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許志杰 唐詩宋詞之美,有人認為在其意境,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情,充滿了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有人說是因為作者用語輕巧,易懂易記,反映出唐宋兩代文人生活的松弛,意象隨意。而從本質上講,唐宋詩詞反映的是人們對殘缺世界完整性的追求,因為殘缺,所以追逐唯美。唐宋兩代也是中國茶道從興起到完美,又到衰落的時期。茶道興起亦如唐詩宋詞,也是唐宋兩代文人生活環(huán)境松寬、意識奔放無羈養(yǎng)成。中國茶道的文化底蘊是儒、道、佛三教高度融合為一,其精神核心是“和”,和為貴被視作處世為人的價值理念。在繁盛昌和的大唐時代,讀了一點書的士人,經濟生活已經達到了無可畏懼的隨興之境,基本是隨心所欲,大開大合。宋代延續(xù)著這種士人狂歡的國之境況,茶道即人道,飲茶即為道,道茶為和,貴為茶心。 齊魯大地處南北交轄東西匯聚之咽,是儒家學派的誕生之地。耳濡目染,滋潤千秋,造就山東人以仁愛為原,以淳厚為立身之本,以中庸入世為核心理念。講究平和、禮讓、謙恭、正派,有豪爽、大氣、無所畏懼之風氣。其實,中國的南茶北移正是啟自山東。唐代有一位叫做封演的先生,寫了一本《封氏聞見記》,其中就說:“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長江以北的人喝茶始自泰山之下的靈巖寺,茶葉的漸次北推也是由靈巖寺發(fā)力,可見靈巖寺在中國茶葉史上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在這里隆重推介一下靈巖寺。靈巖寺地處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鎮(zhèn),東岳泰山西北麓,是泰山山脈的延伸區(qū)域方山的中心所在。始建于東晉,唐代達到鼎盛,與南京棲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臺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名剎”。玄奘師傅曾經在寺內翻譯從印度帶回的經文,唐高宗以后的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大都到靈巖寺參拜。千佛殿中有四十尊彩色泥塑羅漢像,其中三十二尊塑于宋代,八尊塑于明代萬歷年間。1912年著名國學大師梁啟超游覽至此,驚嘆殿中泥塑雕像之美,將其譽為“海內第一名塑”,并題寫碑碣。與大多數的寺廟相同,靈巖寺的僧人們也是種茶喝茶,禪茶一味,至今飄香天下。但是,更為值得書寫一筆的是靈巖寺對茶葉北進的推進作用。近五十年“南茶北引”在山東取得豐碩成果,放置歷史長河,其實這是自唐代以來山東人對茶葉發(fā)展的又一份貢獻。是不是自南往北也有一條綿延數千里的“茶馬古道”,而靈巖寺是這一千年古道上的一個曾經熱鬧非凡的運茶驛站? 或許這是我的一廂情愿,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熱情、奔放的山東人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點點清香,溫文爾雅,在花叢樹枝中品茗聞香,實在不是山東大漢之所為。在濟南的古玩市場看到一個粗不拉幾的瓷罐,打眼便知那是山東土窯的東西。山東瓷器的特點就是一個“粗”字,可以用但看上去沒有景德鎮(zhèn)、德化、醴陵瓷器的細膩之美??删褪沁@么一個“土妞”卻吸引了我的眼球,來回三趟花了50元人民幣歸為己有。她哪里好?因為瓷罐上有“寒夜客來茶當酒”幾個手寫字,如此意境讓我晃來蕩去,憧憬不已。拿回家擺在我茶室的最顯眼之地,夜晚之時閑坐無聊,看著看著欲仙欲醉,就入了這美好的詩境:“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這首詩的作者是杜小山,此公怎么如此興致盎然詩興大發(fā)呢? 茶與酒是個性迥異之情物,卻同時被文人們喜歡上了。李白斗酒詩百篇,婉約女子李清照受家鄉(xiāng)山東斗酒啟發(fā),到了南國發(fā)明斗茶令,很好地把茶與酒攪和在一起。山東人好客,自然好酒,爽飲,喝起酒來壯語豪言,有一股不把自己灌倒絕不罷休的魯莽英雄氣。到臺灣說起山東,人家就兩樣:山東大饅頭又大又白;山東大漢人高酒也高。陸羽說:“至若就渴,飲之以漿;蠲憂憤,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話至此,當是十分明了,什么時間喝茶,啥時飲酒,是有區(qū)別的。酒為詩,茶是哲學,性情中的山東人,是哲學起家而非以詩言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