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璣路 廣州市荔灣區(qū),有一條呈南北走向的道路。其北起第十甫路,南至六二三路,長458米,寬約13米,目前車輛通行方向為由北往南單向通行。原名珠巷和三角市大巷,20世紀20年代末擴建為道路叫珠璣路。其實取珠巷的“珠”字再加“璣”字作為路名,曾訛傳與南雄珠璣巷有關(guān)。今和平西路與珠璣路交界處,原有大觀河流經(jīng),為西關(guān)最繁華之地,涌上的八座橋清朝名為“八橋之盛”。 大觀河是中國廣州市古時的一條河涌,大致上呈東西走向。在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開始鑿建,從十四甫東面的太平橋接西濠涌,到昌華街,在柳波涌流入珠江。大觀河在明朝萬歷年間可行船至青云橋(清代稱旱橋),即今青云里、淘沙幽、萬鐘里。到清代后,大觀河已淤積至桂蘭里(即今瑞興里)。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青云橋、淘沙凼、萬鐘里三條街淤成陸地。大觀河盡頭在十四鋪碼頭,即今瑞興里土地廟處。根據(jù)同治壬申年的《南??h志》圖顯示,瑞興里淤積成陸地,大觀河只到光雅里。至1954年只保留牛乳橋西河道。1958年,廣州市長朱光號召全市人民整治西關(guān)涌,大觀河殘余河道被水泥板覆蓋成為暗渠。 |
|
|
來自: 中思網(wǎng)祥哥 > 《廣州路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