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原創(chuàng)作品,若需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看看新聞網(wǎng)。 南昌路很窄,只有14米到15米;它東起重慶南路,西至襄陽南路,全長也不過1.7公里左右。舊時,這里分成兩條路,陶而斐司路(Route Dollfus)和環(huán)龍路(Route Vallon)。 陶而斐司路,是今天的南昌路東端重慶南路與雁蕩路之間的一小段。而環(huán)龍路,則是今天雁蕩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段,“Vallon”則是法國飛行員的名字,他為了避免飛機墜落在上海上空而“以身殉職”。1943年,汪偽政權(quán)接收法租界,將兩條路統(tǒng)一以江西省會南昌改名為南昌路。 對于南昌路的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南昌路、雁蕩路口的復興公園。這是上海開辟最早的公園之一。它的雛形其實是一個私人小花園,因為主人姓顧,所以人們習慣叫它,“顧家宅花園”。法國人買下花園后,擴展了10多畝農(nóng)田,并改建為公園,取名“法國公園”。 法國人離開上海都要去公園留影,每年的7月14日,法國僑民都會舉行慶祝國慶活動,在8000米的大草坪上白天閱兵,晚上放焰火。直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這里才正式改名為“復興公園”,寓意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如今,公園中南部8000平方米大草坪還在,噴泉和西側(cè)的花壇,依然保持當年的形態(tài);可以說,復興公園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法式園林。 想來六、七十年代在上海長大的少年,不少都會懷念復興公園的旋轉(zhuǎn)木馬。查了下資料,復興公園建旋轉(zhuǎn)木馬是1965年,是上海公園中第一個大型游樂場所。小時候,去復興公園坐旋轉(zhuǎn)木馬,甚至可以作為是一種父母給孩子的獎勵。 因為和上海的多條具有氣質(zhì)的馬路相交,因而,使得南昌路也多了些老上海的優(yōu)雅,各種建筑式樣繁多,大都是小規(guī)模形形色色的獨體建筑;而且,這里的歷史底蘊深厚,深厚得仿佛有一種歷史的迷霧阻擋不住地從幢幢老建筑里滲透開來,隨處可見歷史,隨處可見故事。 |
|
|
來自: 江蘇常熟老李 > 《看懂上?!?/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