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木子
外白渡橋回來有些時日了,老外灘的改造也即將完成世博園的建設也即將接近尾聲。如何將上海更好地展現(xiàn)給世界,在離世博還有一百來天的時候,我們重說上海岸邊的故事。 還有沒有比浦江夜游更深度的輪渡 有人說,上海沒有海,黃浦江就是我們的海。而蘇州河則是我們的母親河。這個城市,就是緊緊依傍著這兩條河流而生的。上海百年來的歷史故事,全部都是圍繞著這兩條河流展開的。一位老上海聊起自己小時候游黃浦江的故事,興致勃勃。那個時候從外灘公園上船,一路下去,一直能夠游到吳淞口,一路上滿眼的view、滿腦的story。 如今的浦江夜游,跟當時那種順江而下相比,可能就顯得遜色得多了。傍晚乘著游船在江面上飄個20分鐘,走馬觀花左顧右盼地看看新老外灘,兩岸燈火,人聲嘈雜,拍拍照,便只能匆匆了事。對初次來上海的游客來說還能受用,但是對想了解上海的人,和生活在上海的人來說,盡管兩岸的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但這樣的游覽方式恐怕還沒有那個大眾娛樂活動匱乏年代,一路直下到吳淞口的輪渡來得有趣。如果說浦江夜游就是這個樣子的,那這兩河流域的寶貝,就真的被糟蹋了。 上海的水資源是豐富的,除了黃浦江和蘇州河,還有好多甚至我們都叫不上名字的河浜。上海的歷史是駁雜的,在城里,只要你夠細心,便能夠找到從晚清到現(xiàn)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蛛絲馬跡。上海真正的故事不在水面之上,而在于和水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之中。 真正的浦江游是什么樣子的?我想不應該僅僅是江面上的走馬觀花,而應該和岸上的景觀互動起來。船行到哪里,哪里有故事,就上岸瞧瞧。江水這個時候就像是一條紐帶,將城市中的一個個零散的故事,串聯(lián)在一塊,拼貼出真正的生活。從黃浦江最美的那道彎出發(fā),一路往下,直到吳淞口,人們能夠看到的不光是如今這個光鮮亮麗的上海,河邊的一個個老廠房,河上的橋,河邊的房子,更能夠讓人們體味上海的過去與將來。通過河邊的故事,讓人們進入上海,了解上海。 靠水吃水,似乎如今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親水”的意義。愛水成癖的臺灣建筑設計師登琨艷和他的海鷗飯店的故事,和他蘇州河邊的loft激發(fā)起了上海人對于自己城市和水的想象。最近幾年,普陀區(qū)一直在蘇州河上下功夫,想把河流引入人們的生活,沿著河邊修綠地,修游艇碼頭,把河邊的老廠房改造成博物館。但問題是母親河彎彎曲曲橫跨好幾個區(qū),如果每個區(qū)只是各自為政,想要深度挖掘出河兩岸的故事,恐怕還是不夠的。 外灘還有故事 幾天前和朋友在外灘喝茶,碰到一群Yankee游外灘,導游也是個Yankee,一群人嘰嘰喳喳聊得興致勃勃,一旁無聊的我也便索性貼近耳朵,在其中“潛了個水”。美國人在聊外灘的老房子,沒想到那導游竟能夠分毫無差地把老房子和馬路挨著個兒的“數(shù)落”了一遍,這條路以前叫什么,現(xiàn)在叫什么;那棟房子哪年哪年建的,從前是干什么用的,現(xiàn)在是干什么用的,誰和誰曾經(jīng)來過這里,到過那里。越聽越想鼓掌大喊“bravo”。 外灘的故事很多很多,編個一千零一夜之類的集子,恐怕都不為過。但是這些故事沒有一個focus,把它們聚焦在一起的,是叫做Bund的這一大片區(qū)域。從地圖上看,外灘被一條條馬路切割成了一個個豆腐塊,而一幢幢聲名顯赫的老房子就像藍莓派上的藍莓排列開來,整齊,但沒什么規(guī)律。 重新修整之后的外灘,將會是步行者最好的去處。沿著江邊走,一面是當代上海繁榮的標志,陸家嘴;一面是老上海輝煌歷史的印記,老外灘。豐富的歷史層次讓人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這個城市的張力。 吳淞路的閘橋,并沒有像外白渡橋、海關大樓、老工部局那樣悠久的歷史和名望,但這座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橋,是上海東北角的人們到達外灘的必經(jīng)之路,同時它還默默承擔著調節(jié)水位,防汛抗旱的重任。為了讓外灘更適宜步行,10月中旬,閘橋正式退役了,自然而然和閘橋相關的那段上海人的生活,也從此塵封在了歷史記憶之中。 老電影《戰(zhàn)上?!防?,在江西中路和河南中路、漢口路與福州路之間,環(huán)形的花崗石外墻的大樓讓人印象深刻。雖然此樓隨著歷史的變遷,其用途也發(fā)生了變化,但是老上海還是習慣稱它為工部局大樓。樓房為辦公大樓,中央為車馬廣場,房子的底層有大型的半圓鋼窗,二三層之間則有粗大的花崗巖圓列柱。不算奢華,但也是十分的考究。 對上海感興趣的人經(jīng)常會抱怨說,麗江有本“柔軟的時光”,西藏有本“藏地羊皮書”,而上海卻連本像樣的、能夠深度導游上海的小冊子也沒有。 世博在即,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上海,在逛完世博園之后,應該去向哪里,如何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上海,我想,如果要做一本這樣的小冊子,外灘一個個精致的故事,將是要首先被記錄下來的。 江邊的故事如何說 早些年,能夠經(jīng)??吹竭@樣一張經(jīng)典的照片,站在黃浦江邊,背后是那滿身鋼釘?shù)耐獍锥蓸蚝蜆蛄硪活^的上海大廈。相冊里有了這張照片,才能說是到過上海。薄薄晨光中,外白渡橋上的車水馬龍,人聲、車聲、水流聲。上海的一天,是從這里開始的。 上海大廈和外白渡橋剛剛好就在蘇州河和黃浦江的交界之處,早些年,蘇州河的河水不那么清澈的時候,在上海大廈的窗前能夠清晰地看到黃浦江的江水和蘇州河和河水所調和出的“雞尾酒”,搖搖曳曳色彩久久不能調和,倒也是一道獨特而又美麗的景色。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1934年為英國商人建造,1951年改名為“上海大廈”。英國式的近代建筑風格散發(fā)著一種神秘而又獨特的氣質。它曾經(jīng)是上海最高級的酒店,年來一直忠實記錄著上海灘的興衰與變遷。80 早些年,蘇州河水質不好,人們更是談河色變。上海大廈無奈之下,將窗戶全部換成了有密閉功能的鋁合金窗,希望將河水的氣味拒之窗外。原來河邊的嘈雜環(huán)境與河水的氣味的確是被擋在了窗外,但是那美麗的兩河匯流的景觀也被擋在了窗外。隔著窗戶看景,總感覺少了些生氣。后來隨著蘇州河水的清澈,人們又能夠推開那密閉的窗戶,和這個城市的生活更親密地接觸了。 這只是江邊一幢大廈的一個小故事。蘇州河與黃浦江邊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恐怕編個類似一千零一夜的集子,都不過分。幾年前,登琨艷在河兩岸的老工廠扎下了營地,激活了老廠房里的一段段故事。上海人受到了他的啟發(fā),于是一個個老廠房被保留了下來。 世博會,是讓世界了解上海的一次寶貴的機會,游人們在世博園之外,應該去向哪里,應該如何真正進入上海這個城市的生活之中。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