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類 濱州市
第一輯 濱州市建置沿革 山東省轄市。位于山東省北部。北瀕渤海,西北隔漳衛(wèi)新河與河北省滄州地區(qū)為界。東鄰東營市,南、西南與淄博市、濟南市毗連,西與德州市接壤。面積9456平方公里。人口356.9萬。轄濱城區(qū)及惠民、陽信、無棣、沾化、博興、鄒平6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濱城區(qū)。 區(qū)境商屬薄姑國(都城在今博興縣境)。西周、春秋為齊國地。秦屬齊郡。西漢屬千乘郡,治千乘縣(在今高青縣高城北),轄千乘、東鄒、濕沃、平安,博昌、蓼城、建信、狄、瑯槐、樂安、被陽、高昌、繁安、高宛、延鄉(xiāng)15縣。另有一小部分屬濟南郡、齊郡。東漢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郡為樂安國,治臨濟縣(遺址在今章丘市北部黃河南臨濟村)。轄臨濟、千乘、高菀、樂安、博昌、蓼城、利、益、壽光9縣,另有濟南國之梁鄒、鄒平,平原郡之厭次均在區(qū)境。三國魏置樂陵國,治厭次縣 (今惠民縣境)。西晉大致河水(黃河)以南屬青州樂安國,以北屬冀州樂陵國。南朝宋為樂陵郡,治樂陵縣。 隋初郡廢,開皇六年(586年)置棣州,大業(yè)二年(606年)改稱滄州,后又改為渤??ぃ侮栃趴h。轄陽信、樂陵、 河、厭次、饒安、無棣、鹽山、南皮、清池10縣。今區(qū)境除鄒平屬齊郡,博興一帶屬北???,其余河水(黃河)以北均屬渤??ぁL莆涞滤哪辏?21年)復置棣州,八年州廢,屬縣復歸滄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再置棣州,治厭次縣,轄厭次、 河、陽信、蒲臺、渤海5縣。五代周析棣州置濱州,治渤??h(今濱州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徙棣州治及厭次縣治于陽信縣八方寺(今惠民縣城),濱、棣2州均屬河北東路。金濱、棣2州均屬山東東路。濱州轄渤海、利津、蒲臺、沾化4縣,棣州轄厭次、陽信、商河3縣。 元中統(tǒng)三年(1262年)以濱州、棣州合并為濱棣路,至元2年(1265年)又分置濱州、棣州,同屬濟南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棣州為樂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改為武定州, 轄陽信、 海豐、樂陵、商河4縣;濱州轄利津、沾化、蒲臺3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升為直隸州,十二年(1734年)升為武定府,增置惠民縣為府治;降濱州直隸州為散州,原屬利津、沾化、蒲臺3縣以及青城、商河2縣俱屬武定府。武定府計轄濱州及惠民、陽信、海豐、樂陵、利津、沾化、蒲臺、青城、商河等1州9縣。其中濱州、惠民、陽信、海豐、沾化、蒲臺等縣均在今區(qū)境。黃河以南今區(qū)所屬鄒平縣和博興縣則分別屬于濟南府和青州府。 1913年廢止府州制,改濱州為濱縣,今境內(nèi)各縣均屬岱北道(1914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10月全省分4道為11道,惠民、陽信、無棣、沾化、蒲臺、青城、濱縣等7縣屬武定道,惠民為道治所;鄒平、長山、齊東屬劃小了的濟南道;博興屬淄青道。1928年廢道制,各縣直隸于省。1937年1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設第五行政督察區(qū)(第五行政督察區(qū),1936年10月始設,此以1937年1月國民黨中央政府正式簡任專員為準。),惠民、陽信、濱縣、沾化、無棣等縣屬之,惠民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鄒平、長山、博興等縣仍直屬于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國民黨方面說,除鄒平、長山、博興屬第十行政督察區(qū),博興、蒲臺1941年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qū),其他各縣均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依斗爭形勢的需要設置了一些新的縣級行政單位,轄屬關系也屢有變化。 大致在1944年3月之前, 今濱州地區(qū)境域分屬于冀魯邊區(qū)和清河區(qū)兩個二級行政區(qū)。其中屬冀魯邊的縣份在1942年年底前由冀南行政區(qū)代管,除無棣短時間屬冀南行政區(qū)第六專區(qū)外,無棣(1940年10月以后)、陽信、惠民、新棣、商惠、商惠濟等縣均屬冀南行政區(qū)第八專區(qū)。 清河行政區(qū)內(nèi)各縣在1940年5月清河行政專員公署成立前,由中共清河地委管轄;在清河行政專員公署存在期間(1940年5月至12月),鄒長、鄒平、長山、蒲臺、博興、長桓臨益四邊縣等隸屬于清河專區(qū)。 1940年12月清河行政專員公署改為清河區(qū)行政主任公署,清河行政區(qū)下轄清東、清西、清中3個專區(qū)(1941年7月前稱分區(qū));1943年10月清河行政區(qū)下增設墾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后稱墾利專區(qū))。博興、蒲臺屬清東專區(qū)(均為1941年10月前);鄒平、長山、長桓等屬清西專區(qū);博興、蒲臺屬清中專區(qū)(1941年10月以后);沾化、沾利濱等屬墾區(qū)。 1944年3月冀魯邊區(qū)與清河行政區(qū)合并為渤海行政區(qū),原冀魯邊區(qū)的第一、二、 三專區(qū)即為渤海行政區(qū)的第一、 二、三專區(qū),原清河行政區(qū)的墾區(qū)、清東專區(qū)(以及清中的部分縣)、清西專區(qū)(及清中的部分縣)依次排序為渤海行政區(qū)的第四、五、六專區(qū)。商惠、惠濟商屬渤海區(qū)第二專區(qū);惠民、無棣、沾陽棣、陽(信)東、新青等屬渤海區(qū)第三專區(qū);沾化、沾利濱、濱縣、蒲臺等屬渤海區(qū)第四專區(qū);博興、廣博蒲等屬渤海區(qū)第五專區(qū);鄒平、長山、齊東等屬渤海區(qū)第六專區(qū)。 1945年9月渤海行政區(qū)所轄6個專區(qū)調(diào)整、 合并為4個:原第一專區(qū)及第三專區(qū)部分縣合并為第一專區(qū)(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稱滄南專區(qū)),原第二專區(qū)及第三專區(qū)部分縣為第二專區(qū)(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稱濼北專區(qū)),原第六專區(qū)改為新的第三專區(qū),同年10月復將此第三專區(qū)與原第五專區(qū)合并,仍稱第三專區(qū) (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改稱清河專區(qū)),原第四專區(qū)加上并入的第三專區(qū)的一部分縣仍稱第四專區(qū)(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改稱墾利專區(qū))。楊忠(1949年5月改稱惠濟)、商惠等縣屬第二專區(qū);博興、鄒平、長山、齊東等縣屬第三專區(qū);沾化、蒲臺、濱縣、惠民、陽信、無棣、海濱等縣屬第四專區(qū)。 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qū), 原轄專區(qū)一并撤銷、調(diào)整、另建,大致以今濱州地區(qū)境域建立惠民專區(qū),地專黨政機關駐惠民,下轄惠民、陽信、無棣、沾化、濱縣、蒲臺、博興、齊東、墾利、利津、廣饒、高青等12縣,其中墾利、利津(于1982年)、廣饒(于1983年)劃歸東營市,高青(于1989年)劃歸淄博市;鄒平、長山2縣屬淄博專區(qū)。 1952年10月惠民專區(qū)領導機關遷往濱縣北鎮(zhèn)。1956年3月長山縣并入鄒平,蒲臺縣并入博興。1958年12月惠民專區(qū)撤銷,與淄博市合并為淄博專區(qū),惠民、沾化、無棣、鄒平、博興均屬之;與此同時,陽信并入無棣,濱縣并入惠民,齊東分別并入鄒平和博興。 1961年6月恢復惠民專區(qū),包括同年復置的濱縣、陽信在內(nèi)的原轄各縣仍屬之。 1967年惠民專區(qū)改稱惠民地區(qū)。1984年地區(qū)黨政機關駐地北鎮(zhèn)改名濱州。1992年3月為與駐地名稱相一致, 惠民地區(qū)改稱濱州地區(qū)。2000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濱州地區(qū)設立地級濱州市;撤銷原縣級濱州市,設立濱城區(qū)。濱州市轄原濱州地區(qū)的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沾化縣、博興縣、鄒平縣和新設立的濱城區(qū)。市人民政府駐濱城區(qū)黃河四路。
第二輯 濱城區(qū) 濱州市轄區(qū),市人民政府駐地。位于市區(qū)中部偏東,黃河下游。東鄰東營市利津縣,南接博興縣、并隔黃河與淄博市高青縣相望,西與惠民縣毗連,北界陽信縣、沾化縣。 濱州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面積1042平方公里。人口5 8.8萬。轄北鎮(zhèn)、市西、市中、市東、蒲城、彭李6個街道辦事處,濱城、舊鎮(zhèn)、杜店、里則、堡集、小營6鎮(zhèn),楊集、尚店、張集、單寺、梁才5鄉(xiāng)。區(qū)人民政府駐北鎮(zhèn)。 西漢置濕(《續(xù)山東考古錄》、《中國歷史地圖集》等作漯。古濕(濕)、漯相通,詳《說文》。)沃縣,屬千乘郡,縣治所在今市境濱城西。東漢縣廢,地入千乘縣,屬樂安國。西晉復置,治亂城(今市南郊),屬樂陵國,北魏屬樂陵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置為蒲臺縣,因治古蒲臺得名,屬渤海郡。唐初屬淄州,貞觀六年(632年)省入高苑縣,次年復置,景龍元年(707年)改屬棣州,垂拱四年(688年)析蒲臺、厭次部分地置渤海縣,同屬棣州。五代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以東濱渤海得名,轄渤海、蒲臺2縣。北宋仍為濱州,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廢蒲臺縣,地入渤海。金復置蒲臺縣,與渤海、利津、沾化3縣同屬濱州。 元初仍為濱州,中統(tǒng)三年(1262年)以濱州與棣州合并,置濱棣路,治棣州厭次縣。至元2年(1336年)濱棣路復分置為濱州、棣州,俱屬濟南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州治渤海縣省入濱州, 復將蒲臺縣來屬,時轄利津、沾化、蒲臺3縣,州屬濟南府。清初仍為濟南府濱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濱州為直隸州,轄利津、沾化、蒲臺3縣。十二年(1734年)濱州由直隸州降為散州,與原領各縣均隸屬于武定府。 1913年2月改濱州為濱縣,屬岱北道(翌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制,直屬于省。1937年1月屬國民黨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3年1月抗日民主政權于濱縣東部、沾化南部、利津西部建立沾利濱3邊辦事處,隸屬于清河區(qū)行署。1944年9月撤銷沾利濱3邊辦事處,建立濱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四專區(qū)(1949年7月改稱墾利專區(qū))。1945年濱縣解放后,將其第五區(qū)(黃河以南86村)劃歸高苑縣,將北鎮(zhèn)劃入蒲臺縣。 1950年5月渤海行政區(qū)及墾利專區(qū)撤銷,濱縣改屬新成立的惠民專區(qū)。同年7月將蒲臺縣北鎮(zhèn)及黃河北大堤以南、河道以北30個村莊劃入濱縣。1952年惠民專區(qū)領導機關由惠民縣遷駐濱縣北鎮(zhèn)。1958年12月撤銷濱縣,除閻家公社66個村劃歸沾化縣外,其余并入惠民縣; 惠民時屬淄博專區(qū)。1961年6月恢復濱縣建制,以1958年撤銷前之行政域為其行政區(qū)域,屬惠民專區(qū)(1967年改稱惠民地區(qū))。1982年8月析濱縣北鎮(zhèn)96個村和博興縣小營公社及蔡寨公社的朱全管區(qū)設立濱州市, 因原為古濱州地而命名(縣級),仍屬惠民地區(qū)(1992年3月改稱濱州地區(qū))。1987年2月撤銷濱縣并入濱州市。1990年1月高青縣的舊鎮(zhèn)及其所轄3個管區(qū)、 65個村莊劃歸濱州市。2002年6月,經(jīng)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濱州市濱城區(qū),以原縣級濱州市的行政區(qū)域為濱城區(qū)的行政區(qū)域。
第三輯 沾化縣 位于濱州市區(qū)東部。北瀕渤海,東鄰東營市河口區(qū)、利津縣,南與濱州市、陽信縣接壤,西與無棣縣毗連。面積2113平方公里。人口37.8萬。轄富國、下洼、古城、馮家、永豐、泊頭6鎮(zhèn),李家、河貴、下河、齊 、利國、大高、黃升、流鐘8鄉(xiāng)及海防辦事處和徒駭河農(nóng)場??h人民政府駐富國鎮(zhèn)。 唐垂拱四年(688年)析蒲臺、厭次2縣地置渤海縣,并置招安鎮(zhèn),屬渤??h,縣屬棣州。五代周顯德三年(956年)改屬濱州。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升招安鎮(zhèn)為縣。熙寧六年(1073年)廢招安縣為招安鎮(zhèn)。元豐二年(1079年)復置招安縣,屬河北東路濱州。金明昌六年(1195年)將招安縣更名為沾化縣,取漢龔遂為渤海太守,濱海之民“復沾圣化”之意。仍屬濱州。元初屬濱棣路,至元2年(1336年)屬濟南路濱州。明屬濟南府濱州。清初仍屬濱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濱州降為散州,沾化縣直屬武定府。 1913年屬岱北道(翌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制,直隸于省。1937年1月屬國民黨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就國民黨政府而言,沾化屬魯北行署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2年1月沾化建立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沾化縣行政委員會,直屬清河區(qū)行署。1943年1月在沾化南部與利津西部、濱縣東部設立沾利濱三邊辦事處(縣級),初屬清河行署,1943年10月沾化縣與沾利濱縣均隸屬于清河行政區(qū)墾區(qū)專署,1944年3月2縣同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四專區(qū);1944年9月撤銷沾利濱三邊辦事處,其行政區(qū)域各歸原屬。1944年5月于沾化、 陽信、無棣毗鄰地區(qū)建立沾陽棣邊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三專署。1945年9月撤銷,其行政區(qū)域分別劃歸原屬各縣。1948年3月沾化縣第八區(qū)、第三區(qū)北部和第七區(qū)濱海部分劃歸新設置的海濱縣辦事處(縣級)管轄,海濱縣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四專區(qū)。 1950年1月海濱縣撤銷,李家、郭家局子兩區(qū)復歸沾化,余歸無棣。1950年5月沾化縣屬惠民專區(qū)。1958年12月利津縣撤銷,并入沾化縣,沾化縣屬淄博專區(qū)。1961年10月原利津縣析出復置。沾化縣仍屬惠民專區(qū)(1967年改稱惠民地區(qū))。1992年3月惠民地區(qū)改稱濱州地區(qū),沾化縣仍屬之。2002年6月屬地級濱州市。
第四輯 博興縣 位于濱州市區(qū)東南部,黃河下游兩岸。東鄰東營市東營區(qū)、廣饒縣,南接淄博市臨淄區(qū), 西與桓臺縣、高青縣毗連,北與濱州市、并隔黃河與利津縣為界。面積901平方公里。人口45.9萬。轄博興、曹王、陳戶、興福、龐家、閻坊、湖濱、寨郝、純化、店子10鎮(zhèn),蔡寨、喬莊2鄉(xiāng)。縣人民政府駐博興鎮(zhèn)。 商為薄姑國地(薄姑城在今博興鎮(zhèn)東南7公里柳橋)。西周、春秋、戰(zhàn)國為齊國博昌邑地(博昌城在今寨郝鎮(zhèn)寨郝村南)。西漢置博昌縣(縣治在今寨郝村南,以“昌水其勢平博,故曰博昌”)、樂安縣(治在今博興鎮(zhèn))、利縣(治在今博興鎮(zhèn)東南18公里利城村南),博昌縣、樂安縣屬千乘郡,利縣屬齊郡。東漢屬樂安國(東漢永元七年即公元95年改千乘郡為樂安國),三國魏屬樂安郡。西晉省樂安縣入博昌縣。南朝宋因戰(zhàn)亂徙博昌縣離境僑立于壽光縣地,故地僑置樂陵縣。北齊復將僑樂陵縣改名樂安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改名為博昌縣。初屬青州,后改為北???。開皇十八年(598年)由博昌縣析置新河縣,大業(yè)初年又省入博昌縣。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樂安縣,新置安平縣,與博昌縣同屬青州;同年復置新河縣,屬乘州。武德六年 (623年)新河縣省入千乘縣。武德八年(625年)又省樂安縣、安平縣入博昌縣??傉露辏?69年)移博昌縣治于今博興縣城。五代唐莊宗避其父國昌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北宋博興縣屬青州。金屬益都府。元初升博興縣為博興州,屬益都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降博興州為縣,屬青州府。清因之。 1913年屬岱北道(次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屬淄青道。1928年道廢直隸于省。1938年屬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第十行政督察區(qū),1941年2月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qū) (專署駐壽光)。中國共產(chǎn)黨于1940年7月建立博興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清河區(qū)行署。1941年10月屬清河區(qū)清中專署。1944年3月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五專區(qū)。1945年10月渤海第五專區(qū)與第三專區(qū)合并, 仍稱第三專區(qū),博興縣屬之。1949年7月渤海第三專區(qū)改稱清河專區(qū),隸屬不變。 1950年5月清河專區(qū)撤銷,改屬惠民專區(qū)。1956年3月撤銷蒲臺縣,并入博興縣。1958年12月撤銷桓臺、 齊東2縣,除齊東的九戶、青城、黑里寨、花溝、魏橋、碼頭等6公社劃歸鄒平縣外, 桓臺和齊東的其余區(qū)域并入博興縣。同時惠民專區(qū)撤銷,改屬淄博專區(qū)。1961年6月恢復惠民專區(qū),博興仍屬之。1967年惠民專區(qū)改稱惠民地區(qū),1992年3月惠民地區(qū)更名濱州地區(qū),隸屬關系均不變。2000年6月屬地級濱州市。 第五輯 鄒平縣 位于濱州市區(qū)南部,北瀕黃河,南靠膠濟鐵路。東、東南與桓臺縣、淄博市周村區(qū)為鄰,西、西南與章丘市接壤,北隔黃河與濟陽縣、惠民縣交界。面積1252平方公里。人口68.2萬,轄鄒平、長山、魏橋、西董、好生、臨池、禮參、苑城、焦橋、韓店、孫鎮(zhèn)、九戶、青陽、明集、臺子15鎮(zhèn),里八田、碼頭2鄉(xiāng)??h人民政府駐鄒平鎮(zhèn)。 商、西周時為鄒侯國地。春秋時齊景公筑鄒之長涂,鄒關(今隘阜口)之東始就平地,故名鄒平。秦屬臨淄郡。西漢置鄒平縣(治所在今孫鎮(zhèn))、梁鄒縣(治所在今舊口),屬濟南郡東鄒縣(治所在今花溝),屬千乘郡。東漢東鄒縣并入臨濟,鄒平、梁鄒2縣自東漢迄三國魏均屬濟南國。西晉濟南國改為濟南郡,鄒平縣屬之,梁鄒縣屬樂安國。南朝宋廢鄒平縣,而于梁鄒城僑置平原郡,又于東南部僑置武強縣(治所在今長山鎮(zhèn))、平原縣(治所在今平原莊)。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平原縣移治于西漢鄒平故城,故改平原縣為鄒平縣。同年,將武強縣改名為長山縣。均屬齊州,后改稱齊郡。唐武德元年(618年)鄒平、長山2縣屬譚州,八年(625年)譚州廢,改屬鄒州,不久鄒州廢,鄒平、長山2縣又改屬淄州。北宋鄒平、長山2縣仍屬淄州。景德二年(1005年)鄒平縣治徙至今鄒平縣城。金屬山東東路淄州。元憲宗三年(1253年)析鄒平、章丘各一部置齊東縣,與鄒平縣、長山縣同屬濟南路,中統(tǒng)五年(1264年)長山改屬般陽路,至元2年(1265年)齊東縣改屬河間路。明初鄒平縣、齊東縣屬濟南府,洪武二年(1369年)長山縣改屬濟南府。清代相沿不改。 1913年鄒平、長山、齊東3縣均隸岱北道(翌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全省改4道為11道,濟南道縮小,但此3縣隸屬關系未變。1928年廢道制,3縣均直屬于省。1938年鄒平、長山2縣屬國民黨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區(qū)。 1939年10月建立鄒長抗日民主政府,由中共清河地委管轄。因鄒長抗日根據(jù)地狹長,不便行政,乃于1940年3月在鄒長縣南部建立長山縣抗日民主政府(亦稱南鄒長,為紀念1939年7月犧牲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員馬耀南烈士,1943年改名耀南縣),同年7月在鄒長北部地區(qū)建鄒平縣抗日民主政府(亦稱北鄒長),初2縣仍直屬中共清河地委領導,1941年1月屬清河行政區(qū)清西分區(qū)(同年7月改稱清西專區(qū))。1942年1月于長山、桓臺2縣鄰接地區(qū)置長桓縣,屬清河行政區(qū)清中專區(qū),同年6月清中專區(qū)撤銷,長桓縣改屬清西專區(qū)。1943年5月長桓縣撤銷。1944年3月鄒平、耀南(長山)均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六專區(qū)。1945年10月齊東縣解放,建立民主政府,齊東與鄒平、耀南(長山)3縣均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三專區(qū)(1949年7月改稱清河專區(qū))。 1950年5月清河專區(qū)撤銷, 齊東縣改屬惠民專區(qū),耀南縣復名長山縣,與鄒平縣同屬淄博專區(qū)。 同年11月析長山縣周村鎮(zhèn)與張店合置張周市,屬淄博專區(qū)。1953年7月鄒平、長山2縣劃歸惠民專區(qū)。1956年3月撤銷長山縣,并入鄒平縣;撤銷高青縣,并入齊東縣;隸屬均不變。1958年12月撤銷齊東縣,所轄之九戶、青城、黑里寨、花溝、 魏橋、碼頭等6處人民公社并入鄒平縣,其余并入博興縣。與此同時鄒平縣轉屬惠民專區(qū)與淄博市合并設置的淄博專區(qū)。 1961年6月淄博專區(qū)撤銷轉屬、復置的惠民專區(qū)。 同年10月青城、花溝、黑里寨3個區(qū)劃歸復置的高青縣。1967年惠民專區(qū)改稱惠民地區(qū),1992年3月更名濱州地區(qū),2000年6月濱州地區(qū)撤銷,改置地級濱州市,鄒平縣均屬之。
第六輯 惠民縣 位于濱州市區(qū)西部,黃河北岸。東鄰濱州市,南隔黃河與高青縣、鄒平縣為界,西與濟陽縣、商河縣接壤,北與陽信縣毗連。面積1357平方公里。人口62萬。轄惠民、石廟、桑落墅、淄角、李莊、胡集、省屯、麻店、姜樓、申橋、清河、魏集12鎮(zhèn),何坊、 梁家、皂戶李、第三堡、香翟、辛店、陳集、聯(lián)伍、大年陳9鄉(xiāng)。縣人民政府駐惠民鎮(zhèn)。 春秋、戰(zhàn)國時為齊國地。秦置厭次縣,屬齊郡。西漢改置為富平縣,屬平原郡。東漢明帝仍更名為厭次縣,屬平原郡。三國魏屬樂安郡。西晉、北魏均屬樂陵郡。北齊廢厭次縣,其地并入陽信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厭次縣于北舊州城(今辛店鄉(xiāng)先棣州村),屬棣州,大業(yè)二年(606年)改棣州為滄州,后又改為渤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由滄州析置棣州,厭次縣屬之。六年(623年)廢棣州入滄州,厭次縣隨屬滄州,貞觀元年(627年)厭次縣改屬德州。十七年(643年)復置棣州,厭次縣又屬棣州。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厭次縣徙治于陽信縣界八方寺(今惠民鎮(zhèn)),并為棣州治,州轄厭次、商河、陽信3縣,屬河北東路。金屬山東東路棣州。 元屬濟南路棣州。明洪武初棣州與厭次縣俱廢,六年(1373年)復置州,改名樂安,不轄縣。宣德元年(1462年)以討平漢王朱高煦據(jù)樂安謀反事,改樂安州為武定州(意為武力平定州境)。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武定州升為武定府,置惠民縣以為府治,取城南惠民溝為名。 1913年屬岱北道(翌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屬武定道,為道治所。1928年廢道制,直隸于省。1937年1月屬國民黨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為專署駐地。 1939年12月抗日民主政權于惠民縣第二區(qū)一帶設立惠民縣行政工作委員會,隸屬于魯北行政委員會; 1940年5月撤銷。1942年9月,于惠民、商河2縣毗連地區(qū)置商惠縣, 屬冀魯邊行政區(qū)第三專區(qū)。1944年3月商惠縣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二專區(qū)。同年11月于惠民、濟陽、商河3縣毗連地區(qū)設立惠濟商3邊縣,亦屬渤海第二專區(qū)。1945年10月惠濟商3邊縣撤銷,同年9月建立惠民縣民主政府,同時析縣城及其郊區(qū)和陽信縣一部置惠民市,縣、市均直隸于渤海行政區(qū),該市為中共渤海區(qū)黨委和渤海區(qū)行政主任公署駐地。1946年10月市、縣均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四專區(qū)。1946年12月析惠民、濟陽各一部置楊忠(惠濟)縣,因紀念1941年9月犧牲的八路軍115師教導第六旅政治部主區(qū)楊忠烈士而得名, 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二專區(qū)。1948年4月惠民市撤銷,其行政區(qū)域分別劃入惠民縣及陽信縣。 1949年7月惠民縣屬渤海行政區(qū)墾利專區(qū)。同年5月,楊忠縣改稱惠濟縣,1950年5月惠濟縣撤銷,其行政區(qū)域分別劃入惠民、濟陽、商河3縣。時渤海行政區(qū)及其所轄專區(qū)撤銷重組,惠民縣屬惠民專區(qū),并為專區(qū)機關駐地。1958年12月撤銷濱縣,并入惠民縣; 惠民專區(qū)撤銷,改稱淄博專區(qū)。1961年6月,恢復惠民專區(qū),原濱縣亦自惠民縣析出復置,惠民縣仍屬惠民專區(qū)。1967年惠民專區(qū)改稱惠民地區(qū),1992年改稱濱州地區(qū),2000年6月濱州地區(qū)撤銷,改置地級濱州市,惠民縣隸屬均不變。
第七輯 陽信縣 位于濱州市區(qū)西部。東鄰沾化縣、濱州市,南接惠民縣,西與商河縣、樂陵市為界, 北與慶云縣、無棣縣毗連。面積793平方公里。人口42.4萬。轄陽信、溫店、商店、流坡塢、翟王、河流6鎮(zhèn),銀高、勞店、水落坡、鵓鴿李、洋湖、雷家、小桑7鄉(xiāng)??h人民政府駐陽信鎮(zhèn)。 夏、商為薄姑國地。西周、春秋、戰(zhàn)國屬齊國,秦為厭次縣地。西漢置陽信縣,相傳此地曾為韓信屯兵處(信城),且居古篤馬河之陽(北),故名陽信,其治所遺址在今無棣縣信陽鄉(xiāng),屬渤海郡??h境南部為平原郡富平縣地。西漢末王莽時,陽信改稱東順亭,治所遷瑗城(今陽信縣城),東漢富平縣復名厭次縣,仍屬平原郡,延光元年(122年)東順亭復名陽信縣,屬渤???。三國魏屬樂陵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厭次縣并入陽信縣,陽信縣移治馬嶺城(今縣城南部五里洼)。 隋初徙治今西程子塢村西之城洼,為棣州治 (大業(yè)二年棣州度入滄州,大業(yè)三年改滄州為渤??ぃ?。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棣州,為棣州治,六年(623年)廢棣州,陽信改屬滄州。盧觀元年(627年)廢陽信縣,八年(634年)復置。十七年(643年)復置棣州于樂陵縣,陽信縣仍屬棣州。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徙棣州及州治厭次縣于陽信縣界八方寺(今惠民縣城),移陽信縣治于舊厭次縣城(今陽信縣城),仍屬棣州。金陽信縣仍屬棣州。元中統(tǒng)三年(1262年)以濱州、棣州合置濱棣路,陽信縣屬之,至元2年(1265年)復分置濱、棣2州、陽信縣仍屬棣州。明初陽信縣屬棣州,洪武六年(1373年)改棣州為樂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改為武定州,陽信縣隨屬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改置為武定府,陽信縣遂屬武定府。 1913年屬岱北道(翌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屬武定道。1928年道廢,道直隸于省。937年1月屬國民黨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39年10月共產(chǎn)黨于陽信西部第五區(qū)(洋湖)、第六區(qū)(鵓鴿李)一帶建立陽信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1940年10月魯北行政委員會轄區(qū)析為冀魯邊區(qū)第二、 第三2專區(qū),陽信屬第三專區(qū),此時陽信縣行政范圍擴大為9區(qū)。1943年2月,陽信縣撤銷。1945年4月于原陽信東境建立陽東辦事處(縣級),隸屬于渤海行政區(qū)第三專區(qū)。1945年8月縣全境解放,乃重建陽信縣;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四專區(qū)。9月洋湖區(qū)劃歸新戰(zhàn)立的惠民市。1948年4月惠民市撤銷,洋湖區(qū)還屬。1949年6月屬渤海行政區(qū)墾利專區(qū),同時將何坊區(qū)劃歸惠民縣。 1950年5月墾利專區(qū)撤銷, 陽信縣改屬惠民專區(qū)。1958年12月撤銷陽信縣,并入無棣縣。1961年10月復置陽信縣,以1958年撤銷前之行政區(qū)域為其行政區(qū)域,仍屬惠民專區(qū)。 1967年惠民專區(qū)更名為惠民地區(qū),1992年改稱濱州地區(qū),2000年6月濱州地區(qū)撤銷,改置地級濱州市,隸屬關系均不變。
第八輯 無棣縣 位于濱州市區(qū)北部,山東省北端。東北瀕渤海,西北隔漳衛(wèi)新河與河北省海興縣為界,東南鄰沾化縣,南與陽信縣毗連,西與慶云縣接壤。面積1998平方公里。人口41.8萬。 轄無棣、小泊頭,水灣、大山、埕口、馬山子6鎮(zhèn),信陽、車鎮(zhèn)、佘家巷、西小王、柳堡5鄉(xiāng)??h人民政府駐無棣鎮(zhèn)。 春秋、戰(zhàn)國時為無棣邑,屬齊國。秦為厭次縣地。西漢至北齊為陽信縣地。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饒安2縣地置無棣縣,以南臨無棣溝得名,其治所在今慶云縣慶云鎮(zhèn)于家店村北??h初屬棣州(滄州),后屬渤??ぁL曝懹^元年(627年)省無棣縣入陽信縣,八年(635年)復置,大(太)和二年(828年)屬棣州,后屬滄州。五代周于縣東南境置保順軍(今信陽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徙無棣縣治所于保順軍(今無棣鎮(zhèn)北信陽城),屬滄州。金泰和三年(1203年)析縣東境,置保順鎮(zhèn),直隸于棣州。元至元2年(1265年)析縣境西部別置無棣縣,屬滄州,稱西無棣縣(今慶云縣);東部為東無棣縣,屬棣州。明初省無棣縣。洪武六年(1373年)改置海豐縣,治今無棣舊城,屬濟南府武定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升為直隸州,十二年(1734年)升為武定府,無棣縣均屬之。 1913年屬岱北道(次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制,直隸于省。 1937年1月屬國民黨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38年2月建立無棣縣抗日民主政府,旋因抗日武裝撤離而無形撤銷。1939年7月重建無棣縣抗日民主政府, 屬魯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至1940年5月因敵頑進攻又告解體。同年11月無棣縣與新海縣 (1936年9月析河北省滄縣、鹽山2縣濱海區(qū)域置“新海設政局”)合建新棣縣行政委員會,屬冀南行政區(qū)第八專區(qū)。1941年5月撤銷新棣縣,重建無棣縣, 仍屬冀南行政區(qū)第八專區(qū),同年9月形勢惡化,又告解體;同年12月于無棣、 新海2縣毗連地區(qū)再建無棣縣抗日民主政府,依舊屬冀南行政區(qū)第八專區(qū)。1943年6月該政府又解體, 同年11月無棣縣北部、西部與新??h合并設置新青縣,屬冀魯邊行政區(qū)第三專區(qū)管轄。1944年3月新青縣改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三專區(qū)。1945年9月縣全境解放, 乃重建立無棣縣,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四專區(qū)。1948年3月析無棣縣埕口區(qū)全部9鄉(xiāng), 柳堡區(qū)的傅 、崔譚、常家、南 等4鄉(xiāng),石廟區(qū)的小屯、橫王等2鄉(xiāng)共15個鄉(xiāng)66個村和沾化縣的李家、郭局兩個區(qū),置海濱縣,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四專區(qū)(1949年7月改稱墾利專區(qū))。 1950年1月撤銷海濱縣,其行政區(qū)域分別還屬無棣、沾化。1950年5月改屬惠民專區(qū)。1958年12月陽信縣撤銷并入無棣。與此同時,惠民專區(qū)撤銷,無棣改屬淄博專區(qū)。 1961年6月惠民專區(qū)恢復,復屬之。同年10月除汪家、銀王廟等6村仍留無棣外,陽信縣以其撤銷前之行政區(qū)域復置。1965年3月無棣縣所屬四女寺減河(1974年改稱漳衛(wèi)新河,??诙我喾Q大口河)左岸的辛集、良戶、宋王、朱五、傅趙、山后、楊埕等7公社共51個自然村劃歸河北?。êEd縣)。1967年惠民專區(qū)改稱惠民地區(qū),1992年改稱濱州地區(qū),2000年6月濱州地區(qū)撤銷,改置地級濱州市,隸屬關系均不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