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拳練架是一種傳統練法,乃是與用架相對而言,一般稱之為行功架,如今廣泛普及的太極拳運動即指此而言。然而行功練架中又有定勢、連勢之分,此兩者從形體動作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連貫程度上有所區(qū)別。定勢要求在每一動作完成后停一至六個呼吸,而連勢則要求如行云流水,不能有絲毫停頓。然而這種認識是僅僅停留在表象上的。實際上兩種練習方法在太極拳的修煉上,既有表面的分別,又有內在的側重。兩者修煉的內容,既有分別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大家應該在練習時用心體會,在閑暇時深人探討,正如吳圖南老先生所說:“若嚼橄欖,細細品味之。” 通過對太極拳定勢、連勢的多年練習,我個人略有所悟,現簡述如下以供大家嚼蠟,或許對于有的太極拳愛好者有所裨益,即為我著述之初衷。 一、定勢 太極拳的定勢乃為太極拳傳統的練法之一。吳圖南先生曾說:“定勢是吳家練習太極拳基本功的功架,其目的在于加強對于自身毅力、體質的修煉,使太極拳內功得到不斷的增長?!倍▌莸木毞?,要求每一個動作后保持姿勢不變、停一至六個息。所謂息者,初為一呼一吸為一息,逐漸隨著呼吸的深、長、細、勻而形成內呼吸。保持姿勢的不變,本身就如同站樁,全套拳架共有三百多個動作,猶如幾百個樁法。然其相同的姿勢,在不同的時期又要有不同的注意要點。 (一)先求開展與蓬松 傳統太極拳的要求是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的。我在當初練習拳架時,每一動作要求關節(jié)、肌肉、韌帶盡可能地松開,這種心開是強調在每個姿勢一定要將全身關節(jié)最大程度地放開,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對拉拔長。人體的運動是由六百多塊肌肉、二百多塊骨骼來協同完成的,這種運動無疑對于肌肉、韌帶和骨關節(jié)都是十分有益的訓練。 同時人體的每一動都是由舒張肌的放松與收縮肌的緊張共同完成的,類似這種運動,醫(yī)學界習慣稱之為“拮抗運動”。無疑,拳勢的動作越開展,筋骨越要拉開,相應地拮抗運動越強烈。而強烈的拮抗運動是導致動作僵硬的根源。有些人為了避免這種肌肉的緊張,從形體上改變了傳統的拳勢套路,沒有遵照古訓去先求開展,而是從開始就將拳架打得拘拘謹謹、松松懈懈的,或者故意做出軟綿綿的架勢,以為這就是太極拳的“松”了。其實此并非是松的本意。所謂“松”,一方面要求關節(jié)、肌肉能夠放開,也就是其柔韌性一定要強。另一方面,再在動作正確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放松肌肉之間的拮抗運動,即《拳經》 中所謂的“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久而久之,身體內自然開始產生蠕動和微微抖動等等微妙的體感。由寂然不動的靜態(tài)中,去尋找那蓬松的感覺。蓬松之后,肢體及身軀,自骨至筋至皮,即會慢慢地層層松開,甚至可以覺出體內氣血的流動,如此則可感覺“虛靈在中”的妙趣了。此即吳圖南師爺“無一處不通暢,無一處不順遂”之謂也。 (二)太極存于每動中 太極勢為傳統太極拳對拳架預備勢的稱呼,不知曾幾何時被約定俗成地改稱為起勢。我們在細細斟酌以后隱約地感覺到古人稱其為太極勢的真正含義是那么深遠。僅從預備勢的角度看,在每套拳開始之時,要平心靜氣將心猿意馬收回到準備練習的太極拳套路中,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因為太極勢的做好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套拳的練習。 
 然而若從氣的角度上講,道家講求“守一”之術,其主旨在于守住精氣神,使之不外逸,而使其充盈體內,與形體抱而合一。太極者“一”也,為人之元氣。元氣是“道”在人體的體現之一,其內涵陰抱陽,陰陽之氣相合相蕩,則為《道德經》 中所云的“沖氣以為和”。事物在陰陽相蕩,大氣沖和的狀態(tài)下,才能有變化,才能在相對的平衡中不斷地順利發(fā)展。 養(yǎng)生長壽首要的條件是人體內環(huán)境中的陰陽平衡,假如人整體的陰陽失去了平衡,則會造成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失調,出現相應的疾病。故而《 黃帝內經》 中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決?!碧珮O拳中的太極勢實際_L 是由形體的十六關要漸求體內的“陰平陽秘”的“沖和之氣”, 并在練拳之中以“太極”狀態(tài)抱而守之,靜養(yǎng)真元。即道經云:“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能應質而柔順?!蓖ㄟ^不斷的修煉感悟,使之四肢百骸氣血通暢無阻,臟腑經絡協調無謬,則百病不生矣。 從技擊角度來說,太極拳從后發(fā)先至到發(fā)于機先,都是以靜制動的。因為心靜如水,方能顯現出對方的變化和目的,不用通過大腦的思考隨機而變,方能贏得時間,穩(wěn)操勝券。然而以靜待動一定要具備陰陽沖和的太極狀態(tài),以及隨之而應的虛實、開合、剛柔以及進退、抽添等等的陰陽之變化。這兩點是太極拳修煉者必須掌握的應敵之要。 由太極勢的初步練習到“沖氣以為和”的太極狀態(tài),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修煉過程,這一過程首先是由太極拳定勢開始的。細細推求,這大概正是太極拳先賢們將太極拳的預備勢稱之為“太極勢”而不叫“起勢”;將練拳結束稱之為“合太極”而不叫“收勢”的緣故吧。 
 關于太極拳的場,倘若我們對蓬松和太極勢有所了解,在這里就不難體會了。我們知道定勢在每一動后要將動作停頓一至六個呼吸,在停頓的時間里我們的知覺運動并沒有半點兒懈怠,而是在這段時間里隨著呼吸以太極勢為核心,以蓬松為基礎,逐漸用意向外擴展出前后、左右、上下六個面。六個面隨意氣的開合擴大縮小,不知不覺中自然成為一個渾圓的球體,隨著功夫的增長蓬松出來的氣場也不斷地增大,以致功夫深厚者有將其“放之則彌于六合,藏之則密于內”的能力。 太極拳由三百多個動作組成,其中不同的動作很多,不同的定勢,猶如不同形式的樁功,經過這樣諸多的樁功,修煉功夫的增長自然是不容忽視的了。 (四)定點的變化 經過一番脫胎換骨的訓練漸臻渾圓之氣,這時有可按照自身的要求不斷調整太極十三勢在周身內外的感覺。如一掌推出后可將意隨著勞宮、涌泉的開合,進行勁氣的進退抽添,并能根據自身的要求不斷地調整周身意氣開合的定點。其點的設定可按照用法的著力點、經絡穴位、關節(jié)肌肉,隨棚、持、擠、按,采、例、肘、靠、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十三勢變化而確定。久而久之,隨著意氣的開合,一身筋肉任我所用,自可練就“一處自有一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的純正功夫。 這種知覺運動漸漸由身體內部延續(xù)到體外,綜合以上所述的蓬松、六個面的練習統稱為“蓄外意”,用于養(yǎng)生可隨體呼吸而吐納,不斷養(yǎng)蓄正氣使之浩然。用于技擊可隨敵勢而變,做到我獨知人,同時用十三勢接彼來手,則彼焉能不處處受制于我。 總體來說,定勢猶如樁功,是著重于自身勁氣量與質的修煉,通過練習以修得太極之氣,并使其氣場在修煉中不斷加大,因此有別于其他氣功。故昊圖南師爺稱太極氣功為“通過練習太極功而成的氣功”。 二、連勢 連勢,有人稱之為“聯勢”,這是取其一勢一勢聯合而成之意。但吳圖南先生認為:連勢者,進退抽添,勢勢相連;開合虛實,變化不斷,拳勢應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韻趣白然,故為連勢。 (一)動中的太極狀態(tài) 連勢不.單單是外表上的連貫和動作上的開合,更主要的是要在連綿不斷的動作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太極狀態(tài),從而做到動中有靜。記得少年時,吳圖南師爺教我連勢。我只求勢上的連貫和形體上的優(yōu)美,卻忘記了太極拳更主要的是內涵,動作竟愈練愈快。師爺為人祥和,對我的不足未一語道破,只持髯笑道:' ‘小李子,你這拳有個別名,叫太極花拳?!蔽也唤?,愣呆呆地追問其意,師爺指點道:“你雖勢勢相連,但其中缺乏內容,在練習連勢時細細地體會太極勢的狀態(tài),自會有收獲?!辈恢裁磿r候,經過多少次的反復摸索,我終于領悟到了在連勢中保持太極勢的重要性。 太極勢中“沖氣以為和”的混元狀態(tài),自然而然相應地產生了勢中的中定與動作中氣的中正安舒。隨著氣的運轉,逐漸超越了動作的輕靈圓活,而達到了更深層次的輕靈圓活。古人形容其“節(jié)節(jié)貫穿”“如盤走珠”“隨曲就伸”。我體會則如山中之溪水,如千初之游云,隨勢而行,連綿不斷。這種輕靈圓活可以說基于筋骨韌帶的變化,又高于筋骨韌帶的變化;初之于筋骨,終之于氣。二者相合,自令動作協調,應用時亦得心應手。 由老子云“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的提示,以及多年修煉太極拳的感悟,認識到太極拳中所追求的能克剛的“柔”,是孟子“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結果。也就是說“氣”是“柔”的基礎,只有“氣”得到養(yǎng)蓄后,方能產生出相應的“柔”。 (二)聽連勢中的韻律 在蓬松的基礎上,肢體及身軀,自骨至筋至皮,通過訓練會層層松開。人體就如同運輸的管道,其中包括氣血的流動、勁氣的進退抽添,虛實開合的折疊轉換,如此也可感知“虛靈在中”的奇妙。此即吳圖南先生所說的“無一處不通暢”。由于其始是用意念指導身體的變化,故稱之為“以意導體”。那么為什么不在一開始時就以意導氣呢?(拳經》中總結道:“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這里說的“意”實際上是“以意導體”的意;而這里所說的“氣”是在習拳之始,還沒有基礎,就講求以意導氣,反用意太過而造成的氣滯。太極拳勁氣的運行,即如流水就勢而行,若有用意太過之處,即若水中有閘,斷其流而使其滯。此時宜虛其意,可遵《黃庭經》 所云,尋求“體虛無為身自閑”的境界。這里所說的“自閑”, 是勁氣順拳勢動作而自然流動。對此吳圖南先生指出練習太極拳要“無一處不順遂”。 在“無一處不通暢”“無一處不順遂”的基礎上,隨著有序的動作,人體的勞宮、涌泉,及皮毛自會開合,使人體的氣機與外界自然息息相通。用意通過動作形體的變化,誘導體內勁氣虛實、開合、剛柔等陰陽的變化,此即所謂“以體導氣”。太極拳的勁氣變化源于形體動作,又超于形體動作,隨著流暢的動作,意趣變換,氣若水云,流動無間,而且在變化消息的瞬間去感悟其折亞轉換。 (三)動作的升降與起伏 升降是修煉者在打拳時,動作隨氣上下而起落的一種形式,是人體氣機變化的過程之一。由于《 拳經》 中有云“勿使有起伏”,故有人機械地取消了太極拳中動作的高低變化,打起一套拳來動作外形始終保持著一定的高度,即使是下勢、金雞獨立等姿勢也不例外。我個人認為,《拳經》 中所述的“起伏”,其實是對在氣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動作與氣不協調的一種形容,而不是泛指動作的高低變化。氣以太極勢為基礎而結合動作的升降起落,升起則猶如萬壑之云生,降落則猶如千初之云歸,自涌泉順勢而出人,從而保證了行功中太極勢的始終穩(wěn)定。缺乏氣機穩(wěn)定的可稱之為“起伏”。起伏在行功中會使動作轉換不連貫,而出現凸、凹、斷、續(xù),使動作缺乏穩(wěn)定性、協調性。在具體應用上則自然會有頂、丟、癟、抗,而令對方有機可乘。因此在太極拳練習的時候講究“根起根落”是非常重要的。 (四)精細慢中求 回想起自己當年因年少氣盛,竟然把太極拳行功慢架打得很快,而且自以為得意,卻被吳圖南師爺警示為“太極花拳”, 其原因就是把行功慢架中的關鍵一個“慢”字忽略了。在連勢的練習中,首先要把練拳的速度慢下來,在緩慢的動作中體悟松柔氣感,尋求中正安舒、輕靈圓活。細細地品味意、勁、氣的虛實、抽添、開合、升降· 一在慢中才能用意或導陰經、或導陽經;或用梢?guī)Ц?,或用根帶梢,繼而在每一動中體悟面、段、條、點的連續(xù)運動。持之以恒的修煉自可達到虛空粉碎這一高級境界。 通過對太極拳、太極功的修煉,心性漸漸具有杜甫《江亭》 詩中所云“水流心不變,云在意俱遲”的志趣,在行功練拳時有著心意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感受,且能由靜而悟、而練,以道悟拳,以拳證道,勤求精進,進而明道立德,成為一個具有豐富內涵、有著高尚道德的人。 本文來源于太極網:http://www./article-20065-1.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