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早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盡早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在“思在教育”召開的初二年級家長會上,有兩位家長為孩子缺乏獨立性而感到苦惱,說是孩子做完了一科的作業(yè),竟不知道下面該做什么,每每要去問家長。這番話因起了大家的同感。 缺乏獨立的生活和學習能力,事事處處依靠家長和老師,在當今的中小學生中已是普遍現(xiàn)象。報上還曾經(jīng)報道過這樣一件事,一次招考研究生的考試,有一位女生找不到考場,竟然跑回家去求助父母。這樣的人,就是書念的再多,能到社會上去做事嗎?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我想家長和老師都有責任。 首先是家長。我國受封建社會“封妻蔭子”的影響很深,現(xiàn)在又是獨生子女社會,所以父母大多溺愛子女。三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已經(jīng)訓練他們自己吃飯穿衣服了,可是回到家,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還是幫著穿衣,甚至喂飯。 其次是老師。盡管老師們也知道,教育的主要任務(wù)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要授之以漁,而不要授之以魚。但是老師為了應(yīng)付上面的考核,為了幫助學生應(yīng)付考試,又常常不得不急功近利。培養(yǎng)能力畢竟不能立竿見影,還是填鴨來得快。因此,家長和老師還是抱著或者背著學生往前跑,跑得快是快了,可是一旦離開家長和老師,學生就會寸步難行。 凡是成功人士,小時候幾乎都經(jīng)歷過獨立生活的訓練和考驗。 也就是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種考驗有的是客觀環(huán)境造成的,有的則是家長有意安排的。美國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的家境很好,可是他父親決不溺愛他。有一次他父親趕著馬車帶他去游玩,在一個拐彎處,因為馬車速度太快,把他甩了出去,他哭喊著讓爸爸來扶他。馬車停住了,他父親卻坐在車上悠閑地吸起煙來,告訴他,摔得再疼也要自己爬起來,爬上馬車。他父親解釋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都要全靠自己,沒有人會來扶你的?!彼赣H還在許多場合培養(yǎng)他的獨立生活能力,有人問他父親:你每天那么忙,怎么還有耐心教孩子做這些小事。他父親一語驚人:“我是在訓練他做總統(tǒng)?!?/FONT>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要注意這么幾點: 一、要從小抓起。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3歲決定一生。3至12歲是一個人養(yǎng)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二、要從生活小事抓起,不能只限于學習。有的家長在生活上一切包辦代替,卻想要求孩子在學習上有主動性,這怎么可能呢?我曾見過鄰居的一對小姐妹,只有十來歲。母親在郊區(qū),平時回不來,父親是領(lǐng)導干部,顧不上家。他們倆,一個負責家里衛(wèi)生,一個負責做飯,一周一輪換。姐妹倆都沒影響學習,后來都成大材了。 三、要循序漸進。從讓孩子參與開始,到讓孩子獨立去做。有的家長帶孩子出去吃飯,就講出花費標準,葷素搭配等原則,讓孩子試著點菜。訂學習計劃,也是先和孩子討論,從幫著開始,到完全放手。 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讓孩子早日自強自立,家長一定不要溺愛,老師也不要急功近利。這道理很好理解,就看誰能痛下決心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