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羚角鉤藤湯 . 方劑來源 清.<通俗傷寒論>。 組成與用法 羚羊角片(先煎)4.5克 桑葉6克 川貝12克鮮生地15克 鉤藤(后下)9克 菊花9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 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與羚羊角先煎代水)15克 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 清熱涼肝,熄風止痙。主治熱盛動風,高熱煩躁,手足抽搐,甚至痙厥,昏迷,舌絳而干,脈弦而數等癥。 現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高熱痙厥,高血壓病,乙型腦炎,支氣管肺炎等病癥。例如; (1)高熱痙厥 本方加石決明或珍珠母,治療高熱抽搐或伴牙關緊閉、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癥,療效滿意(<浙江中醫(yī)雜志)1980年第 2期)。 (2)高血壓病 治療因肝熱生風引起的眩暈、煩躁、血壓升高者.療效頗佳(<天津醫(yī)藥}1978年第2期)。 . (3)流行性乙型腦炎 本方合犀角地黃湯等,治療8例。結果均獲愈({廣東中醫(yī)}1958年第10期)。本方加全蝎、蜈蚣,治療乙型腦炎見手足抽搐者,效果較好(《山東醫(yī)刊1958年第3期)。 (4)支氣管肺炎 本方加減,治療小兒危重支氣管肺灸發(fā)熱、咳喘等癥,療效明顯(《山東醫(yī)刊}1965年第10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熱病動風及肝風內動之證。方用羚羊角、鉤 藤熄風止痙,配用桑葉、菊花清泄肝火,更佐以白芍、生地滋養(yǎng)陰液,為 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高熱抽搐、舌干絳、脈弦數,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熱盛煩躁,加石膏、知母;熱盛舌絳,加水牛角、赤芍、丹皮、大青葉等,熱邪內閉、神志昏迷者,配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等清熱開竅之劑,高熱不退、津傷甚者,加玄參、天冬、麥冬、石斛、阿膠等滋陰增液之品;神昏痰鳴者,加天竺黃、姜汁以清熱豁痰;抽搐甚者,加全蝎、蜈蚣、僵蠶、蟬蛻等加強熄風止痙;高血壓病頭昏目眩屬肝陽上亢者,加淮牛膝、白蒺藜引血下行、平肝潛鎮(zhèn)。 本方所用羚羊角可改用山羊角或珍珠母,但用量宜大。此外,若邪熱久羈,耗傷真陰,以致虛風內動者,非本方所宜。 |
|
|