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建筑,從秦漢以來,一直在變化,我們的門窗就隨著建筑的變化而變化。我國的古建筑多以傳統(tǒng)木構(gòu)建筑的框架結(jié)構(gòu)設(shè)計,這使窗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最重要的構(gòu)成要素之一,成為建筑的審美中心。從這些建筑中,我們就能看到窗的變化,早期的窗,比較小,而“窗”字底下是一個“囪”字,煙囪的“囪”。最早這個字就念“窗”,它是用來透氣換氣的,而現(xiàn)在說的煙囪則是用來排煙的通道,過去就是采光的一個通道。后來呢,隨著建筑的變化,對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而我有辛通過這門課,對窗做了系統(tǒng)詳細的研究,并寫了這篇淺顯的調(diào)研報告。 一:窗的演變歷史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個豎格,后來就出現(xiàn)了橫格,然后斜格既后來大量的雕飾。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種采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裝飾功能,這點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門窗中最重要的部分(這在后面要具體說明)。而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這個門窗,早期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玻璃。沒有玻璃的時候,如果窗做得過大,一刮風它會破掉,所以它就必須要加窗欞格,窗欞格的間距是要保證窗的強度。我們在唐代以前雖然有了紙,但是那個紙還不能大面積當窗戶紙用,所以古書上記載的大多都是用綾這個絲綢織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對紙來說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紙大量應(yīng)用到窗戶上,這個的應(yīng)用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它的間隔可以適當?shù)卦龃?。在北方有比較大的窗戶格,紙的拉力很好。這樣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換,這就是窗戶在它實際功能中的一個應(yīng)用。比如北方比較寒冷,甚至有的窗戶要糊兩層紙,過去有句話說“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實際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兩邊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著火是因為東北經(jīng)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戶紙很快就壞掉,所以它必須兩面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側(cè),窗欞看得很清楚。這是由于地域特點產(chǎn)生的特征。 二:窗的開啟,形式 如:建于金皇統(tǒng)三年(1143)的山西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前檐柱間保留有金代門窗槅扇門五間,是佛寺中使用棱花槅扇門的較早實例,圖案達十五種之多。橫披用了有四碗棱花等二種精美圖案。山西洪洞上廣勝寺毗盧殿橫披的窗櫺花也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 元代以后橫披就更廣泛了。漏窗形式復雜而精美,設(shè)計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三:窗欞格的圖案及雕刻手法
門窗上的雕刻工藝,是中國工匠數(shù)千年來摸索形成的傳統(tǒng)技藝。中國古代窗的雕刻手法分為浮雕、透雕,然后有一些攢插,一些插接,它用了很多復雜的工藝。我們有時候一眼望過去,也就無非雕得比較花而已,但實際上他用了很多雕刻的工藝。過去工匠他注意很多細節(jié)部分,比如男人的肌肉跟女人的肌肉都完全不一樣,而在雕刻時,凡是設(shè)計到女人的時候,
臉上都非常平滑,而男人這種肌肉的起伏,它就雕得非常清楚。又比如,清代的時候有很多西方人到中國來進貢,因為這里有很多是洋人,是胡人,而在雕刻這些時,工匠又會區(qū)分開中國人與胡人,外國人。所以工匠在反映當時的那種歷史背景,他也是注意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把這些現(xiàn)象通過門窗來保留下來,來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也是一種民間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吧。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我們很多文化內(nèi)容它不是完全通過書本去傳達的,它有時候可以通過生活中實用的東西,比如中國古代門窗大量的這種版本小說,它都有圖畫去反映。這個的主體圖案可以反映一些比如三國演義中的經(jīng)典畫面,如“單刀赴會”,“三英戰(zhàn)呂布”等。在乾隆盛世的時候,收藏風非常熱,這就反映到當時的窗欞上,在上面雕了很多“博古圖”,這也反映了當時的一種收藏生活. 窗欞文化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和每個角落,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里,地名也好,村落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筑也好,往往濃縮了歷史文化的精華。重視它們,研究它們,進而珍愛它們,在發(fā)展和建設(shè)中應(yīng)該給予特殊的照顧??上У氖?,住在現(xiàn)代都市里,古老建筑多被拆除,高樓密集,窗外難見藍天綠地,陽光照射也顯得珍貴了。加之窗子的造形千篇一律,窗欞文化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怎能不讓人感懷.
萬字不到頭,又稱為萬字錦、萬字紋、萬字拐、萬不斷、萬字曲水等,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吉祥意義的幾何圖案。萬字不到頭利用多個萬字(卐)字聯(lián)合而成,是一種四方連續(xù)圖案。其中“萬”字,寓意吉祥,“不到頭”寓意連綿不斷,因此萬字不到頭的意思為吉祥連綿不斷、萬壽無疆等含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