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區(qū)的九如巷,這條平靜又看似無奇的小巷子,藏著一段來自傳奇家族的故事。一百年前,淮軍將領、曾任兩廣直隸總督的張樹聲之孫張冀牗攜家?guī)Ь鞆陌不蘸戏室凭拥竭@里。這里成長過蘇州有名的大家閨秀,“張家四姐妹”。九如巷,藏著“姑蘇最后大家閨秀”的一段段故事。 沈從文“小五哥”的13本相片集 而如今,住在這里的是蘇州教育界的前輩,張家姐妹的弟弟,如今已經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張寰和。老人腿腳有些不靈便,聽力隨著歲月的增長流逝,精神卻依然矍鑠。在夫人周孝華的悉心照料下,身體十分健朗。他思路清晰,過去歲月中的小事記得極牢。 張寰和先生是張家的“小五弟”,父親張冀牗有十個子女,各個成就卓著,“四蘭”排行在先,稱做“大毛”、“二毛”、“三毛”、“四毛”,往后幾個都是男孩。在兄弟中間,張寰和先生排行老五,其實是家里的老九,實在是老小了。而姐姐哥哥當然都叫他做“小五弟”。 寰和先生還是沈從文的“小五哥”。當年,沈從文在追求張兆和時頗受了這小弟的優(yōu)待,便特別寫故事給他看,有些故事的文末還特意寫明是給張家小五哥的,那稱呼便傳了出來。 然而,聽老人講故事,不如看老人留下的老照片。小時候,新潮的父親常常會帶回留聲機、自行車等新鮮貨讓孩子們玩耍,小小的張寰和一下子就被照相機吸引住了,從此就沒有停下攝影的腳步。 夫人周孝華拿出厚厚的13本老相冊。“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了。”她遺憾地說,“文革時被毀掉了許多,后來被檔案局收藏了一些?!?/P> 然而,只是看這許許多多昏黃而珍貴的老照片,我們就能感覺到這個家族在蘇州留下的故事。讓我們通過“小五弟”的鏡頭來看“張家四姐妹”的故事。 樂益女中里的昆曲小票友 張家來自合肥的望族,張寰和的曾祖父張樹聲在同治年間任江蘇巡撫,后升任兩廣總督。在張寰和的記憶中,父親張冀牗是個很開明的人。他極為重視子女的教育,為家里的三姐妹請了三位老師授課,內容有古文、高小課本,地理歷史、算術、常識、唱歌、體操、跳舞等。父親給了孩子們最大限度的自由愛好、個性發(fā)展空間,盡全力給她們最好的教育。 之后,父親還帶著孩子學昆曲,答應她們等到上臺唱戲了,可以做漂亮衣服。之后,他請來了老師。從此每星期姐姐們都在書房里學,與此昆曲結下了不解之緣。小小的她們甚至組織了自己的小劇社,大姐元和寫下稚嫩的劇本,給妹妹們分配角色。而父親則常常帶孩子們去看昆曲戲班“全福班”的表演。他甚至為四個姐姐聘請全福班創(chuàng)始人的第二代傳人尤彩云當老師。而當尤先生教唱腔和身段時,對曲譜和版本有深厚研究的張冀牖會獨自呆在后花園,絕不在一旁指點。 1921年,張冀牖獨資創(chuàng)建了樂益女中,地址就在如今的姑蘇區(qū)體育場路內。校舍西面向南,蓋了上下五間的樓房,而自己家的院子則設在學校后面的九如巷。 樂益的生活,是姐姐們一起最活躍的時光。學校經常開文藝匯演,次次都有元和、允和的昆曲《游園》。二姐允和還參加了田漢的南國社,演過《蘇州夜話》。而三姐兆和在學校很活躍。有時睡到半夜不見了她人,大家起來找,看到她一個人在月光下跳舞。 上?!拔遑Α睉K案發(fā)生之后,樂益上街宣傳募捐。學生們自編自導自演節(jié)目,父親張冀牖請來馬連良、于伶等名演員助陣,元和等兄弟姐妹們參加演出了《昭君出塞》、《風塵三俠》、《紅拂傳》、《空城計》等。在當時的蘇州,女學生演戲是破天荒的大事,可謂轟動一時。最后,樂益募捐獲得了第一名,上海、蘇州的報紙都刊登了這條消息。上海罷工結束后,多余的捐款退回蘇州,于是便有了蘇州公園旁的這條“五卅路”。 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寰和的四位姐姐才華橫溢,品貌出眾,被稱為“姑蘇最后的大家閨秀”。在樂益教過書的葉圣陶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而她們的婚姻也的確充滿了浪漫的色彩。 大姐張元和從小才貌雙全,在上海讀大學時是校園里的“大夏皇后”,仰慕者很多,但她并未在意,一直到30歲還是孤身一人?!氨R溝橋事變”后,張家兄弟姐妹各自離散,張元和卻遇見了自己的緣分。她于1939年和昆曲小生顧傳玠結婚。當時的報紙甚至如此渲染:“張元和下嫁顧傳玠”。而兩人結緣,正是源自于昆曲。 二姐允和,盡管先天瘦小病弱,長大了卻擁有著英雄情懷??蠢デ?,比起才子佳人,她更喜歡正氣凜然,慷慨激烈的大丈夫關公,登臺演出時全然不知怯場為何物。她與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情深意篤,走過幸福而漫長的人生。晚年兩人補拍的婚紗照上,93歲的周有光題“人得多情人不老”,89歲的張允和題“多情到老情更好”。 至于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愛情故事則更為人所熟悉。1930年,已經成名的沈從文不可遏止地愛上了中國公學的學生張兆和。沈從文不斷給她寫信,全心全意地愛慕著這個“黑臉的美人”,給頑固的她寫了三年的信。1933年9月9日,兩人結婚,解放后,兆和一直陪伴在沈從文身邊,成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 才華橫溢的四姐張充和則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學的美籍德人傅漢思。1949年1月,張充和與傅漢思雙雙赴美定居,充和與漢思先居加州柏克萊,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昆曲。 “四姐妹”的九十載昆曲情緣 四個女兒畢生都與昆曲結下了不解之緣。雖說她們僅是昆曲票友,但昆曲藝術水平不俗,被人們稱尊為“張氏四蘭”。為此張家四姐妹的昆曲藝術造詣較深。張寰和說,他的這四位姐姐畢生都在致力于昆曲的研究與傳播。 結婚后,大姐元和在解放前去了臺灣,之后又移居美國。為推廣昆曲不遺余力。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她和充和一起受邀回到北京,在政協禮堂“海內外曲友聯合演出《牡丹亭》專場”,聯袂演出了珠聯璧合的《牡丹亭·游園驚夢》,此時這位“柳夢梅”已近八十高齡,“杜麗娘”也七十多了。而姐妹四人,也終于重聚。 而在國內,二姐允和于解放后一直從事著昆曲的研究工作,她找了傳字輩的花旦張傳芳教昆曲,昆曲從此成了她的事業(yè)。1956年,周有光調職北京,允和隨他又一次來到北京,從此不再遷徙。她一面讀書寫作,一面幫俞平伯搞昆曲研習社。而張允和唱戲登臺,常演的不是才子佳人,而是書童丫鬟丑角,這些角色一般曲友不會演,也不樂意演。二姐允和把半生獻給了昆曲,做了大量的研究,做大量大家不耐煩做的雜事;她花了幾十年記載的《昆曲日記》洋洋灑灑十幾本,是珍貴的昆曲研究資料和檔案。 四姐充和也沒有離開過昆曲藝術。1941年,充和接受重慶政府的委派,任職國立禮樂館,在重慶期間,經常登臺唱昆曲。同年,她在國泰戲院演出《游園驚夢》,在文藝界轟動一時。章士釗專門作了詩贈她。1948年11月,張充和與美國漢學家傅漢思舉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禮。赴美后,張充和一邊在大學任教,一邊在課外兼授昆曲,成為頗有名望的學者。任海外昆曲社顧問之初,她幾乎是孤軍一人,最初幾次演出時,從錄音到化妝都是自己弄。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她將昆曲帶到了美國二十多個大學校園,包括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加州大學、多倫多大學等等,甚至到臺灣和法國演出。相冊里一張張照片,正是“小五弟”張寰和所記錄下了姐姐們的一生?!八麖哪贻p到現在,從來就沒離開過攝影?!敝苄⑷A老人一邊整理照片一邊說,“從小拍兄弟姐妹,結婚后就拿我當模特?!?/P> 張寰和還記得,當年,家里的照相機他用得最多,他自己看說明書,學習雜志上攝影師的作品。當時父親的照相機的光圈為1.1,甚至可以在很昏暗的地方拍照,可以說是相當名貴的東西,而張寰和一拍就拍了上萬張照片。其實除了他,大姐元和、四姐充和也很喜歡攝影。正是這樣,在這九如巷的張家院子里,留下了上個世紀一個家族的影像。 一條九如巷,不長,張家的昆曲情緣,卻讓人依戀回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