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收藏領域的時弊,有網(wǎng)友評:“世風江河日下,-切皆因利當頭,仿品猖獗,信任危機,道德淪喪,有些專家指鹿為馬,將真說成仿,將仿說成真。沒有了公信力,如狼來了,喊多了,沒人再提得起興趣。說對了也沒人再去信了?!贝爽F(xiàn)象無疑是收藏界的悲哀。但是,真品終究是真品,假作真時僅可在一定的范圍、一定的時間段、一定的人群中被作真。
1.
當前的仿古玉制作已具備相當規(guī)模,技法高超、加工工具先進、手法多樣,甚至已進入分派系階段。
導致真贗鑒別難點頻出。
2.
用館藏玉器比對,也非易事。館藏玉器雖經(jīng)考古發(fā)掘、登記入庫、再布
展,無須質疑真贗。但館藏玉器并非都具備大開門特征,有些極易被看作贗品。
具備大開門特征的戰(zhàn)漢館藏玉器,難仿制:
特征不明確的戰(zhàn)漢館藏玉器,假雞骨白、現(xiàn)代琢工、現(xiàn)代作偽手法皆可做出此種表象:

3.
亦有不少圈內博友,把分析放大數(shù)十倍的玉器細部特征,作為一種方法。但因所取局部圖像含糊、細辯真贗差別并非一目了然,更難免移花接木等原因,也非佳策。
4.
網(wǎng)上看圖辯真贗,聽信某些偽專家的鑒定結果,上當機率更大。有混出名來賣假古玉的;有拉一小圈子相互吹捧的;有用技術手段對圖片做粉飾后假充真的…..,以此辯真贗就更易走眼。
這是一網(wǎng)友展示的“西漢白玉精品玉璜”,但玉質非古玉、琢工粗劣、紋飾含糊不清。谷紋無根基浮于玉面,且橫向排列。整器既無包漿、沁色也無綹裂等出土玉器痕跡
草根玉癡認為:上手“古玉器”,首先要逆向思維防風險。無論真贗先想一下現(xiàn)代手段及工藝能否做出此種表象,若能做出就要分外小心了。以此種防范心理鑒真贗,把風險降到最低。其次,用“鑒別分級法”
,來提高真贗分辨成功率。
對春秋、戰(zhàn)漢玉器真贗分級鑒別。
1.
綹裂作偽,難度最大;
真品
綹裂為柴裂紋,與沁色伴生,呈像自然生動
贗品
利用原玉材綹裂充當次生綹裂紋,表象為直裂紋,
裂痕深且有崩缺,無沁色伴生
2.
包漿作偽,難度稍差;
真品
包漿瑩潤,光澤內斂,古樸自然
贗品
作偽包漿,呈象生硬顯干澀,造型怪異扉棱與器型不協(xié)調。
此件被華義武鑒定為真品(引自網(wǎng)友評論文章)
3.
沁色作偽,
真品一

沁色隨玉質縫隙沁入,斑駁狀懸浮玉內,有過度,有深淺變化
真品二
雞骨白、水銀沁(碳原素)雜陳玉內,無明顯邊界
贗品一
沁色單一,不入機理,且只做在邊緣處。無沁處玉質新
贗品二
沁色單一,邊界明顯,無過渡
4.紋飾作偽,較易區(qū)分;
真品

紋飾布局合理,疏密得當。龍紋靈動,動感十足。谷紋地子不平
贗品
器型怪異,紋飾繁雜,形體巨大,無古韻。臆造品
5.
琢工作偽對比:
真品
紋飾精美、密集,布局合理有序,深層隱起琢工符合春秋特征
贗品
6.灰皮作偽對比:
真品

真品灰皮為結晶體,呈斑駁狀分布,深淺有序
仿品
贗品灰皮或涂、或染,非晶體結構,無疏密層次變化
7.
玉質鑒別:
和田玉

青海料

俄料
河磨玉

二.
真贗鑒別分級
A(大開門)
綹裂、包漿、沁色、紋飾、琢工、灰皮、玉質均具明顯的真品特征。

B(開門)
綹裂、包漿、沁色、紋飾、琢工、灰皮、玉質基本為真品特征,無明顯贗品特征。

C
(存疑)
綹裂、包漿、沁色、紋飾、琢工、灰皮、玉質有一項或多項具有不確定性、其它項仍具有真品特征。

D
(一眼假)
綹裂、包漿、沁色、紋飾、琢工、灰皮、玉質有一項或多項具有明顯贗品特征、即或其它項有真品特征。

為避風險,A、B兩級可以確認為真品。C級為避風險應慎重看待;D級否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