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庸庸碌碌曹丞相”之說的由來? 此說來自“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師”一聯(lián)。聯(lián)中的曹丞相、董太師并非東漢末年的奸雄曹操(中國歷史中著名的奸臣形象)、梟雄董卓(漢末暴亂的禍首,自封太師),而是清人利用兩人的姓氏來嘲諷嘉慶、道光兩朝“朝野欽仰”名臣曹振鏞、董誥。那這“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師”之說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副對聯(lián)出處記載于《庸閑齋筆記》卷四中:董文恭相國誥、曹文正相國振鏞,嘉、道兩朝名臣也。文恭盛德望,朝野欽仰。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匪林清遣賊入禁城為亂。時上幸熱河,聞變,近臣有以暫行駐蹕之說進者。文恭隨行,力請回鑾,繼以涕泣。而文正在京師,于亂定后鎮(zhèn)之以靜,畿甸遂安。時有無名子撰一聯(lián)嘲之云:“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師?!倍勚ο嘀^曰:“此時之庸碌,啼哭,頗不容易?!蔽墓С跫犹犹珟熴暎擞凶鹨蕴珟熤Q者,公輒笑辭曰:“賤姓不佳?!焙蠖约犹点?。文正訏謨遠猷,小心翼翼,歷相兩朝,福壽近世罕比。余于二公皆姻家,故聞之。意思為:嘉慶十八年(1813),天理教教首林清率領(lǐng)眾教徒,秘密潛入紫禁城,發(fā)動暴動。當時嘉慶皇帝正在從熱河回駕的途中,聽到如此巨變,一時竟沒了注意。這時有近臣勸說嘉慶帝暫時駐留下來,只有董誥力請回京,甚至涕淚俱下。而此時坐鎮(zhèn)京師的曹振鏞,卻是手足無措,直到叛亂平定后才鎮(zhèn)靜下來,京城也很快恢復(fù)了安定。事后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嘲諷他們說:“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師”,兩人聽說后,也無奈地相視而笑自我解嘲說:“這個時候的庸碌、哭啼,也是頗不容易的??!”曹振鏞、董誥當初被加授為太子太師的頭銜,有人尊稱他們?yōu)椤疤珟煛?,董誥馬上含笑推辭說:“賤姓不佳”。清代更有人借此事做《一剪梅》用來諷刺曹振鏞和董誥:“仕途鉆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大臣經(jīng)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八方無事歲歲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無災(zāi)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后世更無窮,不謚文正,便謚文恭。” 曹振鏞庸碌無為之說何來? 曹振鏞(1755年-1835年),字儷笙,又字懌嘉,安徽歙縣雄村人,是道光朝最得寵、最走紅的官僚。他一生歷侍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年屆八十才退休,任官長達五十二年,其中任軍機大臣十三年,位至首輔,畫像于紫光閣,甚至當過三個月的“代理皇帝”。其所受寵遇之深,有清一代幾乎無人能及。 道光皇帝給他的評價:“親政之始,先進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學問淵博,獻替精醇??饲诳松鳎渍平z綸?!?/STRONG>道光十五年(1835年),曹振鏞病死。道光十分傷心,親臨吊喪,下詔褒恤,賜謚“文正”,入祀賢良祠?!肚迨犯濉贩Q,道光對曹振鏞“恩眷之隆,時無與比”!那么,曹振鏞何以贏得一向以挑剔著稱的道光的寵眷呢?對此,《瞑庵雜識》記載:“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STRONG>”他想不到,這順口說出的一句話,成了自己圓滑世故、庸碌無能的標簽,死死地貼在了自己的頭上。 臺灣歷史學家蘇同炳說:“曹振鏞瑣鄙無能,養(yǎng)成了道光一朝政治風氣之柔糜泄沓,所以他實際上是道光帝的罪人。在他所養(yǎng)成的風氣下,官吏以不負責任之圓滑彌縫為做官之能事,不但有用的人才因之而銷磨殆盡,國事亦因之而不堪聞問?!?BR> 其實“多磕頭,少說話”這六個字,不可能概括曹振鏞50多年為官的真正心得。這是他的自謙語,甚至不乏調(diào)侃和戲謔,當不得真的。對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和特殊的官場文化現(xiàn)象,要綜合各種歷史因素來評判,否則難免失之片面。 曹振鏞果真庸碌無為? 曹振鏞做到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宰相,當官長達52年,年屆80歲才退休,在清代官宦歲月之長幾乎無人能比。并且他的仕途自始至終,就如一馬平川,一江春水,步步高升,無災(zāi)無難。單靠“少說話、多磕頭”恐怕難以做到。 公元1782年(乾隆46年),27歲的曹振鏞考取進士,并得到重用。不久又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到了道光朝,他再升一級,任武英殿大學士,成為道光的心腹之臣。曾代理皇帝事務(wù)三個月。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wù),代君三月,歙縣民間至今能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當然,如果光從才學方面來評判,曹振鏞似乎并不突出。真正讓他步步高升、一生順暢的,可能還數(shù)他的心胸。他的一生,對名利看得開,看得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放得下,這反而令他獲得了更多。比如,那時的官,都流行貪,可曹振鏞一生無貪念,他歷任三朝宰相,從沒查出有貪污行為。 嘉慶逝世后,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等幾位軍機大臣草擬遺詔,其中提到乾隆生在熱河避暑山莊。這份遺詔經(jīng)道光審議后頒布。文武百官誰都沒有看出什么問題,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鏞卻指出了一個致命之處:乾隆不是生在避暑山莊,而是生在雍和宮。(史載,乾隆是雍正與宮女野合而生,雍正為避諱此事,將乾隆的出生地改為雍親王府,亦即雍和宮。)道光經(jīng)此點撥,恍然大悟,隨即將幾個草擬遺詔的軍機大臣免職。三個月后,曹振鏞榮任軍機處領(lǐng)班,成為名副其實的“首輔”。 有一年,翰林院大考,詩題為“巢林棲一枝”,眾人都不知出處。道光閱卷大怒,認為翰林詞臣沒有學問,準備改天再考一次。第二天,他召見曹振鏞,問及此題,曹振鏞“以不知對”。道光這才息怒,說:“汝亦不知,無怪若輩也?!?退朝后,諸大臣問曹振鏞:“昨公背誦全詩不失一字,今奏對何以言不知耶?”曹振鏞答道:“偶然耳。若皇上再以他題詢,其能一一對耶?” 原來,當日翰林院考試完畢,就有人問曹振鏞詩題的出處。曹振鏞曰:“此左太沖詠史詩也?!辈⒈痴b全詩,不失一字。由此可見,曹振鏞不僅學識廣博,而且為官謙謹,并非“不文不正”之人。 清代鹽政弊病叢生。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出任兩江總督,銳意整頓兩淮鹽政。提出鹽政改革,取消商鹽壟斷權(quán),實行凡納稅皆可販鹽的鹽票法。這一改革,嚴重損害了鹽商利益,此舉遭到鹽商的群起反對,改革一時難以為繼。曹振鏞是鹽商子弟,祖父是揚州大鹽商以鹽業(yè)起家,有一批親屬揚州經(jīng)商鹽業(yè),世代享有特權(quán),是曹氏家族的命根子。于是,陶澍致信探詢曹振鏞的意見。曹振鏞復(fù)信曰:兩淮鹽務(wù)之弊極矣,勢非更張不可,吾子有所見,何不急行之?如有困難,老夫當從中主持。老夫行年七十,何能更為子孫作家計,且天下焉有餓死之宰相家乎? 陶澍得書,毅然施行改革。這是清代一次難得的成功的鹽務(wù)改革,曹振鏞的支持功不可沒。他能把祖?zhèn)鞯募易謇娣旁谝贿叄С蛀}政改革,這種能夠放下的氣度,非一般人能比。 曹振鏞作為首席軍機大臣,從政五十二年,政績頗多。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活捉張格爾。這是道光朝平定叛亂勢力的一次重大勝利。曹振鏞運籌帷幄,支持有力,是平亂功臣之一。 曹振鏞三次當學政,主持鄉(xiāng)試、會試各四次,都能盡心盡力;閱評考卷能守法遵紀,不淹沒博學有才之士;對到金殿面試的考生,必預(yù)先一一校閱考卷,工作一絲不茍,不出差錯。名臣潘世恩、林則徐均出自曹振鏞門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