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賢益) 黃姚,我的家鄉(xiāng),古樸,迷人。 一股清泉,從黃姚鎮(zhèn)北萊村一座山上流下,不見溪流,從山洞流到巖頭村三元屯,泉水從三元屯后山的山洞流出,泉水養(yǎng)育著村屯里居住的四百多人。在這樣的小村屯里,年過的九旬老人就有三人。 像這樣的姚江水源支流還有許多。如位于黃姚古鎮(zhèn)東北部的界塘,匯聚各個山頭山嶺之水,形成一個大水庫,供應著附近各村寨居民飲用水。水庫附近的五指山,因為有五個小山頂,恰似人的五指,故名“五指山”。五指山西面有“出氣巖”(因常有水霧氣從洞口冒出得名),此洞口小內寬,在《昭平縣志》亦有記載,洞內特別寬敞,可容近萬人呢,洞景奇特三曲折,冬暖夏涼。明代萬歷年間,苛捐雜稅民不聊生,黃姚瑤民黎福莊黎天龍父子倆揭竿而起反抗官府,響應者達二萬人,官府多次剿襲無功而返。后來,李錫(李道清)、黃仲拙、黎崇遠等人在熟悉環(huán)境的情況下,互相配合,分而擊之,同時也采取了馮都(廣東人,進士)招安策略,逐漸瓦解平息起義瑤壯反民。不愿招降的瑤壯民眾及家屬最后躲在出氣巖中,被活活熏死洞中。黃仲拙獨殺義軍一百超八人而受封韋洞(今鐘山縣英家桔芬)巡檢司。李錫(李道清)后裔則定居于界塘,他鎮(zhèn)壓黃姚古鎮(zhèn)民亂而受居民愛戴,后來古鎮(zhèn)居民建有安樂寺紀念李錫(李道清)。黎崇遠則獲平樂府賞“得勝莊”(建于黃姚王竹),并與平樂府公主結婚,定居黃姚鎮(zhèn)王竹村。黎崇遠等(包含部分瑤壯民眾)為感激馮都所授招安等鎮(zhèn)壓亂民策略,在王竹建有馮都廟,供奉馮都進士。黎氏后裔將“得勝莊”改作為祠堂,稱“勝莊祠”。 流水經過筆頭村,這里的姚江畔有一座山,名為車山。每逢洪澇,水漫山腳,山如車子般會動。實際上,山不動水動而已。這是視覺動靜之間對比的幻象。山并不高,山里有一個山洞,冬暖夏涼,清代曾是學生匯聚學習的地方,時稱“筆頭讀書巖”。清代道光年間,佛山同知李百齡游經此地,曾揮毫贊之“翰林院”。清代莫仕勉舉人棄官在此從事教學至六十八歲,至今仍流傳有他教學時寫過的四百副對聯(lián)(手抄本),贊學生的有“步月才人舉筆動心千樣賦,凌云秀士開篇過目數(shù)行書”;寫夜景的有“半夜蛙聲吵鬧茺曠無止息,初更螢火光輝綠野有情形”。莫先生教學還有獎勵,“今早默書一字不訛當有賞,明年赴考三場得意自成名”,他的學生較為有名的是李可鑫、覃家林、何天倫、成子善等。據(jù)說,李可鑫、何天倫慕名接受先生教育的時間僅有一個月。但是,對于聰明的孩子來說,一個月,足以獲取先生教育的精華??追蜃拥茏尤?,賢人七十二。莫先生也是想教出賢人的,其聯(lián)曰“士子攻書十載寒窗燈火苦,儒生習學一朝金榜姓名香”。時勢改變,思想亦改變?!叭諢崛鐪家娧拙奖?,天烘似火須知赤帝正當權?!彼娜舾蓪W生成人之后順應潮流,亦有一番光彩。他鼓勵學生學好知識,敢于闖蕩,“井底泥蛙豈識江湖風浪闊,林間茅鵲不知漢學碧天高?!睂W生,李可鑫,黃姚鎮(zhèn)下白人,文武雙全。辛亥革命成功后,黎元洪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副總統(tǒng),為鼓舞軍心,論功行賞,他給李可鑫錄取首功。1912年夏,李可鑫在京師軍官學校進修結業(yè)后回故里省親,還拜訪了先生莫仕勉。李可鑫與地方文人蒙肇基外出調查探訪,看到村民們正在新建成的庵里求神拜佛,他動情地作了一首詩。詩曰:“孤峰獨立水之東,山下巍峨一殿宮。木偶何曾能庇祐,愚民偏要禱熙隆。自將經濟投空界,熟見神權湊佛功。若把香資建學校,不知成就幾英雄”。詩中流露出他痛惡迷信、倡導科學、捐資興學的主張。一位開明的成姓地主及時響應了他的主張,表示愿意捐一塊良田作為校址,興建學校。1914年,李可鑫病逝,終年22歲。學生,成子善,黃姚鎮(zhèn)筆頭村人,他任北伐炮兵營營長時曾返鄉(xiāng)探親,村民夾道歡迎。 1931年成子善病死于廣州軍營,無子嗣。其侄孫成啟盛(現(xiàn)為退休教師)家留有從成子善家?guī)Щ貋淼呐跉ぃ斪隽棵椎拿锥?。成子善之妻蒙氏,改嫁陳阿養(yǎng)(黃姚鎮(zhèn)大灣屯人)。學生,覃家林,黃埔軍校第七屆學員,文武雙全,曾任梧州軍團團總。另一個學童何天倫,長大后也是黃埔軍校學員。 江水緩緩流淌,流進白石屯。筆頭寨與白石屯隔著河,古代人過河的石跳橋現(xiàn)在還在呢。這里的山峰清秀,洼地平整,江水清澈,田園優(yōu)美,如至世外田園般令人愉悅,是《諜戰(zhàn)1949》、《華紗》、《終極諜匪》等電影外景拍攝基地之一。 江水流過白石屯,進入中洞村,江邊群山屹立,最為稱奇的是山中的孔明巖,一洞貫三山,上有五個山頭,總長約二千米,徒步從黃姚鎮(zhèn)中洞村三寶山洞口進入,在筆頭村陽洞寨硝泥磅的洞口出,一路欣賞兩三小時也不為過。三寶山的洞口九個平方米左右,顯得較為寬敞,硝泥磅的洞口約兩個平方米,略顯小氣了。從黃姚鎮(zhèn)中洞村三寶山洞口進入,進到洞里,回頭看那洞口,外面的光直射而入,一孔之明,是名喚“孔明洞”原因之一也。另一個原因是:初進洞中,立即會被洞中的鐘乳石吸引,洞內通道環(huán)環(huán)繞繞,大洞連小洞,小洞連支洞,洞洞相連,如進入諸葛孔明布下的迷宮陣,無法找到出口,故名“孔明巖”。如果沒有熟悉這洞景的向導,一般人都不敢進入洞內玩耍。傳說的事情很多,較為可信的是陽洞寨的硝泥磅的來歷:明代黃姚有一武生名李亞魁,游覽孔明巖之后,順手抓了一把泥土,回家將其混入配制的火藥中,感覺效果很好。后來他參加武藝考核,火藥的運用尤為出色,成為武舉人。武舉人制火藥取泥的山磅就叫“硝泥磅”。且細說孔明巖,冬暖夏涼,與別的巖洞無異。走進洞中,立即會被洞中的鐘乳石吸引,洞內通道環(huán)環(huán)繞繞,如進入諸葛孔明布下的迷宮陣。洞中奇靜,讓你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呼吸聲、腳步聲。若有水滴落到你的頭上,祝賀你,你是幸運的人。這山千百年的靈氣凝結在這水滴中,因為無數(shù)這樣的水滴才匯聚成這一洞風景。水滴落到你的頭上,靈氣落到你的頭上,能力就非凡了。你看到了“瑤姐歌臺”了嗎?默默地為你的心上人高歌一曲吧,因為愛,是不需要理由的,盡管付出吧,只要你的心上人幸福,你就是幸福的。你看到了那鶴發(fā)童顏的“南極仙翁”了嗎?與三寶山相距不遠的三丫山腳有“朝水庵”,有聯(lián)“朝向西天迎佛祖,水流南海接觀音,”與佛祖觀音一起來黃姚玩耍的“南極仙翁”留戀這洞景,竟然化石長住在此,還會給游人添福祿壽呢!就在這附近的村寨,出現(xiàn)了好幾位年超百歲的老人,最長壽的老人活到了一百一十歲?,F(xiàn)在,黃姚鎮(zhèn)內還有十位百歲老人哦。游孔明巖可謂如閱“萬卷書”,令人回味無窮呢! 江水流過中洞村,與樟木林鄉(xiāng)交接處有一座大山,山腳有一山洞,名曰“風窟”,冬有暖風夏吹涼風,為路人歇息最愛之處也。炎夏,群眾稱之為“天然電風扇”。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的韋瑞霖,曾因公務,經風窟作詩曰“石洞橫生草徑邊,行人來往暫休閑。暖風吐掃三冬雪,爽氣吹涼五夏天。” 愛上家鄉(xiāng),愛上姚江。舀起一瓢姚江水,總有故事在其中??梢詢A聽,可以訴說,可以沉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