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冬 
 別名 天門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鈴、絲冬、趕條蛇、多仔婆、三百棒、飛天蜈蚣 來源 為百合科天門冬屬植物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以塊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攀援藤本,全體光滑無毛。塊根肉質(zhì),叢生,長橢圓形或紡錘形,長4-10厘米,外皮灰黃色。莖細(xì)長,常扭曲,長1-2米,有很多分枝,葉狀枝常2-4叢生,扁平而具棱,條形或狹條形,長1-2.5厘米,少數(shù)達(dá)3厘米,寬1毫米左右,略伸直或稍彎曲,先端刺針狀,葉退化成鱗片狀,在主莖上變成下彎的短刺。夏季開黃白色或白色花,花雜性,1-3朵叢生,下垂,花梗中部有關(guān)節(jié),花被6片,排成二輪,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基部,花藥成丁字形,子房3室,柱頭3岐。漿果球形,熟時紅色,種子1粒。 生境與分布 生于陰濕山野林邊、山坡草叢中或丘陵地帶灌木叢中。我國華南、西南、華中及河南、山東有分布。 采集季節(jié) 立秋后采挖。洗凈,去須根,大小條分開煮,煮至外皮能剝下時撈出,趁熱去外皮,曬干或烘干,成品條肥厚,色黃亮。 藥理作用 1.所含天門冬酰胺,經(jīng)動物實驗有鎮(zhèn)咳祛痰作用。2.抑菌試驗:本品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肺炎雙球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養(yǎng)陰清熱,潤燥生津,止咳化痰。 主治用法 肺結(jié)核,氣管炎,白喉,百日咳,口燥咽干,熱病口渴,糖尿病,大便燥結(jié),外用治瘡瘍腫毒,蛇咬傷。用量6-1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肺結(jié)核咳嗽,干咳或痰中帶血,下午低燒,夜眠出汗:天冬15克,生地黃、沙參各12克,水煎服。 2.百日咳:天冬、麥冬、百部、瓜蔞各6克,陳皮、貝母各3克,水煎服。 3.早期乳癌:鮮天冬搗碎榨汁,每次服汁相當(dāng)于鮮品90克,每日3次,飯前兌適量黃酒服。 4.肺熱咳血,內(nèi)傷吐血:天冬10-15克,水煎服。 5.癆熱咳嗽:天冬、麥冬各10克,黃精12克,知母6克,水煎服。 6.無名腫毒:天冬搗爛敷患處。 7.心煩:天冬、麥冬各15克,水楊柳10克,水煎服。 8.蛇咬傷:天冬葉、大蒜、雄黃各適量,搗爛敷患處。 
 | 
|  | 
來自: btdv > 《肺結(ji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