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順 通訊員項章 2013年12月29日,《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一書由國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該書全面展示了葉家山墓地兩次考古發(fā)掘取得的巨大成果。其中關(guān)于西周早期“ 侯”族屬問題的論斷—— 侯姓什么?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廣泛關(guān)注,為破解困擾學術(shù)界30余年的“曾國之謎”,找到一個新的答案。 一 曾侯姓姬,還是姓姒 2011年、2013年,葉家山西周 侯墓地共發(fā)掘墓葬140座,馬坑7座,出土銅、陶、玉、漆木、原始瓷器等各類文物2100余件 (套)。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湖北發(fā)掘最大和最完整的一處西周墓地,先后被評為“中國考古學論壇六大新發(fā)現(xiàn)”和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一致肯定。但在一些學術(shù)觀點上,有關(guān)專家學者之間卻產(chǎn)生了嚴重分歧,且雙方陣容 “豪華”: 清華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組長、首席科學家,著名歷史、古文字學家李學勤;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張懋??;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教授、葉家山考古隊領(lǐng)隊黃鳳春,都認為葉家山西周 侯(不帶“日”的曾字,同“繒”)和擂鼓墩東周曾侯(帶“日”的曾字),均為“姬姓”曾國國君,二者一脈相承。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常務(wù)理事,夏商周斷代工程副組長、首席科學家,葉家山西周墓地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總指揮李伯謙;中國社科院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文獻組”組長楊升南;國際著名學者,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羅泰;河南大學教授黃錦前;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教授楊權(quán)喜、笪浩波;武漢大學教授,葉家山考古發(fā)掘?qū)W術(shù)顧問張昌平等,則認定葉家山西周 侯應(yīng)為“姒姓”繒國國君,擂鼓墩東周曾侯為“姬姓”曾國國君。此觀點,目前得到了較多學者的贊同。 全程參與葉家山考古全過程的隨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項章,介紹 《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正是從微觀 “墓主頭向方位、墓葬腰坑葬俗、干支日名記時、青銅銘文釋讀、青銅禮器組合”入手,運用 “考古學、歷史學、歷史地理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民俗學、冶金學”等多學科進行交叉分析,提升至 “夏商周區(qū)域文化類型研究、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高度,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討,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二 大禹之后,商代繒國 國,最早見于商代殷墟卜辭(甲骨文):“乙未卜,貞立事于南,右從我,中從舉,左從 ”。學者認為,卜辭揭示出“舉”(今湖北武漢)和“繒”是商朝南土的兩個封國,反映出商王武丁撻伐荊楚,統(tǒng)治南土的歷史事件。 學者們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了細致的分析。 其一 “日名制度”。葉家山墓地發(fā)掘最早的M1,出土了4件方鼎、5件圓鼎、3件爵、2件觚,另飌、鬲、簋、 、觶、 、尊、卣各1件,其中鼎壁內(nèi)部鑄有“師作父癸寶尊彝”、“師作父乙”等銘文。按照“凡墓葬內(nèi)出土二件中型方鼎者,多屬方國國君”,推斷墓主人“師”應(yīng)為繒國國君。銘文中“父癸”或“父乙”是對死去的父親稱呼,屬于殷商舊習。文獻記載,從商部落第九任首領(lǐng)上甲微到最后一個商紂王帝辛,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為其廟號,這種以十干為祭名的日名制度是商人的專利。無獨有偶,葉家山最大的墓葬M111繒侯秅墓出土一件大方鼎,也鑄有“ 侯作父乙寶尊彝”的銘文。與之對應(yīng)的是姬姓周人是不采用“日名制度”。 其二 “腰坑葬俗”。M1墓底中部有一長方形腰坑,葬有一狗。商代墓穴祭奠是以殺牲并將犧牲埋入腰坑為核心內(nèi)容,所用犧牲主要是狗。西周早期,墓底有無腰坑也是區(qū)別商人與周人墓葬的一個重要標志。 其三“墓主頭向”。葉家山墓地墓主人均頭向東腳朝西,呈東西向。而姬姓周人的墓葬多為南北向。 綜上所述,從“ ”字書寫筆畫和繒國地處南方隨棗走廊的地理位置,證明葉家山考古發(fā)現(xiàn)和商代甲骨文記載完全吻合,所以繒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商代晚期。因此早期繒國,就不可能與此時還偏居一隅(今陜西寶雞周原)的姬姓周人有任何血緣和主從關(guān)系。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褒氏、繒氏等?!?br> 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帝禪讓于禹,使其成為夏朝第一代君主。而“其后分封,用國為姓”,表明夏代就已經(jīng)有姒姓繒國。20世紀80年代,武漢大學考古系聯(lián)合隨州博物館,共同對淅河葉家山墓地以南1公里的西花園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獲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資料?!段骰▓@與廟臺子》考古報告結(jié)語中指出:“在西花園遺址的石家河文化地層中,出現(xiàn)有部分陶器形制、花紋的作風是和二里頭文化早期(夏文化早期)相同或相似。經(jīng)碳—14測定為公元前約2000年”。距今約4000年,正逢夏禹征服三苗(長江中游以南的土著部落),并分封了包括繒國在內(nèi)的不少姒姓國家,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佐證了《漢書·地理志》:“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的記載。秦漢以后學者都將江、淮地區(qū)稱為“夏人之居也”。而商代的繒國,正是承襲夏代的姒姓繒國而來。 三 姒姓繒國,西周封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開創(chuàng)了西周276年的歷史,學者將其分為早、中、晚三期。葉家山墓群是通過嚴格等級規(guī)劃的繒國家族墓地,其埋葬順序是按照從北到南,由早到晚,夫婦東、西并穴合葬方式進行下葬,大致年代歸屬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的西周早期時段。 “姒姓繒國”,在西周何時封侯? 《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五等”。葉家山140座墓葬中,根據(jù)出土文物等級判斷為繒國國君的是4座,M1墓主人師(成、康時期)、M65墓主人繒侯諫(康、昭之時)、M28墓主人繒侯白生(昭王前期)、M111墓主人繒侯秅(昭、穆之際)。其中能通過文物銘文判定侯爵的墓葬只有后面3座,說明西周繒國直到周康王時期才被授予“侯”爵。這同《左傳》中,周武王滅亡殷商,周成王平定四方,周康王修養(yǎng)民生,并分封同姓和異性諸侯國家,鞏固周朝統(tǒng)治的記載完全相符。也暗示了這個繒國不是西周建立后由陜西關(guān)中遷來的周人,而是在商代就已經(jīng)存在的古國。 “侯”爵稱謂的意義,《論所謂五等爵》解釋為:“侯則武士之義”,“必建藩于王畿之外,而為王者有守土御敵之義,然后稱侯”。西周時期,周王將同姓諸侯國分封在王畿以內(nèi)拱衛(wèi)周庭安全,如:虢國,姬姓(東虢,今河南滎陽市;西虢,今陜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保護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將異姓諸侯國分封于王畿之外的偏遠地域來抵御外敵入侵,如:繒國,姒姓(今隨州淅河);鄂國,篯姓(今隨州安居);厲國,姜姓(今隨州殷店)。這些位于長江北岸的軍事方國,都遠離宗周鎬京 (今陜西長安縣),對于抵御南方荊楚和控制東南淮夷,保障西周南部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西周繒國的疆域面積有多大呢?《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制是以爵位高低給予封地面積的。從地理格局看,以葉家山墓地為圓心,其西與蟟水流域安居羊子山鄂國,半徑直線距離25公里。其北與漂水上游殷店厲國,半徑直線距離35公里。二者直徑距離與文獻記載“封地百里”大致相符,說明西周早期繒國面積并不大,僅偏居于隨州漂水流域附近。但進入西周晚期,鄂侯馭方叛亂反周侵犯周王朝東南疆土,周厲王舉全國之力,率領(lǐng)“西六師”與“殷八師”進行討伐,顯赫一時的鄂國從此衰落??晣慕虿叛杆傧驖h北及南陽盆地一帶拓展,成為名符其實的“漢東大國”。 四 滅亡西周,繒國何去 歷史文獻中,關(guān)于西周末期繒國的記載幾乎都涉及西周滅亡的重大政治事件。《國語·鄭語》記載:“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韋昭注:“繒,姒姓”;《史記·周本紀》:“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 西周末年,周幽王即位十年間,政治上不理國事,任用奸臣虢石父(虢國人)為上卿把持朝政,加重對人民的剝削,激化了社會矛盾;軍事上窮兵黷武,邊患不斷,與犬戎一戰(zhàn)慘敗而歸;天災(zāi)、人禍也是頻繁發(fā)生,三川地震、旱災(zāi)導致民不聊生;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更是失信于各國。最重要的是在立儲君問題上,周幽王廢除申后(姜姓,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皇后,其子伯服為太子。申侯大怒,聯(lián)合繒國西夷犬戎反抗西周,幽王再舉烽火征兵勤王,無一國相救,申侯和犬戎遂殺幽王、伯服于驪山(今陜西西安以東)之下,西周王朝就此滅亡?!秶Z·晉語》記載:“申人、繒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宜臼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王朝。 但在東周,姒姓繒國卻沒了下落。 《國語》、《史記》、《竹書紀年》等歷史文獻資料中關(guān)于繒國的記載,都止于西周晚期。覆滅西周聲勢顯赫的繒國,突然銷聲匿跡,讓人大惑不解。 經(jīng)仔細梳理歷年有關(guān)繒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才漸漸發(fā)現(xiàn)繒國后來的一些蹤跡。 1976年,萬店周家崗(同葉家山一河之隔)發(fā)現(xiàn)了一座東周時期的墓葬,出土了2件年代為兩周之際的 “繒太保簋”和年代稍晚為春秋早期的2件 “邦季鼎”、1件 “邦季盤”。按照“早期器物可以出現(xiàn)在晚期墓葬中,但晚期器物不可能出土于早期墓葬中”的考古定論,判斷出該墓主人為邦季。但讓人震驚的是2件簋的蓋內(nèi)、器底鑄有“繒太?!钡茹懳木乖獾絿乐毓蜗鳎瑹o疑是邦季掠取繒太保簋據(jù)為己有后的行為。 2002年,棗陽郭家廟繒國墓地(西周晚期繒國疆域范圍內(nèi))在25座墓葬中,竟有19座墓葬在春秋早期被盜,不僅墓內(nèi)文物洗劫一空,墓葬結(jié)構(gòu)更遭到嚴重破壞。從盜墓性質(zhì)而言,這不是簡單的“偷盜”而是公開的“損毀”。這種戰(zhàn)勝者對墓葬破壞的情況,在東周時期較為普遍。《史記·白起列傳》記載秦滅楚時,“秦將白起攻陷楚都郢城,燒毀楚國先王墓夷陵”?!睹献印ち夯萃跸隆芬嘤小皻渥趶R,遷其重器”為亡國滅邦之事的記載。 由此證明,繒國的滅亡時間大致在春秋早期 (東周前段)。或許是繒國參與反叛西周之后,被多數(shù)姬姓諸侯國所排斥,而此時位于漢水以南的楚國已經(jīng)強大,逐漸向漢東擴張,并“問鼎中原”。正是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繒國才無奈地退出了延續(xù)千年、縱橫“夏商周”三代的歷史舞臺。 同時,周王又分封了一個姬姓曾國在此,開啟了曾國另外一段“鐘鳴鼎食、屢抗強楚”的歷史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