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百病巧治外皮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痔 瘡篇の燒 傷篇 の凍 瘡篇の毛囊炎、癤篇の尋常痤...

 陋室書屋2 2014-01-19

百病巧治外皮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痔 瘡篇の燒 傷篇 の凍 瘡篇の毛囊炎、癤篇の尋常痤瘡篇の 疣篇の 接觸性皮炎篇 の濕 疹篇 の蕁麻疹篇  

2013年09月07日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
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痔 瘡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


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痔 瘡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


痔 瘡

    ●病 因:痔瘡是指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發(fā)生 擴大、曲張,所形成柔軟的靜脈團。臨床根據(jù)痔發(fā)生的部位和癥狀的不同分為內(nèi)痔、外痔、混合痔。

    ●癥 狀:內(nèi)痔長在肛門內(nèi),其表面覆蓋著黏膜,痔核有大有小,可為單個或多個。多的可以連成一圈。一般不痛,僅有肛門墜脹感。主要癥狀是間歇性大便的滴血,嚴重者排便時痔塊脫出。

     外痔在肛門外可以看到。容易發(fā)炎,因而出現(xiàn)明顯的紅腫疼痛,但不出血。

    ●治 療

    一、內(nèi) 治

 1.茄子切片,燒成炭,研成細末,1日服3次,每次服10克,連服10天。有清熱止血之功,治內(nèi)痔。大便下血。

 2.黑木耳30克,摘去污物,洗凈,加水少許,文火煮成羹,或可加入鮮藕2節(jié)同煮,加糖適量食服。同治內(nèi)、外痔瘡,對出血、劇痛效佳。

 3.瘦豬肉100克,槐花50克,加水共煎湯服食,每日1次。

 4.香蕉帶皮2支,加水燉,連皮食并飲湯。治痔瘡出血,大便干結(jié)。

 5.鮮荸薺500克,紅糖60克,加水適量,煮湯,1日內(nèi)分次飲完,連服3日。

 6.鮮無花果10枚,放于沙鍋內(nèi),加水2000毫升,文火煎煮,沸后仍煎30分鐘,至藥液約1500毫升左右,然后倒入干凈盆內(nèi),撈起熟果盛于碗內(nèi)備用。上藥為1日量,分2次,用脫脂棉蘸藥液洗敷患處,每次20分鐘,同時食煮熟之無花果5枚。治痔瘡腫痛、出血。

 7.棉花子、槐米等份炒黑,再用烏梅10枚煎熬濃汁,適量白酒和丸。最好每次以烏梅水送服,每次5克,每日3次,服用1~2天后即可止血。

 8.槐米適量,或側(cè)柏葉與槐米各等份,白酒適量,將槐米浸泡于酒內(nèi),以酒沒過槐米二三指為度。7日后可飲酒,每次1小盅,每日2~3次,也可視酒量而定。內(nèi)外痔皆可,堅持服用,痔核可逐漸消失。

 9.取黑豆25克,豬膽汁1個刺破,放入碗內(nèi),將黑豆泡入豬膽汁中,蓋上蓋兒,上鍋隔水蒸熟,每日早晚各服15粒黑豆搗爛如泥,最好不用糖,可用白開水送下。

 10.側(cè)柏葉10克,蒲黃3克,水煎代茶常飲。

 11.生枳殼30克,陳皮15克,每天1劑,水煎代茶常飲。

    二、外 治

 肛門溫水坐浴法是治療痔瘡最簡便而又有效的辦法。每晚臨睡前進行一次坐浴,可以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炎止痛,方法有:

 1.用盆盛溫?zé)崴ㄒ圆粻C為度)半盆,或在水中加高錳酸鉀(紅米粒大,水染成紅色為度)然后坐浴,每次約15分鐘。

 2.鹽15克用開水沖化,待溫,洗患處,7日為1個療程,用治肛門潰瘍。

 3.痔瘡發(fā)炎最好用大黃、地榆各30克,芒硝50克,煎水坐浴。然后用化痔膏擠入肛內(nèi)。

 4.無花果樹葉50克,加水煮成濃湯,先洗滌肛門,后坐浴,每日2次。治痔瘡腫痛出血。

 5.南瓜子1000克。加水煎煮,趁熱熏肛門,每日最少2次,連熏數(shù)天即愈。用治內(nèi)痔。

 6.鮮艾葉適量,洗凈搗爛如泥狀,貼敷于痔瘡表面,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可用于各期內(nèi)、外痔,一般10天左右痔核會萎縮消失。

 7.鮮菖蒲根300克,加水煮沸趁熱熏洗患處,每日2次。

 8.生大蒜適量置火上烤熟后搗爛,用消毒紗布包起來,熱敷局部,適用于外痔。

 9.活田螺1個,黃連2克(也可用5~10片黃連素片代之),冰片0.2克。先將黃連、冰片研細末,然后把田螺洗凈,再將上述藥粉放入田螺內(nèi),靜置片刻,待田螺內(nèi)流出液汁,備用。使用時先將肛門處用溫水洗凈擦干,再用棉簽蘸上述流出的田螺汁涂抹患處,每日2~3次。

 10.氫化可的松藥膏1支。將肛門用溫水洗凈,擦干,如內(nèi)痔者,將氫化可的松軟膏注入肛門內(nèi),外痔者則將氫化可的松涂于肛門處,每日3~5次皆可?;蚩捎媒鹈顾匮鬯幐嘁部桑珒H適合外痔。

 11.藿香正氣水20毫升,加開水450毫升,混勻后先熏蒸后洗。內(nèi)痔每日1次,連用7天,外痔及混合痔蒸洗后擦干,涂醋酸氟氫松軟膏,每日1次,連用7天。

【防護】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飲水,多吃蔬菜及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注意外陰衛(wèi)生。

 燒  傷

    ●病 因:燒傷是由火焰、烈火、沸水、滾油等,對人體造成的急性損傷。

    ●癥 狀:根據(jù)燒傷面積和深度不同來分類,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Ⅰ度燒傷,傷區(qū)較小,創(chuàng)面潮紅、灼熱、疼痛,無水泡,2~3天脫屑痊愈;淺Ⅱ度燒傷,劇痛、感覺過敏,有水泡,泡皮剝脫后可見創(chuàng)面均勻發(fā)紅、潮濕,水腫明顯;深Ⅱ度燒傷,痛覺遲鈍,有水泡,水泡如潰破基底蒼白,中央有不同密度的紅色小斑點;Ⅲ度燒傷,皮膚痛覺消失,無水泡,皮膚呈蠟白色,無彈性或炭化,硬如皮革。

    ●治 療:以外治為主。

1.鮮牛奶適量,將消毒過的紗布浸于牛奶中,用紗布敷于傷口,治火灼致傷。

2.馬鈴薯(土豆)適量,去皮,洗凈,切碎,搗爛為泥,用紗布擠汁,以汁敷于患處。用治輕度燒傷。

3.雞蛋1只,白酒15克,將蛋清與酒同調(diào)勻,敷患處,每日3~4次。治湯火燒傷。

4.油菜子油,蚯蚓屎各適量,兩者共調(diào)勻,擦涂患處,用治湯火灼傷。

5.胡蘿卜,搗爛如泥,敷于患處。

6.爛橘子放在有色玻璃瓶器皿里密封貯存。越陳越好,爛橘子中含有一種橘霉素,有強力抗菌作用。外敷殺菌,解火毒,治水燙傷、火灼傷。

7.老南瓜1個切片,裝入罐內(nèi)密封,埋于地下,候其自然腐爛化水,越久越好,然后過濾,即為南瓜露,每日2~3次涂于患處,連涂數(shù)天即愈?;蛴悯r南瓜瓤搗爛為泥,涂敷患處亦有同等功效。

8.老黃瓜切開去子,用紗布擠壓取汁、過濾,將汁裝入瓶內(nèi)備用。同時蘸汁涂于患處。同治水燙傷、火灼傷,蜂螫傷。

9.蜂房30克,清水100毫升,煮沸15分鐘,過濾去渣。用于沖洗或浸泡創(chuàng)面,然后將患處用消毒紗布包扎,每日1次用治燙傷后感染。

10.西瓜皮曬干,瓦盆焙黃,或燒灰存性,研細,香油調(diào)搽患處。

11.豆腐1塊,白糖30克,拌勻敷患處,可立時止痛,待豆腐干了再換,連換3~4次,如燙傷已破潰,可加入大黃末3克,拌勻敷上。

12.石灰500克放入盆中加水攪動,靜放澄清后取中間清水加等量桐油調(diào)勻外涂傷處,1日2次。

13.豬油適量外涂1日2次。

14.仙人掌1塊,雞蛋清1個,蜂蜜5克,將仙人掌去刺搗爛,將雞蛋清、蜂蜜加入調(diào)勻,外敷患處,每日2次。也可單獨用雞蛋清,或蜂蜜,或仙人掌搗爛,或土豆搗爛,或鮮蘆薈搗爛,皆可外用,對輕度水、火燙傷都有佳效。

15.桐油適量,輕擦在患處。

16.米醋100克,擦洗患處。

17.芙蓉葉搗汁,加香油調(diào)勻敷于患處,治各種燒、燙傷。

18.人發(fā)、兔毛、豬毛、豬蹄殼、鱉甲、鴨毛、刺猬皮,皆可各自燒灰存性,研細末,或用香油,或用豬油,或用菜子油調(diào)和,外涂水、火燙傷處。或加少許冰片,止痛效果更好。


凍  瘡

    ●病 因:凍瘡是冬天極為常見的皮膚病。是由于冬季氣候寒冷,外露的皮膚受到冷凍的刺激,時間一長,皮下小動脈發(fā)生痙攣性收縮。產(chǎn)生血液瘀滯,使局部組織缺氧,導(dǎo)致組織細胞受到損害。

    ●癥 狀:損害初為局限性蠶豆或指蓋大小紫紅色腫塊或硬結(jié),邊緣鮮紅,中央青紫,對稱性好發(fā)于四肢遠端,以手背及手指伸側(cè)、足緣及足趾伸側(cè)、下肢、面頰、耳郭等處多見。自覺局部有脹痛感、瘙癢、遇熱后更甚,潰爛后疼痛。

    ●治 療:盡量不碰傷凍瘡部位,并保持皮膚干燥、溫暖。

   (一)西藥

    75%酒精或燒酒,涂擦局部,并加按摩。

   (二)中藥

1.辣椒100克,煎水1千克浸洗。

2.已經(jīng)潰破化膿的,先用溫的淡鹽開水(1∶100)或1∶4000的高錳酸鉀溶劑泡洗,患處涂上紫藥水。

3.橘皮3~4個,生姜3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20~30分鐘,1日1次,浸泡或熱敷患處。

4.沙田柚皮1個(干品、鮮品均可),加水約2千克,煮沸30分鐘后倒入盆中,用其蒸氣熏患處,直至適當溫度時,再浸泡患處,同時同柚皮來回摩擦患處約20分鐘,隔2天再按此法治療,1~2次即可。宜在晚間睡前用。治未潰凍瘡。

5.白胡椒5克,浸酒,7天后過濾使用,涂于患處。

6.雞內(nèi)金適量,燒存性,以蜂蠟配成膏劑,外涂。

7.桂枝30克,羌活25克,吳茱萸20克。加水適量水煎,水開后煎煮10分鐘即可。等水溫適宜時洗凈、浸泡患處。每劑藥可反復(fù)用6~7次。一般1~2劑即可痊愈。

8.茄根100克,煎水后燙洗患處,治凍瘡未潰者。

9.將點燃的艾條,直接接觸患處,每秒鐘快速點灸2~3次為宜。治療時患處有灼熱或輕度灼痛感,但不會留疤痕,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10.將大白蘿卜洗凈,切大厚片,烘烤熱,臨睡前涂擦患處,至皮膚發(fā)紅為止,連續(xù)至愈。治未潰者。

11.茄子梗,蒜梗各適量,切碎,煎水洗燙,每晚1次。

12.尖辣椒10~15克,白酒適量,將辣椒切細絲,以好白酒浸泡10天,過濾液涂于局部紅腫發(fā)癢處,每日3~5次。

13.老絲瓜燒灰存性,和豬脂油調(diào)涂患處。

14.鮮山楂砸成糊狀外敷,每日換藥1次,用于局部糜爛者,一般7天可愈。又山楂120克,加水2500毫升,煎半小時后去渣,取溫藥液洗患處,每日洗1次。治局部未潰爛者。一般3天可愈。

15.干枯后的茄子秧,或辣椒秧,水煎趁熱泡冼患處。

16.臘梅花12克,蓮藕10克,雞血藤12克,夏枯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天分2~3次服用。適用于凍瘡潰爛期。

17.蜂蜜50克,豬油100克,兩味調(diào)勻外涂患處,適用于凍瘡潰爛者。

18.紫草20克,加入香油90克,油稍加熱即可,浸泡后即可外用涂抹患處。適用于凍瘡潰爛者。

   【防  護】每次外出時勤搓手、耳、面部等易發(fā)凍瘡的部位,促進血液循環(huán)。早期只有紅腫發(fā)癢時,每天用溫水浸泡1~2次,用毛巾擦干,再按摩20~30分鐘。

毛囊炎、癤

    ●病 因:毛囊炎與癤都是由細菌侵入毛囊,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所不同的是,毛囊炎的特點為淺的毛囊的小膿皰,中心缺乏膿栓。癤為浸潤較深的損害,侵犯毛囊及毛囊周圍形成炎癥,中心往往形成膿栓(膿頭),疼痛顯著。夏秋為好發(fā)季節(jié)。

    ●癥 狀:

    1.毛囊炎:初起為粟粒大毛囊性炎性丘疹,逐漸形成膿皰。多成批散在分布,互不融合,主要侵犯頭部,尤其發(fā)際處多見,亦可見于四肢、腋部、外陰部等處。自覺瘙癢或灼痛。

    2.癤:初起的硬實小結(jié)節(jié),后蔓延到毛囊周圍,形成堅硬的腫塊,局部紅、腫、熱、痛,好發(fā)于發(fā)際和頭 面部。數(shù)日后中央形成膿點,結(jié)節(jié)漸漸變軟形成膿頭,膿頭潰破脫落,排出膿液而漸愈,愈后有疤痕。

    ●治 療

    一、內(nèi) 治

 1.一般病者,可用金銀花10克,綠豆15克,生苡仁15克,煎水代茶飲,每日1劑。

 2.有發(fā)熱等全身癥狀者,可用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黃芩15克,赤芍10克,加水煎服,每日1劑。

    二、外 治

   (一)西藥

    剛開始的癤子,可用2.5%碘酒連續(xù)涂擦患處3~4次,每次十余遍,有時可以消退,局部皮膚經(jīng)常用75%酒精消毒,有利于癤子的局限化,進而消散。也可用20%~30%魚石脂軟膏局部厚涂?;蛄裢瑁怠妨#兴榇渍{(diào)涂搽。

   (二)中藥

    1.獨頭蒜9個,蜂蜜10克,搗勻敷患處。

    2.生蘿卜1個,搗爛成汁,加好醋調(diào)搽患處。

    3.茄子,切厚片,覆于癤上,感覺茄子熱了則換1片,2~3次即消。

 4.鮮菊葉適量,搗爛去筋,外敷紅腫的部位,或搗爛絞汁外涂。

 5.芙蓉葉,或仙人掌(去刺),搗爛外敷。

 6.蕎麥面、米醋適量。先將蕎麥面炒黃,再用米醋調(diào)成糊狀,涂于患處,早晚更換。

 7.生番薯,洗凈,搗爛敷患處,每日更換2次。

 8.大頭菜鮮根洗凈,切碎,加食鹽共搗爛涂于患部,每日3次。

 9.癤腫較多者,在敷藥前用大黃30克,苦參30克,白芷15克,明礬15克,芒硝15克,加水2000毫升,煎成藥湯浸洗。

 10.大青葉、鮮海金沙葉、鮮白薇、鮮芭蕉葉、鮮馬齒莧、鮮野菊花全草、鮮半枝蓮、仙人掌、鮮車前草、青蓮花瓣、五倍子、杏仁、桃仁、蒲黃、黃連、黃柏、天花粉、黃豆、白僵蠶、鮮絲瓜根,以上各味或鮮品搗爛外敷患處,或干品研細末,香油調(diào)勻外敷患處皆可。

 11.蛇蛻1張、全蝎2只、蜂房1個,共浸泡在適量的食醋中,24小時后即可外涂患處。每天2~3次。

 12.大棗數(shù)枚,焙干研細末,香油調(diào)勻外敷患處。

    三、其 他

    癤腫已化膿,高凸處變軟,出現(xiàn)膿頭時,可用消毒鑷子將膿頭取出,或用消毒小刀挑開,排出膿液。取出膿頭或排膿后,傷口用市售紅膏藥外貼,或涂黃連素軟膏,消炎軟膏等。外敷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以后每天清潔傷口,換藥,數(shù)天即可痊愈。注意面部的癤,尤以口鼻附近者,不可擠捏或隨意切口,以免發(fā)生毒血癥、敗血癥。

尋常痤瘡

    ●病 因:本病是一種毛囊皮脂的慢性炎癥性疾患。一般認為 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雄性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使皮脂腺肥大,皮脂分泌增多和毛囊皮脂腺導(dǎo)管角化栓塞,皮脂淤積,毛囊內(nèi)形成脂栓。本病好發(fā)于青年,尤其是男青年。

    ●癥 狀:好發(fā)于面部,重者亦可發(fā)于頸、胸、背部。皮膚上最早的典型病變?yōu)楹陬^粉刺,并伴有皮脂溢出。在發(fā)展過程中,可有丘疹、膿皰、結(jié)節(jié),膿腫及疤痕等。其中一二種損害較為顯著。病程呈慢性經(jīng)過,波浪式、陣發(fā)性加重,一般到30歲左右才逐漸減輕消失或形成疤痕。

    ●治 療:一般少量很輕的痤瘡,常能自行消退,毋需治療。

    一、內(nèi) 治

1.丹參30~60克,生地黃30克,甘草30克,土大黃30克,川軍3~15克,水煎服。

2.薏苡米50克,水煮成粥,調(diào)白糖15克服食,每日1次,連用1個月。

3.將使君子適量去殼,取出種仁,放入鐵鍋內(nèi)文火炒至微有香味,晾涼,放入香油內(nèi)浸泡1~2天,每晚睡前吃使君子仁3個,7天為1個療程。不飲茶,此方法也可用于酒糟鼻。

4.白花舌蛇草、丹參、白菊花、赤芍、竹葉、生地黃各10克,薏米30克,每天1劑,水煎分2~3次服用。

5.枇杷葉、淡竹葉、桑葉各10克,白茅根20克,每天1劑,加水稍煎,或滾開水沖泡代茶。

6.荷葉適量每天代茶飲用。

7.生石膏30克,布包水煎30分鐘去渣,放入金銀花、生槐花、雞冠花、月季花各10克,紅糖適量,先用大火,后用文火煎熬成膏狀,再放入適量蜂蜜熬開離火,等涼后裝瓶備用。每服1匙,每天2~3次,開水沖服。

    二、外 治

   (一)西藥

    用牙膏加強的松藥片擦臉,忌酒,忌用肥皂,7天后可以除凈。

   (二)中藥

    1.新鮮蘆薈60克搗爛取汁,涂擦患處,每天2~3次,10日為1個療程。適用初發(fā)期。

 2.在絲瓜藤生長旺盛時期,在離地1米以上處,將莖剪斷,把根部切斷部分插入瓶中間(勿著瓶底),以膠布護住瓶口,放置一晝夜,藤莖中有清汁滴出,可用此瓜藤水涂擦患處。

 3.菟絲子15~30克,水煎成湯劑,每日數(shù)次,趁熱溫洗局部。

 4.大黃、紫草各等份,共研細末,加入菜油適量,拌勻,浸泡3天后搽患處,好轉(zhuǎn)后,可每天洗凈臉后,用少量油涂抹面部。

 5.生大黃15克,冰片1克,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diào)勻涂患處,每天2次。

 6.馬齒莧,或棗樹葉適量,加水煎湯,熏洗凈患處。每天2次。

 7.蜂蜜30克,白丁香10粒,泡入蜂蜜內(nèi),用此蜂蜜涂患處,每天早晚各1次。

    【防  護】平素少吃辛辣、油膩、甜膩、海鮮類食品。不喝酒、不吸煙。保證充足睡眠。注意保持大便通暢。每天勤洗臉。

 

    ●病 因:疣是一種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贅生物,多見于青少年和兒童,女性較多見。分為扁平疣和尋常疣。

    ●癥 狀:扁平疣:主要好發(fā)于青年人的面部、手背和前臂,可見群集或分散的米粒至黃豆大扁平丘疹,質(zhì)地堅實,呈淺褐、灰褐或正常皮色,表面光滑發(fā)亮,一般無自覺癥狀,病程慢,可自然消退。尋常疣:多見于青少年,皮疹好發(fā)于手背、足背、手指、足趾、甲緣等處,皮疹為針尖至黃豆大或更大,皮色成污黃、褐色圓形丘疹,表面粗糙不平。一般無自覺癥狀,病程緩慢,有時可自愈。

    ●治 療

    一、內(nèi) 治

    生薏苡仁50克煮粥,空腹服,每日1次,連服10~20個月,治扁平疣。

    二、外 治

   (一)西藥

    外搽5%福爾馬林溶液。治扁平疣。

   (二)中藥

1.鴉膽子仁5粒。將患處用熱水浸洗,用刀刮去表面角質(zhì)層,然后將鴉膽子仁搗爛貼患處,外用膠布粘?。ㄗ⒁獗Wo好周圍皮膚)。每3日換藥1次,一般經(jīng)2~3次可治愈。治尋常疣。

2.大蒜適量,搗成糊狀備用。用膠布將尋常疣根基部皮膚遮蓋,75%酒精消毒疣體后,用無菌剪剪破疣頭部,以見血為好,隨即用蒜泥敷貼患處,然后再用膠布包蓋。4~5天后,疣體即可脫落。一般治療1~2次即可。治尋常疣。

3.破故紙15克,75%酒精100毫升,將破故紙碾壓碎放入酒精中浸泡,密封1周后外用。每日早、中、晚用棉簽、蘸藥液涂搽患部。治扁平疣。

4.鴉膽子仁或苦參子仁各1份、花生油2份,浸半個月后用,點涂患處,每1~2天1次。治扁平疣。

5.鮮雞內(nèi)金(雞肫皮)或干雞內(nèi)金浸軟后外擦患處。每日1~2次,治扁平疣。

6.食醋200毫升,加熱濃縮至100毫升,外用,每日2次,30天為1個療程。

7.取新鮮香蕉皮,用剪刀剪下一小塊內(nèi)皮,貼于患處,用膠布固定,早、中、晚各換藥1次。

8.風(fēng)油精每天涂抹患處3次,堅持1周以上,疣體可自然脫落。

9.鮮柞木1段(稍粗者為佳),點燃柞木斷的一頭,另一頭會往外滴出液體,以此液涂抹患處,每天數(shù)次。

10.無花果葉1片,將斷面流出的白汁滴于患處,保持到汁液變黃、變干為止,每天2次。

11.嫩南瓜1個,針刺幾個孔,從孔中會有汁液流出,收集備用,每天用此液體涂抹患處3~4次,至痊愈。一般3~4天可見疣體開始脫落。

12.鮮毛桃樹葉或鮮馬齒莧搗爛外用,或用鮮品使勁在患處涂抹,每天數(shù)次。

    三、其 他

   (一)針灸

    以針自疣頂部刺到基底部,其四周再用針刺以加強刺激,針刺后擠出少量血液,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治尋常疣。

   (二)食療

    醋蛋方:新鮮雞蛋(或鴨蛋)7枚,煮熟或蒸熟后,剝?nèi)サ皻?,竹筷刺孔或切成4塊,放入食醋50~70毫升浸泡,浸2~6小時服用?;?qū)ⅲ分坏罢舫傻案偌哟祝担啊罚昂辽?,拌勻后服用。醋蛋可空腹1次服用,也可在當天分作2~3次服用。服食時忌鹽,醬油。用前忌堿性食物或堿性藥物。如食用1次未效者,隔1個月再服1次。另外,還用細絲線拴緊疣體,至疣體發(fā)白為度,至發(fā)白后也就不會再有痛感,持續(xù)幾天后疣體可自然脫落。

接觸性皮炎

    ●病 因:本病是因皮膚接觸某種致敏物質(zhì),或刺激性物質(zhì)而 發(fā)生的一種急性皮炎。較常見的致敏物質(zhì)有:生漆、蟲類、農(nóng)藥、碘酒、紅藥水、磺胺軟膏、紅藥水、各種中西成藥、電工器材、化工原料、塑料制品、衣服染料、化妝品及強酸、強堿等。

    ●癥 狀:一般呈急性發(fā)作,皮疹發(fā)生在接觸致敏物質(zhì)或刺激物質(zhì)的部位(生漆致敏者,皮損范圍可較廣泛)。皮疹或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jié)痂等?;疾孔杂X發(fā)癢、發(fā)熱,重者疼痛。

    ●治 療:首先應(yīng)盡快準確地找到并迅速脫離過敏源,清除過敏物,然后采取各種有效方法進行治療。過敏癥狀輕者,只要脫離、清除過敏物后,自我稍加處理便可很快痊愈。

    一、內(nèi) 治

   (一)西藥

    口服抗過敏藥,苯海拉明25毫克,1日2~3次。撲爾敏4毫克,1日2~3次。比特利,每天1次,每次1片。

    (二)中藥

 1.綠豆60克,薏米30克,加水適量,煨爛,加白糖適量,連湯1次頓服,每日1劑,直至病愈。

 2.新鮮蘑菇100克,紅糖適量,武火燉熟,連湯帶蘑菇一同服下,早飯前和晚睡前各服用1次。連服3天。即可見效。對急性者效更佳。

 3.忍冬藤、野菊花各30克,每天1劑,分2~3次服用。

 4.紫草、玉竹各15克,每天1劑,早晚分服。

 5.金銀花、菊花、蟬蛻各15克,紫草30克,每天1劑,早晚分服。

 6.枸杞葉30克,水煎代茶?;?qū)⑦m量枸杞葉煎湯外洗患處。

 7.丹參、赤芍、生地黃、白蒺藜、徐長卿各10~15克,紫草、土茯苓各20克,每天1劑,水煎分2~3次服用。適用于皮損處紅斑、滲出、瘙癢較重者。

 8.青柿子500克,搗爛,加水1500毫升,曬7天,去渣再曬3天,裝瓶略用。用時涂抹患處,每天數(shù)次。

    二、外 治

   (一)西藥

    僅有紅腫、瘙癢,沒有滲出液的,可用爐甘石洗劑。紅腫明顯,并有水泡糜爛及滲出多時,可用3%硼酸水(硼酸3克、蒸餾水或冷開水加至100毫升),1%食鹽水(食鹽0.5克,冷開水500毫升)。用4~6層消毒紗布,任選上述一種藥水,沾濕后擰干至不滴水,然后貼在皮損處。隨干隨換每天3~4次,每次1~2小時,約2~3天即可消腫,停止?jié)B出。

   (二)中藥

    1.用海螃蟹煎湯洗患處,或?qū)⒑P罚怠保爸粨v爛布包后絞汁涂搽患處,早晚各1次。

 2.先用艾葉、馬鞭草各120克(新陳皆可)煎水外洗。再用鮮馬齒莧30克,鮮蒲公英、犁頭草、扛板歸各15克,搗爛外敷患處,每日1次。

 3.鮮紫花地?。玻埃翱?,洗凈,搗爛取汁,搽患處,治生漆過敏。

 4.皮疹有糜爛滲液者,可用野菊花適量煎湯,作冷濕敷。

 5.生綠豆60克,洗凈,在開水內(nèi)浸泡12小時,取出后搗爛成糊狀,外涂患處,每日數(shù)次,治生漆過敏。

 6.甘草100克,煎水成500毫升,作濕敷。

 7.滲液不多,表面糜爛結(jié)痂,可用虎耳草或鳥蘞莓(野葡萄藤)搗爛成泥狀,包敷患處。

 8.蛇床子50克,研成極粗粉末,加食油調(diào)成稀漿糊狀,涂于患處。

 9.鮮桃葉100克,少將曬干后切碎,加入陳醋150克,白酒100克,密封,浸泡7天,過濾,密封備用。用藥汁涂抹患處,每日3~4次,3~5天即可痊愈。主治日光性皮炎。

 10.韭菜根搗爛紗布包,外擦患處,每日數(shù)次。

 11.大黃30克,滑石15克,共研細末,用香油調(diào)勻涂外表患處,每天1次。也可用大黃粉外撒局部,或用菜油調(diào)勻外敷。

 12.黃柏研細末,香油調(diào)勻外敷。善治漆瘡。

濕  疹

    ●病 因:本病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病因較復(fù)雜,致敏源廣泛,如因食物、藥物、細菌、腸道寄生蟲、病灶感染、動物羽毛、花粉、自體敏感作用或寒冷、風(fēng)熱、日光、植物等因素過敏所致。

    ●癥 狀:急性濕疹:急性發(fā)作,皮疹好發(fā)于四肢屈側(cè)(肘窩、腘窩等)、面頸、手足背、陰囊等處。常對稱分布。皮疹表現(xiàn)為多形性(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結(jié)痂等),常有2~3種以上形式的皮疹同時存在。皮疹邊界不清楚,自覺劇癢。慢性濕疹:多由急性濕疹反復(fù)發(fā)作演變而來。皮疹表現(xiàn)為皮膚變厚粗糙、革化(苔蘚樣變)、脫屑、色素沉著等。皮疹邊界清楚、自覺劇癢。??煞磸?fù)急性發(fā)作。

    ●治 療

    一、內(nèi) 治

    1.芹菜250克,每天當菜吃,吃法不限,要連續(xù)用。

    2.新鮮蘑菇100克,紅糖適量,武火燉熟,連湯帶蘑菇一同服下,早飯前和晚睡前各服用1次。連服3天。即可見效。

    二、外 治

    (一)西藥

    以地塞米松7.5毫克(或強的松50毫克),撲爾敏16毫克,冰片0.9克,枯礬15克,共研細末,以適量雪花膏調(diào)勻,瓶裝密封備用,用消毒液洗凈患處,待干燥后將上藥膏均勻涂上薄層,每日1次,直至皮損痊愈,患處有毛時應(yīng)先剃除。治療3~10天。

    (二)中藥

1.訶子100克,打爛,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至500毫升,再加米醋500毫升煮沸即可。用時取藥液浸洗患處,每日3次(均煮沸后用),每次30分鐘,1日1劑,一般3~5天顯效。適用于急、慢性濕疹。

2.馬齒莧60克(鮮品250克)洗凈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鐘(鮮品10分鐘)棄渣。用時凈紗布6~7層蘸吸藥水,濕敷患處。每天2~3次,每次20~40分鐘。適用于急性滲出性濕疹。

3.桉樹葉250克,鮮松樹二層皮250克煎水外洗,濕敷。

4.樟木適量,劈碎熬水熏洗。

5.松球30克加水研磨,用磨液擦涂患處。

6.綠豆粉適量炒至黃色,晾涼,用香油調(diào)勻敷患處。治濕疹流黃水,皮膚瘙癢。

7.紫甘蔗皮燒存性。研細末,香油調(diào)勻涂于患處。治皮膚瘙癢濕爛癥。

8.空心菜洗凈,加水煮數(shù)沸、趁熱燙洗患處。治皮膚濕癢癥。

9.將青魚膽剪破,取其膽汁,與黃柏粉末調(diào)勻,曬干研細末,用紗布包裹敷于患處。

10.蠶豆浸泡軟后,剝其皮曬干,用火將豆皮烘烤極焦,研成細末過篩,香油調(diào)拌均勻,敷于患處,每日1次。適用于急性濕疹,對頭、面、耳部濕疹效果最顯著。

11.南瓜藤30克,絲瓜藤30克,苦瓜藤30克,地瓜藤30克,搗爛取汁敷于患處,每日數(shù)次。適用于濕疹皮膚干燥肥厚者。

12.丹參、赤芍、生地黃、白蒺藜、徐長卿各10~15克,紫草、土茯苓各20克,每天1劑,水煎分2~3次服用。適用于皮損處紅斑、滲出、瘙癢較重者。

13.大棗適量,去核,放入少許明礬,置瓦上焙干,研細末,撒敷患處。

14.蒼耳子、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煎湯熏洗。也可單獨使用蒼耳子全草煎湯熏洗。

15.蒲公英、桑葉適量水煎熏洗。

16.韭菜根搗爛,紗布包,外擦患處,每日數(shù)次。

17.雞蛋黃焙干出油,以蛋黃油涂抹患處。或于蛋黃油中加入適量黃連末,或黃連素藥片研細末加入也可。適用于皮損處紅斑、滲出、瘙癢輕、重皆可。

    【防  護】①洗澡時不可用香皂、肥皂等脫脂性強的清潔劑。②洗澡水不可過熱,最好水溫稍感偏涼為佳。③洗澡次數(shù)不宜太勤。

蕁麻疹

    ●病 因:本病是先天性過敏性體質(zhì),在某種致敏物質(zhì)作用下引起的過敏反應(yīng)。常見的致敏物質(zhì)有花粉、灰塵、羽毛或動物蛋白性食物,如魚、蝦、蟹、蛋等,以及青霉素、鏈霉素、磺胺藥等藥物,腸道寄生蟲和胃腸功能障礙也可誘發(fā)本病。

    ●癥 狀:常先有皮膚瘙癢,隨時出現(xiàn)紅色或白色風(fēng)團。風(fēng)團大小形態(tài)不一,發(fā)生部位不定,隨起隨消,不留痕跡,反復(fù)成批發(fā)出。皮膚瘙癢及灼熱感,嚴重者可伴發(fā)熱、頭痛、哮喘、喉頭水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發(fā)生過敏性休克。

    ●治 療

    一、內(nèi) 治

    (一)西藥

    苯海拉明25~50毫克,口服,每3~4小時1次。或撲爾敏3毫克,1日3~4次,口服?;蚍悄歉保玻怠玻岛量?,1日3~4次,口服?;虮忍乩刻欤贝?,每次1片,口服。待癥狀控制后,逐漸減量。用于急性蕁麻疹。

    (二)中藥

1.白雞冠花、向日葵稈芯各10克,冰糖30克,開水燉服。

2.芋頭莖(干莖)30~60克,豬排骨適量,將芋頭莖洗凈,加適量豬排骨同燉熟食。治慢性風(fēng)疹塊。

3.醋半碗,紅糖100克,姜50克(切成細絲),同放入沙鍋內(nèi)煮二沸去渣,每服1小杯,加溫水和服,1日2~3次。治因食魚蟹等過敏引起的周身風(fēng)疹,瘙癢難忍。

4.地膚子葉或嫩尖,洗凈煮湯或做菜食用,同時也可煎湯熏洗。

5.浮萍、牛蒡子、地膚子、防風(fēng)各15克,每天1劑,水煎每天分3次服。

6.野薔薇根30~60克,水煎服,每天分2~3次服用。

7.月季花各少許,加水略煎或滾開水沖泡代茶頻飲。

8.鮮地骨皮(枸杞根)30克,每天1劑,水煎分2~3次服用。棕櫚果(棕櫚子)10~15克,每天1劑,分2次服用?;蛴每堇系淖貦叭~煎湯熏洗。

    二、外 治

1.活蟾蜍3~4只,去其內(nèi)臟,洗凈后加水煎至極爛,用紗布過濾去渣,留湯淋洗患處。

2.蛇床子、百部各25克,50%酒精100毫升,用酒精浸泡諸藥24小時,過濾裝瓶備用。每天涂擦患處3~5次。有明顯止癢作用。

3.冬瓜煎湯外洗。

4.楓樹球(路路通),煎水外洗。

5.將韭菜1把放火上烤熱,涂擦患部,每日數(shù)次。

6.生菜子油,外搽患處,每日數(shù)次,治療期間禁用水洗患處。

7.蠶屎3小杯加水240克,用時入沙鍋或瓦罐內(nèi),放文火上,煎成糜狀,收貯備用。每日稍加溫,涂于患處。

8.桃葉適量曬干,用白酒浸泡,用藥涂擦患處。

9.老陳醋每日3次涂擦患處。

10.用溫濃鹽水反復(fù)擦洗多次,擦后有一層白色鹽霜附于皮表,不要沖洗,蓋上被子,使之出汗更能提高療效。結(jié)合用鹽粉搓擦,則療效更佳。用于急、慢性蕁麻疹。

11.防風(fēng)、蟬衣、蒼術(shù)、苦參、梔子各10克,共研細末,取適量溫開水調(diào)敷臍,外用膠布固定,3~5天1次。或?qū)⑸纤幖颖晨?,做成藥物兜肚?/font>

12.白酒1份,醋2份,混合后涂于患處。幾分鐘后即可止癢、消疹。

13.地膚子20克,冬瓜皮30克,蟬蛻10克,艾葉10克,全株辣椒秧、茄子秧各3顆,共煎湯熏洗,每日1次。同時還可用冬瓜皮或綠豆煎湯代茶頻飲。

14.荊芥、防風(fēng)透骨草、艾蒿各15克,煎湯外洗,每天1~2次。

15.木槿花莖葉、虎耳草(金絲荷葉)、桑葉、蘇葉、雞冠花、蒼耳子全草、艾葉、浮萍、荊芥、薄荷、防風(fēng)、地膚子全草、桉樹葉、絲瓜葉、苦楝樹葉、大麻子葉、臭椿樹葉、馬蜂窩、樟樹葉、酸棗樹葉、蠶沙、桃樹葉、蟬蛻、金銀花、星星草、荷葉、白蒺藜全草以上各味或可單獨煎湯熏洗,或可幾味互相組合煎湯熏洗。

16.韭菜根搗爛紗布包,外擦患處,每日數(shù)次。

    三、其 他

1.針刺取穴: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等。止癢效果好。

2.風(fēng)團初起時,用針刺疙瘩,出黃水即回針。

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落枕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落枕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落枕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落枕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落枕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落枕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第二章  外傷、皮膚科病癥の落枕篇 - 楊鳳弟老師 - 楊鳳弟老師的博客
素材:網(wǎng)絡(luò)  編輯制作:楊鳳弟老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