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赤子 距離我大學畢業(yè)那年,今年正好第十年。 2003年7月,吃不完的告別宴和散伙飯,擁抱每個人,掉淚,喝醉,酒醒之后才意識到真的要離開學校了。幾個大包裹,一袋一袋裝上出租車,沒找人幫忙,想親手掂量,因為我知道,那是我生活的全部重量。 不久后,坐著長沙開往北京的火車,開始了我的北漂生活,夢想擁有一份滿意的工作,遇見一位一生一世的愛人,出版一本被很多人讀到的書,并且得到肯定——你寫得真好。 之后幾年,出版過幾本小說,小眾的題材,自以為是的措辭,不溫不火,被一小部分人喜愛。像很多熱愛寫作的人那樣,并沒有成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暢銷作家,靠寫作養(yǎng)不活自己,又不會為迎合而妥協,有點犯傻地自我欣賞。于是,過著清高、矛盾又沒有錢的生活,內心漸漸開始懷疑自己——到底在堅持些什么? 殘酷的是,有一天發(fā)現,其實不寫也沒有那么多人為你遺憾。 于是選擇了放棄。 孩子氣的決定,直到今天。 漂在北京,職場上打拼,起起伏伏,又離開。然后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公司——福星傳媒,一路上邊走邊探索,帶著一支懷抱夢想的隊伍,肩挑重任,忙于瑣碎,疲于奔命。 沒有體制內單位的安穩(wěn)逍遙,沒有大公司的趾高氣昂,沒有金主支持,也沒有后臺撐腰。個中辛酸,自己品嘗。 創(chuàng)業(yè)比我想象中難。這條破釜沉舟的不歸路,剝奪我所有時間與精力,扛著壓力,背負著沉重的使命感和一隊人馬的未來,卻很多次敗下陣來。不得不給自己一些兇狠的承諾,要么戰(zhàn)死沙場,要么狼狽回鄉(xiāng)。幾次以為快要撐不下去,真的撐不下去了,差一點點就要放棄了,但最后又倔強地挺過來。這就是我驕傲和獨一無二的青春。 沒有人記得我曾經多么熱愛寫作,那才是我最初的夢想。連我自己也幾乎忘記那段經歷,忘記若干年前,為了第一本書能出版,下著大雨,我撐把單薄的傘,在出版社門口等那個約好的編輯到來。聽了幾個小時雨聲,一直到渾身透濕。 不會有人記得我的過去,這就是渺小的好處。 創(chuàng)業(yè)幾年,收獲了一些名利與虛榮,更多的是人情和歷練。 壓力大時失眠,患上嚴重的神經衰弱,加上困擾我十多年的鼻炎,無法正常呼吸,經常翻來覆去到天亮。 于是,干脆不睡了,凌晨時在微博上自由自在地寫點經歷過或聽來的故事,打發(fā)不眠的時間,其實是用特別的方式減壓,并且變相地勉勵自己,扮演一個創(chuàng)造正能量的人。 誰知被一些人喜歡,留言說,每晚都等你的故事,不然無法入睡。只是感動,有點自嘲地覺得,當初自命不凡的我,現在竟然在微博上哄人歡心。 卻有不少編輯因此找到我,說想約我出書,試圖說服我:相比微博上的快餐閱讀,傳統(tǒng)的出版物更有成就感,你應該自有分辨。 當然是拒絕,一天恨不得掰成兩天用,哪來的時間,便不敢隨便答應。做慣了乙方,做任何承諾都慎之又慎。 這幾年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已經換了方向,最愛做的事情是掙錢,積累財富——為自己,買更好的車,換更大的房子,搶著埋單,被人尊敬,虛榮心被豢養(yǎng)得更蓬勃;為別人,帶領一群兄弟姐妹,他們無條件信任我,將前途交托于我,于是必須傾我所能,堅持到底,萬死不辭。 為促成好的項目,端著不太情愿的酒杯,說著動聽的場面話,矯揉造作的問候,假面的微笑,成為了以前最討厭的那種人。久了,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好,反正哪一個我,都是真實的我。相比以前的閉門造車,通宵達旦地坐在電腦前,孤獨的手指敲打鍵盤,寫著未知的明天,我反而更喜歡現在的生活。所以,千萬不要改變。 于是回復編輯,抱歉,真的沒有辦法寫。 當一個玩笑說給我的公司合伙人粟智聽,他反問,為什么不寫?這是我們青春的紀念。 現在出書會不會是一件嘩眾取寵的事?不要。 他不勉強我,于是擱淺。 有一位網友吉倫紅豆,是我不多的、始終不離不棄的讀者之一。她對我的關注,十年來不減毫厘。有天留言給我說,見到你在微博上游戲,或許于你只是消遣,卻不知道我是興奮的,若是能見到你再出書,會是件美好的事。 父母見我微博變得勤快,也不經意地說起,出本書吧,那不是你最喜歡做的事嗎? 說了內心的顧慮。 他們不以為然,說,離家十幾年,至少讓我們知道你在北京都在干嘛。 瞬間觸到了我的心。 一句話讓我百感交集,有點不得不寫的意味,開始說服自己,試一試吧。 這些年,青春慢慢逝去,盡管沒有成為最理想的自己,但我的內心依然熱血。 跟編輯團隊交流,不停強調,若是悖于我的內心,要求我寫一些職場成功學或心靈雞湯,便不做了。與其被約束,寫命題作文,不如索性一心一意地去做世俗的事來得快活。 出乎意料被理解,他們體諒我的堅持,說,任由你的喜好,寫得酣暢淋漓,都會挺你到底。還有什么理由推卻呢? 于是打敗了各種困難。 比如,沒有時間,精疲力竭。寫到凌晨,起床去跑步,回來繼續(xù)寫,然后直接去公司開會。一路上開車晃晃悠悠,怕出事故,停一旁,打盹5分鐘,醒來繼續(xù)前行。 比如,害怕被比較,更不想遭人詬?。嚎窗?,耐不住寂寞,創(chuàng)業(yè)不得志,改為寫作賺錢。粟智奚落我,想多了,哪有那么多人在意你,就當是紀念大家共同漂泊的歲月,整理成冊,人手一本,只是為取悅自己嘛。一句驚醒我,從來都不是萬眾矚目的名人智者,只是個艱難又勇敢的同路人,有人看得起已是幸運,何必瞻前顧后地矯情呢? 埋頭寫作,很辛苦,終于完成了這本書。 從未有過的寫作經歷,那些青春時的疼痛、委屈、憤怒和絕望,竟然都變得云淡風輕,我像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認真地記述著這十年發(fā)生的一切,柔軟又溫和。 或許,是年過30的緣故吧。 看過范曉萱的一篇訪問,她說:“我非常喜歡30歲的感覺,又有成熟度,又有原本童心的那個部分,發(fā)現真的看懂了很多事情,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不會像20歲出頭那么悲憤,很多事情看得那么嚴重。因為到了30歲,不會再試圖糾正自己。你跟自己和解,然后真正地愛自己?!备型硎堋?br/>只是,太用力,努力做到毫無保留,甚至有種被掏空的感覺。另外,雖然已經盡可能真實地還原我的北漂生活,但為避免不必要的紛爭,部分章節(jié)的情節(jié)與人物,亦有虛構的成分。還有些不便袒露的故事,只能暗藏心底,成為永遠的秘密。 這本書是我開始寫作以來最滿意的作品,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我對即將逝去的青春的祭奠,我甚至可以用它來向我的寫作與職業(yè)生涯敬禮。 感謝我偉大的父母,他們的教育讓我無論變得多么世故,卻仍保存絕不妥協的傲骨。 感謝編輯陳希穎小姐向我發(fā)出邀請,她曾是我的讀者,從我早期的作品,到后來創(chuàng)業(yè),她一直在等我重新找到自己。 感謝雅眾文化的總裁方雨辰女士,她的欣賞讓我有種停泊靠岸的寧靜。 感謝我的合伙人粟智,天塌下來,有你撐著,我無以為報。 感謝書里出現的每一個人,善良或者不善良的人,是他們共同成就了今天的我。 感謝強大的自己,在認識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如此熱愛生活;在最困難最難捱的日子里,沒有放棄自己。 《道德經》里有句話我很喜歡:“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br/>這句話,這本書,送給所有為了夢想奮斗在路上、以及打算上路的同路人,希望你們面對壓抑、背叛、痛苦、孤獨、迷茫、惆悵、誘惑、詆毀和質疑的時候,始終懷抱一顆勇敢又善良的赤子之心。 也希望你們的青春,因為擁有夢想而美好。 愿與你們分享。 2013年7月7日凌晨5點寫于北京住所 |
|
|
來自: 昵稱1694248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