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棲霞千佛崖石窟 江蘇棲霞千佛崖石窟位于棲霞山紗帽峰到紫盆峰西的巖壁上。 據(jù)傳,棲霞寺創(chuàng)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于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圣”,該殿也稱“三圣殿”。其正中無量壽佛連座高三丈三尺,是千佛巖中最大的佛,所以此窟名“無量佛”,又稱“大佛閣”。 梁大同元年(504年)又傳佛龕頂上出現(xiàn)佛光,因而齊梁兩朝封建貴族如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及臣民以為佛祖顯靈,競相捐資鑿石造像,號稱千佛而得名千佛巖。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數(shù)丈,小僅盈寸,造型精美。千佛巖在宋明兩代,曾有修葺和增刻。巖壁上還有宋游九言所書的“古千佛巖棲霞寺”七個楷書大字。 千佛巖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jiān)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于294個佛龕中,號稱千佛巖。后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nèi),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shù)丈,小者僅盈尺。 據(jù)古文獻記載,這里曾有過一尊很精致的佛像,堪與云岡和龍門石窟媲美。但由于這里的石質(zhì)屬石英砂巖,易于風化,又經(jīng)明代太監(jiān)爭修,致使這里佛像的藝術(shù)價值大打折扣。1925年起,棲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全部造像涂繕一新,并“施唇以朱,畫眼以墨”,以便觀瞻。 清咸豐年間,千佛崖遭嚴重破壞。1925年,住持僧若舜用水泥粉飾全山石像,使之失去原貌?!拔幕蟾锩敝杏衷馄茐摹,F(xiàn)存造像515尊,佛龕294座,除少數(shù)完好外,大部分已殘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