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服飾之一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
清末,大批青年出國訪問留學,受國外進步思想的影響,掀起剪辮易服的風潮。軍服也作了一些改革。
圖為改革后的近代軍服(傳世照片)
近代服飾之二
婦女發(fā)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zhuǎn)變而不斷變化。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中山裝、學生裝及西服等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guī)定的服飾,一般用于交際。
圖為穿馬褂、馬甲和長袍的男子
近代服飾之三
自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曾經(jīng)流行的發(fā)髻,有螺髻、包髻、連環(huán)髻、朝天髻、元寶髻、鮑魚髻、香瓜髻、空心髻、盤辮髻、面包髻、一字髻、東洋髻、墮馬髻、舞鳳髻、蝴蝶髻等等。年輕的婦女,除了梳髻以外,還有留一綹頭發(fā)覆于額上,俗稱“前劉?!薄G皠⒑5臉邮?,也不完全一樣,有一字式、垂絲式、燕尾式等等。
圖為梳“燕尾式”前劉海的婦女
近代服飾之四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旗袍源于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
圖為梳旗髻、穿老式旗袍的婦女
近代服飾之五
中國近代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二十年代以后,漢族婦女也模仿穿著,并在原來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改進,終于變成了中國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婦女的普遍喜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經(jīng)濟便利;二是美觀適體。
圖為燙發(fā)、穿短袖旗袍及高跟鞋的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