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絲弦訴說它的遺憾
纏弦是絲弦制作工藝中的一大絕活。
仔細檢查做好的絲弦。
方榮林在傳授絲弦制作工藝。
方榮林將一根根絲弦裝上古琴。
□蘇報記者 杭興微/攝 趙 焱/文
走進這間十幾平米的“工房”,方榮林正系著圍裙,給一根根蠶絲抹著黃魚膠。這是他手工制作古琴真絲弦線的工序之一,屋里還擺著調(diào)絲車、打線三腳架、纏弦架等工具,以及一捆捆做好的絲弦,這就是方榮林年產(chǎn)400套絲弦的“作坊”。 早在上世紀(jì)60年代,由于現(xiàn)代鋼弦的出現(xiàn),絲弦生產(chǎn)就開始遭受“重創(chuàng)”。對年近七旬的方榮林來說,做這行屬于子承父業(yè)。他的父親方裕庭,曾是蘇州著名的制弦大師。1939年,名噪一時的杭州“回回堂”絲弦停產(chǎn),原本只為二胡、琵琶等樂器制弦的方裕庭,歷經(jīng)5年才將瀕臨失傳的古琴絲弦制作工藝復(fù)原。此后,他創(chuàng)辦“今虞琴社”,蘇州也一度成為全國唯一的古琴弦生產(chǎn)地。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在這種環(huán)境熏陶下,方榮林一點點長大?!敖夥徘皯?zhàn)亂連年,古琴絲弦的需求量很小,生意特別差,全家人難以度日”,一邊做弦,方榮林一邊講起了過去的故事。1957年,父親方裕庭成立了“古琴弦生產(chǎn)小組”,他卻被分配到虎丘大隊種花,直到兩年后才跟著學(xué)藝。從此,方榮林從打線、上膠、拉線等工序開始,一學(xué)就是11年。 上世紀(jì)70年代,蘇州民族樂器廠停止絲弦生產(chǎn),方榮林一度轉(zhuǎn)為制作鋼弦,后來又接觸上了電子琴。直到2000年,臨近退休的他才重拾舊藝。這一年,56歲的方榮林選擇了下海。 “鋼弦雖然不容易受溫度、濕度的影響,張力強,更耐用,卻沒有絲弦的獨特韻味”,方榮林意識到傳承古琴絲弦工藝的使命,也看到了市場復(fù)蘇的跡象。他按照父親的經(jīng)驗,專門繪制了一本《真絲弦線生產(chǎn)工藝主要工具圖冊》,并將其一一打造出來。剛開始方榮林只是一個人制作,每年只能生產(chǎn)50多套。2006年以后,他開始收徒,年產(chǎn)量也提高到100套。 翻絲、纏絲、打線、上膠、拉線、纏弦……如今,這六道古琴絲弦生產(chǎn)工藝,上膠、拉線等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仍由方榮林純手工完成,其他動力部分則由機器代替。一年之中,炎熱的夏季、寒冷的冬天也不能開工。去年6月,湖北省博物館需要為一把古瑟安裝絲弦,方榮林潛心制作,歷時半年終于配制完成。后來,一位臺灣的古琴家又找到了他,每年預(yù)訂400套。 “現(xiàn)在,彈古琴的人已經(jīng)習(xí)慣鋼弦,使用絲弦反而成了‘非主流’,這是個遺憾”,方榮林認(rèn)為,對這門工藝來說,只有市場大了,用絲弦的琴家多了,才可以真正地流傳。 |
|
|
來自: 蘇迷 > 《蘇州工藝美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