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飽含著清涼的感覺、蔚藍的色彩、潔凈的氣息、悠長的韻味,使它永遠都象一個青春勃發(fā)的青年人,充滿朝氣?!罢拷笔钦l?“湛江”從何而來?
對于史籍來說,“湛江”其實是相當生疏的一個詞字。在漢代、在隋代……,甚至在1898年至1945年間,“湛江”還沒有出生。時間的車輪在這片土地上輾過的痕跡,還存在于“合浦郡”、“雷州府”、“廣州灣”等詞語之中。 翻閱湛江史志載:春秋戰(zhàn)國為百越南境,五嶺阻隔的蠻荒之地。 秦定為南越。屬象郡。 漢平南越,屬合浦郡,治徐聞縣。 隋開皇十年在今湛江市麻章區(qū)舊縣村置鐵耙縣,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椹縣為椹川縣。 唐貞觀八年為雷州,即雷州之始名。唐天寶元年改雷州為??悼?。 宋、元稱雷州路,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遂溪椹川村置椹川巡檢司。 明、清稱雷州府,領海康、徐聞、遂溪三縣。 1899年11月16日(光緒廿五年十月十四日)同法國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劃出廣州灣租借地。最后劃定的租借范圍,跨遂溪、吳川兩縣部分陸地和兩縣之間的港灣水域(即今湛江港),陸地面積518平方公里。連海域面積共2130平方公里。法國把租借范圍內(nèi)的陸地、港灣總稱為廣州灣。赤坎、海頭、東海、硇洲、坡頭、麻斜、新圩、志滿等地皆劃入界內(nèi)。 1943年3月,日本武裝侵略占領廣州灣。經(jīng)過八年抗戰(zhàn), 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國民政府與法國政府在重慶簽訂《中法交收廣州灣租地專約》。8月22日,中央通訊社對外發(fā)布消息:廣州灣辟建新市,新名為“湛江”。9月21日,廣州灣受降儀式在赤坎舉行。 1945年8月,整個世界都在期待著一個奇跡的出現(xiàn)。日軍正在各地灰溜溜地卷起他們的太陽旗,經(jīng)過一段煉獄般的日子之后,真正的太陽以新鮮的光和熱正噴薄欲出。在廣州灣,這塊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土地上,也在蘊育著新生。〝湛江〞一個地名的更生 李月恒,廣東吳川市黃坡鎮(zhèn)嶺頭村人 (1891-1949 ) , 先后任過廣東省瓊崖公路處處長、南路糧食調(diào)節(jié)處處長、吳川縣縣長的李月恒,在1945年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臨危受命,擔任廣州灣市政籌備處主任。他的眼里,迸發(fā)出對于這塊土地浴火重生的驚喜和希望之火。 李月恒決計要讓這片土地以全新的面目出現(xiàn)。他在廣泛征求意見、并得到省政府的支持后,開始從“廣州灣”這幾個字入手,他要給這片土地一個新的名稱、一個新的內(nèi)涵、一個新的形象。 李月恒和一班人的思緒在這塊土地兩千年的時空里穿越著。最后,李月恒的目光定格在“椹川”兩個字。據(jù)史料,南朝齊在今湛川村設椹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椹縣為椹川縣。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此設椹川巡檢司。今天,在遂溪縣沈塘鎮(zhèn)的湛川村依然為歷史保留著一點余音。 李月恒就從“椹川”二字入手。此地濱海臨江,水才是永恒的主題和意境,所以,“椹”字變成了“湛”,釋“川”為“江”。這樣兩個字,在楚辭里是有說道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表面上看,湛藍湛藍的江水上面有楓葉飄動,當是一幅優(yōu)美迷人之至的畫面。沒有資料可以證實李月恒是否受到楚辭的啟發(fā)。但他深厚的國學功底,使他從晉人謝混的詩句“景昃鳴禽集 水木湛清華”中獲得了靈感。那里面描繪的潔凈、空靈、天人合一的境界,令這個飽讀詩文的人著迷不己。 他于是將“湛江”二字上報當時的省國民政府。時任省政府主席的羅卓英一看,連稱“妙哉妙哉”。 1945年8月22日,中央通訊社對外發(fā)布了一條消息:廣州灣辟建新市,新名為“湛江”。 ——“湛江”就這樣出生了。與很多散發(fā)著悠久氣息的地名不同的是,“湛江”飽含著清涼的感覺、蔚藍的色彩、潔凈的氣息、悠長的韻味,使得它永遠都象一個青春勃發(fā)的青年人,充滿朝氣。 吳川市嶺頭村是抗日名將李漢魂將軍的故地。他出生在這里,走出這個小村之后,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軍長、35集團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總統(tǒng)府參軍長、內(nèi)政部部長要職。 現(xiàn)在當你一走進嶺頭村,就看得見李漢魂的故居, 其時筑建的布衣一巷、布衣二巷莊典聳立。兩條古雅幽深的小巷如兄弟一般,一條小巷中有儉園、一條有勤園。儉園中有敬一堂、后花園。 后花園荒草萋萋。這里彰顯著一個傳統(tǒng)中國讀書人的審美:古木參天、綠藤如纏、小路如蛇、有亭翼然。 從布衣二巷在勤園隔不遠處,有個百十平方面積的院落,緊湊、精致的格局。紅磚的拱門間散發(fā)著一種歷史遠去、斯人渺然的氣息。 這棟建筑就已經(jīng)破敗不已,雖濾去歲月的風塵,可以想像這個院落當年的小康氣象和寧靜致遠。 其實, 比堂叔李漢魂大四歲的李月恒,“湛江”的捻定者,就從這仿若一個隱士般低調(diào)而謙遜的院落里走出來。這個不起眼破舊院落也就是民國湛江市第一任市長李月恒的故居, 當年,作為一個詩書浸染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的李月恒.,內(nèi)心里涌動著如唐代邊塞詩人一般的壯闊情懷。生平慷慨豪邁, 秉公好義。不論做處長也好,做縣長也好,李月恒盡心盡力,但頗感掣肘重重。當接到籌建新市的任務,他覺得,在廢墟上重建,就像是在白紙上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一樣, 更能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和才華。 所以,他滿懷憧憬,投入到市政建設中。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他先全力洗刷殖民地色彩,法國大馬路改為中山路,貝丁街改為逸仙路,拆除法國殖民主義者紀念占領廣州灣的“解放紀念”和“金雞紀念碑”,禁賭、禁娼、禁煙……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理想情懷加上民主革命的熱情,李月恒的眼前鋪開了一條金光大道。 然而,4個多月后,李月恒向省府遞交了辭呈,回到嶺頭村,過起了平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1948年,他當選湛江市參議員,投入到籌辦湛江大學之中。1949年3月,在廣州為籌集建校款項往訪軍事長官李揚敬寓所返回途中,他乘坐三輪車被國民黨中央政府聯(lián)勤總司令部的一輛大卡車撞斃于豐寧路與大新路相交接的路口。終年59歲,他的理想抱負永恒定格!時在南京任內(nèi)政部長的李漢魂親筆撰寫挽聯(lián)一幅:嗟爾罹遇災兇,期望方殷,侍薦羊城先遽殞;憾我參謀軍國,情懷彌痛,羈留白下未能歸。 嶺頭村這個小院落,也從此在風雨中一點一點沉寂下去。我們擔心,這個院落會不會沉入歷史的背面?當今重溫一下“湛江”這兩個字,那就回眸起創(chuàng)造出這兩個字的人,更值得永恒欣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