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新子學:幾種可能的路向——國內外學者暢談“新子學”發(fā)展

 Z教授的e 2014-05-13

新子學:幾種可能的路向

——國內外學者暢談“新子學”發(fā)展

編者按

201210月華東師范大學方勇教授于本刊發(fā)表專文,提出“新子學”理念以來,學界相關的討論一直在持續(xù)進行。于日前在上海召開的“諸子學現(xiàn)代轉型高端研討會”上,國內外學者就“新子學”進一步發(fā)展提出各種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見。與會學者在“新子學”理論建構之外,更關注“新子學”發(fā)展的路向問題,這表明“新子學”正穩(wěn)步走向實踐階段。本刊擷取部分學者的發(fā)言,以饗讀者,以期進一步促進“新子學”之發(fā)展。

參與世界范圍的“百家爭鳴”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吳根友

方勇教授提出“新子學”,我是欣賞的。有時候需要有勇氣有氣魄的人提出口號,豎立旗幟,把學者召集在一起。就我個人而言,更愿意講諸子學在當代的新展開。面對傳統(tǒng)的子學,當代學者應該有一個回應:今天子學要做什么。這是“新子學”要回答的。

中國文化是多元并進的,在儒學內部也是如此。傳統(tǒng)文化當然有自己的主流,但并不因此而能過多地奢談“正統(tǒng)”,爭搶所謂的“正宗”。思想與文化的發(fā)展恰恰要在諸子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下,才能健康地向前推進。我們不贊成道統(tǒng)說,贊成子學多元的傳統(tǒng)。僅就思想史、哲學史而言,“子學”其實是研究諸多思想家、哲學家的學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少有西方思想界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但諸子百家的爭鳴在實質上就反映了學術自由與思想自由的實質。

我認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與諸子學研究,可以從蕭萐父先生的子學思想中吸取思想的啟示,活化熊十力先生“以平等心究觀百家”學術平等精神,平視西方哲學各流派的思想,并要有批判的眼光對待西方哲學中的諸觀點與方法,做到為我所用,而不是亦步亦趨。

晚年的蕭先生,在發(fā)表的文章與私下的談話中,多次提到要敢于參與世界范圍內的“百家爭鳴”,將中國傳統(tǒng)的“子學”概念加以泛化,用以描述當今世界范圍的諸子百家爭鳴的現(xiàn)象。在《世紀橋頭的一些浮想》一文中,蕭先生要求我們把“‘全球意識’與‘尋根意識’結合起來,通過‘兩化’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新陳代謝、解構、重構,作出新的綜合和理論創(chuàng)造,從而有充分準備去參與‘百家爭鳴’”。很顯然,蕭先生將當今世界范圍內的各家各派的學術爭論,視為當年發(fā)生在中國先秦的諸子百家的爭鳴。這種帶有比喻性質的說法,體現(xiàn)了蕭先生深邃的學術洞察力與以平等的眼光對待西方,以及其他各民族的思想的學術態(tài)度。

蕭萐父先生的子學思想,對于重新認識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的自由精神,對于新世紀的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發(fā)展,對于子學在當代的新展開,都將會給予有益的思想啟迪。尤其是他將“子學”作一泛化的處理,要求我們參與世界范圍的諸子百家爭鳴的說法,特別具有啟發(fā)意義。而非常有意思的是,他的這一想法與他生前的好友——華東師大教授馮契先生的觀點頗為一致。馮先生說:“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是一個世界性的百家爭鳴局面。對傳統(tǒng)文化、對西方文化以及諸文化怎樣彼此結合或沖突,將會有怎樣的前途,大家見仁見智,會提出許多不同意見。只有通過百家爭鳴來自由地討論解決?!边@就表明,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諸子百家爭鳴,是當代“子學”發(fā)展的一個新方向。

僅就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趨勢而言,蕭先生雖然贊同百家爭鳴,并且要參與到世界范圍內的百家爭鳴的行列中,但他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及其前景的預測,不同于《莊子·天下》篇所悲嘆的“百家往而不返”的結局,而是趨向于“同”,只是這種“同”是以“異”為基礎的“同”。如王船山所說,“雜統(tǒng)于純”,“異以貞同”,而當中國文化在過去經歷了一段必要的分殊發(fā)展之后,“在未來必將進入一個兼綜并育的整合期”。而這一“兼綜并育”的新文化,即是在中西、古今的交會中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轉化。這時的中國文化將是一個“矛盾、雜多的統(tǒng)一”的“和”的文化狀態(tài),而不是單向度的純之又純的新文化。

依自不依他,求是致用相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授嚴壽澂

理解和發(fā)展“新子學”,首先要厘清經學和子學的關系。一般理解的經學、子學完全對立,這是不符合事實的。章太炎先生曰:“老聃、仲尼而上,學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學皆在家人?!笨芍^一語道破中國學術演進的關鍵。東周以降,此貴族封建之制逐漸崩壞,官學亦因而衰替??鬃觿?chuàng)辦私家學校,將古代王官之學傳授于任何愿學者,民間私學于是代興。百家言興起,原有的王官學并未歇絕,如錢賓四所指出,戰(zhàn)國時期,王官學與百家言并立于學官,一掌于史官,一掌于博士官。至于所謂經,孔子之時,“猶不名經”;迨至孔門弟子,始有“六經之名”。以王官學之六藝為常道,自孔門始。六藝之學與孔門的關系,如呂誠之先生所謂,“孔子所傳之義,不必盡與古義合,而不能謂其物不本之于古。其物雖本之于古,而孔子自別有其義。儒家所重者,孔子之義,非自古相傳之義也。此兩義各不相妨”,蒙文通亦持類似見解,此最為通達之論。

一般來講,儒家之經學與其他諸子之學,并無本質上的不同,皆為“就現(xiàn)象加以研求,發(fā)明公理者”。然而“經之與子,亦自有其不同之處”。章太炎云:“經多陳事實,諸子多明義理……故賈、馬不能理諸子,而郭象、張湛不能治經。”實為的論。因而經學和子學有同有異,不能截然二分。

“新子學”的典范是基于“后設于哲學”之立場的章太炎。近代學者中,章太炎泛濫眾流,出入百家,同時又堅持本民族地位。太炎心目中的中華文化復興,在思想方面是發(fā)揚先秦諸子之學。太炎以為:“孔氏而前,或有尊天敬鬼之說??资隙螅?、道、名、法,變易萬端,原其根極,惟依自不依他一語。”今日欲復興中華學術與文化,必須上接先秦,重開百家爭鳴之新局。

依鄙見,其要點有二項,一是依自不依他,二是求是致用相資。所謂依自不依他,其含義有兩個層次。一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切忌將鑿枘不入的外來思想學說視為無上正等正法,加諸本國文化之上。太炎先生去世前三年,昭告其弟子曰:“夫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所不與他國同者,歷史也,語言文字也。二者國之特性,不可失墜者也。……尊信國史,保全中國語言文字,此余之志也?!边@段話正是“依自不依他”第一個層次的極好概括?!耙雷圆灰浪钡牡诙哟蝿t是自力道德,不以鬼神為依歸,與耶、回等一神教大異其趣。此乃二三千年歷史使然。諸教諸神各有其功能,百姓各取所需,彼此相安無事,是為宗教寬容和諧之極致。

所謂求是致用相資,中華文化有一重大缺陷,即太過實用,以致妨礙了純科學的發(fā)展。有識之士,如章太炎、陳寅恪,皆對此有深切認識。以見求是之學,本不以致用為鵠的,若因此而有大用,則是不期之遇,非其本意。純科學研究之真諦,可謂盡于此數(shù)語中了。因而要注意純粹認知的意義,以與傳統(tǒng)相匯通。

總之,依自不依他,求是致用相資,乃中華文化復興必由之道;而太炎先生者,實為前驅。今日提倡“新子學”,當于此取法。

“新子學”必須與經學相結合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李若暉

“新子學”發(fā)展,應該立足自由經學和子學傳統(tǒng)相互促進上。傳統(tǒng)上,以經為中華傳統(tǒng)文明之核心,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經部總敘》開篇有云:“經稟圣裁,垂型萬世。”以經為大道之所在,此固漢唐經學之通義,但是其在歷史上的具體表現(xiàn)另有曲折。

至于諸子之學,一般認為是經學的附庸和補助。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分中國哲學史為兩大階段,即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吧瞎艜r代哲學之發(fā)達,由于當時思想言論之自由;而其思想言論之所以能自由,則因當時為一大解放時代,一大過渡時代也。”其實即便在先秦時期,諸子也與經學息息相關。王葆玹指出:中國有一俗見長期流行,即以為五經純?yōu)槿寮医洉泴W為儒家所獨有。實則五經在秦代以前,乃是各家學派共同尊奉的典籍。先秦至漢初之經說本與子學一體,也是活潑潑的自由思想。經子關系,誠如《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所言:“《易》曰,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近代經學沉淪,子學復興,但復興后的子學棄經學而附哲學,于是中國傳統(tǒng)義理之學的固有格局與內在脈絡被打散。這在經學領域表現(xiàn)最為明顯。漢王朝以秦制律令體系,馴化經說,建構經學,再以之一統(tǒng)思想,對于這個傳統(tǒng)需要現(xiàn)代學者加以疏通。近年葉國良倡言:“經學的生命力是否旺盛,端看是否有新體系出現(xiàn),易言之,須有適用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創(chuàng)新之作,才能維系經學的生命力,這方面還是有待努力的。”

我們認為,經學的根本性地位還是要承認,中國文化還是無法徹底離開經學,同時需要發(fā)掘經學的自由傳統(tǒng),允許自由辯論、自由質疑。經學時代之前的經說就是自由的傳統(tǒng)。因而,如何回到自由經學,并以此為基礎重構子學?這是當代“新子學”建構的要點。

如何重構子學?漢初司馬遷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史記志疑序》論曰:“太史公修《史記》以繼《春秋》,成一家言。其述作依乎經,其議論兼乎子,班氏父子因其例而損益之,遂為史家之宗?!碧饭侨劢涜T子,才能“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xié)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

因此,當代“新子學”的建立,必須與經學相結合,以中華文化的大本大源為根基,立足于中華文化自身,面對中華文化的根本問題,重鑄中華之魂,此即當代“新子學”之魂魄所歸。

“新子學”要走進跨學科研究

韓國圓光大學校教育大學院助教授姜聲調

“新子學”是以古今與東西為背景相對合理客觀地進行一連不斷的對話,建構一完整的學術思想體系,展開一種不同于過去“子學”的研究活動。這里的關鍵是建立一種跨學科學術研究,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學科不僅僅是現(xiàn)代學科,也有不同學術范式的意味。

諸子的跨學科研究在歷史上就有先例,最早恐源于《韓非子》的《解老》《喻老》二篇,以法家觀點發(fā)揮闡釋老子之說,即《解老》以義釋《老》,《喻老》以事解《老》。宋代是跨學科學術研究奠定基礎的時期。宋代學術以儒為主,雜以道、佛,學者們提升層次,擴展思維,營造一種跨學科學術研究的條件環(huán)境。

在今天,“新子學”走進跨學科研究的階段,必須經過規(guī)范化、科學化、具體化、多元化、普及化的過程,才會被學術界以及群眾接受。規(guī)范化是指過去與現(xiàn)在相接互應地體現(xiàn)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研究體系;科學化是指人文學知識借助于各種科學知識解決學術研究的問題;具體化是指抽象的學術思想成分轉變?yōu)榫唧w并辨識“虛幻”與“真實”;多元化是指相對客觀合理的范圍條件下把古今與傳統(tǒng)相接、東西與現(xiàn)代相應;普及化是指研究者與大眾共同參與從事文學化、大眾化兩方面的事情,并以此落實于“新子學”而分享。

下面重點說明多元化和普及化兩個問題。方勇教授在《“新子學”構想》一文中認為,“新子學”要繼承充滿“原創(chuàng)性”“多元性”的“子學精神”,這是每一代都要重視的。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性”面貌,就適合于跨學科學術研究?!岸嘣笔窃谇疤衢_放的意識形態(tài)下,承認學科間差異的立場,各學科的相對局限性問題,互讓互補,容納彼此,以跨越學科,接受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白訉W”自有博大精深的含義,需要不同學科人員自由活躍地接受發(fā)揮,科際整合,貫串為一,這便符合“新子學”學科建立與學術研究的理念。

同時,“多元化”就自然地涉及“普及化”,其成功必須歸結于“普及化”,先行后隨,互補相成,是一種接連發(fā)展的進程。而“普及化”的進程是從專業(yè)研究者與大眾相連來主導,即前者專門從事“新子學”,是服務于學術研究的,稱為文學化;后者互動參與“新子學”,是服務于樸實有用的,稱為大眾化。除此之外,專論“大眾化”就以學術大眾、一般大眾為對象,從專業(yè)性、世俗性兩方面進行,不僅符合學術發(fā)展的本質,也符合學術開放的本質,能使之服務于學術界及社會大眾。特別是面對一般社會大眾的“大眾化”,一定要考慮調整人員結構的問題,鼓勵一般大眾積極地介入參與“大眾化”的過程,將學者與大眾相結合,并協(xié)助齊心協(xié)力地共創(chuàng)出大眾化文本來,才能實現(xiàn)顧名思義的“普及化”。

“多元化”“普及化”是跨學科學術研究的基礎。“新子學”在“多元化”“普及化”的基礎上要進行跨學科學術研究,必須重視這兩項工作。

要創(chuàng)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與學術傳統(tǒng)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少華

直到目前,文獻整理與哲學思想研究,一直是研究諸子的兩大工具。對諸子較為深入綜合的文史研究,尤其是能將諸子研究轉換為現(xiàn)代成果、服務于現(xiàn)實社會的成果,還較為缺乏。

根據新世紀學術發(fā)展的形勢與要求,我們有必要創(chuàng)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與學術傳統(tǒng)。就子學的思想淵源與發(fā)展流變來說,“新傳統(tǒng)”的建立可能相對容易開展。結合西方最新研究成果與海外漢學的成就,我們完全有可能創(chuàng)建一種既能體現(xiàn)子學研究的固有傳統(tǒng),又能有所創(chuàng)新,既能融貫中西,同時又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現(xiàn)代社會要求與思想實際的“新傳統(tǒng)”。

古、今學術之辯證關系與平衡,是一個直至今天仍然爭論不休的話題。在“新”與“舊”關系的處理上,漢代學者如陸賈之流,思考較為清醒。他們認為,正確處理“舊”與“新”的關系,盡量保持“舊學”與“新知”的平衡,對社會政治至關重要。陸賈《新語》說:“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遠者考之于近。”單純地強調厚今薄古,是片面的;但“道近不必出于久遠,取其致要而有成”,盲目的厚古薄今也是不正確的。古與今,遠與近,永遠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也就是說,一種新體系的建立與研究,需要認真對待舊與新、古與今、遠與近的關系。這是歷代學者都會遇到的問題。子學研究提出“新子學”概念,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符合古代諸子思想的文化傳統(tǒng)。從思想淵源上說,“新子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諸子學的創(chuàng)新研究,不可能完全拋棄“舊傳統(tǒng)”的一切研究體系自立門戶或重起爐灶,而應在繼承“舊傳統(tǒng)”優(yōu)秀成果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子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是“繼承”基礎上的超越,也就是要在“舊傳統(tǒng)”基礎上,建立一個適應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新傳統(tǒng)”。這就需要破除諸子思想中已經不適合現(xiàn)代社會的消極成分,找到諸子思想與現(xiàn)代學術的結合點。也就是說,我們承認,傳統(tǒng)的諸子學是進一步開展“新子學”研究的寶貴遺產,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能固守前賢遺留下來的研究思想與方法。子學要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生命,必須要有新突破。傳統(tǒng)選題的深化與突破,傳統(tǒng)方法的改善與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更新與突破。如何將子書中具有普遍性價值的思想挖掘出來,成為指導人們建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有益工具,是我們思考與研究的方向。

從當下思想實際看,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不能忽視,古代學者包括諸子百家的精神遺產不能拋棄?!靶伦訉W”的提出,是一個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命題。“新傳統(tǒng)”的建立,任重道遠,意味著更多的挑戰(zhàn)和責任。在這個方面,我們需要加強與海外漢學的溝通、交流與學習,需要積極輸送外語好的青年學者外出短期學習與工作,考察國外子學研究的現(xiàn)狀、成績與經驗,以保障“新子學”研究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為“新子學”研究更上一層樓奠定基礎。

總之,“新子學”順應時代要求,提出了新的子學研究理念與方法,為開拓子學研究新局面提供了新思路。在未來的子學研究中,“新子學”完全可以承擔更多責任,為創(chuàng)造新世紀中國“新子學”研究的“新傳統(tǒng)”,甚至創(chuàng)造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新傳統(tǒng)”,樹立一個新典范。

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新學說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李承貴

在中國當下非常物質化的社會中,有“新子學”這樣的精神追求,方勇先生及其團體把學術作為自己的事業(yè),我覺得非常好。我主要講四個觀點:

第一,“新子學”是一種可以充滿生命力的新學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學有很多紛爭,大家做的工作也很多,但是有勇氣提出一個旗幟,一個學說,卻不多,因此對“新子學”我非??隙??!靶伦訉W”剛剛提出來,一種新的學說還需要積累力量,它的主題,研究方法,研究范疇,還有它的使命,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厘清。對照新儒家、新道家、新佛學,現(xiàn)在“新子學”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這個需要加強。“新子學”應該有一篇長文,系統(tǒng)論述自己的主張。當然,“新子學”剛剛提出,需要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我相信“新子學”通過方勇先生和他的團隊努力十年,五十年,包括其他關心“新子學”朋友的參與,“新子學”會有一個大致的輪廓。

第二,“新子學”和西學的關系。我們都很清楚,近十年來,中國哲學界反思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哲學進入中國后,有一個強烈的反彈,大家在討論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因為引用西方思想作為媒介、坐標、鏡子,來看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學說,發(fā)現(xiàn)西方哲學解構了傳統(tǒng)學術,中國學術的真精神喪失掉了,由此推出建立中國本位的學術與方法的主張。我贊同這一主張,不過我們應該看到,現(xiàn)在是一個地球村時代,王國維先生講過,現(xiàn)在學術已經沒有中西之分。要以更高的眼光看待西方學術,不要因為過去的解構,完全排除西方哲學,這是做不到的。牟宗三先生、馮友蘭先生學術中西方的東西去得掉嗎?去不掉的。這是中國哲學生生不息的一個部分。因此,“新子學”面對西方也要有一個比較科學的立場,學術思想要開放,不要本位主義。

第三,任何學說都無法胸納百川。一般講的胸納百川的學說,在中國學術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學術的黨派之爭是實際存在的。宋明新儒學是三教合一,但問題是合了什么,合在什么地方,合的程度怎么樣。朱子、陽明也是有選擇的,其選擇也是有條件的。“新子學”要胸納百川,如何可能?

第四,關于引領國學發(fā)展方向。我贊同這一氣概,“新子學”要引領當下國學發(fā)展方向,但是能不能領導是另一個問題。我認為應該有一個指導,一種純粹的公正的學術精神的指導?,F(xiàn)在國學看起來是繁榮的,兒童讀經,各種培訓,報道、民間團體非常多,好像傳統(tǒng)離我們很近,但是事實上泥沙俱下,儒道釋的真精神沒有來到身邊。

《 光明日報》( 20140513 16 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