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衍圣公] 近幾百年來,封建朝廷對孔子嫡系后裔的封爵。在宋代以前,歷代帝王曾將孔子嫡裔先后封作“奉祀君”、“關(guān)內(nèi)侯”、“宗圣侯”、“奉圣亭侯”、“崇圣大夫”等。唐代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皇帝謂:“聯(lián)稽考前訓(xùn),博采眾議,皆謂宜法漢之舊,革唐之失?!毕略t“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孫宗愿為衍圣公”,主持孔子祀事。其目的是希望孔子子孫寶貴連綿,使“圣裔”延續(xù),“圣道”遞傳。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二日的詔書中寫著:“孔子嫡孫則承大爵,……至明……賜一品服色,麟袍玉帶,三臺銀印一顆,列文武班首,歷傳至今。”并沿襲明制,令“衍圣公長子至十五歲襲授欽依冠服二品服色”。于是孔子嫡孫世承封爵,達(dá)八九百年之久。 [翰博] 指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與太常寺五經(jīng)博士兩種。清順治元年(1644年)詔書稱:遵照明代的規(guī)定“衍圣公長子則承大爵,次子至十五歲則授以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以主子思子祀事。三子則襲太常寺博士,主汶上圣澤書院祀事。每隨一代公爵遞為更授”。孔氏翰博是指衍圣公之二弟、三弟承襲的爵位。這一代衍圣公去世,下一代襲爵時(shí),則此兩種博士由下一代二、三子襲爵。清代又規(guī)定衍圣公下屬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十五員:孔氏北宗一員,祀中庸書院;南宗一員,祀南方孔子廟;顏?zhàn)?,曾子,孟子,閔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仲子、言子、卜子、顓子、有子、東野氏各一員。 [奉祀官] 民國以來,封建皇帝已被推倒,不應(yīng)再有公爵,“衍圣公”的封號顯然不合時(shí)宜了。于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一月十八日,國民政府下令:“茲以孔子嫡系孫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卑矗寒?dāng)時(shí)對文官的任命分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種,以特任規(guī)格最高。 自明代中起四姓同例。 四配 顏回(前521——前481) 顏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二十一年,卒于魯哀公十四年,少孔子三十歲。家境清寒,處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第六》)的境地。然就其能有暇與父親顏路“各異時(shí)事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的情況看,亦當(dāng)有一定家產(chǎn)。顏回當(dāng)于十六七歲時(shí),在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集中授徒前后拜師,從此以后跟隨孔子學(xué)習(xí)生活,終身未仕,直至四十一歲死去。 曾參(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尊稱為曾子。南宋時(shí),顏回、曾參、子思、孟子(名軻,受學(xué)于子思之弟子),被尊為“四配”;自東漢明帝十五年起配祭孔子,唐高宗總章元年封為“太子少?!?,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為“郕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封為“郕侯”,政和二年改為“武城侯”,宋度宗咸淳三年封為“郕國公”,元至順元年封為“郕國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宗圣”。在山東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 子思 孔子之孫,曾參的學(xué)生,繼承人發(fā)揮孔子的中庸學(xué)說,其學(xué)說為孟子繼承,被封為“述圣”。 孟子 名軻,字子輿,將孔子“仁”的觀念發(fā)展成“仁政”學(xué)說,被封為“亞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