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勝祈雪(圖) [提要] 它位于內(nèi)城西北部,是通往塞北之重要門戶,故德勝門又有“軍門”之稱,但“修門”(品德高尚)一詞曾寫在瑞典學者奧?喜仁龍所著《北京的城墻與城門》的書中。德勝門除去在歷史上享有軍事要塞的盛譽外,與京都其它八門爭雄的為清乾隆四十四年所立的“祈雪碑”,人稱“德勝祈雪”。
德勝門為北京內(nèi)城九大城門之一。 它位于內(nèi)城西北部,是通往塞北之重要門戶,故德勝門又有“軍門”之稱,但“修門”(品德高尚)一詞曾寫在瑞典學者奧?喜仁龍所著《北京的城墻與城門》的書中。 德勝門除去在歷史上享有軍事要塞的盛譽外,與京都其它八門爭雄的為清乾隆四十四年所立的“祈雪碑”,人稱“德勝祈雪”。乾隆四十三年(1778)天大旱,饑民扶老攜幼遷徙、逃亡。年末,乾隆北行查明陵,至德勝門處喜逢大雪霽下,乾隆大悅,書祈雪詩三首,通諭刻石立之,以慰天公。碑大小與燕京八景碑無異,立于甕城中當年同興德煤棧西側(cè),故“德勝石碣祈雪碑”也同“阜成梅花”,“崇文鐵龜”等鎮(zhèn)門之物一樣譽滿京城,往來客商行旅見此碑無不下馬閱之,至此同興德生意日益興隆,逢年過節(jié)帶頭祭之。 此碑立于《日下舊聞考》之后,故書中未能記人,民國二十四年,田蘊錦所著《最新北平指南》一書,將此碑列為重點古跡。 德勝門作為“軍門”守備器械種類極多,故城內(nèi)外兵械商人云集,今德勝門外冰窯口胡同內(nèi)有一弓箭胡同即昔日兵器行會中的弓箭會館,今會館尚存,已成為民宅。 德勝門城墻西側(cè)二道垛口處有一在三十年代名盛京師的小廟――大仙爺。淪陷時期,一年四季,進香者甚多。四月,京西妙峰山進香,“大仙爺”前松林閘即為頭道茶棚,謂之“走會”。 今天,歷經(jīng)滄桑的德勝門箭樓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得到修繕與保護,現(xiàn)在,它正在以新的面貌,迎接著國內(nèi)外的廣大游人的光臨。(作者: 白鶴群) 德勝門
1 北京歷史明洪武元年(1368),大將軍徐達攻入元大都,改稱北平,隨后將北垣西側(cè)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為防止元軍 德勝門箭樓雄踞于12.6米高的城臺之上,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后出抱廈五間,樓連臺通高31.9米。對外的三面墻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總計82孔。 洪武四年(1371年)廢元大都北垣,將新筑北垣加寬加高,開兩門,西側(cè)門仍稱“德勝門”。 正統(tǒng)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勝門在內(nèi)的內(nèi)城九門的城樓、箭樓、角樓、橋閘。此后,德勝門歷經(jīng)修繕。1915年德勝門甕城和閘樓被拆除,1921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1980年國家對德勝門箭樓進行修繕,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勝門文物保管所。 1993年改為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 2006年德勝門箭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生命線德勝門地區(qū)還有一處與北京息息相關的“生命線”!沿“豁口”護城河向東二百公尺,在原城墻下方有一水道連接著護城河與城內(nèi)水系,水道的城內(nèi)出口處正好在積水潭小廟的下方。多少年來,通過此水道,城外西山、玉泉山的甘泉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內(nèi),滋潤養(yǎng)育著京都百姓和權貴。兒時曾目睹過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在此通道水中摸出精美的銀盤。甚至還有在該水道出口處掉入冰窟的經(jīng)歷。 冰窖口胡同的冰廠至六十年代初期應還在使用。具體地址在冰窖口胡同與護城河之間,當時有數(shù)個長百余米寬二三十米深約6、7米的用于存放冰塊的大坑。每當在北京寒風最凜冽的時節(jié),冰廠工人們才開始到積水潭或太平湖取冰,有些老工人甚至已取冰數(shù)十年。工人們在寒風中用專用工具將已凍得非常厚實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見方的冰塊,用溜槽將冰塊提到岸邊運至冰廠,再用溜槽將冰塊放至儲冰坑中碼放好,每塊冰之間都鋪有稻草相隔,隨后再用保溫之物質(zhì)如稻草等將全部的冰塊厚厚蓋好,等至氣候炎熱之時,遂將存冰取出向市場供應。五、六十年代的盛夏時節(jié),在北京城內(nèi)的副食商場,街邊小店,用天然冰塊冰鎮(zhèn)的啤酒、北冰洋汽水隨處可見。 后因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冰廠迅速消失。冰窖口胡同處的冰廠撤消后,遺留下的儲冰大坑被政府稍加改造成為“青年湖”,并蓄水待用,但尚未確定具體用途。數(shù)年后在冰廠原址上修建了北京變壓器廠。 后北京變壓器廠遷移,隨后既成為目前狀態(tài)。 兒時經(jīng)常隨父到冰窖口胡同西口的加油站去看熟識的叔叔們下棋,而我的目光和思緒則更多地停留在那掛滿棚架的葡萄和飛舞的蝴蝶身上?!?a target="_blank">豁口”名字的由來應出于五十年代該處城墻被開挖破壞后,“豁口”的出現(xiàn)使城內(nèi)的新街口與城外北太平莊連成一片。極大地方便城內(nèi)外居民的交通。 解放后現(xiàn)狀今天的“小西天”牌樓以西一帶當年多為農(nóng)田,在我兒時建筑還很稀疏。記得我是在那里認識西紅柿的,因為這里有大片種植。 德勝門城樓東側(cè),曾是“曉市市場”,還有一堆以“曉市”命名的胡同。這里是當年重要的民間交易市場,以清晨交易得名。到上世紀80年代,這里又成為北京假煙販賣的集中地。德勝門城樓西側(cè),有胡同叫“冰窖口”,是當年宮里窖藏夏季用冰的地方,如今已改成大路,這里的徹底改造是本世紀的事情了。 1954年這張地圖上標注“交通干部學校”的地方,在上世紀50年代以后是“郵電學?!?,再以后是郵電508廠,改革開放后,這里曾生產(chǎn)過諾基亞等國際品牌的手機,這里變成了寫字樓。地圖上的“華北軍醫(yī)醫(yī)院”,后來是北京軍區(qū)262醫(yī)院,也叫二炮總醫(yī)院。 醫(yī)院的對面,如今中國電影總公司的地方,那時還是一片未標明的建筑。這里上世紀50年代后期成為“北京電影學院”,到“文革”中成為8·75電影放映設備廠,再以后是電影公司。 地圖里的“城里”,今天JJ迪廳的地方是北京科影廠。50年前,當時的“北京電影制片廠”就在這個地方。那時新街口到豁口的道路還不成樣子,有有軌電車從西直門到新街口轉(zhuǎn)向平安里。今天積水潭醫(yī)院的地方那時是“大火藥局”。 積水潭的西邊,50年前還是一片低洼地,那時甚至還有稻田。后來在這里挖了一個人工湖,取名“太平湖”。那時候,夏天可以來湖邊看大人釣魚,冬天有人在湖面上滑冰。不過太平湖里不太平,這里發(fā)生的最應該記取的事件,是“文革”中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投湖自盡。1969年開始挖地鐵的時候,這個“湖”被填埋。 2 沈陽歷史努爾哈赤進沈陽后,沒有立即著手修建,而是向西進攻,僅在城內(nèi)靠著鎮(zhèn)邊門內(nèi)(即九門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設一個簡單的“居住之宮”。后金對沈陽城墻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后。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來城墻的基礎上建設新城,將城墻加厚、加高、加固;將明朝的四門改為八門,八旗軍各守一門,城市通道由明時的十字街變?yōu)榫纸?。明朝原來最為牢固的北門在戰(zhàn)爭中毀壞最小,又因離努爾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時得以保留,成為第“九門”。 至光緒末年,大東、小東關門皆摧圮,甕城上的城樓亦先后頹廢,有的由三層改建為二層或一層,只是小西門仍保留三層原貌。50年代初期,為方便交通,八座城門陸續(xù)拆除,今“八門”、“八關”已無存。 建筑風格沈陽德勝門甕城基礎分為內(nèi)外兩層,外部砌筑墻體,內(nèi)部砌筑一高臺,臺上砌磚墻,兩墻之間為一層層墊土,還有夯土層。城墻墻體上部以白灰兩橫一豎錯縫方法砌磚,青磚的規(guī)格為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13厘米,每塊磚的重量估計有十幾公斤。城墻墻基則為大型條石,大型條石的兩側(cè)有燕尾榫卯,不但連接牢固,也顯示出當年德勝門甕城的氣勢。 “女兒墻”的故事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清朝時也有一則扈巧云替父修墻'的傳說。這“墻”,就是沈陽城德勝門的“女兒墻”。 想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沈陽后,立即下詔擴建新城。改建新都時,是采用“周易八卦”之說進行的。城門由原來的四個增加到八個,而且要在每座城門上都建一座城樓,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個。后來,努爾哈赤沒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歸了,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太宗皇大極繼續(xù)修建完工。 令人奇怪的是,六百五十一個垛口唯獨德勝門(大南門)城樓上的六十個垛口比其它七個城門上的垛口少一層青磚.足足矮了二寸還多。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努爾哈赤嫌城墻修得太慢,便下令四處抓丁增夫,結(jié)果盛京城方圓百里的男子都被抓來修城。城南六十里外有一對父女倆,父親六十多歲,年老體弱,長年臥病在床。女兒扈巧云早年喪母,只與父親相依為命。她每天恃候著父親的飲食起居,端屎端尿,從無半句怨言,是個百里挑一的孝順姑娘。這天,征丁的通知突然傳到扈家,須有一男子前去修城。父女二人驚得目瞪口呆。扈老漢長年臥病,性命尚且有憂,又談何修城?家中只有巧云一女,再無半個男丁,這可如何是好?看著父親唉聲嘆氣的樣子,巧云暗暗打定了主意:代父親前去修城。她鄭重地將父親暫時托付給位熱心的鄰居,自己喬裝打扮成一名男子,假稱是扈家的兒子,毅然加入到修城的行列中,被分配到德勝門城樓上的垛口專管抹灰。起初,大家對這個眉情目秀的“小伙子”并沒有絲毫懷疑,只是奇怪他竟長了一副“娘娘腔”,且行動有些古怪,晚上從不脫衣睡覺。過了幾天,巧云邊抹灰邊想起病床上的父親,心中有些放心不下,不知不覺地流下淚來。這情景偏巧被一直站在她身邊的監(jiān)工頭目發(fā)現(xiàn)了。監(jiān)工頭目早對她觀察了許久.看著她的身形打扮、舉止作派,越來越覺得形跡可疑。當發(fā)現(xiàn)她抬頭擦汗,喉間并沒喉結(jié)時,越發(fā)心中恍然。巧云見被識破真相.只得如實交代了自己女扮男裝的經(jīng)過。監(jiān)工頭目連忙報告了總監(jiān)??偙O(jiān)不敢怠慢,又火速奏明了皇上?;侍珮O一聽,十分驚奇,當即對她的孝行大加贊揚。但同時,皇太極又認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對總監(jiān)說道:“把德勝門的六十個垛口頂上都去掉一層磚,矮一層,就叫女兒墻吧?!睆拇?,“女兒墻”的名字就流傳開來了。人們還編了一句歇后語:“大南門城上的垛口——矮一截。” 遺址保護德勝門處遺址于2007年出土,據(jù)推測,其建于1631年,曾是沈陽城的防御設施,此次以在其原址上方覆蓋玻璃罩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在沈陽是首次。該遺址的展示區(qū)域東西長9米,南北寬7.4米,玻璃罩展示面積為54.2平方米,地表鋪設黑色花崗巖,面積為37.3平方米,遺址深度約2.6米;上面設置說明碑和臥碑,碑文上鐫刻著甕城的簡要介紹,名為“清盛京城德勝門甕城遺址”。透過玻璃罩向下望,能看到甕城基礎部分。 市民可隨時來此參觀,遺址周圍還備有照明燈,供市民晚間觀賞。 甕城最早修于1631年,清代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陽中衛(wèi)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在各個城門外部建筑了“甕城”。甕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設施之一,是依附于城門、與城墻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筑,既保護主城,又可作為“魚餌”殲滅敵軍。 沈陽甕城遺址最早可追溯到1631年即皇太極時期。當時的沈陽城門由四個變?yōu)榘藗€,由于此后沈陽未遭戰(zhàn)亂,甕城一直延續(xù)到光緒年間,為便利交通,其間陸續(xù)拆除。甕城遺址不但有助于確定沈陽古城墻位置,還對人們研究沈陽建筑結(jié)構有幫助。 2007年,沈陽市國稅局沈河分局在此處開發(fā)建設“綜合辦稅服務樓”時發(fā)現(xiàn)該遺址,隨即有關部門開始勘探和發(fā)掘。當年7月10日,專家認定此處建筑遺址為德勝門甕城遺址。 3 銀川4 吉林康熙十二年(1673年)副都統(tǒng)珊監(jiān)修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城南臨松花江,東西北三面筑有城墻和城門。吉林城初建之時,分內(nèi)城和外城;內(nèi)城為松木墻,高八尺,周長二里有余,設有三個城門;外城是土墻,周長七里有余,設有五個城門。以此八大城門所圄之地即為吉林老城的初形。 “東萊門”,即小東門,在今吉林大橋附近;“朝陽門”,即大東門,在今河南街與南京街之交匯處?!鞍蜖柣㈤T”(后稱巴虎門),在今昆明街與光華路交匯處;“北極門”,在今北大街與桃源路交匯處,北極街附近;“致和門”,在今致和街與桃源路交匯處,致和門立交橋為原址。“迎恩門”,即西門(后改稱臨江門),在今西安路臨江門附近;“福綏門”(俗稱水門洞子),在今順城街與福綏街交匯處?!暗聞匍T”,在今越山路與德勝路交匯處。以上各門,除“福綏門”、“致和門”外均為鐘鼓樓式建筑。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和三十七年(1698年)秋,康熙帝曾兩次親巡吉林城,興水師,設船廠,造戰(zhàn)船以抗擊沙俄侵略邊疆。因天朝出師以仁義為甲胄,禮儀為干櫓,以德服人,遂開城門德勝門,取意為“以德取勝”、“道德服人”。自以后凡遇到戰(zhàn)事自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分別取“旗開得勝”和“太平安定”之意。 滿洲國時期吉林市淪為殖民地,因公共交通事業(yè)發(fā)展,偽政府組織吉林省立第四國高等省立市立學校師生義務拆除舊城墻,隨后吉林老城各城門后也逐一被拆除。 公元2010年夏,隨同吉林城市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為恢復歷史遺跡與人文旅游景觀,德勝門城樓在舊址(現(xiàn)德勝門人民廣場)復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