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主要思想  天下之大知 廢興在逆順
管仲相齊,推行改革,實現(xiàn)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業(yè),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經驗。中國歷經滄桑變遷,經歷了無數次變革,而每次變革都可從管子思想中找到力量源泉?!豆茏印芳茏訉W派思想,經數百年前后相傳,內容特別豐富。是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的古代經典著作。管書對發(fā)展生產、理財經商、養(yǎng)民生息有精辟見解?!豆茏印肥且徊抗庹涨锏南惹卣谓洕鷮W大典,它是永遠把珍貴貨物送給后代的思想之船。
《管子》是我國著名的治國理論書籍,作者托名管仲,書中集中體現(xiàn)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及樸素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哲學觀點對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影響至深。
管子思想,產生于孔子前一百多年,比秦孝公早四百年,它的豐富思想,是先秦諸子思想的淵源。
書中的“利民”、“富民”、“順民”的思想“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的政治準則,體現(xiàn)了深刻的民本思想;提出的“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原理,為走富國強兵的道路,采取的種種經濟措施,體現(xiàn)了義利并重的思想。所有這些均屬《管子》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政治思想文化的精粹。
《管子》書有的人把它列入道家,有的列入法家,也有的認為相同于儒家:可見該書實際上是一部集古代思想大成的書。它對于墨家、道家、法家,儒家都有影響。
《管子》的成書狀況
《管子》一書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茨献诱f:“齊桓公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國,中國之不絕如線,齊國之地,東負海而北障河,地狹由少而多智巧?;腹珣n中國之患,苦夷狄之亂,欲以存亡繼絕,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yè),故管子書生焉?!笨梢姽茏右粫菫檫m應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一套治國強民的思想體系和政治措施。
戰(zhàn)國時韓非描述了《管子》成書原因。他說:“今境內皆言治,藏管商之法者,家有之。”可見《管子》書在當時受到人們的歡迎。其主要原因是“自治”,即治國強民的辦法?!妒酚洝す荜塘袀鳌分幸舱f:“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彼抉R遷也反映了當時流傳《管子》書情況。
關于《管子》一書的作者,目前尚無定論。《管子》在漢代以前成書已毫無爭議。《漢書·藝文志》考證引:晉博玄說:“管子之書,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至少說明《管子》書不全是管仲所作。到唐宗時期,懷疑不是管仲所作的人日益增多。如唐穎達認為:輕重篇是后人所加;蘇轍認為:該書多由韓之言,非管子之正;葉適認為:書為戰(zhàn)國末期法家之流的作品。
近人胡適則完全持否定態(tài)度,他說:“管子這書,定非管仲所作,乃后人把戰(zhàn)國末年一些法家的議論,和一些儒家的議論,和一些道家的議論,還有幾多夾七夾八的話,并作一書……今定此書為偽造的,證據甚多?!绷簡⒊瑒t認為此書“未嘗為偽”。
《管子》一書就其內容來說確實純駁不一,故后人認為是偽托作品。近年來,我國管子學者從“管仲輔佐齊桓公”的身世經驗結合《管子》一書內容,整體考察認為《管子》屬管仲所作。認為:《管子》內容雖然龐雜,但雜而不亂,恰恰同管仲為相的工作內容相統(tǒng)一?!豆茏印窌哂袊夜芾韺嵺`的公文風格,確有諸多文體的特性。因此,有的篇目屬他個人所作,有的屬別人代筆記錄。
不論《管于》書的作者究竟是誰,作者是全部托名或部分托名,書的內容都是反映了管仲的思想。
《管子》一書的主要內容
《管子》原書,有文389篇,均獨立成篇;漢朝劉向校。除去重復篇節(jié),縮定為86篇;:依照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遠的《管子集校》,實際現(xiàn)存76篇。
《管子》全書在總結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包括治國、理財、整軍、倫理哲學等思想。
書中首先反映了春秋政治家們的治國思想。治國需要開明君主,這是歷代政治家們的共識,尤其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里君主權力至高無尚,君主隨意志就是法律。在這種制度下,國家的興亡成敗往往決定于一人。一個國家有無開明君主其發(fā)展結果大不一樣,故《管子·小稱》說:“天下者,無常亂,無常治。不善人在則亂,善人在則治?!薄豆茏印芬徽Z道破了君主對治國的重要性。
(1)對治國人才觀方面,該書肯定了人的價值?!豆茏印芬粫J為,人在萬物中是最有價值的。在《七法》、《中匡》、《霸言》、《五輔》等篇中都提到了重用人才的重要性。如“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所以取明廣譽,厚功大業(yè),顯于天下而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這些論述均成為傳世經典。
在如何用人和怎樣考察人方面,《管子》也有系統(tǒng)的論述、并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論見解:在《立政》篇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本”“四固”說。所謂“三本”就是用人的三項根本原則?!豆茏印氛J為“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彼^“四固”、就是用人的四項根本政策?!熬陨髡咚模阂辉淮蟮虏恢寥?、不可以授國柄;二曰貝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三曰大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務地利,而輕財斂、不可與都邑,此四固者,安危之本也?!边@四條鞏固國家的原則,是社稷安危之根本。此外還制定了具體的官職考核標準。
《管子》還十分重視對官吏的選用和考察。把有道之臣標準定為事奉國君有義,使用部下有禮;談話則有所謀慮,行動起來則有所建樹;遇危難或事變,雖死不悔;輔佐國君以義相交,以廉處事;并把官吏分成七種,即法臣(依法度斷事)、飾臣(好名則無實)、侵臣(暗地破壞國家法令)、謅臣(多飾美女迷惑君主)、愚臣(辦事自以為聰明)、奸臣(言人之惡發(fā)展自身)、亂臣(暗中對君主進攻)。
對用人原則《管子》也有所論述,提出了”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i這種“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的用人原則,對中國歷代用人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管子》在《立政》、《立政九敗解》中指出了君主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還應注意左右的輿論,排除斜說,以正視聽。書中提出了九種敗壞國家的邪說,并列舉了他們的危害。
《立政九敗解》是治政經驗的總結,議論真實中肯。指出了國君應當排除的九大危害,結政治家們敲響了警鐘。
《管子》的廉政思想,也有其獨特的見地。該書在《牧民》、《形勢解》、《小匡》、《權修》、《重令》中都提到了廉政問題;、在《牧民》篇中提到了國家有四維,其中“廉”為四維之一。(四維即禮、義、廉、恥。)這是治理國家的—個重要原則?!赌撩瘛分姓f:“廉不蔽惡”’“不蔽惡,則行自全”。貫徹了廉的原則、即懲貪抑惡,可使國家走向大治。
(2)《管子·奢靡》篇反映了管子的消費觀點。上文提到管子把廉作為四維之一,是關系到國家興亡的大事,但在“奢靡”文中要求人們“嘗至味而,罷至樂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撩然后燃之”。就是說,要吃那些最好的食物,要欣賞那些韻律特別動聽的音樂,蛋類要先在上面畫上圖畫再煮了吃,木材要先雕刻成美麗的藝術品再燒,奢侈浪費到了這種程度.真是駭人聽聞。
這里有學者理解《管子》的這種鼓動,是“從人欲”思想指導下的高消費。同篇中說:“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愿也”。他認為統(tǒng)治者要懂得民心,順民情,隨人所愿。老百姓衣食足才聽從國家政令,為國效力。其次,他要求富者大量散發(fā)資財,以刺激雇工從事勞動,解決百姓窮困問題。總之管學家們認為對《管子》書中提倡的“奢靡”要結合其他篇目閱讀,作綜合分析,同時應作具體分析、辯證分析?!豆茏印ど菝摇肥侵档没ù罅膺M一步研究的論題。
(3)《管子》愛民、教民、養(yǎng)民思想也是重要內容之一?!豆茏印つ撩瘛分姓f:“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認為政策政令的好壞,要以民心向背這把尺子來衡量?;谶@種認識,齊國的政治家采取了愛民、教民、養(yǎng)民的措施,體現(xiàn)出重要的民本思想。
《管子》提出的愛民思想是很有特點的,首先提出了愛民的前提條件是富民。在《小匡》中說:“始于愛民”?!吨螄分杏终f:“凡治國者,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也?!睘檫_到治的目的,首要任務是讓民富裕,要富裕必有具體措施。所以管仲又提出了“六興”的具體措施。①“厚其生”開辟四野,建造住宅,講求種植,鼓勵耕作。解決民生相關的問題。②“輸之以財”。開發(fā)財源,疏通積滯貨物,修筑道路,便利貿易。③“遺之以利”。修筑水壩防澇抗旱,興修水利。④“寬其政”薄賦、寬稅、寬刑、減輕人民負擔。⑤“匡其急”即救民之急,關心百姓疾苦。⑥“振其窮”救助貧窮,給予飲食、衣服幫助。
為了推行道德教化,重視社會福利。該書還提出了九惠之教。即“老老”、“慈幼”、“恤孤”、“養(yǎng)疾”、“合獨”(鰥寡相配)、“問病”、“通窮”、“賑困”、和“接絕”(對死于戰(zhàn)爭的人士,領受一筆錢,負責祭祀他們)。這實際上是古代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
在論述到德和政的關系時,“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優(yōu)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意即凡治理人民,—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嚇,四是不強力制止。
(4)關于道德的起源說,《管子》有獨特見解。在儒、墨、道三家關于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的觀點中,盡管都有其合理之處,但都沒有看到道德生活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聯(lián)系。《管子》卻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達到了一種樸素的唯物歷史觀的高度。
在道德教育上,孔子是以德治國,以仁義治天下的代表。而法家極力反對以德治國主張。商鞅、韓非都認為道德不能富國強兵,并把道德作為危害國家的“六虱”。管仲及后學認為上述觀點都偏激,在《權修》中詳細闡述了道與法的觀點。認為道德教化是治國安民的綱紀。道法二者缺一不可,并可互相補充。在《正世》中說明了道與法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重點不同。說古代的圣明君賢主刑賞各不相同,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順民心的變動而變動。做到了“不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比?!?br> (5)《管于》中的法制思想。在先秦以法治國思想形成中,管子起了蓽路藍褸,以啟山林的作用。盡管當時宗法制還占主導地位,法制尚處于萌芽時期,但《管子》對法制已有了相當高的認識。
①認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把法制看成是手工業(yè)者手中的規(guī)矩,木工不能廢規(guī)矩操作,而國家也不能廢法而治國。這里把法當成為治理國家的主要憑信和規(guī)范上下的依據。
②《管子·任法》提出“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所謂有仁義禮樂,都是從法中產生的。這法是先圣用來統(tǒng)一人民行動的。如果國法廢馳不統(tǒng)一,國君不祥。人民不守法,國家擅改國度、大臣百官不以法辦事和不以法律教育人民,都是不祥預兆。
③“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明確“法”具有全國的統(tǒng)一性、公開性和強制性。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先聲。
《管子》還對法的特性和功用有系統(tǒng)的論述。管書在《七法》、《七臣七主》、《法法》、《任法》、《君臣》、《白心》、《立政》、《明法解》等許多篇目中都談到了法律的特性。綜合起來有:①法的規(guī)范性,法律是衡量人們行為的客觀標準,是普遍適用的社會規(guī)范。認為法是唯一的統(tǒng)一的標準。②法的公正性,法律與親親、愛私的貴族傳統(tǒng)相對立。法律一旦公布,就大于君主個人的意志。②法律的公開性,《立政》中說:“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于國”。說明了法律的宣明性。④法的功用性,《管子》書中公開指明法律是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利益的?!睹鞣ā分姓f:“凡人主莫不欲其民用也。使民用者必法立令行也,故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br> 書中方法原則敘述較為系統(tǒng),理論尤為精辟。認為立法的出發(fā)點要重安居,利耕戰(zhàn)。興利除害是立法依據,也是法治的職能。此外,書中對施法原則也有詳細論述。即行法要循序漸進應從君主做起;上下同心;不朝令夕改。
(6)《管子》中的經濟思想。管仲被齊桓公任命為相時,就以稱霸業(yè)為目標,他強調治國之道首先要富國富民。管仲在理論上闡明了富國富民治國稱霸的關系,而且還制定了一系列富國與理財的具體措施。
在《治國》篇中說:“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是以先民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于粟也?!薄豆茏印返倪@段論述說明了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糧食多是強兵、廣地的基礎?!豆茏印吩凇督亍贰ⅰ赌撩瘛贰ⅰ缎】铩?、《乘馬》、《立政》等篇中都對農業(yè)作了論述。從這些篇目中我們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管子》書的農時觀、糧食政策、農業(yè)稅制、水利工程、林業(yè)政策等實施措施。
在重視農業(yè)生產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把“工”作為克敵制勝的必要條件之一。他說:“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財蓋天下,而工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工蓋天下,而器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即手工業(yè)不僅是致富的途徑,而且是“正天下”的重要因素。
關于理財方面,《管子》中也有深刻見解?!稒嘈蕖分姓f:“地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以有時與有倦,養(yǎng)無窮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間,則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殺其君,子有殺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這段話從兩個方面論述了生產和消費的關系。說明百姓生產出的東西是有限度的。所以必須“取于民有度”。若統(tǒng)治者揮霍無度,必然造成國庫空虛,故要求君主大臣們“取之有度”,即節(jié)制消費。
《管子》時代,財政收入來源主要是租稅和國家經營事業(yè)的經濟收入。
《管子》理財的原則,其中一項就是“取于民有度”。從這一原則出發(fā),提出了“薄賦斂”的輕稅主張。在《正世》中,把重賦斂的危害性說的十分清楚:“重賦斂,竭民財;急使令,罷民力;財竭,則民不能毋侵奪;力罷,則不能毋墮倪。民已侵奪、墮倪,因以法而誅之,則是誅罰重而亂愈起。夫民勞苦困不足,則簡禁而輕罪”。
為了保證國家財源收入,除了收入部分農業(yè)稅賦外,還主要在于鹽鐵專賣的收入?!豆茏印窌姓劦降慕y(tǒng)治手段是,①、禁止私人煮鹽,這樣鹽價就飛漲。鄰國不得不用高價來買鹽,使齊國獲得廣大批財政收入。②鼓勵商人運鹽、免除食鹽出口稅,使流通活躍起來。③是允許私人開采礦山,國家分利,其比例為國家三成,私人七成。憑借礦山資源所有權,國家不必出力,也可分利、大大充實了財政收入。④、對鐵器的生產,既有國營、也有私營,但要控制鐵器的買賣,不允許私人參與鐵器流通,、控制了鐵器流通,國家從中獲得了收入。其次,《管子》認為一方面要重視糧食生產,另一方面也要控制糧食流通。以打擊糧食大商人的利益。國家如對谷物不加控制,巨商大賈就會“乘民不給.百倍其本”,牟取暴利?!豆茏印匪扇〉拇胧┚褪恰皽势健奔Z食。在欠收年時要賣出糧食,在豐收年時購進糧食。即調節(jié)了糧食的供求,又從中獲得利益,還避免了巨商的操縱。
《管子》書中談到的財政收入,還有一大項的是控制森林資源?!遁p重》篇中說:“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山林菹澤草木,不可以立為天下王?!庇终f:“山林菹澤草萊者、薪茁所出,犧牲之所起,故使民求之,使民籍之,因以給之?!卑褔疑帜静淖鳛楂@利手段。
財政支出方面,《管子》提出了“用之有止”的總體要求。①宮廷費用有節(jié)制標準?!读⒄菲f:“飲食有量,衣服有制,宮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數,舟車陳器有禁”。要求君主不美官室,不大興土木,不購置奢侈品。②為了稱霸,軍費開支適當增大。在《七法》、《輕重甲》、《參患》、《法法》中,對軍事費用有詳盡論述,并寫明什么功,領什么等級的賞。但也強調不輕易用兵,時機不成熟不盲目作戰(zhàn),以減少財政開支。③外交費用量財而行,用拉攏收買手段,稱雄天下,號令諸侯。《管子》一書記載用外交獲得成功的事例不少。④俸祿開支.主張“功當其祿”’。《立政》說:“功力未見國者,不可授于重祿”。“將用民力者,則祿賞不可不重也。祿賞加于無功,則民輕其祿賞;民輕其祿賞,則上無以勸民;上無以勸民,則令不行矣?!?br> (7)軍事觀、戰(zhàn)爭觀在《管子》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思想對后來軍事家都有一定影響。進行正義戰(zhàn)爭是管書中的主導思想。認識到戰(zhàn)爭在性質上有“義”和“不義”之分,強調了戰(zhàn)爭性質對勝敗起著重要影響?!豆茏印氛f:“能強其兵,而不明于勝敵國之理,猶之不勝也”。書中指出:“案強助弱,圉暴止貪,存亡安?!?。是“行義”戰(zhàn)爭?!靶辛x”必能立于勝地,“不義”則會在戰(zhàn)爭中失敗。它明確指出:“成功立事,必順于理義。故不理不勝天下,不義不勝人。故賢智之君必立于勝地,故王天下莫之敢御也?!?br> 《管子》書中還提出了“作戰(zhàn)內政以寄軍令”的軍政一體方略。將軍事組織與行政組織聯(lián)為一體。規(guī)定了以家、軌、里、連、鄉(xiāng)為單位的行政組織,然后又實行“五人為伍,五十人為小戌,二百人為卒,二千人為旅,萬人為軍”的軍事組織同行政組織相對應的軍政結合體。
《管子》特別重視民心向背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強調首先要“布德諸侯”,做到“近無不服,遠無不聽”,對內要“治其民”,“為自用”。要“得眾”有了群眾戰(zhàn)爭勝利就有了保證。“得眾”一定要“得其心”使民眾專一,同心協(xié)力,方可保證戰(zhàn)爭勝利。
《管子》一書對軍隊建設中關于將帥、賞罰、軍訓、裝備;后勤、戰(zhàn)爭策略方面也有精辟論述。為后世軍事理論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8)《管子》書中的教育理論,論述十分精辟,“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就是管子的育人名句。
《管子》所述教育是一種廣泛教育,它包括了現(xiàn)代所分類的道德教育、職業(yè)教育、國防教育等社會教育。
在談到社會教育的意義時,《管子》認為:“明君審居處之教,而民可使居治、戰(zhàn)勝、守固也?!闭f明了教育對發(fā)展政治經濟有促進作用?!豆茏印ぐ娣ā分杏终f:“必先順教,萬民鄉(xiāng)風”。《權修》中也說:“凡牧民者,便士無邪行,女無淫事,土無邪行,教也;女無理事別他。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也?!笨吹搅私逃木薮笞饔?,通過教育可以改進社會風尚,穩(wěn)定社會秩序,有時可代替刑罰作用?!豆茏印こ廾摇分羞€提到了教育對人的感化作用,以及摧人向善,促人從良,健全體魄,文武兼?zhèn)涞淖饔谩?br> 道德教育也是《管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范疇。它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教育八原則。①反怠倦。有積極主功精神,不做惰。②忌伐矜。僅對居功自傲,提倡謙虛處世。③過反于身。檢查自身,嚴于律已,寬以待人。④立中生正。防止偏激,走上極端。⑤虛一而靜。加強自身內心世界修養(yǎng)。⑧周密慎言。說話要分場合,慎重發(fā)言。⑦杜事于前。道德木違反共同規(guī)范。⑧行小禁微。從小嚴格要求自己,從一點一事做起。這些自我教育原則,對個人修身養(yǎng)性,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管子》對后學的影響
管仲思想博大宏富,對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哲學、道德倫理方面都有深刻認識。
《管子》書在社會科學方面幾乎無所不包,而且對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的某些內容也有許多論述。像這樣全面完整的著作在先秦古籍中是罕見的;;因此當時諸學派對管仲思想極為重視。往往成為討論的中心議題。
管仲思想對荀子的影響:荀子對管仲及其著作采取了既批判又接受的態(tài)度;荀子稱贊管仲是“天下之大知(智)”’“足以托國”誰擁有他誰就會強大。另一方面又批評他“未及修禮”,“力攻不力義,力知不力人,野人也,不可為天子大夫”。但他還是肯定了管仲其人,認為雖不是“大忠”,也稱得上“次忠”。
管仲思想是儒、道、法思想的先驅。故對荀子思想也有很大影響。在管仲的自然觀思想體系基礎上形成了荀子的自然天道觀。管仲說:“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jié),古今也”。荀子繼承這一思想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管仲有“人君天地”的思想,即人以其能,善于“用道”、“度天”、“度地”、“務地利”。管仲注意天時地利變化規(guī)律,探索利用天地自然條件,提出了社會實踐的理論,荀子在“人君天地”的基礎上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理論突破了孔孟“天人合一”的觀點。主張?zhí)烊讼喾?,強調了人的主觀作用。禮法并舉的觀點,管仲強調“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提出禮法是鞏固政權的軟硬兩手。荀子也主張禮法并舉提出“隆禮至法則國有常規(guī)”。強調了禮與法的統(tǒng)一性,并互為補充。
黃老學派也承襲了管仲的一些思想。《管子》一書中的《白心》、《內業(yè)》、《心術》上、《心術》下四篇,揭示了黃老之學的內容和特征,即道與氣、道與法、道與術及修身與治國的結合。
法家學派主要以闡發(fā)管仲法家思想為首要任務。管仲是歷代法家的先驅,其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治國稱霸的具體實踐中。該學派不斷完善管仲法治思想,繼承了禮法并舉理論,形成了較完整的法制思想體系。
儒家學派在孔子之后以孟子為代表。孟子游于稷下學宮,吸收了管仲的某些思想。如重民,重視人民物質生活條件,與民同憂同樂等。孟子也重視民眾生活,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說明孟子對管子思想的吸收。又如經濟方面,管仲主張“均地分力”,實行分戶經營,以個體生產代替群體耕作,強調生產者積極性。孟子也提出“制民之產”的觀點,主張生產者有恒產,保護生產者的利益,調動勞動積極性。
兵家學派,發(fā)揮了管仲的軍事思想,形成了豐富的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管仲學派重視戰(zhàn)爭,但決不窮兵黷武。認為:“貧民傷財莫大于兵,危國憂主莫速于兵”因此,不能輕易用兵。另外,在軍隊建設、軍事戰(zhàn)略上都有發(fā)揮。
管仲學派的陰陽五行說,對管仲學說有了新的發(fā)展。管仲陰陽五行說主要體現(xiàn)在《幼官》、《四時》、《五行》、《輕重》等篇中。其中主要說明了五行相生的特色及“圣王務時而寄政”的根本性內容。即陰陽消長變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時運行是根本規(guī)律,刑政和德政要適應四時。 建設和諧國家是《管子》所追求的最高管理目標。 “和諧”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管子》。該書《兵法》篇說:“畜之以道,則民和;養(yǎng)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币馑际钦f,用“道”養(yǎng)兵,人民就能和睦;用“德”養(yǎng)兵,人民就能團結。和睦團結就能協(xié)調,協(xié)調就能一致,協(xié)調一致就能無敵于天下了?!读⒄氛f:“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币馑际钦f,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凡是法令所及和風俗所影響到的地方,就像四肢百體和內心一樣和諧地得以貫徹和落實,這才是行政所期望的最高目標。 《管子》的和諧思想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只是說出了道至萬物的派生現(xiàn)象,卻沒有說出派生的原因和原理,這不能不說是老子留下的遺憾。老子的遺憾被《管子》彌補了?!豆茏印氛J為:“只有人事與天道相互協(xié)調,天地間的美好事物才會產生出來?!保ā段逍小罚┎粌H如此,《管子》進一步認為,人也是天地精華和諧結合后產生出來的新生命,并且人的壽命也決定于和諧狀態(tài)。對此,《內業(yè)》說:“人的生命,是由天給他精氣,地給他形體,兩者和諧地結合產生出來的。兩者和諧地結合就有生命,反之,不和諧結合就沒有生命??疾?和’的規(guī)律,它的真實情況是不可能看得見的,它表現(xiàn)出來的征象是不能類比的。但能使平和中正占據胸懷,融化在心里,就是長壽的根源?!惫识?,《內業(yè)》進一步說:“和乃自生?!庇纱丝芍?,《管子》第一次精辟地提出了世界萬物乃至于人無不產生于“和諧”的論斷。 《管子》把和諧生萬物的哲學思想推演到政治學中去,便產生了和諧國家的管理哲學思想。 《管子》認為,只有和諧,國家才能安定,政令才能貫徹,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對此,《形勢解》說:“君臣相親,上下和諧,萬民和睦,這樣的話,國君下命令,人民就會執(zhí)行;上面有禁律,人民就不去違犯?!薄端姆Q》說:“外內均和,諸侯臣服,國家安寧,不用兵革?!薄段遢o》說:“和調乃能處安,處安然后動威,動威乃可以戰(zhàn)勝而守固?!薄栋仔摹氛f:“和則能久?!薄抖鹊亍氛f:“天地和調,日有長久?!狈粗?,“君臣不相親,上下不和諧,萬民不和睦,這樣的話,就會有令不能行,有禁不能止。”(《形勢解》)令不行,禁不止,國家就要危亡了。對此,《形式解》說:“臣下不親近他們的君主,百姓不信任他們的官吏,上下背離而不和諧,有時雖然表面上看似安定了,實際上必將走向死亡。所以說:'上下不和,雖安必危。’”《形勢》說:“上下不和,令乃不行。”《立政》說:“大臣不和同,國之危也。”《牧民》說:“上下不和,雖安必危?!?/p> 那么,怎樣才能使國家達到和諧呢?《管子》認為特殊的情況還得需要特殊的方法處理。于是,從國家管理的角度出發(fā),在特定的背景下,《管子》設計了“四民分業(yè)定居”的國家管理模式。具體做法是: 士人相聚而居,居于田野。農民依照四季,安排農具,置備器械。在天氣還冷的時候,就修整土地,農時到來就耕耘播種。在降雨之前就鏟除雜草,等待時雨。時雨一來,就帶上各種農具,早晚在地里干活。這時,農人脫下常服,頭戴草笠,身披蓑衣,漏出發(fā)膚,一身泥水,竭盡四肢之力,從事農作。 工匠相聚而居,居于官府附近。工匠們查看好的木材,考慮四時的活路,分辨質量優(yōu)劣,安排各種用具。在評定等級、審計規(guī)格、裁斷器物的時候,無不注意是否齊全和精致。這樣,工匠們之間,互相談論工事,展示成品,比賽技巧,提高工藝水平。 商人相聚而居,居于市場。商賈們觀察年景豐歉,了解國內外情況,掌握四時需要,注意本鄉(xiāng)貨物,預測市場價格。他們負任擔荷,趕牛駕馬,周游四方;料定物品多寡,估計商品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賤買貴賣。所以,雉羽和旄尾一類的珍品,不必遠集而自至;竹箭一類的產品,國內就有富余。奇怪的商品經常運來,珍奇的東西也有儲備。他們互相談論贏利,互相告知商機,互相陳說物價知識。 土、農、工、商這些不同職業(yè)的人們,各自從事特定的工作,并以之教育子弟,從小就習慣了這種生活,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因此,父兄的教導,不嚴刻也能教好;子弟的本領,不勞苦也能學會。所以士人的子弟世代為士人,農民的子弟世代為農民,工匠的子弟世代為工匠,商賈的子弟世代為商賈。(《管子·小匡》) 這一國家管理模式的問世,穩(wěn)定了當時人們的身份、地位和社會等級結構,對安定國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