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淋病

 學中醫(yī)書館 2014-03-26
淋病

   淋病是指小便頻急短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疾病。淋病初起主要是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久病則由實轉(zhuǎn)虛。若腎氣已虛而濕熱未凈,形成腎虛而膀胱濕熱的虛實夾雜之證。后期亦可致腎陽衰微,濕濁之邪壅滯,三焦氣化不利而轉(zhuǎn)變成關格。
   【范圍】
   淋病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合并于其它內(nèi)傷雜病之中。西醫(yī)學中泌尿系疾患,男性生殖系疾患,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腎結核、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結核、泌尿系結石、膀胱腫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乳糜尿等,臨床以小便頻、急、澀、短、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為特征時,均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下陰不潔濕熱之邪可因下陰不潔,侵入膀胱,膀胱濕熱蘊結,氣化失司,水道不利,遂發(fā)淋病。
   2.飲食不節(jié)嗜食辛辣、肥甘、醇酒之類,損傷脾胃,釀濕生熱,下注膀胱,膀胱濕熱蘊結,氣化失司,水道不利,發(fā)為淋病。
   3.情志失調(diào)惱怒傷肝,氣滯不暢,氣郁化火,或氣火郁于下焦膀胱,或氣滯血瘀,膀胱脈絡不暢,氣化失司,水道不利,發(fā)為淋病。
   4.房勞過度房勞過度,腎精虧虛,腎氣不固,統(tǒng)固失常,發(fā)為淋病。
   5.稟賦不足,年老體衰稟賦不足,或年高之人,腎精不足,腎氣不固,統(tǒng)固失常,發(fā)為淋病。
   6.久病不愈,臟腑失調(diào)久病不愈,臟腑功能失調(diào),或臟腑有熱,傳入膀胱,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或脾腎虧虛,脾氣不足,中氣下陷,腎氣不固,統(tǒng)攝失常,而成淋病。
   二、病機
 
  1.發(fā)病膀胱濕熱,肝郁化火所致之熱淋、氣淋、血淋一般發(fā)病較急,石淋亦有急性發(fā)作者,膏淋、勞淋一般發(fā)病緩慢且易反復發(fā)作。
   2.病位淋病病位在膀胱和腎,與脾、心、肝都有密切關系。
   3.病性熱淋、“氣淋、血淋、石淋發(fā)病早期多為實證,邪實主要為濕熱、沙石、氣滯、血瘀等,日久虛證漸顯,成虛實夾雜證,致后期發(fā)展為勞淋、膏淋多屬虛證,以脾腎虧虛為主。
   4.病勢本病初期病變均在膀胱,日久可損血入腎,病勢由上及下,由腑(表)及臟(里),病情逐漸加重。 。
   5.病機轉(zhuǎn)化本病早期以濕熱為主,淋病各證之間可相互轉(zhuǎn)化。熱淋者因熱傷血絡而發(fā)生血淋;濕熱蘊結,煎熬日久可成石淋;氣淋者氣郁化火,可成熱淋等等。熱淋、氣淋、血淋凡日久不愈,損傷脾腎,可成勞淋、膏淋,病由實轉(zhuǎn)虛;同時虛證膏淋、勞淋可因復感外邪急性發(fā)作而出現(xiàn)熱淋、氣淋,成虛實夾雜之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jù)
   小便頻急短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腰腹疼痛為淋病的基本特征,各種淋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1.熱淋起病多急,伴有發(fā)熱,小便灼熱刺痛。多見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勞、情志變化、感受外邪而誘發(fā),膀胱俞、腎俞等穴位有壓痛及扣擊痛。尿常規(guī)及尿培養(yǎng)有異常改變。
   2.氣淋小腹?jié)M急,小便艱澀疼痛,尿有余瀝。每因情志不遂誘發(fā)或加重。
   3.石淋小便排出砂石,或小便艱澀窘迫疼痛,或排尿突然中斷,腰腹絞痛。尿常規(guī)檢查常有紅細胞,B超、腹平片等輔助檢查有助診斷。
   4.血淋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
   5.膏淋小便混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
   6.勞淋小便淋瀝不已,澀痛不顯,腰痛纏綿,遇勞即發(fā)。
   二、鑒別診斷
   1.癃閉 癃閉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特征。小便量少,排尿困難與淋病相似。而癃閉無尿頻、尿痛,每日排尿總量少于正常;淋病有尿頻、尿痛,每日排尿量正常。
   2.尿血尿血與血淋均有小便出血,尿色赤紅,甚至溺出純血的特征,但血淋有尿痛,而尿血則不痛。
   3.尿濁 尿濁者小便渾濁,白如米泔,與膏淋相似,但尿濁者排尿時無疼痛及滯澀感,淋病有疼痛及滯澀感。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淋病的辨證在區(qū)別各種不同淋病的基礎上,還需審察證候的虛實。一般說來,初起或在急性發(fā)作階段,以膀胱濕熱,砂石結聚,氣滯不利為主,表現(xiàn)為排尿燒灼痛、刺痛或脹痛,或尿砂石,或尿中見鮮紅血絲、血塊,小腹拘急、脹滿,脈滑數(shù)有力,苔黃膩等,多為實證。淋病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或年老體虛,正氣損傷,傷及脾腎,以脾虛、腎虛、氣陰兩虛為主,表現(xiàn)原有的排尿灼熱、刺痛、短澀,小腹拘急、脹滿消失或不明顯,而以尿余瀝不盡,小腹下墜,或腰酸膝軟,舌淡,苔薄,脈細弱為特征,多為虛證。若虛證復感外邪,多食辛辣或受情志刺激后呈急性發(fā)作,或?qū)嵶C日久傷正,致正虛邪戀,均可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之證,當辨虛實孰多孰少,孰急孰緩,孰輕孰重。此外同一淋病,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病機并非單純?nèi)缫?,如同一氣淋,既有實證,又有虛證,實證由氣滯不利,虛證緣于氣虛下陷,一虛一實,迥然有別。又如同一血淋,由于濕熱下注,熱盛傷絡者屬實,由于陰虛火旺,虛火灼絡者屬虛。再如熱淋經(jīng)過治療,有時濕熱尚未去盡,又出現(xiàn)腎陰不足,或氣陰兩傷等虛實并見證候,均當詳辨。
   二、治療原則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病的基本原則。實證以膀胱濕熱為主者,治宜清熱利濕;以熱傷血絡為主者,治宜涼血止血;以砂石結聚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氣滯不利為主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健脾益氣;以腎虛為主者,治宜補虛益腎;虛實夾雜者,宜分清標本緩急,虛實兼顧。
   淋病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說:“淋家不可發(fā)汗”。《丹溪心法·淋》說:“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揆之臨床實際,未必都是如此。淋病往往有畏寒發(fā)熱,此并非外邪襲表,而是濕熱熏蒸,邪正相搏所致,發(fā)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病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fā)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有劫傷營陰之弊。若淋病確由外感誘發(fā),或淋家新感外邪,癥見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運用辛涼解表之劑。至于淋病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三、應急措施
   本證多因結石阻塞尿路而出現(xiàn)腰痛如絞,牽引少腹,或尿中帶血。痛甚者,當緩急止痛;尿血量多者,止血為先,可選用以下方法:
   1.痛甚當止痛用芍藥甘草湯,芍藥30g,甘草lOg,急煎服。或針刺腎俞、大腸俞、三陰交,強刺激,留針30分鐘。
   2.尿血量多當止血服云南白藥,每次1g,每日4~6次.口服。或白茅根60g,煎水當茶飲。
 
  四、分證論治
   1.熱淋 ,
   證候小便頻數(shù)短澀,灼熱刺痛,痛引腹中,伴腰痛拒按,或有寒熱、口苦、嘔惡、便秘,苔黃或黃膩,脈濡數(shù)。 ’
  證候分析 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灼熱刺痛,頻數(shù)短澀,痛引腹中;腰為腎之府,若濕熱之邪侵犯于腎,則腰痛拒按;邪正相爭,可見寒熱、口苦、嘔惡;熱擾大腸則大便秘結;舌苔黃或黃膩,脈濡數(shù),亦為濕熱內(nèi)蘊之象。
   治法 清熱利濕通淋。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八正散加減。藥用木通、瞿麥、車前子、萹蓄、滑石、燈芯草、大黃、梔子、甘草梢。
   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而形成本證。故當清熱利濕,使熱從小便出,膀胱氣化則能正常。方中瞿麥、木通清熱降火,利尿通淋,故為君藥;篇蓄、車前子、滑石、燈芯草助君藥清熱利濕,通淋利竅,故為臣藥;梔子、大黃清熱瀉火,加強泄熱之功,以為佐藥;甘草梢直達莖中,引藥入莖,又能調(diào)和諸藥,防苦寒傷胃,為使藥。
   (2)加減大便秘結,腹脹者,重用生大黃,并加枳實,通腑泄熱;寒熱、口苦、嘔惡者,合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小腹墜脹疼痛者,加川楝子、烏藥以理氣疏導;熱甚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伴尿血者,加生地黃、自茅根涼血止血。
   (3)臨證參考白茅根性涼清熱,可重用至30g。應鼓勵患者多飲水,或輸液以利水通淋。重病者可每日服2劑中藥,分4次服,隔4小時服1次。
   2.氣淋 .
   證候?qū)嵶C者小便艱澀疼痛,少腹脹滿,淋瀝不已,苔薄白。脈沉弦。虛證者少腹墜脹,尿有余瀝,面色蒼白,舌質(zhì)淡,脈虛細無力。
   證候分析 情志抑郁,肝失條達,氣機郁滯化火,氣火郁于下焦,則膀胱氣化失司,少腹者,足厥陰肝經(jīng)循行之處,故少腹作脹,小便艱澀而痛,淋瀝不已,此氣淋之實證;若久病不愈9耗傷中氣,氣虛下陷,見少腹墜脹;氣虛不能攝納,故尿有余瀝,面色咣自,此氣淋之虛證。苔薄白、脈沉弦為氣滯之象;舌淡、脈虛細無力為氣虛之象。
   治法 實證宜疏肝理氣,利尿通淋。虛證宜補中益氣。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①實證以沉香散加減。藥用沉香、陳皮、王不留行、當歸、生白芍、炙甘草、石韋、冬葵子、滑石。
   肝氣郁結,氣郁化火,阻滯下焦,膀胱氣化失司形成淋病,故當疏肝理氣,調(diào)暢下焦氣機治其本。方中沉香行氣降氣,疏理下焦氣機,又能行氣止痛,故為君藥;陳皮調(diào)暢氣機,助沉香行氣之功,故為臣藥;王不留行、當歸活血消瘀,使氣血運行調(diào)暢,當歸、生白芍養(yǎng)血柔肝,體現(xiàn)肝體陰而用陽之性,生白芍配甘草又可緩急止痛,石韋、冬葵子、滑石利尿通淋,共為佐藥;甘草又可調(diào)和諸藥,亦為使藥。 
 ?、谔撟C用補中益氣湯化裁。藥甩炙黃芪、黨參、白術、陳皮、當歸、升麻、北柴胡、甘草。
 
  脾氣主升,今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氣不攝納而成淋病,故當益氣升提治其根。方中炙黃芪補益中氣,益氣升提為君藥;黨參、白術健脾益氣,助君藥補益中氣,是為臣藥;陳皮調(diào)暢中焦氣機升降之樞,當歸補血活血,取血為氣母之意,升麻、柴胡加強黃芪升陽舉陷之功,共為佐藥;甘草和中又能調(diào)和藥性,是為使藥。
   (2)加減實證氣滯嚴重,小腹脹滿難忍者,加青皮、烏藥、小茴香理氣;氣滯日久,夾有血瘀而刺痛者,加紅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絡。虛證兼血虛者,加熟地黃、阿膠、白芍;兼腎虧者,加杜仲、枸杞子、淮牛膝。
   (3)臨證參考實證和虛證并非截然分開,常常虛實并見。上述兩方合用,也可根據(jù)邪正的盛衰,或以補為主兼以攻邪,或先攻邪,后扶正氣。
   3.石淋
   證候小便排出砂石或小便艱澀窘迫疼痛,或排尿突然中斷,或尿中帶血,腰腹絞痛,苔薄黃或淡,脈細弱。
   證候分析 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結為砂石,隨尿排出則可見砂石;不能隨尿排出則小便艱澀疼痛;阻塞尿道時則尿流突然中斷;結石損傷脈絡則可見尿中帶血;結石阻滯,氣血不通則腰腹絞痛;苔黃為濕熱所致,脈細弱為熱盛傷陰之征。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石韋散加減。藥用金錢草、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海金沙、雞內(nèi)金、甘草梢。
    濕熱、砂石結聚下焦,使膀胱氣化不利,形成本證,故當清熱利濕排石利尿。方中金錢草能利水通淋,排除結石,為治療泌尿系結石要藥,故為君藥;臣以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海金沙以利尿通淋清熱,使?jié)駸釓男”愣?,雞內(nèi)金化堅消石配金錢草增強化石排石之功;甘草梢引藥入莖,亦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腰腹絞痛者,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尿中帶血者,加小薊、生地黃、藕節(jié)以涼血止血;發(fā)熱者加黃柏、鳳尾草、大黃、蒲公英清熱瀉火;小便頻急,少腹脹滿,澀滯疼痛,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膀胱濕熱壅盛者,加生大黃、梔子、枳實、沉香清熱瀉火,行氣排石;若攻伐太過或久病正虛,面色咣白,少氣無力,舌淡脈結者,加黃芪、黨參;氣血兩虛者,加當歸、生地黃、白芍;結石盤結日久不下而無癥狀者,以利尿排石為主,加烏藥、川楝子、白芍;石淋日久,陰液耗傷者,合六味地黃丸。
   (3)臨證參考金錢草、海金沙用量均在30~60g。結石過大,久攻不下,不要再攻,改以其它療法,如碎石機碎石,再用中藥排石通淋,以免傷正,一般療程以1個月為宜。
   4.血淋
   證候?qū)嵶C者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血塊,舌尖紅,苔黃,脈滑數(shù);虛證者尿色淡紅,尿痛澀滯不顯著,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 濕熱下注膀胱,熱盛傷絡,迫血妄行,以致小便澀痛而有血;血塊阻塞尿道,則刺痛難忍,血塊隨尿排出則尿色深紅,而夾血塊。舌尖紅苔黃,脈滑數(shù)亦為濕熱內(nèi)蘊之象,此為血淋實證。若病延日久,腎陰不足,虛火灼絡,則見尿色淡紅;濕熱不盛則尿痛澀滯不顯著;腎陰不足,精氣虧虛,則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亦為陰虛有熱之象。
 
  治法 實證宜清熱通淋,涼血止血。虛證宜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賹嵶C用小薊飲子加減。藥用小薊、炒蒲黃、藕節(jié)、滑石、通草、竹葉、當歸、生地黃、梔子、甘草梢。
   心火亢盛,移熱于小腸而下迫膀胱,熱灼血絡而成血淋,故治當清熱涼血,通淋止血。方中小薊清熱涼血,利尿止血,治病之本,故為君藥;藕節(jié)、蒲黃涼血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加強君藥清熱涼血止血之功,故為臣藥;梔子清泄三焦之火,合通草、竹葉、滑石利尿通淋,使火熱之邪從小便而出,當歸、生地養(yǎng)血和血,共為佐藥;甘草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
  ?、谔撟C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藥用生地黃、山藥、山萸肉、丹皮、小薊草、白茅根、甘草梢。
   腎陰虧虛,陰虛火旺,灼傷脈絡而成血淋,治當滋陰以清熱,涼血以止血。方中生地黃滋陰清熱又能涼血,故為君藥;山藥、山萸肉滋陰填精,助君藥補水瀉火為臣藥;丹皮涼血又活血,使諸藥補而不滯,小薊、白茅根涼血止血,利尿通淋,共為佐藥;甘草梢引藥入莖,又能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
   (2)加減實證血多,色暗有塊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便秘者,加大黃。虛證陰虛濕熱者,加滑石、豬苓;若見陰虛較甚,可加黃柏、知母、阿膠等;虛火灼絡者,加龜甲、阿膠滋陰清熱;下元虛冷者,加肉桂、附片。
   (3)臨證參考小薊、白茅根根據(jù)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滯,小腹硬,莖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5.膏淋
   證候?qū)嵶C者,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或夾凝塊,尿時不暢,灼熱而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虛證者,病久不已,反復發(fā)作,淋出如脂,澀痛減輕,形體消瘦,頭昏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虛弱。
   證候分析 濕熱注于下焦,氣化不利,脂液失于約束,故小便混濁如米泔水,尿道灼熱疼痛,屬實證。若日久反復發(fā)作不愈,腎氣虧虛,下元不固,脂液下泄,故見淋出如脂;濕熱已減則澀痛減輕;腎精不足則形體消瘦,頭昏乏力,腰膝酸軟,屬虛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為濕熱內(nèi)蘊之象;舌淡、脈虛弱為氣虛之征。
   治法 實證宜清熱利濕,分清泌濁;虛證宜補腎固澀。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賹嵶C用程氏萆薜分清飲加減。藥用萆薜、車前子、茯苓、石菖蒲、黃柏、蓮子心、丹參、白術。
   方中萆薢、茯苓、石菖蒲、車前子利濕而分清泌濁為君藥;臣以白術健脾除濕,蓮子心、丹參清心涼血消瘀,黃柏清下焦?jié)駸?。諸藥合用,使下焦?jié)駸岬们?,膀胱氣化正常則能分清泌濁。
   ②虛證用膏淋湯加減。藥用黨參、黃芪、山藥、生地黃、芡實、煅龍骨、煅牡蠣、白芍、炙甘草。
 
  久病腎氣受損,下元不固,不能制約脂液,故補腎固澀為治病之本。方中黨參、黃芪、山藥、地黃補益脾腎,益氣固攝,是為君藥;臣以芡實、煅龍骨、煅牡蠣、白芍固澀脂液而止膏淋;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
   (2)加減實證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草、白茅根、藕節(jié);小便黃熱而痛者,加山梔子、木通、龍膽草。虛證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3)臨證參考虛證、實證用藥截然不同。實證為濕熱,要清利,虛證為腎臟虛寒,下元不固,要補腎固澀,還可用地黃丸合金鎖固精丸治之。
   6.勞淋
   證候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脈虛弱。
   證候分析淋證日久不愈,或過服寒涼,或久病體虛,或思慮傷心,或勞傷過度,或房事不節(jié),而致心脾腎虛,氣血不足,濕濁留戀不去,故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腎精不足則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淡、脈虛弱均為氣血不足之象。
   治法 補腎固澀。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無比山藥丸加減。藥用山藥、肉蓯蓉、熟地黃、山萸肉、菟絲子、巴戟天、杜仲、茯苓、澤瀉、淮牛膝、五味子、赤石脂。
   淋證日久,或病情反復,或過用苦寒,均傷人之正氣,久病及腎,腎氣不足,失其固攝而成勞淋。故當補腎固澀,是為治病之本。方中山藥、肉蓯蓉、熟地黃、山萸肉、巴戟天、菟絲子、杜仲溫陽助陰,補腎填精,故為治病之主藥;再輔以牛膝補益腎氣,強壯筋骨,活血祛瘀,茯苓淡滲脾濕,澤瀉宣泄腎濁,三藥配用主藥,補而不滯;五味子、赤石脂收斂固澀,加強主藥固澀止淋之功。
   (2)加減脾虛氣陷,少腹墜痛,小便點滴而出者,去牛膝、杜仲、五味子,加黃芪、黨參益氣升陷;腎陰虧虛,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者,去巴戟天,加知母、黃柏、丹皮,改熟地黃為生地黃以滋陰降火;腎陽虛者,加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或鹿角粉;濕熱未凈,溲黃熱痛者,加車前子、黃柏、鳳尾草。
   (3)臨證參考益氣升陷之黃芪劑量可稍大,一般用30g,肉桂一般用1~3g;正虛者非一日可復,應緩緩補之,補陽應同時補陰,以陰中求陽;勞傷心腎者,用清心蓮子飲;若小腸有熱可合用導赤散;心脾兩虧而無濕熱之征者,用歸脾湯。
   
 1熱淋,小便灼熱刺痛。小便短數(shù),灼熱刺痛,溺色黃赤。腰痛拒按寒熱起伏口苦、嘔惡。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濡數(shù)
1八正散 ;木通9克、瞿麥9克、扁蓄9克、車前子12克、滑石15克、梔子9克大黃9克、甘草梢6克。加燈芯2克水煎服,或上        藥為末,每服6-9克,加燈芯煎服。
1.血淋可加大薊、小薊、白茅根、石韋以涼血止血。
 2.石淋澀痛,可加金錢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濁,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濁。
 4.熱毒熾盛,發(fā)熱寒戰(zhàn)宜加蒲公英、金銀花以清熱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補益肝腎兼通淋。
 6.濕熱帶下,色黃味腥,腰腹脹痛,口苦咽干,可加蒼術、白術、黃芩、薏苡仁以消除濕熱。
淋證加減:
1. 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并加枳實以通腑泄熱。
2. 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3. 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養(yǎng)陰清熱。 
淋證加減:
1. 大便秘結,腹脹者,重用生大黃,并加枳實,通腑泄熱;
2. 寒熱、口苦、嘔惡者,合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3. 小腹墜脹疼痛者,加川楝子、烏藥以理氣疏導;
4. 熱甚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
5. 伴尿血者,加生地黃、自茅根涼血止血。
6. 若熱毒彌漫三焦用黃連解毒湯合【組成】 黃連(9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梔子(9克)
  
若熱毒彌漫三焦,入營入血,又當急則治標,
2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黃連4.5克 黃芩3克 黃柏3克 梔子4.5克  金銀花10克 野菊花7.5克 蒲公英7.5克
                      紫花地丁7.5克 紫背天葵子7.5克
 1.便秘者,加大黃。
 2.吐血、衄血、發(fā)斑者,酌加玄參、生地、丹皮或合犀角地黃湯。
 3.瘀熱發(fā)黃者,加茵陳、大黃。
 4.若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榔。
 5.濕熱下注,尿急尿痛者,加車前子、木通、澤瀉。
 
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為主證。尿中時挾砂石。小便艱澀,尿時疼痛,尿時突然中斷,腰腹絞痛難澀。尿中帶血。
腰酸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熱細帶數(shù)。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弱。
3石葦散;石韋12克 冬葵子9克 瞿麥9克 滑石15克 金錢草30克 海金沙10克 雞內(nèi)金10克 車前子12克
1.若出血明顯,可加白茅根、大小薊等以涼血止血;
2.若治石淋,可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通淋。
3.用于石淋,在應用時須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nèi)金等以加強排石消堅的作用。 
淋證加減:
1. 若腰腹絞痛者,可加白芍,配甘草以緩急止痛。
2. 若尿中帶血,可加小薊草、生地、藕節(jié)以涼血止血。
3. 如兼有發(fā)熱,可加蒲公英、黃柏、大黃,以清熱瀉火。 
變證
 石淋日久,證見虛實夾雜,當標本兼顧,氣血虧虛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湯,陰液耗傷者,宜六味地黃丸合石葦散。
加減:
1. 腰腹絞痛者,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2. 尿中帶血者,加小薊、生地黃、藕節(jié)以涼血止血;
3. 發(fā)熱者加黃柏、鳳尾草、大黃、蒲公英清熱瀉火;
4. 小便頻急,少腹脹滿,澀滯疼痛,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膀胱濕熱壅盛者,加生大黃、梔子、枳實、沉香清熱瀉火,行氣排石;
5. 若攻伐太過或久病正虛,面色咣白,少氣無力,舌淡脈結者,加黃芪、黨參;
6. 氣血兩虛者,加當歸、生地黃、白芍;
7. 結石盤結日久不下而無癥狀者,以利尿排石為主,加烏藥、川楝子、白芍;
8. 石淋日久,陰液耗傷者,合六味地黃丸。

證見虛實夾雜,當標本兼顧,氣血虧虛者,
4二神散合八珍湯;人參6克(焗服)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海金沙10克
              滑石18克 生姜5片 紅棗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養(yǎng)心安神;
 2.胃弱納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實證: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jié)M痛。脈沉弦。
5沉香散加味;沉香5克 橘皮5克 當歸5克 白芍5克 甘草3克 石葦5克 滑石9克 冬葵子6克 王不留行5克 
淋證加減:
1. 若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通肝氣。
2. 若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
加減:實證
1. 氣滯嚴重,小腹脹滿難忍者,加青皮、烏藥、小茴香理氣;
2. 氣滯日久,夾有血瘀而刺痛者,加紅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絡。

虛證:少腹墜脹,尿有余瀝,面色蒼白,舌質(zhì)淡,脈虛細無力。
6補中益氣湯;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
           生姜9片、大棗6枚。
加減:
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參。
4、嗌干-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藁本、細辛。
7、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術。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jié)麻黃,天寒加干姜。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益智。
變化方:
1、除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diào),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
3、加蒼術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益胃湯,治內(nèi)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術,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或脫血后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fā)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diào)榮養(yǎng)?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金錢草海金沙冬葵子
 
血淋證:溺血而澀痛
.實證:小便澀痛有血。尿時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心煩、舌尖紅。苔黃脈數(shù)。
7小薊飲子合導赤散;生地黃5克 小薊根5克 滑石5克 通草5克 炒蒲黃5克 淡竹葉5克 藕節(jié)5克 當歸5克 
                  山梔子仁5克 生地5克 竹葉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熱利濕瀉火之功;
2.若瘀熱盛,小便赤澀熱痛甚者,可選加石韋、蒲公英、黃柏之屬以清熱利濕;
3.若血淋尿道疼痛劇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氣陰兩傷者,可酌減木通、滑石滑滲利之品,加黨參、黃芪、阿膠等補氣養(yǎng)陰藥物,以標本兼顧。
5.淋證加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服三七粉、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8小薊飲子加減;小薊9克、炒蒲黃9克藕節(jié)9克滑石9克通草9克竹葉9克、當歸9克、生地黃9克、梔子9克、甘草梢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熱利濕瀉火之功;
 2.若瘀熱盛,小便赤澀熱痛甚者,可選加石韋、蒲公英、黃柏之屬以清熱利濕;
 3.若血淋尿道疼痛劇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氣陰兩傷者,可酌減木通、滑石滑滲利之品,加黨參、黃芪、阿膠等補氣養(yǎng)陰藥物,以標本兼顧。。 
加減:
1. 實證血多,色暗有塊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秘者,加大黃。
3. 虛證陰虛濕熱者,加滑石、豬苓;
4. 若見陰虛較甚,可加黃柏、知母、阿膠等;
5. 虛火灼絡者,加龜甲、阿膠滋陰清熱;
6. 下元虛冷者,加肉桂、附片。
7.小薊、白茅根根據(jù)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滯,小腹硬,莖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虛證:尿色淡紅。尿痛澀滯不甚顯著,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數(shù)。
9知柏地黃丸;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
淋證加減: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虛者,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等以補虛止血。

六味地黃丸加減;生地黃24克、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小薊草9克、白茅根9克、甘草梢9克
淋證加減: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虛者,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等以補虛止血。
 加減:
1. 實證血多,色暗有塊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秘者,加大黃。
3. 虛證陰虛濕熱者,加滑石、豬苓;
4. 若見陰虛較甚,可加黃柏、知母、阿膠等;
5. 虛火灼絡者,加龜甲、阿膠滋陰清熱;
6. 下元虛冷者,加肉桂、附片。
7. 小薊、白茅根根據(jù)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滯,小腹硬,莖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10膏淋證: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
實證:小便混濁如米泔水,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程氏萆薢分清飲;川萆薢6克 炒黃柏1.5克 石菖蒲1.5克 茯苓3克 白術3克 蓮子心2克 丹參5克 車前子5克
淋證加減:
1.若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若小便夾血者,加小薊、白茅根、藕節(jié)。 
加減:
     實證:
1. 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 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草、白茅根、藕節(jié);
3. 小便黃熱而痛者,加山梔子、木通、龍膽草。
     虛證
1. 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2. 虛證、實證用藥截然不同。實證為濕熱,要清利,虛證為腎臟虛寒,下元不固,要補腎固澀,
   還可用地黃丸合金鎖固精丸治之。

虛證:淋出如脂,澀痛反見減輕,形瘦,頭昏,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苔膩,脈細無力。
11膏淋湯;生山藥30克 生芡實18克 生龍骨18克 生牡蠣18克 大生地18克 潞黨參9克 生杭芍9克 
1.見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痠軟等腎虛證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蓮須。
2.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益智仁、小茴香等。 
淋證加減:
1. 若見頭痛乏力為主者,可加黃芪、白術、升麻以補氣升清。
2. 若見煩熱、口干、舌紅,脈細數(shù)者,可加知母、黃柏、龜板,以滋陰清熱。
加減:
 實證:
1. 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 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草、白茅根、藕節(jié);
3. 小便黃熱而痛者,加山梔子、木通、龍膽草。
虛證
1. 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勞淋證:小便淋瀝不已,遇勞即發(fā)。小便不甚來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淡,
12無比山藥丸;山藥6克 肉蓯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絲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澤瀉3克 干地黃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膠、仙鶴草、小薊、旱蓮草、三七等止血藥。
 2.尿血也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復不止,可再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
 4. 腎陽虧虛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溫補腎與督脈。 
淋證加減:若脾虛氣陷,癥見少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合補益中氣湯同用,以益氣升陷。
淋證加減:
1. 脾虛氣陷,少腹墜痛,小便點滴而出者,去牛膝、杜仲、五味子,加黃芪、黨參益氣升陷;
2. 腎陰虧虛,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者,去巴戟天,加知母、黃柏、丹皮,改熟地黃為生地黃以滋陰降火;腎
3. 陽虛者,加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或鹿角粉;
4. 濕熱未凈,溲黃熱痛者,加車前子、黃柏、鳳尾草。
5..益氣升陷之黃芪劑量可稍大,一般用30g,肉桂一般用1~3g;
6. 正虛者非一日可復,應緩緩補之,補陽應同時補陰,以陰中求陽;
7. 勞傷心腎者,用清心蓮子飲;
8. 若小腸有熱可合用導赤散;
9. 心脾兩虧而無濕熱之征者,用歸脾湯

若腎陽虛衰,癥見面色少華,畏寒怯冷,四肢欠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者
13右歸丸;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膠6克 菟絲子6克 姜杜仲6克 當歸4.5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
 
.若腎陰虧虛,癥見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者, 
14知柏地黃丸;山藥6克 肉蓯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絲子9克 杜仲9克牛膝9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山萸肉6克
             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
 1.尿血加阿膠、仙鶴草、小薊、旱蓮草、三七等止血藥。
 2.尿血也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復不止,可再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
 4. 腎陽虧虛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溫補腎與督脈。
    淋證加減:若脾虛氣陷,癥見少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合補益中氣湯同用,以益氣升陷。

心勞淋,癥見小便滯澀,小腹微脹,心悸短氣,失眠多楚,口干,咽燥,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乃由思慮過度,心營暗耗,虛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腎,治宜益氣陰,清心火,
15清心蓮子飲;黃芩10克 麥冬10克 地骨皮10克車前子10克炙甘草10克石蓮肉15克白茯苓15克 炙黃芪15克 人參15克
 1.遺精為主,加煅龍骨、煅牡蠣。
 2.膏淋白濁者為主,加萆解、石菖蒲。
 3.血崩帶下者,加椿根皮、炒荊芥穗炭。
 
若伴尿痛
16合導赤散;生地5克 竹葉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
 2.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

五、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魚腥草注射液(飛仙牌,四川雅安制藥廠):肌內(nèi)注射,1次2----4ml,1日4~6ml,或40~lOO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釋后靜脈滴注。治療尿路感染屬熱證者。
   (2)癃清片(體健牌,天津中藥制藥廠):每次8片口服,1日3次。治療熱淋證。體虛胃寒者不宜服用。
   2.單驗方
   (1)熱淋者,服馬齒莧汁,或白茅根煎水服。
   (2)諸淋痛者,用海金沙15g、滑石30g,研末,每服1g?;蛴脽粜静?、木通、麥門冬、甘草煎水,入蜜調(diào)服。
   (3)石淋痛如割者,用滑石、石膏各3g,石韋、瞿麥、木通、蜀葵子各1.5g,研末,每服1.5g,以蔥白兩莖、燈芯草1尾煎湯,空腹服用。
   (4)氣淋者,赤芍、檳榔各lOg,或雞腸草、石韋各lOg,或淡豆豉15g,任選一組,水煎服,日3次;或冬葵子為末,每次5g,日3次;或醋浸白芷,焙干研末,每次3g,日3次,木通、甘草適量煎水送下。
   (5)血淋者,黃芩30g,紫草30g,棕櫚皮30g,葵花根15g,川牛膝30g,大豆葉一把,苧麻根10枝,任用1種,或芭蕉根、旱蓮草各30g,或梔子、滑石各1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或海金沙、茄葉、赤小豆,或白薇、赤芍各等量,或血余炭、蠶種燒灰,分別加入工麝香適量,任用1組,均為細末,每次3~5g,日3次;或生地黃汁加鮮車前草汁各適量,日3次。
   (6)勞淋者,用菟絲子lOg,水煎服,日3次。
   (7)膏淋者,飛廉、薺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莖(取中心梗子)、玉米須,任選1~2種,每日用30~60g,水煎服,日3次;或鮮葎草一握搗汁,加醋適量,日3次服;或海金沙、六一散各30g,共研末,每次5g,麥冬煎湯送下,日3次。
     1.地錦草、鴨跖草,蒲公英,紅藤、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車前草,篇蓄等,任選1-2種,每種用30-60克,水煎        服,每日一劑。適用于熱淋。
   2.金錢草60克,水煎服,每曰一劑。、適用于石淋。
   3.烏蘞莓、血見愁、仙鶴草、白茅根等,任選1--2種,每種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適用于血淋。
   4.飛廉、薺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莖(取中心梗子)、玉米須,任選1—2種,每種用30--60克,水        煎服,每日一劑,適用于膏淋。
   5.菟絲子l0克,水煎服,每日三次,適用于勞淋。
   6.赤芍、檳榔各10克,水煎服,每曰三次。適用于氣

   3.針灸
   取中極、太溪、膀胱俞、陰陵泉諸穴。血淋配血海、三陰交;石淋配委中、然谷;勞淋配腎俞,可灸關元等。
   【轉(zhuǎn)歸與預后】
   淋病的轉(zhuǎn)歸與預后取決于患者體質(zhì)強弱、感邪輕重、治療是否恰當與徹底。熱淋、氣淋、血淋、膏淋等實證,若正確及時治療,效果良好。若久治不愈,或反復發(fā)作者,可由實轉(zhuǎn)虛而成勞淋,日久甚則導致脾腎衰敗,出現(xiàn)腎虧肝旺,肝風內(nèi)動危象。若熱毒過盛,侵入營血,熱邪彌漫三焦,又可出現(xiàn)高熱,神昏譫語。若腎陽衰敗,濕濁之邪壅塞,三焦氣化不利又可轉(zhuǎn)為關格重病,預后不佳。
   勞淋虛證若復感外邪則轉(zhuǎn)化為虛中夾實證,病情復雜。
   石淋者因結石日久過大,阻塞水道,排尿不暢,濁陰內(nèi)聚,傷及腎氣,進而水邪潴留、泛濫,全身出現(xiàn)水腫,當采用中西醫(yī)有效方法消除結石,否則濁陰上逆,凌心犯肺,可導致癃閉、關格等變證。
   【護理與調(diào)攝】
   急性期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感受外邪,保持心情舒暢,以免加重病情。飲食宜清淡、多飲水,多食水果。
   對高熱患者按高熱護理常規(guī)護理。注意體溫、呼吸、脈搏。無明顯外感表證者,不要用發(fā)汗解表退熱的藥物,可用冷敷、醇浴。對疼痛嚴重,特別是石淋腰腹絞痛者,可給止痛劑。
   節(jié)制房事,勞逸結合,保持下陰清潔。
   【預防與康復】 .
   預防淋病應加強平素鍛煉,增強體質(zhì),保持心情舒暢,防止情志內(nèi)傷,不過分勞累。講究衛(wèi)生,保持下陰清潔,婦女應注意月經(jīng)期和產(chǎn)后的衛(wèi)生。清除各種產(chǎn)生濕熱的因素,如過食辛熱肥甘之品、嗜酒太過。免受風寒,避免誘發(fā)因素。
 
  淋病急性發(fā)作期經(jīng)治癥狀消失后,不能立即停藥,應堅持辨證服藥3個月以上,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此外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zhì),有利于機體功能的恢復;石淋患者在可能的條件下了解結石晶體成份,可進行相應飲食治療。含鈣結石者,應避免過多飲用高鈣飲料,如牛奶;草酸鈣結石者,少食菠菜、西紅柿、竹筍、紅菜、可可菜;尿酸結石者,少食肉、魚、雞、肝、腎、腦,采用低蛋白飲食;磷酸鹽結石者,禁食牛奶、蛋黃、蝦米皮、豆腐、芝麻醬,多食酸性食物。
   【醫(yī)論提要】
   淋之病名,首見于《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名日“淋閩”。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中說:“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早期的記載還見于《中藏經(jīng)·卷中·論諸淋及小便不利》。該書把淋證分為冷、熱、氣、勞、膏、沙、虛、實8種。這種分類方法無疑啟發(fā)了后世把淋病劃分為氣、血、石、膏、勞、熱諸淋的認識。該書對淋病病因的論述亦較為全面——“諸淋與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臟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塞,榮衛(wèi)耗失,冒熱飲酒,過醉入房,耗散精神,勞傷氣血,或因女色興而敗精不出,或因迷寵不已而真髓多輸,或驚惶不次,或思慮未寧,或饑飽過時,或奔馳才定,或隱忍大小便,或發(fā)泄久興,或寒入膀胱,或暑中胞囊。傷茲不慎,致起斯疾。”從癥狀描述上,《中藏經(jīng)》談到色自如泔之冷淋;溲如脂膏之膏淋;小便下如沙石之砂淋等,并且還指出:“此由腎氣弱而貪于女色,房而不泄,泄而不止,虛傷真氣,邪熱漸強,結聚而成沙。又如以水煮鹽,火大水少,鹽漸成石之類”。這是世界上早期關于泌尿結石的記載之一。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如此見識實屬難能可貴。
   對于淋病病機的認識,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又說:“腎虛則小便數(shù),膀胱熱則水下澀,數(shù)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淋?!币徽Z中的,十分精辟。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并各有偏重。如金代劉完素強調(diào)“熱客膀胱,郁結不能滲故”(《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朱丹溪則認為“淋皆屬于痰熱”(《金匱鉤弦·淋》),并指出:“水火不交,心腎氣郁,遂使陰陽乖舛,清濁相干,蓄在下焦?!?《丹溪心法·淋》)明代王紹隆在《醫(yī)燈續(xù)焰·小便淋閉脈證》中說:“大抵者三焦氣化不及,熱迫膀胱,令水道涸澀之所成也?!边M而王氏對于諸淋病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有所詳述,,他說:“勞、氣、血、膏、石雖五種,因病機必因動火,火盛搏氣,甚及于血。血轉(zhuǎn)為膏,膏轉(zhuǎn)為石。自清而濁,自薄而厚,自柔而堅,自無形而漸有形?!泵鞔t(y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諸淋》中亦云:“名雖有五,大概屬熱者居多,故有新久虛實之不同耳,學者審癥而變通焉?!?
  臨床診斷淋病主要是與癃閉,特別是尿濁鑒別。明代虞摶提出淋病由肺脾辨證之觀點。他說:“肺金清肅,則水道通調(diào)而滲營于下耳。然肺金又借脾土健旺,以資化源,而清氣得以上升,而歸于肺以運行也……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陰,而成淋閉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辟之,上竅閉則下竅不出,此理甚明?!?《醫(yī)學正傳·淋閉》)。癃閉以排尿困難,小便量少甚至點滴全無為特征;淋病每日排尿總量為正常;尿濁小便渾濁,自如泔漿,與膏淋相似,但排尿時無疼痛滯澀,因而與淋病區(qū)別。
   淋病的治療方面,《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提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倍覐堉倬霸谠撈€指出淋病的禁忌證,如:“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必便血?!?
  明代醫(yī)家張景岳認為:“治淋之法,大都與治濁相同,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但當以前法通用,無他技也?!?《景岳全書·雜證謨·淋濁》)李中梓說:“石淋清其積熱,滌去沙石,則水道自利,宜神效琥珀散、如圣散、獨圣散,隨證選用?!?《醫(yī)宗必讀·淋癥》)李梃《醫(yī)學入門·五淋》說:“治膏淋、石淋,郁金、琥珀開郁,青皮、木香行氣,蒲黃、牛膝破血,黃柏、生地滋陰”。周之干在《慎齋遺書·淋》認為:“凡淋痛者為實,不痛者為虛。實用升麻葛根湯,加連翹、木通;虛用補中益氣湯?!睂O文胤《丹臺玉案·淋閉門》:“元氣虛而不能輸化者,用補中益氣湯。脾肺之氣燥而不能化生者,用通淋琥珀丸。若轉(zhuǎn)筋便閉氣喘,不問男女孕婦,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矣。”龔廷賢《萬病回春·淋證》評論治淋名方八正散時說:“治心經(jīng)蘊熱,臟腑閉結,小便赤澀,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如酒后恣欲而得者,則小便將出而痛,既出而痛,以此藥主之。”戴元禮《證治要訣·小便血》則強調(diào):“(淋病)若用本題藥不效,便宜施以調(diào)氣之劑。蓋津道之逆順,皆一氣之通塞”。
   《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華岫云總結葉天士臨床治驗時說:“用滑利通陽,辛咸泄急,佐以循經(jīng)入絡之品……若夫便濁之恙,只在氣虛與濕熱推求,實者宣通水道,虛者調(diào)養(yǎng)中州,若虛實兩兼,又有養(yǎng)臟通腑之法?!?
  近代名醫(yī)張錫純善用山藥治療淋病,認為“陰虛小便不利者,服山藥可利小便,氣虛小便不攝者,服山藥可攝小便,山藥既能滋腎又能固腎,以治淋證之淋澀頻數(shù),誠為有一無二之品?!睆埵线€認為氣淋之治宜以升補氣化之藥為主,而以滋陰利便流通氣化之藥佐之。勞淋宜以滋補真陽之藥為主,而少以補氣之藥佐之,又少加利小便之藥作向?qū)?。另外淋病還有許多治法,與癃閉相近,這里不一一贅述。
   【醫(yī)案選粹】
 案一
   南兄,少年時多飲火酒,酒性大熱有毒。積于胃中,下流而發(fā)毒。膿潰之后,余毒未消,補之太早。熱邪流注于膀胱,而小便為之淋漓作痛,結為沙石。屢次竊發(fā)。今交君火司天之年,其發(fā)頻而尤甚,小腹脹滿不舒,脈息弦數(shù)。此系肝火郁于膀胱,鍛煉津液,而成粘膩之物,瘀塞溺道,而淋瀝作痛也。理宜清肝理滯氣之藥為治。急戒醇酒厚味惱怒,則胸中清爽,而小便自利矣。
   【煎方】 香附山梔黃柏青皮枳殼滑石瓜蔞生地牛膝
   【丸方】 香附黃柏桃仁青皮山梔滑石瓜蔞枳殼牛膝郁金
   (選自《沈氏醫(yī)案》)
案二
   郁損心陽,陽墜入陰,為淋濁。由情志內(nèi)傷,即為陰虛致病。見癥亂治,最為庸劣。心藏神,神耗如饋,諸竅失司,非偏寒偏熱藥治,必得開爽,冀有向安。服藥以草木功能,恐不能令其歡悅。
   人參桔梗烏藥木香天冬夜服白金丸
   (選自《臨證指南醫(yī)案》)
案三
   濁膩膏淋日下,最易損人津液,絡脈遂槁。況八脈隧道紆遠,泛然補劑藥力罔效。
 
《難經(jīng)》謂十二經(jīng)屬通渠,旋轉(zhuǎn)循環(huán)無端,惟奇經(jīng)如溝渠滿溢,流入深河,不與十二經(jīng)并行者也。樹根草皮,此癥亦難奏效,須用血肉填補固澀,庶可希其獲效。
  鹿茸 河車 人參 蒸黑于術 茯苓 湘蓮 縮砂 雀卵 茹茴 烏賊骨 雀卵 河車 膏為丸
   (選自《臨證指南醫(yī)案》)
案四
   佚名,患淋濁有年,肌膚起顆,成片破碎。腿足內(nèi)熱,暮腫朝消,濕熱外發(fā)下行,自尋出路。脈來弦滑。抱怨多年,根深蒂固。治宜氣血兩清,緩緩圖功。
   南沙參4錢牡丹皮1錢天麥冬3錢仙遺糧3錢雙鉤藤1錢5分鮮生地5錢 生谷芽4錢大玉竹3錢女貞子3錢甜川1貝3錢天花粉3錢梧桐花3錢川黃柏l錢冬瓜子4錢光杏仁3錢鮮竹茹3錢川石斛3錢犀角尖(磨沖)1分
 犀牛黃五厘
   (選自《費伯雄醫(yī)案》)
  【現(xiàn)代研究】
   尿路感染為臨床常見疾病,包括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臨床以尿頻、尿急、尿痛為主要表現(xiàn),屬中醫(yī)“淋病”范疇。據(jù)普查,女性發(fā)病率為2.37%,男性為0.25%(中華內(nèi)科雜志,1985,(8>:497~500),西醫(yī)學多采用抗菌藥物治療,近年來雖有新的抗生素不斷問世,但并未減少尿路感染的發(fā)病率、復發(fā)率和再感染率,且常引起毒副作用及抗藥性。近年來運用中醫(yī)藥治療尿路感染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尤其對反復發(fā)作的尿路感染患者的治療已顯示出重要性?,F(xiàn)就尿路感染的中醫(yī)藥治療研究進展概述如下。
   一、分型論治研究
   吳銀根在總結了1984~1986年中醫(yī)藥治療尿路感染的文獻后,將其歸納為4個證型:濕熱蘊結、實火熾盛型,肝膽郁熱、心肝火旺型,腎陰不足、腎虛濕熱型,脾腎氣虛、余邪未清型,并指出急性發(fā)作期以濕熱蘊結、實火熾盛型為主,緩解期或慢性期以腎陰不足、腎虛濕熱型為主。統(tǒng)計921例尿路感染患者,因所選病期及程度不同,療效在84%~97.45%不等(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7,(12):41~44)。馬繼杰等報道辨證分型治療腎盂腎炎189例(急性腎盂腎炎95例,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fā)作94例),分膀胱濕熱型(藥用黃柏、鳳尾革、滑石、薏苡仁)及腎虛型(藥用知柏地黃湯或六味地黃湯加減)、中氣不足型(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心脾兩虛型(藥用歸脾湯加減)。結果急性腎盂腎炎95例,臨床治愈84例(88.42%),好轉(zhuǎn)8例(8.42%),無效3例(3.16%),療程6~28天,平均20.4天;慢性腎盂腎炎94例,臨床痊愈70例(74.47%),好轉(zhuǎn)18例
(19.15%),無效6例(6.38%),療程28~74天,平均45.7天(全國中醫(yī)腎病第6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輯,1990,13)。張永紅等對中醫(yī)治療尿路感染文獻綜述指出,對于尿路感染分型,有的醫(yī)家分急性期與慢性期,然后再辨證治療,有的醫(yī)家則直接按癥狀分型,據(jù)文獻統(tǒng)計,共有以下分型:膀胱濕熱、肝膽郁熱、少陽郁熱、邪郁少陽、半表半里、三焦?jié)窭А窭⑽?、腎陰不足、肝腎陰虛、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脾腎兩虛、氣陰兩虛、腎虛濕熱、虛實兼夾、濕熱邪盛耗氣傷陰、氣虛陽傷濕熱留戀(河南中醫(yī),1993,13<6):290~293)。
   二、專法專方研究
 
  在辨證施治的同時,部分醫(yī)家采用專法專方治療。薛昌森報道用歸翹赤豆湯加味治療尿路感染86例,基本方為連翹、赤小豆、土茯苓、當歸、黃柏、黃芩、澤瀉、車前子、枳實、續(xù)斷、牛膝。對照組31例,隨證選用八正散、豬苓湯、萆薜分清飲、龍膽瀉肝湯。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近期治愈率分別為83.7%、61.3%,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o.05)(江蘇中醫(yī),1992,<1>:15~16)。潘北桂報道用琥珀導赤散治療急性泌尿道感染100例,均為真菌感染,基本方為琥珀、生地、木通、甘草、竹葉。結果痊愈82例,好轉(zhuǎn)13例,無效5例(廣西中醫(yī)藥,1991,14(3>:104)。李會昌等報道治療腎盂腎炎234例,基本方為黃柏、金銀花、黃芩、牛膝,隨證加減。結果急性及慢性期急性發(fā)作者185例中,治愈166例,顯效13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2例;慢性期患者49例,治愈19例,顯效17例,好轉(zhuǎn)9例,無效4例(黑龍江中醫(yī)藥,1991,<3>:16~17)。
   三、微觀辨證研究
   黃星垣等指出在辨證基礎上,加重清熱解毒藥如忍冬藤、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敗醬草、黃柏、梔子、黃連、苦參、土茯苓、半枝蓮、金錢草、白茅根等,則菌尿轉(zhuǎn)陰率可望明顯提高(中醫(yī)急癥大成.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7:556)。腎盂腎炎的病理解剖可見腎盂腎盞粘膜充血、水腫,顯微鏡下可見腎間質(zhì)因炎癥而形成的疤痕,這些現(xiàn)象中醫(yī)都可辨證為瘀血,有的學者在宏觀辨證未見瘀血征象時,根據(jù)“微觀辨證”,適當加入活血化瘀藥,從而提高了療效(山東中醫(yī)雜志,1993,<6):58~60)。反復發(fā)作的尿路感染患者,緩解期T淋巴細胞總數(shù)減少,T4細胞減少,T。細胞增多,T4/T。比值下降,對p細胞產(chǎn)生抗體的輔助作用減弱,血清IgG、IgA、IgM、IgD含量下降,且IgG含量與T。水平呈正相關。說明緩解期存在T細胞免疫調(diào)控機制紊亂,體液免疫機能低下現(xiàn)象。孫建實等用益氣補腎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中藥組成益腎康沖劑(人參、黃芪、山萸肉為主),治療反復發(fā)作尿路感染患者,緩解期服用,結果各項低下的免疫指標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機體抗感染免疫能力得到增強,有效地控制了尿路感染的反復發(fā)作,臨床觀察35例中24例半年未復發(fā),治愈率68.6%,從而為中醫(yī)應用扶正法則治療反復發(fā)作的尿路感染患者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中華腎臟病雜志,1990,(3>:157)。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