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書院源遠流長。據(jù)廖騰煃《海陽紀略·瞻云書院序》記載,“郡邑之有書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來,徽州的書院出現(xiàn)非常發(fā)達的局面,成為全國書院最多的一個地區(qū)。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張訥奏言:“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注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酚涊d:“歙在山谷間,墾田蓋寡,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學之地自府縣學外,多聚于書院。書院凡數(shù)十,以紫陽為大。”婺源《董氏宗譜·鳳游山書屋記》記載說:“古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由來尚矣。我郡邑曾建紫陽書院,以甄別取士。四鄉(xiāng)或間立書院,以講學、會文?!?/P> 徽州書院都設山長,主持書院工作。大都聘請飽學之士和有名學者作主講,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課堂講授三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研究和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主,間亦議論時政。其教育宗旨是,為國家培養(yǎng)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所以,明清時期,多數(shù)書院都成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徽州書院絕大多數(shù)都是宗族主辦或宗族子弟創(chuàng)辦的,同時,也有少數(shù)是官辦的。宋元以來,徽州共建有多少書院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61所,有的說64所,有的說70所,有的說93所,有的說114所,有的說124所,有的說260多所。(注2)造成說法不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命名為“精舍”、“書屋”等看法不一致,有人將其劃人啟蒙學校,有人將其歸為經(jīng)學學府。所以,徽州共建有多少書院,很難有個準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方榻B歙縣斗山書院時說:“元明間,姚連、唐仲等作精舍講學。嘉靖十年,知府馮世雍葺為書院?!庇纱丝梢?,精舍不是書院明矣。但是,有些精舍確實類似書院。書屋是不是書院呢?婺源《董氏宗譜·鳳游山書屋記》回答說,不是。其文曰,徽州“一家一村,亦各有書屋。書屋者,即古所謂家塾也”。 現(xiàn)將徽州以書院命名的學校列下: 1.桂枝書院:北宋景德四年(公元l007年),績溪胡忠建,“以教鄉(xiāng)族子弟,群一族之英,興一族儒學之昌”,地處宅坦胡氏宗祠右。(注3) 2.龍川書院:北宋天禧年間(公元l0l7~1021年),張舜臣建,地處婺源龍川。元代胡炳文等著述于此。(注4) 3.秀山書院:北宋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休寧汪若楫建,地處藏溪南山之陽。(注5) 4.樂山書院:北宋政和年間(公元llll~1117年),績溪許潤建,“講道其中”,“名聲甚著”,地處沉山。(注6) 5.西山書院: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休寧程大昌建,“以淑學者”,地處會里。(注7) 6.柳溪書院:原處休寧縣城西門外柳溪,元末汪洗自柳溪遷邑南汊川。明代,汪尚和“講學于此”。(注8) 7.槐溪書院: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績溪戴季仁建,地處縣東。后毀,裔孫戴祥重建。汪元錫記。(注9) 8.紫陽書院:南宋淳佑五年(公元l245年),州守韓補建,理宗賜額日“紫陽書院”,地處郡治南門外。后多次遷徙。明弘治十四年(公元l501年),知府彭澤重修。(注10) 9.心遠書院:祀婺源鄉(xiāng)賢俞皋。永樂間(公元l403~1424年),詔祀“明經(jīng)著述者”。(注11) 10.秘閣書院:宋歙縣直秘閣汪叔詹、汪若海建,地處二十三都西溪。(注12) 11.萬山書院:宋婺源程傅宸建,地處九都金竺。(注13) 12.山屋書院:婺源許月卿藏書處,地處許村。(注14) 13.東麓書院:宋靖康元年(公元ll26年),績溪城西周氏宗族支丁胡舜陟建。(注15) 14.翠巖書院:南宋,休寧五城黃氏宗族七世子弟黃發(fā),“舉明經(jīng)不就,筑翠巖書院”。地處五城。(注16) 15.翰林書院:宋代,休寧方塘汪氏宗族子弟汪龍孫,為“宋學士,嘗建翰林書院于方塘中村”。(注17) 16.橫綠書院:宋代,休寧方塘汪氏宗族子弟汪洽為“省元,嘗建橫綠書院,學者云集”。地處方塘。(注18) 17.劍潭書院:宋代,休寧劍潭程氏宗族子弟程師長“業(yè)儒,建劍潭書院,有《劍潭賦》”。(注19) 18.西疇書院:南宋末年歙縣鮑壽孫,元曹涇、方回講學其中。地處棠樾。清嘉慶八年(公元l803年),鮑澈芳重建。(注20) 19.易安書院:宋元之際,歙縣呈坎后羅氏宗族建,地處呈坎村。(注21) 20.友陶書院:元初歙縣汪維岳建,地處叢睦。維岳入元不仕,以陶淵明自況,隱居教授。(注22) 21.南軒書院:元至元年間(公元l264~1294年),休寧汪遜曾任山長。(注23) 22.晦庵書院: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l287年),知州汪元圭創(chuàng)建,地處婺源文廟側(cè)。延祜元年(公元l314年)火。后至元間(公元l335~1340年)復建于縣學之東北。至正壬辰(公元l352年)毀于火。明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縣曾忭重建于保安山,更名紫陽書院。(注24) 23.明經(jīng)書院:元至大三年(公元l310年),婺源考川胡淀建,胡炳文任山長,地處考川。元末,“兵毀”。明成化十六年(公元l480年),胡溶重建,“族人協(xié)謀捐貲,以相其成”。(注25) 24.集成書院:元至正十一年(公元l351年),黟縣黃真元建,“以教其族中子弟”,地處黃村。捐田立義莊曰“厚本”。婺源汪澤民記。(注26) 25.商山書院:至正間(公元l341~1368),婺源汪同建,地處休寧浯田,延朱升、陳光為師。(注27) 26.南門書院:元建,地處歙縣南門。明初毀于兵火,唐桂芳重建于東門。(注28) 27.翚陽書院:元績溪程燧建,地處十一都仁里。燧先世“累世簪纓”?!耙蚰钸z澤,構此院以教育子姓與其里之后(俊)秀者”。元末兵燹。明弘治初,程儒重建。(注29) 28.湖山書院:元初婺源理學家胡一桂結廬講學于此,清道光十三年(公元l833年)創(chuàng)建書院,地處南鄉(xiāng)太白。(注30) 29.竹溪書院:元至正年問(公元l341~1368年),祁門方貢孫建,地處縣城北隅。(注31) 30.師山書院:元至正年問(公元l341~1368年),歙縣鄭玉門人鮑元康等“以受業(yè)者眾,玉所居不能容,乃相與即其地為之。中書省名曰師山書院”。地處師山。鄭玉講學處。(注32) 31.費公書院:元代,歙縣巖鎮(zhèn)閔氏宗族子弟閔道源,任太平路教授,“上章請立費公書院”。地處巖鎮(zhèn)。(注33) 32.道川書院:元代,婺源大田五鎮(zhèn)倪氏宗族子弟倪士安,為紀念理學家倪士毅,“于居傍為構書院,以容講學之士。學者扁額日‘道川書院’。仍捐田四十畝,以贍四方學者”。(注34) 33.月友書院:元末,休寧鬲山程氏宗族子弟程翊夫(號月友),“嘗創(chuàng)月友書院,與趙東山、倪尚綱、倪尚誼、陳伯同、陳自新、朱允升……諸賢,肄業(yè)其中”。(注35) 34.鳳池書院:元末,姚璉講席之處,地處歙縣三十一都深渡。(注36) 35.楓林書院:元末,休寧理學家朱升建,講學其中,地處歙縣二十五都石門。明太祖曾賜“梅花初月”扁額。(注37) 36.閬山書院:元至正中,婺源汪同建,地處閬山。延趙沈為師,“以教鄉(xiāng)之俊秀者”。明弘治時已廢。(注38) 37.石丘書院:元末,婺源里人胡孟成建,以居來學,地處邑西考川南。至正壬辰(公元l352年)兵毀。(注39) 38.屯山書院:元明之際,休寧屯溪潘氏宗族子弟潘珙(號屯山),“與憲副雪湖馮公吟詠,素善,構屯山書院,以教子姓”。(注40) 39.樟源書院:元明之際,婺源新溪程氏宗族子弟程煥創(chuàng)建,“捐資成就貧士,德聲著揚”。地處沙陽。(注41) 40.青山書院:元明之際,婺源新溪程氏宗族子弟程煥創(chuàng)建,“捐資成就貧士,德聲著揚”。地處沙陽。(注42) 41.龍峰書院:明洪武九年(公元l376年),績溪胡德裕建,地處龍川。成化年間,胡富重建。(注43) 42.東墅書院:明洪武十五年(公元l382年),績溪東市黃氏宗族子弟黃克敬,“授南京戶科給仕(事)中,轉(zhuǎn)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建東墅書院”。(注44) 43.北園書院:明初歙縣凌慶四建,“日聚徒闡明程朱之旨”,地處沙溪。(注45) 44.竇山書院:明初祁門程景華建,地處善和里?!爸屹A書數(shù)千卷,延經(jīng)師以教”子弟。(注46) 45.桂巖書院:明初婺源里人戴天德建,地處桂巖東。成化七年(公元l471年),戴善美重建。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戴善美和戴銑改建于里之翁村,“割田購書,以訓鄉(xiāng)族子弟”。程敏政記。(注47) 46.白云書院:明初歙縣唐仲實講學于此,地處槐塘。(注48) 47.率溪書院:明成化五年(公元l469年),休寧程希隆建,“以為其孫文杰、曾杰及族人講習之所”,地處率口。(注49) 48.東山書院:明正德末,郡守留志淑與知縣洪皙建;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縣陳光華重建,更名“環(huán)古書院”;萬歷四十四年(公元l616年),知縣陳翀奎重建,仍名東山書院;清多次重修。地處祁門縣治東眉山。(注50) 49.斗山書院:元明間歙人姚璉、唐仲等作精舍講學;嘉靖十年(公元l531年),知府馮世雍葺為書院;萬歷十九年(公元l591年),許國、凌瑁重建。湛若水曾講學于此。后多次重修。地處歙縣府城東斗山之巔。(注51) 50.崇正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知府馮世雍建,地處歙縣二十都塌田竺溪寺。(注52) 51.南山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歙縣唐皋、鄭佐建,地處巖鎮(zhèn)南山之麓。清初,移鎮(zhèn)西;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仍復舊址。(注53) 52.碧陽書院:嘉靖四十二年(公元l563年),黟縣知縣謝廷杰即儒學舊址建,地處碧山之陽。天啟時為魏忠賢所毀,崇禎時修復,乾隆時撤銷。嘉慶年間知縣吳甸華重建于橫江之濱。(注54) 53.穎濱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績溪知縣趙春以文定公祠(蘇轍祠)改建,地處縣城新西街。(注55) 54.天泉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馮三石建,湛若水講學于此。地處休寧歧山石橋巖之左。(注56) 55.福山書院:嘉靖年問(公元l522~1566年),婺源縣湛若水門人建。歲久傾頹,后封官余世安重修。地處縣南45里。(注57) 56.世賢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建,地處婺源縣城牧民坊。(注58) 57.李源書院:明中期祁門里人李汛建,捐田二十畝,“為族之子弟能讀書者之助。學士程敏政記”。地處縣東李源。(注59) 58.尊羅書院:嘉靖年間(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兄弟建,以資來學,仰止堂祀朱子、先儒。(注60) 59.萬春書院:績溪澗洲許氏宗族子弟許萬三建,地處澗洲。后毀。明嘉靖年間,許鑰“嘗與侄時澗捐貲修復”。(注61) 60.雙溪書院:婺源海川太原王氏宗族子弟王伯淳,為宗人府儀賓,“特請重建雙溪書院”。地處海川。(注62) 61.方壺書院:明代,休寧西門汪氏宗族子弟汪燦,“倡復柳塘故址,建方壺書院,嘗倡修本宗譜”。(注63) 62.漳溪書院:明代,休寧五城詹氏宗族子弟詹忍默,“始筑鑒塘別墅,廣辟書塾書樓,為漳溪書院。鄉(xiāng)進士張宗道、令尹項寵、訓導程珧、程恭、項慎輩,迭相肄業(yè)其中”。(注64) 63.還古書院:萬歷二十年(公元l592年),休寧知縣祝世祿等倡建,地處古城萬安山。明末和清代,不斷重修。(注65) 64.崇文書院:萬歷年問(公元l573~1619年),六縣四方紳士講學于此。地處歙縣溪南。(注66) 65.桃源書院:天啟二年(公元l622年),黟縣七都余心建,又名時習堂,地處石墨嶺。后傾塌。(注67) 66.淋瀝書院:地處黟縣五都淋瀝山,諸生講書處。明天啟時,被魏忠賢所毀。(注68) 67.海陽書院:崇禎八年(公元l635年),休寧知縣王佐創(chuàng)建,地處縣前街西南良安驛舊址。十六年(公元1643年),改稱“瞻云書院”。清代,不斷重修。(注69) 68.天都書院:崇禎十六年(公元l643年),知府唐良懿興書院,貢生吳經(jīng)邦倡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l673年),知府曹鼎望重建。地處歙縣西城外。(注70) 69.明德書院:明末婺源俞懋衡建。(注71) 70.道存書院:明季建,地處歙縣五都大和坑。清乾隆年間(公元l736~l795年),葉之堪等重修?!拔宥际孔訒闹薄#ㄗ?2) 71.明善書院:明休寧商山人吳繼良建,地處商山。(注73) 72.霞源書院:明婺源知縣朱一桂建,地處二十五都霞塢??滴跄觊g毀。(注74) 73.山霧書院:明婺源正學方灌清建。(注75) 74.中天書院:明代建,為諸儒講學處,地處黟縣七都漁亭。天啟年間為魏忠賢所毀。(注76) 75.東園書院:明績溪胡有明建,裔孫胡松重建。(注77) 76.新興書院:明建,地處績溪仁里。(注78) 77.謙如書院:明績溪陳于泰歸籍后建,又名蜀川書院,地處蜀馬,“有記”。(注79) 78.新溪書院:明休寧里人朱暹建,太平應紀記,地處十五都。(注80) 79.眉公書院:清順治九年(公元l652年),績溪知縣郭四維倡建。乾隆二年(公元l737年),知縣王錫蕃更名敬業(yè)書院。湯顯忠掌教,“一時肄業(yè)者眾”。四十六年(公元l781年),劉煥後“延師課士”。地處縣儒學基地。(注81) 80.二峨書院:清績溪知縣李之鏵建,地處儒學基地。(注82) 81.蔣公書院:康熙年間(公元l662~l722年)建,地處婺源縣東門外四都巷。(注83) 82.二峰書院:康熙年間(公元l662~1722年)建,地處婺源詞川。馮大山題額。(注84) 83.湯公書院:乾隆三年(公元l738年),績溪士民倡建,祀訓導湯顯忠。地處縣署左。(注85) 84.雙杉書院:乾隆年間(公元l736~1795年),婺源王廷鑒建,并捐腴田七十余畝,以贍族中讀書、會課、膏火、考費。地處城北。后族眾增建。(注86) 85.竹山書院:乾隆年間(公元l736~1795年),歙縣里人曹翰屏建,地處二十八都雄村桃花壩。(注87) 86.問政書院:舊歙縣學內(nèi)名宦祠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l770年),知縣張佩芳“以規(guī)制不稱,無以容學者”。貢生程光國等斥資改建于學東江家塢。(注88) 87.古紫陽書院:乾隆五十五年(公元l790年),歙縣曹文埴、鮑志道、程光國等倡建。地處縣學后?!懊展抛详枙?,欲別于紫陽山之書院也”。(注89) 88.騏陽書院:乾隆年間(公元l736~1795年),婺源中云王在文倡族重建,為族人講學、會文之所。地處中云村。太史俞煒題額。(注90) 89.巖溪書院:嘉慶十九年(公元l814年)建,地處歙縣二十六都文公舍。(注91) 90.濂溪書院:道光二十三年(公元l843年),績溪城西周氏宗族以光霽書屋改建,地處縣城周氏宗祠之左。(注92) 91.東山書院:道光八年(公元l828年),績溪胡余德捐建。(注93) 92.開文書院:道光二十七年(公元l847年),婺源延村、西沖、瀆屋泉、思溪、汪村合建。地處北鄉(xiāng)思溪吳河。(注94) 93.西鄉(xiāng)書院:道光年問(公元l821~1850年),婺源臧聰?shù)瘸ā#ㄗ?5) 94.教忠書院:咸豐七年(公元l857年)建,地處婺源北鄉(xiāng)清華鎮(zhèn)黃家村。(注96) 95.玉林書院:咸豐年間(公元l851~I861年),婺源項儒珍建,為鄉(xiāng)族子弟肄業(yè)之所。地處周溪。(注97) 96.崇報書院:同治二年(公元l863年)捐建,地處婺源縣東門大街。原為左宗棠生祠。(注98) 97.飛布書院:地處歙縣府城新安衛(wèi)前之西。(注99) 98.岑山書院:地處歙縣二十六都小溪。(注100) 99.崇本書院:地處歙縣十六都西溪南。(注101) 100.桂林書院:婺源蕉源吳氏宗族建,地處蕉源。(注102) 101.藻潭書院:地處婺源清華。(注103) 102.詞源書院:婺源詞源王氏宗族建,祀?yún)④娡跸O?、王延釗,地處詞川村。(注104) 103.天櫻書院:婺源縣清華建。(注105) 104.蛟潭書院:地處祁門縣查灣。(注106) 無書院之名,而有書院之實者,也有一批。如,歙縣的江東道院、三峰精舍、初山精舍;休寧的東山精舍、心遠樓;婺源的四友堂、富孝堂、正經(jīng)堂;祁門的遺經(jīng)樓、鐘山書堂、神交精舍、石龍精舍;績溪的石丈齋,等等。(注107) 教育事業(yè)的發(fā)達,提高了宗族子弟的文化素質(zhì),同時,培養(yǎng)了大量高水平的人才。明天順年問(公元l457~1464年),徽州知府孫遇在《新安文粹》序一文中說: “古稱新安大好山水,故山水之秀鐘,而為人多能文章,若休陽蘇大景元所選可見矣。景元以郡入所著詩文,起唐、宋及國朝,披沙揀金,去十百而取一二,名曰《新安文粹》,蓋以侈是邦人物之盛,然非夸美,皆實錄也。予由地官屬四知新安,幾十六年,土風民習,頗知其詳。政務之暇,觀民風,出郊垌,循行阡陌,雖窮鄉(xiāng)僻壤,亦闖讀書聲?!瓏L觀六經(jīng)子史,其間注釋發(fā)明奧旨者,自周、程、張子以下,新安人物過半。……文獻之傳,顯于唐,盛于宋;迨文公朱夫子出,闡明圣學,折中群言,而斯郡文風遂大顯于天下。自是而后,有潛心經(jīng)學者,大率宗朱子而羽翼之。如陳定宇《四書發(fā)明》、胡云峰《四書通》、倪士毅《四書輯釋》、陳復心《四書章圖》、汪克寬《春秋纂疏》、鮑云龍《天原發(fā)微》、胡一桂《周易纂疏》、鄭師山《春秋闕疑》、朱楓林《六經(jīng)旁注》、趙東山《春秋屬辭》……其他名公巨卿及遁山林、棲草野,雄文大作,音韻鏗訇,足以追配古作者尤多?!保ㄗ?08) 徽州宗族教育的水平和宗族人才的文化素質(zhì)可以從張心齋《洪愫庵玉圖歙問序》一文看到一斑。其文曰: “王弁州先生來游黃山時,三吳兩浙諸賓客從游者百余人,大都各擅一技,世鮮有能敵之者,欲以傲于吾歙。邑中汪南溟(汪道昆——引者)先生聞其至,以黃山主人自任,僦名園數(shù)處,俾吳來者各各散處其中,每一客必有一二主人為館伴。主悉邑人,不外求而足,大約各稱其伎,以書家敵書家,以畫家敵畫家,以至琴奕篆刻,堪輿星相,投壺蹴鞠,劍槊歌吹之屬,無不備。與之談,則酬酢紛紛,如黃河之水,注而不竭;與之角技,賓時或屈于主。弁州大稱賞而去。”(注109) 眾所周知,明清時期三吳兩浙文化,就區(qū)域文化來說,是屬于佼佼者。但是,就這個“世鮮有能敵之者”的龐大文人旅游團體,有時還敵不過歙縣的文人。由此可見,徽州宗族文人文化水平之高。 民國時期,由于宗族對教育事業(yè)特別重視,所以,宗族絕大多數(shù)子弟都受過初等教育,中學生比比皆是,大學生和留學生也不少。據(jù)我們調(diào)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黟縣南屏葉氏宗族大學畢業(yè)生有:葉芳碩、葉長榮、葉紹祺、葉祖期、葉玉如(女)等數(shù)人。留學生有:葉芳璉,留學美國,建筑工程專家;葉仲璣,留學美國,教育家;葉敏修,留學日本,任黟縣碧陽、敬業(yè)兩校校長。(注110)歙縣呈坎前、后羅氏宗族大學生有:羅運楷、羅敏修、羅會煜、羅會烈、羅時潤等數(shù)人。留學生有:羅會坦,留日,教育家;羅運松,留日,教育家和實業(yè)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黟縣西遞明經(jīng)胡氏宗族有大學生32人,留學生5人,專家l4人。 注釋: (注1)道光《徽州府志·學校》。 (注2)參見吳景賢《安徽書院志》;民國《安徽通志稿·教育考·書院》;《徽州的書院》,《徽學通訊》第l3~14期增卷;吳存心:《源遠流長的徽州古代教育》,《徽學通訊》1989年第l期;李琳琦:《徽州書院略論》,《’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劉秉錚:《徽州書院沿革述略》,《徽學研究論文集》,黃山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徽州社會科學》編輯部編。 (注3)績溪《明經(jīng)胡氏龍井派宗譜》卷一。 (注4)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5)弘治《微州府志》卷五《學?!贰?/P> (注6)康熙《徽州府志》卷一五《人物志·隱逸》。 (注7)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校》。 (注8)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 (注9)弘洽《徽州府志》卷五《學校》;嘉慶《績溪縣志》卷五《鄉(xiāng)學》。 (注10)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 (注11)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12)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 (注13)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六《建置.學校》。 (注14)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15)《黃山》1985年春季號。 (注16)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17)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18)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19)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20)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 (注21)歙縣呈坎后羅氏《傳家命脈圖·宗枋再造引言》,抄件。 (注22)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 (注23)康熙《休寧縣志》卷六《人物·隱逸》。 (注24)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校》。 (注25)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校》。 (注26)嘉慶《黟縣志》卷一〇《書院》。 (注27)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 (注28)《紫陽書院志》卷一三。 (注29)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贰?/P> (注30)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六《建置·學?!贰?/P> (注31)康熙《徽州府志》卷一七《雜志·古跡》。 (注32)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贰?/P> (注33)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34)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后集。 (注35)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36)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校》。 (注37)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校》;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校》。 (注38)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 (注39)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贰?/P> (注40)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后集。 (注41)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42)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43)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 (注44)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45)民國《歙縣志》卷一〇《人物·士林》。 (注46)程昌、程鈁:《竇山公家議·竇山書院記》。j (注47)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贰?/P> (注48)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 (注49)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 (注50)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贰?/P> (注5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校》。 (注52)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 (注53)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校》。 (注54)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 (注55)嘉慶《績溪縣志》卷五《鄉(xiāng)學》。 (注56)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贰?/P> (注57)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校》。 (注58)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59)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校》。 (注60)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61)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后集。 (注62)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后集。 (注63)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64)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65)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 (注66)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校》。 (注67)嘉慶《黟縣志》卷一〇《書院》。 (注68)嘉慶《黟縣志》卷一〇《書院》。 (注69)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 (注70)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贰?/P> (注71)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72)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 (注73)康熙《徽州府志》卷一五《人物志·尚義》。 (注74)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 (注75)民國《重慘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76)嘉慶《黟縣志》卷一〇《書院》。 (注77)《安徽書院考》,《安徽史學》1985年第5期。 (注78)蘇轍:《欒城集》卷~四《辭靈惠廟歸過新興書院基屋壁》。 (注79)嘉慶《績溪縣志》卷五《鄉(xiāng)學》。 (注80)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校》。 (注81)嘉慶《績溪縣志》卷五《鄉(xiāng)學》;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 (注82)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 (注83)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祀典》。 (注84)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85)嘉慶《績溪縣志》。 (注86)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87)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校》。 (注88)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 (注89)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贰?/P> (注90)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91)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贰?/P> (注92)《績溪城西周氏宗譜》卷首。 (注93)《徽州的書院(附書屋)》,《徽學通訊》第l3、l4期增卷。 (注94)民國《重侈婺源縣志》卷六《建置·學校>。 (注95)道光《徽州府志)卷一一《人物志·文苑》。 (注96)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六《建置·學?!?。 (注97)光緒《婺源縣志》卷三四《義行》。 (注98)民國《重侈婺源縣志》卷六《建置·學?!贰?/P> (注99)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 (注100)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校》。 (注101)民國《歙縣志》卷二《營建志-學校》。 (注102)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103)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104)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七《建置·宮室》。 (注105)光緒《婺源縣志》卷三四《義行》。 (注106)同治《祁門縣志》卷一一《輿地志·古跡》。 (注107)參見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校》;康熙《徽州府志》卷七《營建志·學?!?;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校》;同治《祁門縣志·古跡》。 (注108)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一《詞翰》一。 (注109)許承堯:《歙事閑譚》第一二冊《王弁州諸人游歙》。 (注110)趙華富:《黟縣南屏葉氏宗族調(diào)查研究報告》,《徽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 (本文轉(zhuǎn)自趙華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4第一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