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吳鑄大幣 世間留珍泉作者:童光國 時間:2008-03-24 19:01:54 魏、蜀、吳三國鼎立,各自為政,貨幣政策亦各行其是。公元209年,曹操首先改革了董卓所鑄的劣質惡錢,恢復使用漢代的五銖錢,曹操以獨特的方式大量發(fā)行這種錢幣,稱之為“魏五銖”,在三國時期,“魏五銖”是重要的流通貨幣。 公元214年,劉備在連年戰(zhàn)亂、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以“軍用不足,備甚憂之”為借口發(fā)行了“直百錢平諸物價”幣,幣的面值一下子從一提升到一百。但“直百五銖”在北方和南方根本不被接受,它只能在四川蜀國一帶流通。 公元236年,東吳孫權,發(fā)行了面值更高的“大泉五百”,緊接著在公元238年至241年先后發(fā)行了“大泉一千”錢,即以一當五銖錢一千;“大泉二千”錢,即以一當五銖錢二千;和“大泉五千”錢, 即以一當五銖錢五千的高面值大錢。同時也使用谷帛作為實物貨幣。因“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面值越鑄越大,發(fā)行后物價進一步上漲,弄得人心惶惶,百姓生活被越榨越窮,人民反感甚大。強烈的民憤和社會的抵制,迫使孫權不得不在3個月后令停止鑄造。雖然這3種錢幣停止了流通,但仍有實物未曾回收。 赤烏九年(公元246年),東吳當局迫于民間壓力,無奈下令官府作價回收“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錢,從而平息了長達數年的“大錢風波”。結果曇花一現的面值大錢徹底退出了流通領域?!?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102); ">大泉五千”錢為中華古泉大珍,向為泉家珍視,此泉之版別,極類大泉五百諸版別,有緣細而厚者,有緣闊而薄者。 筆者珍藏一枚“大泉五千”錢,此泉直徑3.88厘米、穿1.28厘米、厚0.28厘米、重17.4克,篆書“大泉五千”4字旋讀,青銅質。此泉在黑褐地衣上,滿覆銹斑,包漿十分自然,當為熟坑入土,出土甚久之泉,錢文均圓渾豪放,形制規(guī)整,品相完美,具有十足三國幣風范,放入掌中,美不勝收。(信息來源:中國商報 黃紹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