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縣古稱蔚州,是“燕云十六州”之一。但蔚縣還有一別名――糕國,這是因?yàn)槲悼h人特愛吃黃糕的緣故,究竟蔚縣人有多愛吃黃糕呢?一時很難說得清楚,但自古以來蔚縣人出門在外三、五年不能回家時,你若問他最想什么,他不說想父母,也不說想妻子兒女,第一句話就是說想飽飽吃一頓黃糕。就連清朝康熙年間的刑部尚書魏象樞,在京師官居高位,每天也離不了黃糕,每年總讓妻兄從家鄉(xiāng)蔚縣給他捎糕面,這在他著的《寒松堂全集》中有記載。黃糕是用蔚縣特產(chǎn)的黍子做成的,具體做法是先把黍子去皮碾成黃米,然后把黃米磨成面,用水和好上鍋蒸,蒸熟后放盆里用手蘸冷水猛揣,揉來搗去,越玩弄越筋。在蔚縣有“揣黃糕,越揣越筋道”的諺語。黃糕吃起來香甜可口,筋道耐餓,是蔚縣人的主食。蔚縣人常說:“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饅頭餓斷腰?!本褪钦f吃饅頭走二十里路便餓得不行,而吃黃糕走四十里路也不覺饑。至于蔚縣黃糕的筋度有多強(qiáng),有一個民間傳說最能說明問題。說的是從前蔚縣有一婦女做熟黃糕后,正燴菜時,盆里的黃糕被一條狗叨了一口就跑,婦人回身看時狗已跑到院外,而黃糕卻被拉成了一條繩,婦人急忙用刀將糕繩砍斷,那糕一半彈回到了盆里,另一半?yún)s像蛇一樣將狗緊緊纏住,動彈不得,被婦人生擒活捉,煮了狗肉。這一傳說雖然有點(diǎn)夸張,但蔚縣黃糕的筋道的確是令外縣人吃后嘆服的。 黃糕有多種吃法,但最出名、最上講究的當(dāng)屬油炸糕了。油炸糕的做法是將蒸熟揣好的黃糕切成一些小塊,包上糖、豆沙或棗泥等餡后,再上油鍋炸,待炸成外焦里軟,黃里透紅時撈出來,便可食用了。這種美食在以前只有來了尊貴客人或是結(jié)婚辦喜事時才能吃上一頓,平時一般沒人舍得吃,能吃上黃糕就不錯了。蔚縣人為什么愛吃黃糕呢?這與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有很大關(guān)系,由于蔚縣地處塞外,土地瘠薄,十年九旱,自古以來就是靠天吃飯。又因?yàn)闊o霜期短,霜凍頻繁,種植大日期作物難成熟,而黍了這種作物耐旱,生長日期短,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所以就成子蔚縣這方土地的特產(chǎn)了。 黃糕雖是蔚縣人的主食,但過去由于黍子產(chǎn)量低,人們種植面積少,所以人們并不經(jīng)常吃,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或來了客人的時候才吃一頓黃糕。平時只吃帶皮磨成面的黍子糕,俗稱“毛糕”,因而外縣人將蔚縣人譏諷為“毛糕賊”,把蔚縣話也貶為“毛糕調(diào)”,就連蔚縣秧歌戲也被說成了“毛糕腔”。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蔚縣黍子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而且產(chǎn)量也由過去的畝產(chǎn)50公斤增長為現(xiàn)在的300多公斤,現(xiàn)在的蔚縣人吃黃糕成了家常便飯,毛糕(黍子糕)再沒有人吃了,那已成了艱苦歲月的象征。但把蔚縣話說成"毛糕調(diào)"這一說法卻一直延續(xù)了下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