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年輕人因胃不舒服、上腹賬、噯氣、惡心去看病,醫(yī)生說可能是胃炎,先吃點藥,看看效果如何再說。年輕人剛走,一位老人進去后也向醫(yī)生說可能是胃炎,但沒有為他開藥,而是開了一張胃鏡檢查單。癥狀都差不多甚至還可能是一樣的病,為什么處理方法不一樣呢? 八成慢性胃炎因感染所致 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消化科曾志榮教授介紹,慢性胃炎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十分常見;其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成人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在50%以上。 胃病也算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因為,“80%~95%的慢性胃炎是由幽門螺桿菌(Hp)感染引起的”,曾教授如是說。其他的致病原因還包括:膽汁反流、外源性胃黏膜損傷因素,如高濃度酒精、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和高鹽飲食的長期刺激等等。 查個胃鏡,以防萬一 多數慢性胃炎患者無論是無任何癥狀的;部分有癥狀者,還是一些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表現,如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惡心等。因此,很多時候也把它歸到消化不良癥的范疇,進行對癥治療。 但曾教授同時指出,“慢性胃炎強調的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根據病理組織學和病變部位及可能的病因,慢性胃炎一般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其他特殊性慢性胃炎三大類。 其中,對于無癥狀且幽門螺桿菌陰性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一般無需用藥治療;但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尤其是重度萎縮或伴有上皮內瘤變者,曾教授提醒,“因其有可能惡變?yōu)槲赴?,應每年行胃鏡檢查1次”。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機會也相應增加。因此,對于老人而言,當出現了胃不適等癥狀時,應先做個胃鏡檢查,不僅是為了辨別胃炎類型,更是為了排除胃癌的可能。 當然,對于年輕人而言并非不用查胃鏡,當用藥效果不佳或本身有胃癌家族史等危險因素時,也應及早行此檢查。 據介紹,目前很多醫(yī)院已經開展了無痛胃鏡,患者做檢查時并不難受。 同是胃炎,用藥也不同 胃鏡及病理檢查(胃黏膜活檢組織學檢查)是確診慢性胃炎乃至所有胃病的最可靠手段,況且,它還能為醫(yī)生用藥提供指導。 而慢性胃炎的治療目的是緩解癥狀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應;治療應盡可能針對病因,遵循個體化原則。正如曾教授所言,“即便都診斷為慢性胃炎,用藥也不盡相同”。 比方說,胃鏡查出有胃黏膜糜爛和(或)患者以反酸、上腹痛等癥狀為主,此時會選用抑酸劑、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或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但若同時伴有幽門螺桿菌陽性,治療的關鍵則是“殺菌”——除了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外,還要服用一定療程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等。 而對于以上腹飽脹、惡心或嘔吐等為主要癥狀者,屬于胃動力出了問題,可用促胃動力藥(如嗎丁啉);若同時伴膽汁反流(惡心后往往感覺口苦),則可用促胃動力藥和(或)有結合膽酸作用的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片)。 另外,具有明顯的進食相關的腹脹、納查等消化不良癥狀者,可考慮應用消化酶制劑。 曾教授提醒,胃炎是常見病,治療并不難,關鍵是選對藥、按療程服用。 摘自《中國家庭醫(yī)生》 2013年第5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