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五次北伐屢屢失敗的真正原因 蜀漢后主劉禪建興十二年(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五次北伐,由漢中出發(fā),取道斜谷,穿越秦嶺,進駐岐山城南約20公里的五丈原。 五丈原是一個黃土臺原,高約120米,東西寬1公里,南北長約3.5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河,東西臨麥李河和石頭河,三面環(huán)水,地勢險要。五丈原的東南即為古褒斜道的北口斜峪關(guān),順著斜谷逆流而上,翻越秦嶺,再沿褒谷順流而下,便可抵達北伐的大本營漢中定軍山,這里是諸葛亮精心挑選的戰(zhàn)略要塞。 諸葛亮為何要屯兵五丈原 關(guān)于五丈原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說此原前闊后狹,最狹處僅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刮起五丈塵柱大風(fēng);三說原高50余丈,原稱50丈原,口口相傳,簡化為“五丈原”。 這是諸葛亮北伐以來,數(shù)次翻越秦嶺,距離關(guān)中最近的地方。在這里,諸葛亮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終點,也兌現(xiàn)了他第二次北伐時,給后主劉禪所書《后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畢生承諾。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繞開盤桓于秦嶺主脊周邊、路途較近,但曹魏防守森嚴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沿嘉陵江逆流而上,進入今甘肅隴南山區(qū),繞至今天水,想從陳倉以西魏軍防守比較薄弱的地方,撕開挺進關(guān)中突破口。卻因馬謖失街亭讓既定戰(zhàn)略功虧于潰,以失敗告終。 其后的幾次北伐,都以魏軍堅守不出,后續(xù)糧草攻擊不足而半途而廢,諸葛亮發(fā)明的“木牛流馬”雖然能運輸一些糧草輜重,但像這樣翻山越嶺,還要苦等魏軍應(yīng)戰(zhàn)才能決一死戰(zhàn)的長途奔襲戰(zhàn),一旦不能速戰(zhàn)速決,陷入長期的膠著戰(zhàn)或冷戰(zhàn),“木牛流馬”從漢中運輸而來的糧草輜重,也只能是杯水車薪,無法滿足北伐大軍的需求。 因此,到了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總結(jié)前幾次失敗的經(jīng)驗,決定將五丈原變成與魏軍長期對峙的前沿陣地,進一步挺進關(guān)中的大后方。于是,他把從漢中運來的糧草,囤積在斜谷口,以作備用。然后讓將士與五丈原當?shù)匕傩找黄鹜吞锓N糧,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如此伺機伐魏。 然而,命運之神,沒有給諸葛亮留下太多伺機的時間,宿敵司馬懿也沒有給諸葛亮決一死戰(zhàn)的機會,隨著一顆隕石的滑落,日夜操勞,重疾染身的諸葛亮,猶如風(fēng)雨飄搖中的蠟燭,隨著烈風(fēng)入帳,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享年54歲。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yīng)憶去時言。只因先主叮嚀后,星落秋風(fēng)五丈原” 五丈原關(guān)于諸葛亮的傳說 當我們站在五丈原之上,遙望四周這片祥和、安寧的土地,似乎仍舊能從絲絲的涼風(fēng)中,感受到將星隕落的悲情,聆聽到壯志未酬的悲嘆。 跟諸葛亮廟前賣香火的老人攀談,得知至今當?shù)厝税盐逭稍苓叺牧继?,還叫做“諸葛田”,把農(nóng)田中央的一道溝渠,叫做“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把當年諸葛亮設(shè)軍帳的城墻殘跡,叫做“豁落城”;把秦嶺中與五丈原相望的一座山,叫做“棋盤山”,據(jù)說諸葛亮在此山中下過棋,留有一方石棋盤。 在五丈原,出土了不少諸葛亮死后,蜀軍撤退時丟棄的鍋,鑄有漢代隸書文字,當?shù)厝朔Q其為“諸葛鍋”。人們在耕種時,會撿到銹跡斑斑的古箭頭、古弩機、古鐵蒺藜等,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留給五丈原的念想。 他滿含悲情,在此倒下,卻以萬古忠魂,在此重生,成為中國婦孺皆知的智慧之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