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二月份,奧巴馬在加州與硅谷頂級名流會餐,出席嘉賓每人須向總統(tǒng)提一個問題。 輪到蘋果老總喬布斯發(fā)言時,奧巴馬用自己的問題打斷他的話:如何才能讓蘋果在美國生產手機? 不久前,蘋果號稱其產品產自美國,如今,幾乎沒有。蘋果公司去年共售出七千萬臺手機、三千萬臺平板電腦及五千九百萬件其它產品,幾乎全部產自海外。 奧巴馬問到,為什么這些工作不能回到美國? 據另一位在場嘉賓講,喬布斯直截了當地答到:"這些工作不會回來了。" 總統(tǒng)的提問觸及蘋果的中心信念。不僅僅是海外員工更廉價,蘋果執(zhí)行官們相信海外工廠的龐大規(guī)模及外國工人的靈活性、敬業(yè)精神及工業(yè)技能遠遠超過美國,以至于對大多數蘋果產品來說"美國制造"不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蘋果已經成為地球上最著名、最受崇敬、最被他人模仿的公司之一,如此成就部分歸功于蘋果將全球運作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去年,蘋果員工人均盈利四十萬美元,超過高盛、??松梨诤凸雀?。 但最令奧巴馬、經濟學家、決策者及許多高科技同行沮喪的是:蘋果遠不如其它著名公司那樣熱衷于在它們的鼎盛時期創(chuàng)造美國工作。 蘋 果在美國雇傭四萬三千人,海外員工為兩萬,僅為通用汽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四十萬美國職工的零頭,通用電氣在八十年代的美國雇員也高達數十萬。更多的人則為 蘋果的供應商工作:約七十萬人設計、制造、組裝iPads、iPhones及其它蘋果產品。這些人幾乎都不在美國工作,而是受雇于位于亞洲、歐洲及其它地 區(qū)的外國公司,幾乎每一個的電子工程師都依靠這些廠家生產產品。 直到去年一直擔任白宮經濟顧問的Jared Bernstein表示:"為什么在美國創(chuàng)造中產階級職位這么難,蘋果就是一個例子。如果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巔峰,我們應當擔憂。" 蘋果執(zhí)行官稱在目前,走向海外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一位前執(zhí)行官描述了蘋果如何依靠一家中國公司在發(fā)售前僅僅數周對蘋果手機的生產進行調整。蘋果在最后一分鐘改變了手機屏幕的設計,生產線被迫全面調整。新屏幕于深夜陸續(xù)運抵廠房。 據這位前執(zhí)行官介紹,一位工頭立刻在公司宿舍內喚醒八千名員工。每位員工派發(fā)一塊餅干和一杯茶,分別指派到各個工作崗位,不到半小時就開始了給斜面框架安裝玻璃屏幕的長達12個小時的班次。96小時之內,這家工廠就以每日過萬臺的速度生產手機。 該執(zhí)行官稱:"這個速度和靈活性令人目瞪口呆,沒有美國工廠可與之匹敵。" 幾乎所有的電子公司都有類似的故事,"外包"在數百個行業(yè)已司空見慣,其中包括會計、法律服務、金融、汽車制造和制藥。 蘋果雖不孤單,但它提供了探究如下問題的窗口:為什么一些優(yōu)勢企業(yè)的成功未能轉化成大量的國內工作崗位?此外,蘋果的決策還提出了一些更廣的問題,如在全球經濟與國內經濟日益融合的今天,美國企業(yè)對美國人有什么責任? 在去年九月前一直擔任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的Betsey Stevenson表示:"公司過去感到有義務支持美國工人,即使這并非最佳經濟選擇。這些已經消失了,利潤與效率擊敗了慷慨大方。" 公司們及其他經濟學家認為這一觀點太天真。執(zhí)行官們說,盡管美國人是世界上受過最好教育的工人之一,但美國未能培訓出足夠多的為工廠所需的擁有中等技能的人員。 公司們稱,為了發(fā)展,它們必須將工作搬移到能夠創(chuàng)造出足夠利潤以支付研發(fā)費用的地區(qū)。若非如此則面臨著今后流失更多美國工作的風險,這一點已被通用汽車等那些曾經豪邁的國內制造商所證實,隨著靈活競爭者的崛起,這些老公司已經收縮。 紐約時報向蘋果提供了關于本篇報道的大量信息,但一如該公司的神秘名聲,蘋果未予置評。 本文基于對數十位蘋果現任或前任員工與承包商的采訪,許多受訪者要求對其身份進行保密以求不危及他們的工作。紐約時報還采訪了經濟學家、制造業(yè)專家、國際貿易專業(yè)人士、技術分析家、學者、蘋果供應商員工、競爭對手、公司伙伴及政府官員。 蘋果執(zhí)行官們私下稱世界變化如此之大,難以用員工人數來衡量企業(yè)的貢獻,盡管他們同時也指出蘋果在美雇員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 他們認為蘋果的成功通過如下方式造福經濟:加強手機運營商和產品運送公司,并在這些方面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機會。他們最終認為,減少失業(yè)率不是他們的責任。 蘋果一位現任執(zhí)行官稱:"我們在一百多個國家銷售手機,我們沒有義務解決美國的問題。我們唯一的責任就是生產出最好的產品。" "我想要個玻璃屏幕" 2007年,在蘋果手機正式發(fā)售前一個月多一點,喬布斯將數名副手召入辦公室。此前幾周,他一直隨身攜帶著一款蘋果手機原型。 據當時一位在場人講,喬布斯惱怒地舉起他的iPhone,不斷變動角度讓所有的人看清塑料屏幕上的數十道小劃痕,接著,他從口袋里掏出一串鑰匙。 喬布斯說,人們會把手機裝在他們的口袋里,他嚴肅地表示:"我不會賣一只會劃花的產品。"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采用不會劃花的玻璃屏。喬布斯說:"我想要玻璃屏,在六個星期內給我搞定。" 一位執(zhí)行官在離開辦公室之后,訂了一張飛往中國深圳的機票。如果喬布斯想要完美,除了深圳無路可走。 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里,蘋果一直忙于一個代號為"紫二"的項目,每行一步都會碰到同樣的問題:如何將手機的形象推倒重來?如何按照最高的質量標準進行設計----譬如不會劃花的屏幕----同時確保數百萬臺手機能夠快速地、利潤豐厚地制造出來? 幾乎毎一次,答案都在美國之外。盡管各個版本有所不同,但每臺iPhone都包含著數百個零部件,其中約90%以上產自海外。先進的半導體來自德國和臺灣,內存來自韓國和日本,顯示屏和電路板來自韓國和臺灣,芯片來自歐洲,原材料來自非洲和亞洲,然后在中國組裝。 早 年間,蘋果經常只在后院尋求制造解決方案。1983年,蘋果機開始投產,喬布斯自豪地宣稱"這是一部產于美國的機器"。1990年,喬布斯執(zhí)掌NeXT電 腦公司(后被蘋果收購)他告訴一名記者:"就我為這臺電腦感到驕傲那樣,我為這家工廠感到驕傲。"直到2002年,蘋果高層還不時從總部往東北驅車兩小時 視察公司位于加州Elk Grove的iMac生產基地。 到了2004年,蘋果已基本上轉向海外工廠。這一決定的倡導者是蘋果運營專家Timothy D. Cook,他在喬布斯去世前六個星期,即去年八月接替喬布斯成為蘋果首席執(zhí)行官。大多數美國電子公司早已移師海外,在當時處于困境之中的蘋果感到它必須抓住任何一點優(yōu)勢。 亞洲的吸引力部分地在于廉價的半熟練工人。但蘋果并不看重這一點,作為科技公司,勞工成本在購買零部件、整合來自數百個公司的零部件與服務的"供應鏈管理"等開銷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據一名蘋果前任高管稱,對于Cook先生來說,聚焦亞洲歸根結底在于兩點:第一,亞洲工廠可以"快速擴張或縮編";第二,"亞洲供應鏈超過了美國"。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無法競爭"。 這一優(yōu)勢的影響力在07年喬布斯要求玻璃屏時立即顯現。 許多年來,手機制造商們盡量避免使用玻璃屏,因為它要求精確切割和打磨,非常難以實現。 蘋果已選用美國公司Corning來生產大幅強化玻璃板。但要將這些玻璃板切割成數百萬片手機屏幕,需要找一家空置的切割工廠、數百片用于試驗的玻璃及一支中等水平的工程師大軍。光是準備工作就要花費巨資。 此時,中國一家工廠前來投標。 當 一支蘋果團隊前來考察時,這家中國工廠的股東們已經在建設新的廠房。據一名前蘋果執(zhí)行官稱,中國經理解釋道:"這是為了萬一蘋果給我們訂單。"中國政府已 同意為多項產業(yè)提供成本補貼,這些補貼層層下?lián)苤吝@家玻璃切割廠。向蘋果免費提供的玻璃樣品堆滿了一個倉庫,甚至連工程師都幾乎是免費服務。廠內建有宿 舍,職工24小時待命。 中國工廠贏得了訂單。 另一名前蘋果高管表示:"現在所有的供應鏈都在中國了,需要一千片橡膠襯墊?隔壁工廠就有。需要一百萬枚螺絲釘?下一個街區(qū)就一家廠。想對螺釘做些改動?三個小時搞定。" 富士康城內 離玻璃廠八小時車程的地方是被稱為"富士康城"的鎮(zhèn)落,蘋果手機在此生產。對于蘋果老總們來說,富士康是中國比美國更勤快、能提供更多勞工的進一步證明。 這是因為美國根本沒有富士康城這樣的東西。 畗士康城內擁有23萬員工,許多人一周上六天班,每天12小時。超過四分之一的員工住在公司宿舍,許多人一天所獲不足17美元。一位蘋果執(zhí)行官到達富士康時正逢換班,他的車被堵在人流中,他說:"難以想象的規(guī)模。" 富士康雇傭近300名保安指揮來往人流,以避免在樓道擁擠所發(fā)生擠踏。城內的中心廚房日均消耗三噸豬肉、十三噸大米。城內雖然整潔無睱,但附近茶館烏煙瘴氣,煙草味道直沖腦門。 富士康在亞洲、東歐、墨西哥和巴西設有數十家工廠,組裝全球百分之四十的電子產品,客戶包括亞馬遜、戴爾、惠普、摩托羅拉、任天堂、尼康、三星和索尼。 直到2010年一直擔任蘋果全球供應經理的Jennifer Rigoni稱:"他們可在一夜之間招聘三千人,美國有哪家工廠可以一夜招三千員工并說服他們搬進宿舍?" 2007 年中,經過一個月的試驗,蘋果工程師們終于完善了為手機屏幕切割強化玻璃的工藝。據前蘋果執(zhí)行官稱數車首批玻璃片于深夜運抵富士康,經理們喚醒數千員工, 他們爬入公司制服----男的黑白襯衫、女的紅襯衫----然后迅速手工組裝手機。在三個月之內,蘋果已售出一百萬臺手機。自那以后,富士康另組裝了超過 二億部。 富士康在聲明中拒絕對具體客戶進行評論。 富士康在書面聲明中稱:"所有受雇于本公司的員工均簽有列明工作條款與條件的勞動合同,并受中國法律保護。富士康高度重視公司對員工的責任,我們努力為百萬余名員工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與積極的工作環(huán)境。" 富 士康否認前蘋果執(zhí)行官的某些描述,書面指出上文提到的半夜倒班不可能發(fā)生,因為"我們對員工的工作時間有著嚴格的管理,每個員工都有固定的班次并執(zhí)有一張 電腦卡,非正常上班時段不得進入廠區(qū)。"富士康還稱所有的班次均在上午七點或下午七點開始,若有班次調整,員工應在12小時前得到通知。 富士康員工在采訪中質疑公司的說法。 對于蘋果來說,中國的另一個重大優(yōu)勢是它能夠以美國不可企及的規(guī)模大量供應工程師。蘋果執(zhí)行官們估計生產iPhone大約需要8700名產業(yè)工程師來監(jiān)管與指導組裝線上的二十萬工人。蘋果分析師們預計在美國找到這么多合格工程師約需9個月。 而在中國,蘋果只花了15天。 麻省理工副校長Martin Schmidt認為:"蘋果一類的公司稱在美國開設工廠所遇到的挑戰(zhàn)是難以找到技術性勞力大軍。 "這些公司需要介于高中學歷和學士學位之間的工程師,處在這個技術水平的美國人很少。Schmidt說:"這些是好工作,但美國沒有足夠的人手。" 蘋果手機的一些方面是美國獨有的。比如說手機軟件、創(chuàng)新性的巿場營銷等。蘋果最近在北卡羅來納州修建了價值5億美元的數據中心。iPhone4和4S內關鍵性的半導體產自位于德州奧斯汀的一家韓國三星廠。 但這些基地并不是大規(guī)模的就業(yè)機會來源。比方說蘋果數據中心僅雇傭了一百名全職員工。三星工廠約有二千四百名工人。 在1990年前主管蘋果產品開發(fā)與巿場營銷的Jean-Louis Gassée表示:"如果你將手機產量從一百萬臺提高到三千萬臺,你真的不需要增加程度員。臉譜、谷歌、推特等新公司因此獲利,它們在成長,但又不用招新人。" 很 難說在美國生產蘋果手機會增加多少成本。但多個學者和制造業(yè)分析師估計,由于人工在科技制造業(yè)中所占成本比例極低,以美國工資標準估算的話,每個 iPhone至多增加65美元成本。因為蘋果在每臺手機上的盈利達數百美元,所以在理論上講,蘋果如果在本土生產手機依然會獲利頗豐。 但在很多方面,這樣的估算毫無意義,因為在美國生產蘋果手機不僅僅需要美國員工,更要對全國、全球經濟進行改造。蘋果執(zhí)行官們相信美國根本無法提供足夠多的擁有蘋果所需技能的工人,也沒有足夠快速高效的工廠。其它與蘋果合作的工廠,如Corning也說他們必須走向海外。 為 iPhone生產玻璃片重振了Corning位于肯塔基州的一家工廠,iPhone所需的大部分玻璃仍產自該廠。iPhone獲得成功之后,想模仿蘋果的 廠商紛紛向Corning發(fā)出訂單。Corning的強化玻璃銷售額增至每年七億美元,該廠雇有一千名美國員工以支撐這一上升中的市場。 但隨著市場的擴張,Corning的玻璃片很大一部分開始在日本和臺灣生產。 Corning副總及首席財務官James B. Flaws表示:"我們的客戶位于臺灣、韓國、日本和中國。我們可以在美國生產玻璃片再用船運過去,但需要35天,如空運則要花十倍的運費。因此我們在客戶的隔壁開廠,這些都位于海外。" Corning于161年前成立于美國,其總部仍位于紐約州北部。理論上講,Corning可以在國內生產所有的玻璃,但Flaws先生稱:"這需要重構整個產業(yè),消費電子產業(yè)已成為亞洲產業(yè),作為一個美國人我很擔心,但我無能為力,亞洲已成為在過去40年的美國。" 中產階級工作消失 當Eric Saragoza首次步入蘋果位于加州Elk Grove的生產基地時,他感覺像是邁進了工程師樂園。 時 為1995年,這一位于Sacramento附近的生產基地共雇傭1500多名員工,簡直是機器臂的萬花筒,傳送帶運送著電路板以及更個完工程度的花花綠 綠的iMac。工程師Saragoza很快就在該廠得到晉升并加入了處理疑難雜癥的精英團隊。他的年薪提到了五萬美元,他有老婆和三個小孩,他們買了帶泳 池的房子。 Saragoza說:"當時感覺這么多年的學沒有白上,世上總需要能夠建造東西的人。" 但電子產業(yè)發(fā)生了變化,蘋 果產品失勢,公司舉步維艱。當時的焦點之一就是改進制造過程。Saragoza先生工作幾年之后,他的老板們跟他解釋加州廠與海外工廠的對比:在加州制造 一臺售價1500美元的電腦,除了材料之外的成本為22美元,在新加坡6美元,在臺灣4.85美元。工資不是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占大頭的是倉儲備料與完 工速度等。 Saragoza說:"我們被告之一天上12小時班,周六也得加班。我已成家,我想看我的小孩踢足球。" 現代化總是導致一些工作變化或消失。當美國經濟從農耕到制造業(yè)再到其它產業(yè)轉移時,農民變成鋼鐵工人,再到銷售和中層管理。這些變動帶來了很多經濟利益,總體而言,在毎次變動中,即使是不熟練的工人也可獲得更好的報酬和更多向上攀登的機會。 但據經濟學家介紹,過去二十年發(fā)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中等收入水平的工作開始消失。尤其是那些沒有大學學位的美國人,如今的新工作不成比例地集中在服務行業(yè),如餐館、接線員、醫(yī)護或臨時工,這些職業(yè)很難讓人步入中產階級。 就 算是擁有大學學位的Saragoza先生也受到這些趨勢的威脅。首先,Elk Grove基地的一些日常任務被發(fā)往海外,Saragoza不以為然。接著那些取代工人的讓蘋果成為未來樂園的機器人也送到海外,一些診斷專家也遠赴新加 坡。曾經掌管倉儲的中層經理下崗,因為一夜之間,幾個能上網的人就夠用了。 對于低技能職位來說,Saragoza太昂貴了,但他的資歷又不 足以進入上層管理。2002年,Saragoza剛下夜班就被叫入一間小辦公室,被告之下崗并護送出廠。他在高中教了一段時間的書,然后又想回到lT業(yè)。 但曾經參與將該地區(qū)打造成"硅谷"的蘋果已經把Elk Grove基地的大部分改造成售后服務電話中心,新招接線員時薪12美元。 在硅谷里也有些工作機會,但最終均未成功,現年48歲的Saragoza說:"他們真正想要的是那些30多歲而且沒有小孩的。"Saragoza家里有五個小孩。 在 找了幾個月工作之后,Saragoza開始慌了,連教書的工作也消失了。后來他在一家臨時工中介那找到一份工,專為蘋果修理用戶退回的iPhones和 iPads。每一天,Saragoza開車到幾年前曾經擔任工程師的地方,為了每小時十塊錢(無福利)的工錢,擦拭數千個玻璃屏,不停地摘插耳機以檢測聲 音接口。 蘋果發(fā)財之日 隨著蘋果海外運作和銷售的擴張,高層雇員的日子越發(fā)滋潤。上個財政年度,蘋果銷售額超過1080億美元,比密歇根、新澤西、麻省三州的預算之和還高。自公司2005年拆股以來,蘋果股價從45美元飆升至427美元。 這些財富的一部分流入了股東的腰包。蘋果是世界上最為廣泛持有的股票,不斷攀升的股價讓數百萬個人股東、養(yǎng)老基金、退休基金獲利。收益也肥了蘋果員工。在上個財年,蘋果員工和董事除工資外還獲得了價值20億美元的股票,另外行使價值14億美元股票期權。 最大的回報則落入蘋果最高層的囊中,比如蘋果老總Cook先生去年獲得的股票期權(十年期)以今天的股價計高達4億2千7百萬美元,工資則提高到一百四十萬美元。據蘋果的證券資料,Cook先生去年的補償計劃高達5千9百萬美元。 一位接近蘋果的人士認為蘋果員工所獲補償是公平的,部分地由于蘋果給美國和整個世界創(chuàng)造了大量財富。隨著蘋果成長,它擴展了國內就業(yè),包括制造業(yè)工作。去年,蘋果的美國雇員增長了八千人。 當其它公司將電話中心移到海外,蘋果仍然將其電話中心保留在國內。一名消息人士估計蘋果的銷售讓其它公司得以擴招數以萬計的美國員工。比方說,聯(lián)盟快遞和UPS等均表示,因為蘋果的貨流量公司在美國招新。至于具體數字由于沒有蘋果授權不便透露。 一位現任蘋果執(zhí)行官表示:"不要怪我們使用中國工人,美國已停止供應我們所需的員工。" 此外,蘋果消息來源還稱蘋果產品為零售店和應用軟件廠商創(chuàng)造了不少好工作。 在 檢測iPad兩個月之后,Saragoza辭職了,工資實在太低,還不如花點時間找其它工作。十月的一個夜晚,Saragoza用他的蘋果電腦在網上發(fā)簡 歷,地球的另一邊,一名女子正步入她的辦公室。林女士是中國深圳一家蘋果配件生產管理商的項目經理。她不是蘋果雇員,但她對蘋果的供貨能力起到不可或缺的 作用。 林女士的薪水比Saragoza原先在蘋果的工資稍低,她能說流利的英語,在中國一家大學學的再加上看電視。她和她的丈夫毎月將工資的四分之一存銀行,帶上兒子及親友住在一個面積一百平米的公寓。 林女士說:"工作很多,尤其在深圳。" 創(chuàng)新中的失敗者 和奧巴馬的晩餐接近尾聲,人們開始起身離場,一群人擠在總統(tǒng)身邊要求合影。而稍少的一群人圍在喬布斯身旁,關于他病重的傳言四起,一些人希望能與他合影,也許這是最后一次。 最終,兩群人交織在一起。喬布斯對奧巴馬說:"我不擔心美國的長遠未來,這個國家極其偉大。我所擔心的是我們對解決方案討論不足。" 在宴會上,一些執(zhí)行官建議總統(tǒng)改革簽證系統(tǒng),讓公司更方便地雇傭外國工程師。有些促請總統(tǒng)給予公司們一個"稅收假日",讓它們能夠收回海外利潤以創(chuàng)造本土工作。喬布斯甚至暗示如果政府幫助培養(yǎng)美國工程師,蘋果有可能將部分精加工搬回美國。 經 濟學家們對這些及其它措施的用處進行了辯論,并提出掙扎中的經濟有時會因意料之外的事件而發(fā)生改變。比方說,上一回分析師們?yōu)槊绹I(yè)率長期高居不下而糾 心時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因特網幾乎還不存在。當時的人們少有能想見學習圖像設計會吃香而修理電話行將走向末路。 然而尚不清楚美國是否能將明天的創(chuàng)新轉化成數百萬計的工作。 在過去十年,太陽能與風力發(fā)電技術、半導體制造、顯示技術等突飛猛進,創(chuàng)造了數千個就業(yè)機會。雖然很多這方面的產業(yè)源自美國,該領域的工作卻在海外開花結 果。美國大規(guī)模生產基地關門,轉而在中國重新開張。執(zhí)行官們解釋道,他們在與蘋果爭奪投資者。如果他們不能與蘋果的增速與利潤率相抗衡,他們將無法生存。 哈佛經濟學家Lawrence Katz說:"新的中產階級工作最終會出現,但到時40多歲的人是否能夠勝任?或者一整代人被直接跨過,從此與中產無緣?" 多個產業(yè)的執(zhí)行官認為喬布斯一類的商人加快了創(chuàng)新速度。通用汽車曾經五六年才對車輛設計進行大改。相比之下,蘋果在四年內推出了五款手機,在降低售價的同時將速度和內存提高了兩倍。 在奧巴馬和喬布斯作別前,這位蘋果老總從口袋里掏出iPhone以炫耀一個新應用軟件,一個畫面細節(jié)驚人的駕車游戲。手機反射著大廳內緩和的光。身價總和超過690億美元的其他老總們爭搶觀賞最佳位置。眾人交口稱贊,游戲果然神奇。 屏幕上一絲劃痕也沒有。 |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