文3個,共75字,四章(四、四、四、六)十八句。郭釋文39字位,重文1個,缺33字位。 吳人憐亟,朝夕敬[惕.]載西載北,勿竈*勿代*。 若而出[奇.][進.]獻用[特.][逮各執(zhí)祖告于.]大祝 [禘.]曾受其庸*[致方.]◎寓*逢中囿孔[庶麀.]鹿[趚趚.] 逜其[疆理屯屯.](緟緟)*大[田禾搜君子可.]求又[謀又始周員止.][豐]是 本篇的藝術(shù)手法與《詩經(jīng)?周頌?清廟》類似,把大量的筆墨用在非主要人物身上。通過描寫“吳(虞)人”忠于職守、奔跑忙碌、成績斐然,烘托出秦國國強民富,欣欣向榮,含蓄地贊美秦公之德。 十篇鼓文,風格一致,都是寫實、記事之作。似乎都采用現(xiàn)在時態(tài),除了汧沔篇外,大多數(shù)使用第一人稱(逜、我)。可能是記敘了某一位秦君(文公?)的事跡。 石鼓文書法藝術(shù) 歷來對《石鼓文》書法,評價很高。如: 唐張懷瓘《書斷》“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韋應物《石鼓歌》“驚潛動蟄走云云”;韓愈《石鼓歌》“鸞翱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宋蘇軾《石鼓歌》“文字郁律蛟蛇走”。清康有為《書鏡》“金鈿落地,芝草團云,不煩整截,自有奇采?!薄?br> 從清代起書寫石鼓文的人多了起來,其中成就最突出者數(shù)吳昌碩。但是,也有人對石鼓文評價不高。 例如:傅志偉認為:石鼓文結(jié)體過于工正、平穩(wěn),線條雖然圓轉(zhuǎn)流暢,其實是刻意修飾、美化;章法整齊、呆板;是一件缺乏天趣、匠氣十足的作品。 陶博吾也認為:“原拓《石鼓文》四方整齊,顯得板,趣味不夠,……原文不能學……(要)從吳昌碩所臨《石鼓文》入手”。 而祝嘉則批評吳昌碩的石鼓文:“放縱太甚,沒有法度,變成自己寫自己的字,……難免有庸俗污濁之氣?!瓍鞘蠈懙摹妒奈摹罚e字不少,像《吾車篇》的‘(豕肩)’字等,……其更甚的,是‘魚’字和‘魚’字旁中的‘魚’字,全都寫錯了?!?br> 異體字問題 從總體上看,石鼓文很少使用異體字。按郭沫若《石鼓文研究》的釋文計,文中重復使用的74個單字中,使用次數(shù)最多的是“其”。25個其字,字形全都一樣;出現(xiàn)14次的“逜”,除了《吾水篇》第二行的一個逜字略有不同外,13個字形全都一樣;其余如出現(xiàn)9次的“既”;出現(xiàn)7次的“孔、子、馬、車、之、來”等等,字形也全都一樣。有人認為:車工篇“即御即時”的“御”、霝雨篇“其奔其敔”的“敔”,都是逜的異體字;田車篇的“其[走膚]又[紳]”的“[走膚]”,是鄜的異體字;“[紳]”是迧的異體字。但是,從這些字的上下文關(guān)系看,說它們是異體字,證據(jù)還不足。 多樣化的字形 石鼓文中多數(shù)是工整平穩(wěn)的大篆;還有新潮的、與小篆相近的車、四等字。 但是,“已經(jīng)找不到象形圖畫的痕跡,……已擺脫盡金文的影響”的說法也不盡然。因為石鼓文中包含了寫法古老的:合文字、古籀繁文和有象形余韻的篆字。在字形大小上,鼓文中也有相差懸殊者,例如吳人篇的“夕、勿、竈、各、大、大、又”等字都較小,最小的“大”字只有21×22毫米,長度不到大型字的一半。如此多樣化的字形集聚在一起,實為東周金石文字少有。倘若不見實物僅有拓片的話,多半會當作虛造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