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樹德于1991年10月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邀請有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挑選的五百名老中醫(yī)藥專家收徒拜師大會。1992年4月被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科技之星”,消息在《北京日報》頭版發(fā)表。自199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特殊津貼”。1994年被收錄于英國《劍橋國際名人辭典》。
【主治】甲型病毒性肝炎。癥見:肝區(qū)隱痛,肝臟腫大,身困乏力,腹脹納差,便溏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滑。 【組成】北柴胡9~15克、炒黃芩9~12克、炒川楝子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紅花9~10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6克、片姜黃9克、劉寄奴9~10克(或茜草15~25克)、焦四仙各10克、炒萊菔子10克、澤瀉9~15克。 【功能】活瘀散結,調肝和中,燮理樞機。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白天與睡前各1次)。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發(fā)其郁遏之氣,配苦寒之黃芩共成升散不劫陰,寒涼不遏氣之妙;姜黃氣血兼理,善破肝經之氣結血瘀,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姜黃有明顯抑制肝炎病毒的作用,緩解肝區(qū)疼痛效果良好;白蔟藜、皂刺入肝經,開宣通滯,理氣化瘀,滌痰散結;劉寄奴、紅花專入血分,能走能守,為通利血脈祛瘀生新之佳品;川楝子配半夏,善入肝經,疏肝理氣,搜剔痰結伏邪;焦四仙、萊菔子、澤瀉化痰消積,理氣除脹,化瘀健脾扶正。全方共奏疏肝化瘀,健脾除濕,滌痰開結之功。
【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均按1984年南寧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活肝及幔遷肝診斷標準確診。142例中.男83例,女59倒1年齡l5歲以下5例,l8~30歲27倒,3l~45歲88捌.48~55歲l6例.56歲以上6戧。病程l~2年8R例,2~5年32例,5年以上24例。慢活肝84側,慢遷肝58例,乙型肝炎45例。臨床表現為肝區(qū)刺痛89鍘(63%).脹痛37例(26嘧).隱痛l6例(1l%)}肝腫大ll倒(.8嘶)J肝脾均腫大131例(92%),有肝掌蜘蛛痣67例(4z%),黃痘46}例(321%)J齒鼻衄57例(40嘶),低熱(體溫低于38C)34辮(24%);腹脹127例(89%),納差94例<88%),谷一丙轉氯酶最高4001U。
痊愈:自覺癥狀消安i~肺牌B觸不到筑儀肝稍大,無Ⅱ壓痛,肝功能檢查確正常,1年以上無復發(fā)78例(55%),好轉癥狀明顯好轉.肝脾不同程度軟縮,肝功能下降到原超出正常值的1/2以下50例(35嘧)}無效:癥狀無改善或輕度改善,肝脾回縮不明顯或增大,肝功能無好轉或加重4例(10%)。
肝硬化早期治療方:軟肝縮脾方
趙紹琴簡介:趙紹琴教授,1917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紹興,三世清太醫(yī)院御醫(yī)。幼承家學,精研醫(yī)經,自1934年即懸壺北京。后又受業(yè)于御醫(yī)崔文樓,韓一齋和舊北京四大名醫(yī)之一汪逢春諸先生,盡得三家真?zhèn)鳌,F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溫病專業(yè)研究生導師。臨床經驗豐富,詳于辨證,精于用藥,擅治溫熱病和內科疑難病。
通訊地址: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郵碼:100029
軟肝縮脾方【趙紹琴】
【主治】早期肝硬化。臨床多用于肝炎晚期,表現為脅痛、腹脹、癥痛、舌質有瘀斑、苔白、脈弦澀等,證屬氣滯血瘀者。gip 【組成】柴胡6克 黃芩10克 蟬衣6克 白僵蠶10克片 姜黃 6克 水紅花子 10克 炙鱉甲 20克 生牡蠣20克 生大黃10克 焦三仙各10克 【功能】行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虮读垦心┟劬?,重10克,日二次,每次一丸。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理氣開結;黃芩苦寒清熱、利膽,與柴胡配伍擅解肝膽郁熱;蟬衣、僵蠶、片姜黃、生大黃為清;(楊栗山名方升降散,功擅開通內外,平調升降,燮理陰陽氣血)水紅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滯、化水濕;焦三仙消積導滯,開胃增食;鱉甲、牡蠣咸寒軟堅以散瘀結、消癥瘕。諸藥合用共奏行氣、開郁、活血、利水、軟肝縮脾之功。
【按語】肝硬化早期,臨床表現頗為復雜,但總以肝脾腫大之邪實為主。治療時不應因正虛而純用補劑,否則痰瘀膠結更甚;也不可因邪實而攻伐太過,傷正氣,與病無益。不可速決,只宜緩圖。用藥上更應講究,不可魯莽。趙老方用升降散既別出新裁,又符合本病病機,且無傷正之弊。另外,僵蠶、大黃又有推陳致新、破濁升清之功,對于肝硬化的恢復大有益處。如《傷寒溫疫,條辯》云:“僵蠶味辛苦氣薄,喜燥惡濕,得天地清化之氣,輕浮而開陽中之陽,故能勝風除濕,清熱解郁/…·散逆濁結滯之痰也…能辟一切佛郁之邪氣?!贝簏S《本經》調其“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瘤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br>
【加減】
肝功異常,舌苔黃膩有濕熱征象者加茵陳30克、土茯苓30克;
胸脅不適,善嘆息,脈沉而滯,氣郁明顯者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
脘痞厭食、嘔惡、苔白膩,濕阻中焦者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姜半夏10克;
心煩易怒,舌紅起刺,火郁證顯者加黃連6克、膽草3克、丹皮10克;
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弱,氣虛明顯者加太子參6克、白術10克;
血虛者加阿膠10克、當歸10克;
中陽不足,畏寒肢冷者加干姜3克、吳萸3克;
舌質紅絳,苔少且干,肝腎陰虧者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